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儒林外史》中的草蛇灰线技法

2022-04-01秦萌萌柳旭

文学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儒林外史

秦萌萌 柳旭

内容摘要:“草蛇灰线”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中较常运用的技法术语,在我国古典小说批评和相关理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草蛇灰线”法的普遍运用容易产生包袱迭生、悬念四起的艺术效果。它在反复涉及或提及特定事物时,加深了对这一事物的典型描写,也就构成了这一事物的典型特征。《儒林外史》作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翘楚,在其行文布局和人物结局的安排上亦能看出草蛇灰线法的运用痕迹。从古典小说评论和古代诗文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草蛇灰线”法在《儒林外史》中的主要指涉方式可分为结构线索、伏笔照应和隐喻象征三种,其中以结构线索和伏笔照应为主,象征隐喻为辅。

关键词:《儒林外史》 草蛇灰线 创作技法

“草蛇灰线”這一技法最早渊源于唐代堪舆学著作《撼龙经》,原指山脉似断还连的整体态势,后被逐渐应用于散文、诗文和戏曲的评点中。金圣叹是最早在小说评点中运用这一术语的,以结构上的勾连贯串,细节架构上的伏笔照应和文本意蕴指涉上的“影写法”等方面,遂构成了“草蛇灰线”复杂而丰富的内涵[1]。所谓“草蛇灰线”,即指小说情节构置下变化多样的脉络贯串,虽藏头亦露尾,时明时暗但总有线索可寻的巧妙方法。清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有草蛇灰线法,如景阳冈勤叙许多‘哨棒’字,柴石街连写若干‘帘子’字等是也。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具动。”[2]清蔡元枚《水浒后传读法》中也说:“有灰线草蛇法,如李俊在金鳌岛救起安道全,为后引两寨诸人入海之线;闻小姐患病求安道全医治,诊太素脉,说他大贵,为后嫁与李俊为妃之线之类。皆是远远生根,闲闲下着,到后来忽然照应,何等自然。”[3]至清脂砚斋《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总评中也说:“用清明烧纸徐徐引入园内烧纸,较之前文用燕窝隔回照应,别有草蛇灰线之趣,令人不觉,前文一接,怪蛇出水。此文一引,春云吐岫。”[4]由此可见,“草蛇灰线”法在古代小说中运用尤甚。从《儒林外史》文本出发推论出其对“草蛇灰线”法的运用可分为结构线索、伏笔照应和隐喻象征三种指涉方式,其中以结构线索和伏笔照应为主,象征隐喻为辅。

一.“草蛇灰线”之结构线索

线索指涉方式形成了一条贯锁横穿的脉络,前文着墨之处暗含后文结局,至关键之处加以点破,给人以恍然大悟之感。《儒林外史》在卷首楔子处便刻画了一个嶔崎磊落的王冕形象,他的适性高洁,是外史中特别立于书前的理想典型的人物。王冕批评科举,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行文出处都看的轻了!”[5]在和秦老在打麦场小饮之时,王冕左手持杯,右手指着天上的星,向秦老道:

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又道:“天可怜见,降下这一伙星君去维持文运,我们是不及见了![5]

王冕夜观星象,以主牢狱之灾的贯锁星冲撞主文气才运的文曲星时所产生的延误预示明代文坛有变,“厄”字更是直接奠定了本文科举蒙尘的感伤基调。这里采取近乎浪漫的艺术手法,由艺术的虚构来反应社会中真实的现象,假托天象,指摘时弊,为全文情节发展乃至各色人物的出场铺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文中亦多次对“一代文人有厄”[5]作出结构指涉:

第二回:王举人和周进谈话中曾提及荀玫名字的来由:“开蒙的时候,他(荀玫)父亲央及集上新进梅朋友替他起名。梅朋友说自己的名字叫做‘玖’,也替他起个‘王’傍的名字发发兆,将来好同他一样的意思。”[5]

第三回: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做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到:“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5]

第六回:范进被钦点山东学道拜见周思业,只见周思业道:“……只心里记得训蒙的时候,乡下有个学生叫荀玫……他是个务农的人家,不知可读得成书,若是还在应考,贤契留意看看,果有一线之明,推情拔了他,也了我一番心愿。”范进听了,专记在心。[5]

同在第六回:范进在生员卷子内查荀玫时竟不识大文豪苏轼:“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5]

第二十九回:在金东崖和董书办的谈话交代了荀玫的结局“荀大人因贪赃拿问了。就是这三四日的事。”[5]

须知荀玫的名字是由新进学的梅玖所取,寓意王字旁的名字好进学。这一段描写实为铺垫荀玫进学一事,也为下文周进提拔范进之后,示意范进格外留意这个门生,网开一面埋下伏笔。荀玫高中是在文中第七回,虽是凭借自己的本事荣登第一,但难免给人留下这样一个疑问:如果未能高中,急于报恩的范进少不得卖弄人情。待到高中之后与范进交好,下文与其等人同流合污,那么在第二十九回中因贪赃被拿,亦在情理之中矣。而由周进卖弄人情,主考不公也启发我们探寻范进是否真的具备进学的能力?且这一问题也由范进自己暴露:苏轼不查查荀玫,全然不知大文豪苏轼是何人,而其他幕客对这一说法也并不质疑。至于周进评价魏好古“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5],直道诗词歌赋不重要的理论也着实让人大跌眼镜。可见当时文风败坏,文人思想迂腐桎梏之深。

除了楔子处“厄”的预示之外,文中也有用“规矩”构设科举法的弊端,以致造成朝堂无贤人,市井有“四客”的奇怪之相。以“枕箱”为线索带出蘧景玉父子被动招惹的一系列是非,亦为因枕箱所涉及的蘧公孙冒充名士发表文章,宦成双红私奔后以枕箱讹诈蘧公孙,马纯上仗义疏财等后文设伏。《外史》在情节构建上线索点染,文笔勾勒此起彼伏,每于风平浪静之处巧设波澜,作者文笔之高超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草蛇灰线”之伏笔照应

大多古典小说都讲究照应,不作无由之笔。“对作品中某些重要的情节或细节的出现,古代小说家往往在前边很远的地方就预作伏笔,而且是多次埋伏。这样,等到这一重要情节或细节出现时,回首望去,就会看到一条叙事线索从很远的地方迤逦而来,若断若续,时隐时现,如草丛行蛇,如撒灰作线,这种特殊的伏应方法古代评点家称之为“草蛇灰线”[7]。《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虽云长篇,颇同短制”[9]的作品,其行文落笔之处亦可见识到伏笔的痕迹。

第一回中秦老劝王冕离诸暨去“大邦”,与第三十二回娄太爷亦劝杜少卿离天长去南京不谋而合,同是品行高尚之人,二人的品行和行为如出一辙,实乃伏线之一矣。

第二回梅玖与周进言谈之间竭力讥讽嘲笑,刻意揭短,一波三折,无不深深触痛周进的伤心之处,但却不得不“承谢众人”。受此屈辱,他日撞号板痛哭之举,亦在情理之中。而在开馆当天,众人所承份银的不同,又为下文周进暗示范进须得“格外留意(荀玫)这个门生”[4]埋下了伏笔。

第六回,严贡生在看到船家偷食云片糕时并不声张,一副丝毫不见的样子。及至下船之时,才急遭遭地称自己“重金配下”的药被船家吃了,要拉去官府理论。最后只得“众人一齐逼著掌舵的磕了几个头,严贡生才道:‘既然你众人说情,我又喜事重重;且放著这奴才,再和他慢慢算帐,不怕他飞上天去!’骂毕,扬长上了轿。[4]这才让我们意识到原来严贡生自导这场闹剧仅是为了不付船钱!而“云片糕”作为整个事件的导火索,伏线在前,因果在后,将严贡生生性之卑劣体现的淋漓尽致。之后他欺凌寡妇,谋夺亡弟财产等一系列不仁不义行径便也显得顺理成章了。

第十二回中娄家公子救杨执中一节,船家看出宦成行李齐全,装扮雅致,此处设伏双红私奔之情事。宦成在思忖间看到姐妹两个,故意只出采萍而隐双红,如此用笔亦必有缘故。及至对宦成初见“鲁老爷家采萍姊妹两个”[4],“吓了一跳”[4]的神态描写则为二人私奔做了铺垫。此后下回中又交代了采萍嫁人的结局,也对双红的故事进行了预设,后文亦有二人私奔后以枕箱讹诈蘧公孙的描写。而权勿用的初次出场时的“一条链子”又和第十三回去时“一条链子”遥相呼应。匡超人最初种种善行和之后近墨者黑,先花重笔描写其具体的善行,用以反激下文,再加以各种情节,如术士关于匡二的种种“贵人”之命的言论;家中着火之时匡二的种种应对之策,亦是预伏此后的若干情节。

第二十九回目中大书“杜慎卿江郡纳姬”[4],然“纳姬”尚未成事实,仅做媒之沈大脚曾经一现,两相对照,知“纳姬”一事必将出于下文。然此一伏笔虽明目于回目之中,尚有很多伏笔并未明白写出,这些细节虽说在运用之时时断时续,看似行文并不突出,但其间的伏笔照应却在相互关联中构筑了文章整体架构的完整。对文章人物及对象的时间发展做出了有力的暗示,前引后應,岿然成型[8]。

三.“草蛇灰线”之隐喻象征

隐喻象征作为隐喻式的“草蛇灰线”法,主要借由相关物件抑或相关反语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隐喻象征,以事论事。其主要体现方式可分为两种:一是在情节构思上,以一件事来影射另一件在深层意蕴上与之相关的事;二是人物刻画上,一个人物为另一个人物的“影子”[6]。如相关评点家在进行小说理论批评时所追寻的“影写法”就是隐喻写法的一种外化形式。这里所涉及的几处,仅供参考:

第四十回中,萧云仙与木耐登临广武山赏雪,在青枫城不觉得寒冷,而在广武山却觉得寒冷的紧。此处映射并不是雪冷,而是英雄内心的悲凉。昔时,阮籍登临广武而叹息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文木老人即化用了这一段。这与下文中汤镇台建功不赏,连降三级有着相同的抑悒委屈;再如范进中举之“不省人事”对比周进进学之“不省人事”,一个喜由悲来,喜也;一个悲极喜生,悲也。二人表现有异,但热衷功名的举动如出一辙。

第二十二回,“方巾”的多次出场则是隐喻科场的秀才之威风风气,不论是真方巾还是假方巾,但凡有方巾的出场必会引人尊重。之后方巾之于牛浦郎,破毡帽之于倪老爹,对比之高下立现。

第三十一回,回目正面写慎卿却暗喻少卿,亦可称慎卿是少卿之影。慎卿本为少卿族兄,对族弟少卿生性知悉甚深,但对其评价却值得玩味:给人银子用,是“呆子”;见到父执十分敬重,却又不愿谈官说钱,是“毛病”;甚至转荐鲍廷玺给乃弟,指使其投奔王胡子,合谋算计少卿,可知慎卿对待乃弟毫无友爱之心且心术大坏。慎卿所言虽是在叙说少卿的毛病,但却暴露了自己的缺陷。作者不仅采取让慎卿来介绍少卿,还让自己颇有好感的韦四太爷来叙说少卿,此外还运用让少卿介绍他人的手段叙写少卿,彼此之间相得益彰。韦思玄评价慎卿是“雅人”,少卿是“豪杰”,已有高下之分,二人有名气之因皆在于银钱:慎卿用银十分“慷慨”,然而却沽名钓誉,一旦有人向其寻求资助,则一文不舍;少卿之名为“市”而来,赞助孝行,敬重父执,厚待失意之人,至此二卿之高下亦不难分辨矣。

“草蛇灰线”法的运用使得作品很轻易地便呈现出发人深思,含蓄隽永之感,在文本中对情节发展、整体布局和人物形象等方面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

《儒林外史》体制特殊,其 “叙事之难,不难在聚处,而难在散处”,因而其叙事之难,必得注重 “目注此处手写彼处。”之法。[11]《外史》用“草蛇灰线”法预设人物结局,在情节发展方面率先做出预设,在松散的全文结构中依靠主题的集中令全文逻辑紧凑。作者早在前文就多次加以点破,通过反复多次出现的意象作为线索预设后文情节的发展,同时足够吸引读者,缓解情节的紧张感。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其创作技法的意义恰在于使得全书结构浑然一体。

此外,人物形象鲜明充实,又佐之伏笔和“影写”等指涉方式,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创作态度,同时弥补了悬念不足的缺憾。通过预设伏笔和隐喻象征等方法,我们可以更直接地看到作者对笔下人物寄予的深情厚望:作者在文中对负面人物加以嘲讽的同时又期盼他们可以有所改善,挽救颓局;对文中的正面人物进行褒奖表扬,希望他们可以力挽狂澜,改变科举风气。然这些人物都先后让作者感到失望,以至于在小说的最后,作者不得不全盘舍弃,重新增“四客”,开始寻求新的希望。这样几条线索时隐时现、此起彼伏的贯穿全文始终,从而愈加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的真实景象。

中国古代小说一般都非常注重人物的命运结局,但《儒林外史》则不然[9]。吴敬梓采用一种新型的创作方式,用文章中一系列的小说中心人物来展开布局,让这些鲜活的人物带领读者领略真实可感的生活环境,使读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得以在《外史》中去观察现实黑暗和探索社会理想。“草蛇灰线”法在这样的文本结构中的相关运用无疑是具有创新意义的[10]。

参考文献

[1]杨志平.论“草蛇灰线”与中国古代小说评点[J].求是学刊,2008(01):108-11

3.

[2](明)施耐庵著;(清)金圣叹评. 水浒传注评本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01.

[3]杜云编.明清小说序跋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08.

[4]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第2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0.

[5]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6]《红楼梦学刊》编辑部主编.微语红楼.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选萃[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12.

[7]张稔穰.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教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542-543.

[8]吴敬梓.陈美林批評校注.陈批《儒林外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393.

[9]鲁迅,郭豫适导读.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0]何林英.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色[J].芒种文学月刊,2013(15):73-74.

[11]罗贯中.三国志演义[M].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

[12]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新世纪[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13]张国风.漫说《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4]阮芳.草蛇灰线 伏脉千里——中国古典小说一种独特的结构技巧[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3):80-82.

[14]周赟龙.浅谈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草蛇灰线”[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01):67-72.

[15]赵威重.应当重视明清小说技法的研究——兼谈草蛇灰线法[J].珠江论丛,2014(02):51-57.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晚明佛教与汤显祖的“情至”文学(JJKH20190516SK)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020]第003号“谶语在明清长篇小说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儒林外史
单宝塔诗
《儒林外史》中的家庭伦理理想论析
清代优贡制度下的“辩才”
从《儒林外史》来看明清科举制度
《儒林外史》中“土仪”一词考释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和讽刺艺术
从匡超人的形象变化看《儒林外史》的主题
儒林中的“美”与“丑”
从《儒林外史》看科举制度下学儒的生存百态
试谈小说情节素材的文本解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