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黄釉瓷扁壶看六朝时期的文化交流

2022-04-03王欢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期
关键词:造型文化交流纹饰

【摘要】河南博物院展出的黄釉瓷扁壶在北齐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黄釉瓷扁壶,向我们展示出了独具匠心的浅浮雕技法,稳重与粗旷的双重造型风格,西方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以及西域风情的纹饰图案。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深刻交往,促使北齐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器物文化体系,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黄釉瓷扁壶;造型;纹饰;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J3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1-065-03

【本文著录格式】王欢.从黄釉瓷扁壶看六朝时期的文化交流[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01):65-67.

黄釉瓷扁壶(图1)1971年,出土于河南省洪河屯乡范粹墓。四件[1]中的一件在博物院展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曰:“县南六十里……后魏复改置边城郡于此”[2]。可知墓主人是北齐边成郡,边城县人。今河南省光山县南六十里。据墓志记载,范粹是北齐骠骑将军,死于公元575年,年27岁。该壶造型在这个时期独树一帜,图案装饰也是前所未见,色釉的高饱和度使众多研究者眼前一亮。为我们研究北齐时期各民族关系、乐舞发展史、陶器、纹饰的变化提供了实物证明。本文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之上对黄釉扁壶进行系统梳理,了解六朝时期的文化交流。

一、器型特点

该壶,20.5厘米高,16.5厘米宽。瓶口尺寸5厘米,足径10厘米。口圆,颈短,腹部平。该器物最大腹径,在下腹。足墙矮直,饼足。上部窄而下部宽,似杏核状壶。颈部左右两侧各有一圆鼻钮,仅在瓶颈与瓶间装饰有串珠图案。壶身隆起,足厚稳,底部有假圈足。线条光滑,胎儿细腻,浮雕结实。属于同一时期扁壶中的上乘之作。

(一)与战国扁壶造型比较研究

战国时期的扁壶(图2)主要由铜和漆制成。它的特点是颈短,带盖,扁圆形,底座方形。汉代、魏晋的瓷扁壶是中国传统铜器、漆器的延续。尤其是最流行的穿孔瓷器。扁壶形状有两种:方形和椭圆型。在纹样装饰、技法、彩釉色,以及出土地区方面都有不同,北齐出现的这个双肩耳釉瓷扁壶与战国、汉时中国本土扁壶风格有所不同,却和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图3)的外观特征相似。

(二)与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造型比较研究

通过对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地采集的波斯萨珊金属扁壶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波斯萨珊金属扁壶外形特点是口圆、瓶颈长,底座短。颈肩部有一圈圆形凸起或像珠子的纹样装饰,腹部略鼓呈椭圆形并带有图案。通过与黄釉扁壶的器型进行对比,发现在外观上有类似之处,都是圆口,腹部扁平,顶部窄,底部宽。尤其是壶颈部有一串珠子状纹饰最为明显。游牧民族考虑到该类瓷器的实用价值,对其形状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平腹双系耳的设计方便携带。它被绑在马匹或者是骆驼上,这件有准确纪年的北齐黄釉瓷扁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壶造型,与北朝以前铜、漆扁壶等器物并不一样,可以说是没有任何联系。湾漳北朝大墓(图4)出土的骆驼俑扛着货架,所有的货物都放在折叠整齐的织物之上。前方挂着一个短颈带足类似杏仁状的扁平壶。形制与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的黄釉瓷器相似。在河南偃师北魏染华墓[3]、山西太原南郊唐墓壁画[4]、陕西西安南郊唐墓[5]等。墓葬中发现,器物经常以葡萄花纹、忍冬纹、珠子状花纹等地中海到中亚的图案装饰,并经常出现胡人形象。另外此壶上有高鼻梁,穿紧身长袍的男子舞蹈、配乐的图案,向我们展现出了不同于中原的异域风情。这种具有西域特色的扁壶在范粹墓中被发现,是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物证,赋予了黄釉瓷扁壶鲜明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二、纹饰描述

黄釉瓷扁壶腹部(图5)是由五个胡人组成的奏乐和跳舞图案,画面中间男舞者,头顶着小尖帽,左手臂反手下摆叉腰,右手臂向前方扬起。侧头回顾,扭起胯部,左脚点在盛开的莲花台座上,右腿稍弯微提,双脚做腾跳状,动态优美,他表演的是胡腾舞[6]。五个男人都是高鼻梁、紧身窄衣、高腰襦裙、翻领窄袖袍、宽腰带、脚蹬长靴。他们是西部地区人物形象。由于壶腹上的图案采用了类似西画表现手法的近大远小透视原理,因此中间的舞者略小,其他四位因为在前面的位置而高大。画面采用烘托手法来显示舞者的重要性。舞者的左右两侧有两个伴奏。舞者的左侧中一人偏右侧身,目不转视中央舞蹈者,双手举起,打着拍子,击掌应和。 另一个人留着胡子,目视前方,双手握着长笛似吹奏状,陶醉其中。舞者的右侧立有二人 一人看向左方,面向中间男性舞蹈者,同时将乐器移至胸前,双手击打钹,脸上表情愉悦。另一个人手弹直颈五弦琵琶,虽然中间舞蹈者体型偏小,但利用脚下踩的大片莲花和头顶上流畅的忍冬纹装饰使人物格外突出。

北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频繁,随着西北丝绸之路的繁荣,跳跃、快速、轻盈、节奏鲜明的异域旋转性舞蹈传入中原,后来在唐朝盛极一时。诗人刘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7]中,可以发现他们的舞者一般是男性。他们在演出时穿胡衣胡帽,还要伴奏乐器。《新唐书·礼乐志》[8]中“舞西域之人,立毯上,转快如风”。白居易《胡旋女》[9]中“心随调,手伴点,弦袖时双袖舞”。“左旋右转不知倦疲,几千转几千周,仍然不停歇。任何事物无法比,疾驰的车轮和狂风都比它慢” 。这些描绘说明了西域旋转舞蹈,多次旋转,快速踩踏和激烈的舞蹈,具有一定的特征。除了画中舞蹈具有西域特色外,胡人舞蹈时伴奏乐器中的五弦琵琶是西域乐器,也是宴会中必不可少的音乐工具。在王娄睿墓[10]、徐显秀墓壁画[11]中均发现了五弦琵琶。

三、工艺彩釉

该器物是低温黄釉,全身橘黄色。用铅当助溶剂,铁为呈色剂烧制而成。器物底部无釉,为深赭色。又说“酱黄釉扁壶”透明度差,釉层不太均匀,有脱釉现象,在窑洞中大约800℃左右的温度下烧制而成,黄釉色沉稳又明亮,有一种似金类铜玻璃样质感。成为这个时期釉彩装饰的风格。

在汉代,黄釉瓷器偶尔出现。由于釉料含铅,出现了不纯的黄色。这一时期被称为“铅黄釉”。低温铅釉的发明来自两河流域之间。张骞通西域后,铅釉陶器的制作方法从两河流域和波斯传入中原。北齐时,西域和中华文化交流密切,通体呈现无杂质的黄釉扁壶,说明制作黄釉所需的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壶底部(图6),三处圆形状痕迹。中国陶瓷是用平底垫烧制的。这种用支钉烧制的方法源自西域,以减少器物和地面的接触面积。上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上釉和刷釉。釉料不純,厚度不均,呈灰色调。同时期的不同墓葬中,如娄睿墓、李云墓[12]等,出土了大量的釉器。可以证明当时釉陶器已经很普遍且人们也掌握了如何制作的先进技术。北齐是釉陶技术发展的转折时期,在制瓷胎时采用北方黏土“坩子土”而不是红土,在陶瓷烧制工艺,施釉彩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四、比较研究

结合收集的资料,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魏晋隋唐时期扁壶装饰和造型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图7中的(1)绿釉陶扁壶[13]、(2)黄釉印花扁壶、(3)铅褐釉印花人物纹扁壶[14]、(4)黄釉葡萄凤纹扁壶。器物瓶口类似圆形或椭圆形。图案使用的纹饰大同小异。器物两面有相同的图案,双面雕刻高低不平的形象,增加人物、动物生动性和画面立体感。器物的边框用接缝的珠子状联珠纹和植物忍冬纹把画面图案统一起来,器物中心的人物多穿紧身的胡衣,半筒高靴的胡人形象,跳的也是具有西域风格的舞蹈。在上面的图7(1)(2)(3)中,我们可以发现器物身上的主体人物刻画偏大,而其他的次要人物会稍小。在图7(5)中,三彩鱼子地宝相花纹扁壶的底部圆脚变高,瓶颈又细又高。器物的最大宽度从肩部移至中腹部。出现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宝相花,并将这些图案印在器物的腹部。外来器物进入中原,慢慢地渗透中原文化,形成中原风貌,展现了那个时期的文化特色。

五、结语

黄釉瓷扁壶在造型装饰以及烧制方式等方面,模仿并吸收西域外来的风格特点,使北朝釉陶逐步形成了华丽、复杂,具有故事性的艺术特色,根据器物所具有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得知当时那个时代的审美水平、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享乐方式。是我们了解历史文化并对其进行继承和创新的根据。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博物馆.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1): 47-49.

[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

[3]偃师商城博物馆.河南省偃师两座北魏墓发掘简报[J].考古,1993(5):414-425+481-482.

[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南郊唐代壁画墓清理简报[J].文物,1988(12):50-59+65+98+103-106.

[5]王仁波,何修龄,单日韦.陕西唐基壁画研究[J].文博,1984(1):39-52.

[6]蒋寅.大历诗人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5:212.

[7]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新疆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263.

[8]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白居易.胡旋女[M].“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10]陶正刚.北齐东安王娄叡墓画和雕塑[J].美术研究,1984(1):54-64+44-48.

[11]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齐徐显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12]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齐徐显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13]马东海.固原出土绿釉乐舞扁壶 [J].文物,1988 (6):52.

[14]赵峰生.瓷上大唐乐舞诗中的胡腾舞[J].东方收藏,2012(9):64.

作者简介:王欢(1993-),女,河南信阳,河南大学艺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美术专业,研究方向为工笔人物。

猜你喜欢

造型文化交流纹饰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