APP下载

关注学生思维 感受人物形象

2022-04-03洪艳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12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人物形象

洪艳艳

[摘 要]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在教学革命传统类文章时,感受人物形象特点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课堂上,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展开纵向思维、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分解思维、归纳思维等,全面、深入、立体地理解人物形象。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感悟,而且有效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革命传统;人物形象;思维发展

[中图分類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34-0027-03

革命传统类课文为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的教学资源。感受人物形象是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革命传统类课文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来自特殊的革命战争年代,与小学生当下的生活相去甚远,因此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只是采取简单的方式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受就会不深刻、不全面,很难达到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目标。为此,教师要从多维度、多层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思维形式来引导学生品析、感悟人物形象,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人物的情感,理解人物形象。

一、纵向思维

纵向思维主要是指有一定顺序的、可预测的、程序化的思维形式。它是符合人类认知事物特点的思维形式。纵向思维的一般规律是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始到终等。在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纵向思维的形式,让学生以文本的人物为中心,通过阅读梳理把符合人物形象特点的内容整合在一起,理解人物形象。这样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能帮助学生跨越时空,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立体而丰满。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梅兰芳蓄须》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对梅兰芳这一人物形象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梅兰芳是谁?文章主要讲了梅兰芳的哪些事情?梅兰芳蓄须和拒绝为日本人演出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感受到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坚强决心后,教师鼓励学生找出能表现梅兰芳民族气节的语言进行阅读品味,并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于是,学生从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为日本人演出中,感受到了梅兰芳勇于与日本人抗争的精神;从他在生活困顿的情况下宁愿卖房度日,拒绝日本人提供的优厚条件中,感受到了他坚定的气节;从他宁愿自伤身体,拒绝日本人的邀请中,感受到了他勇于献身的精神。至此,学生感受到了梅兰芳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有了这样的阅读作为基础,学生对梅兰芳这个人物形象的感受就更加深刻。

在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中,教师从纵向思维出发引导学生品析、感悟人物形象,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把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特点统整起来,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更加全面。

二、横向思维

横向思维是一种可以打破逻辑思维局限的思维形式,主要特点是不受限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创新性。它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在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文本内容特点,从横向思维出发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突破对人物形象既有的思维定式,从与主要人物有关联的人或者事的角度进行思考,做出正确的评价与判断,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更加立体、丰满。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清贫》一文,主要记叙了方志敏同志被俘以后,被两个国民党士兵搜身而一无所获的事情,赞扬方志敏同志矜持不苟、廉洁奉公的美德。为了让学生感受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教师从横向思维出发,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阅读指导:“文章除了写方志敏,还写了谁?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方志敏?”经过阅读,学生找到了方志敏和国民党的两个士兵。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从国民党两个士兵的表现中来感悟方志敏的形象。如从“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这段话中,学生可以看出士兵的贪婪,这反衬出方志敏的清贫。其次,从方志敏与两个国民党士兵的对话来理解方志敏的人格。如“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了发财!” 这句话掷地有声,一方面可以看出方志敏对国民党的讽刺,讽刺了国民党贪污腐化、盘剥百姓的丑行;另一方面,可以感受到方志敏的舍己为公、洁白朴素的高风亮节。有了国民党士兵与方志敏言行的鲜明对比,方志敏的形象便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中,教师从横向思维出发引导学生对人物的行为、语言等进行深入剖析,感悟人物思想,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使学生对人物的认知更加丰满、全面。

三、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称为求异思维,是对司空见惯或者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者观点反过来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形式。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有时候会带给人不一样的发现。在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中,由于年纪小、阅读经验欠缺等因素,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会停留在好人或者坏人的层面上。想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更加深刻,教师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采取逆向思维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在逆向思维过程中,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会更加理性而又客观。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为使学生对李大钊的形象有更好的理解与感悟,教师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提出问题:“局势越来越严峻,作者的母亲和父亲的朋友都劝父亲早点离开北京,父亲是怎么说的?不离开会有什么后果,父亲知道吗?既然知道,他为什么还要坚持这样做?”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结合文本的语言以及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进行逆推,深入地理解了李大钊。李大钊如果听朋友和母亲的劝告,早点离开北京,他就不会被捕;李大钊明知道在局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留在北京很危险,可他还是像从前那样工作着,表明了他已经做好了为革命随时牺牲自己生命的准备。在学生感受到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理想后,教师再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出问题:“可怕的一天终于来了,李大钊不幸被捕了。他在狱中会受到怎样的折磨呢?李大钊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结合查找到的资料,知道李大钊被捕之后受尽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但他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从而深刻地理解与认识了李大钊坚定的革命信念、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在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品析人物形象时,除了正向思维,还可采取逆向思维的形式,以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把人物的思想、生活、心理等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促进学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四、分解思维

分解思维就是指将正在研究的某一事物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合理的分解,在分解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的一种思维形式。在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中,用分解思维来感受人物形象就是教师根据文本对人物的描写,引导学生對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从面到点,从而对人物的认知更加精准、全面。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小岛》一文,叙述一位将军在视察小岛时的所见所闻,赞扬了守岛战士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以及将军关心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教学时,为了促进学生对守岛战士与将军形象的理解,教师采取分解思维的方式展开教学。在学生读完全文之后,教师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画出将军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句子,并说一说:“自己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将军形象?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阅读课文,梳理出了以下的描写内容。

1.语言描写

“战士们有蔬菜吃吗?”

“走,去看他们吃什么!”

“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2.动作描写

将军重重地放下筷子。

他走过去,把手中的菜倒进汤里,而后拿起汤勺,在桶里搅了几下。

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了战士们的碗里。

3.神态描写

将军一阵沉吟,凝视着那片绿色。

将军觉得鼻子有些发酸,就别过脸去……

自己的鼻子又开始发酸,本来想说些什么,脑子乱了,只张开嘴……

这样通过分解思维,使学生理解了将军关心战士、不搞特殊、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

教师再采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描写士兵的部分,感受士兵的精神品质。这样,教给了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促进了学生活学活用知识,使学生获得了对人物形象的深刻解读。

在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中,教师从分解思维出发,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进行反复阅读、感悟,这样从部分到整体,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更加深刻。

五、归纳思维

归纳思维是指以个别事物为对象推导出一般结论的思维形式。在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以归纳思维的形式来感悟人物形象,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这样能使文章中具有“这一类”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和教育价值得到最大化,凸显出人物形象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黄继光》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黄继光语言、动作的语句,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黄继光;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还了解哪些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如董存瑞、刘胡兰、王二小等;最后,让学生说说这些革命英雄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样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英雄人物形象,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又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后的“阅读链接”中的《丰碑》一文,并比较两篇课文有什么共同点。在阅读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归纳出老班长与军需处长的共同特点。这样,使学生对革命年代的人物形象了解得更加深刻,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产生珍惜现在生活、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的愿望,充分发挥了革命传统类文本的教学价值。

在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中,教师采取归纳思维的形式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让学生由一篇文本学会一类文本,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发展了学习语文的能力。

六、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又称系统思维,它认为整体是由各个部分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的,要求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对象的特点。统编语文教材的文本既有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又有不同的作品描绘同一人物。要想让学生全面、立体地理解某一人物,就要引领学生从整体上学习课文,了解相关的作品。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对人物形象的深刻感知,引领学生走向阅读的深处。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叙述毛泽东对是否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统编语文教材中关于毛泽东的课文还有许多。如从《七律·长征》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领略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宽广胸怀。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这些课文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说说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毛泽东形象。在整合思考中,在对课文的细细品读中,学生真正走近了毛泽东,感受到了毛泽东一代领袖的光辉形象,对毛泽东的认识更加全面而又深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整体思维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全局的角度进行思考、探究。当阅读跟毛泽东相关的一篇作品时,教师就可以把教材中所有跟毛泽东有关的文章整合在一起,引领学生阅读学习。这样能让学生真正走近毛泽东、了解毛泽东,感悟一代伟人光辉的一生,获得整体思维的发展。

综上所述,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革命传统类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载体。而感受人物形象作为革命传统类课文中重要的学习内容,教师不能采取简单直接的方式,而要采取多种思维形式,引导学生全景式地感受人物形象,以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难点,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更加立体、丰满、鲜活。

[ 参 考 文 献 ]

[1] 吴欣.从一篇到一类  老课文有新教法:以《为人民服务》为例谈革命传统类课文的教与学[J].新教育,2021(29):21-23.

[2] 王永林.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内容呈现及教学实施[J].教育视界,2021(20):10-13.

[3] 张依芳.小学语文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的意涵与建议[J].新教师,2021(4):22-24.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