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融课堂”建设的四个要点

2022-04-03丁善辉

江苏教育 2022年5期

丁善辉

【关键词】“融课堂”;融德于情;融学于境;融思于问;融教于评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7-0070-02

“融课堂”是盐城市大丰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其主要指“五育融合”“学教融和”“学段融贯”“学科融通”的课堂教学新样态。笔者通过参与盐城市大丰区南翔实验小学组织的小学语文“融课堂”半日研活动和观摩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上《示儿》和《题临安邸》这两节课的课堂教学,与议课者围绕融德于情、融学于境、融思于问、融教于评这四个维度进行探讨,总结了语文“融课堂”建设的四个要点。

1.真情实感的教师是融德于情的重要前提。

“融课堂”倡导融德于情,强调教师要以情激学、以情明理、以情导行,促进课堂育人价值的真正发挥。执教者在带领学生解读古诗意蕴、品鉴情感表达、感悟诗人家国情怀时,均践行了融德于情的教学理念。文字负载的厚重情感,只有经过真情实感地演绎,才能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教师在面对诸如《示儿》《题临安邸》等承载作者真挚情感的课文时,应在重视带领学生解读字词和篇章的同时,侧重于引导学生体悟文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以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德性。

2.有声有色的活动是融学于境的关键环节。

教师聚焦任务情境的有效创设,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让学习真正发生,这是“融课堂”融学于境的重要标志。执教者在学生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引导组内学生根据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古诗注释解读诗句,在交流中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古诗或诗句的拓展阅读。经由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学生不仅身临其境地体悟了诗人的情意表达,还实现了从一首到一类的迁移。此外,执教者还立足融学于境的立场,创设如下情境:倘若诗中的“游人”看到了林升这首题壁诗,会有怎样的一番表现,又会与诗人有怎样的对话?假如你也在其中,你会有何表现呢?学生身处教师创设的情境,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自觉合作、真实交流、激烈争辩,形成并分享个人独特见解,从而实现对古诗文的更深刻理解。

3.有张有弛的节奏是融思于问的和谐节律。

课堂是有节奏感的,既有聚精会神、潜心阅读的沉寂,也有思维碰撞、激扬辩驳的热烈。“融课堂”倡导学生在用心倾听、深度对话与探究合作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逻辑思维、审辩式思维和创新思维。以融思于问的理念观照执教者的课堂提问,看似顺风顺水、对答如流的课堂实际存有假学习、假思维之嫌: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整体性、探究性和挑战性,以至于教师抛出问题后急盼学生能够回应,缺乏一種教学等待的心理。在议课环节,大家逐渐对问题的价值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浅层次问题学生不读书就能回答,中层次问题学生读了书就能回答,高层次问题学生读了书再经过思考、讨论之后才能回答。这就要求教师要基于文本整体预设高质量的、具有探究性的、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正确看待课堂短暂的沉寂,延长等待学生思考的时间,让融思于问的理念真正落地。

4.有得有失的课堂是融教于评的真实模样。

“融课堂”主张真实课堂的呈现,而真实的课堂必然是有得有失的。例如,“融课堂”要求教师适时、适度地开展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从而有效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两位执教者在“融学单”的学生预学、合学、探究学等环节都融入了学生自评、互评环节,但从以学评教的角度来审视教师的教,还存在一些遗憾:教师讲授时间过长、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不足,教课文意味偏重、教语文的意识略淡,小组活动形式感略强、合作探究性偏弱等。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失”,需要教师在评学中反思矫正,在评教中总结提升,以真正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改善。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