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少林理筋整脊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

2022-03-31林志宏许巩固王和鸣

光明中医 2022年6期
关键词:椎动脉颈椎病颈椎

林志宏 许巩固 王和鸣

颈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颈椎病类型,主要因颈椎退变、颈椎失稳及颈部受损等因素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眩晕、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目前临床中多采用推拿手法进行治疗,虽在一定程度上可获得良好效果,但传统推拿治疗过程中对穴位及部位的选择,多赖于医者个人经验,临床治疗个体差异性较大,导致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甚理想。而相关研究指出[1],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在治疗颈椎病中具有良好效果,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但目前临床中将其应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中相关研究较少。笔者作为厦门市第六批中医后备人才跟师王和鸣教授,在老师指导下采用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观察其临床症状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厦门市同安区中医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骨科门诊治疗的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男16例,女29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46.38±5.14)岁;病程最短6周,最长12年,平均病程(4.34±1.02)年。观察组:男17例,女28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45.98±5.08)岁;病程最短4周,最长11年,平均病程(4.46±1.05)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厦门市同安区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相关诊断标准:①颈部有慢性劳损,在后颈部触诊检查,上颈椎或其他椎体未发生位移,可发现部分患者相应的关节囊部肿胀、压痛;②头颈部体位变化会引起眩晕、恶心、头痛,或视力减退、耳鸣、耳聋、舌活动障碍、血压异常;③位置性眩晕或体位性摔倒,压颈试验阳性;④颈椎正侧双斜位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侧弯、钩椎关节增生、横突间距变小、椎间孔狭窄等。

1.3 纳入标准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治疗期间未接受其他治疗方案;无精神疾病,且具有认知能力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伴有颈椎椎体滑脱、脊髓损伤、脊髓型颈椎病者;合并肿瘤及颈椎结核病者;伴有骨质异常及骨质疏松者;依从性较差,未完成本次研究者。

1.5 方法

1.5.1 治疗方法对照组传统推拿手法,采用常规手法[3]治疗。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患者侧后方,先采用按摩、拿捏、点压、弹拨等手法放松紧张挛缩的肌肉;接用颈项定位旋转扳法,患者颈部放松,术者将患者头部像头顶方向牵引,尔后向本侧旋转,当接近极限时,再以适度的力量使其继续旋转5°~10°,可闻及或触及轻微关节弹响声,按前方法进行另一侧旋扳;最后用放松手法以缓解治疗手法引起的疼痛不适感。间隔1 d一次,2周为一个疗程。观察组给予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治疗,具体如下:患者取仰卧位,保持头顶与诊疗床齐平,头中立位,医者马步站于患者头前端,双手叉手于颈部进行牵引,医者双手交叉将患者颈部托牢,用食指轻按压病变颈部节段,手掌根尺侧部将患者两侧耳后乳突夹住,将托着颈部双手缓慢向上托起,保持颈部处于微微后伸状态,而后进行纵向拔伸,力度以保持患者身体不动为宜,间隔30 s后再缓缓放松,间歇5 s为1次,在持续拔伸过程中可进行左右旋转活动,保持以15°为宜;患者头部转向健侧,医者改为弓步将重心移于患侧,采用南少林探爪功法,一手拇指按压患侧颈部出现突出及压痛的关节突上,其余四指微屈将患者下颌部轻抚保持稳定;另一手将患者头部最大限度上托,而后发力向前、向上各旋转45°。取双侧斜方肌、提肩胛肌、背肌、项肌及肩胛部等部位用双手进行搓揉,以放松周围颈部肌肉。1次/d,5次/周,共治疗4周。

1.5.2 观察指标①血液流变学:分别抽取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检测并比较2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②颈椎中立位椎动脉血流参数: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检测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颈椎中立位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舒张末期流速及收缩期最高流速。③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进行症状评分,包括: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偏头疼及椎旁压痛等5个症状进行评价,按照严重程度不同将其分为重度、中度、轻度、无4个级别,分别记6、4、2、0分,评分越高临床症状越严重。

1.5.3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相关标准进行评价:显效:症状明显改善,颈部活动不受限,中医证候积分减少≥80%;有效:临床症状改善,颈部活动略受限,35%≤中医证候积分减少<80%;无效:症状未有改善,颈部活动受限,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2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和高切黏度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例,

2.2 颈椎中立位椎动脉血流参数治疗后,2组平均血流速度、舒张末期和收缩期最高流速度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观察组上述3个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颈椎中立位椎动脉血流参数对比 (例,

2.3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例,

2.4 临床疗效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5.56%,观察组为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例,%)

3 讨论

目前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达成统一共识,但交感神经刺激及机械性压迫是目前公认的致病因素[5]。而随着现代医学对该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多数研究学者认为颈动脉型颈椎病发生主要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关节突及椎体骨质增生形成骨刺有关,使椎间隙变窄,将颈椎正常生物力学平衡打破,加之椎动脉的扭曲、压迫等改变,诱发颈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患者在颈部正常旋转屈伸时,增生骨刺附近的交感神经纤维兴奋性增加,继而使椎动脉出现痉挛,缩小血管内径,致使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降低血流流动障碍,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及体征[6]。临床研究发现[7],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浆黏度、全血低切和高切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与健康人群存在显著差异,而改变血流动力学状况,增加椎动脉供血量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关键。

中医学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归属于“痹证”“眩晕”“头痛”等范畴,认为主要病机为颈部长期劳损、风寒湿邪侵体,而致肝肾内损,气血失和;气虚则清阳不升,瘀血阻滞脉络,脑络、筋骨失养,而致头晕、头痛等症。故中医治疗主张以疏通脉络、扶固阳气,促进血液循环为基本治疗原则[8]。南少林伤科流派在治疗脊柱伤科疾病重视督脉、脊柱功能,凝练出的一套南少林理筋整脊学术思想,通过医武贯通及内外兼施手法通调督脉、整复脊柱、扶固阳气以此达到治疗目的。本研究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血流参数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也均优于对照组。说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给予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治疗,对比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更利于改善患者机体血液流变学、血液参数及临床不适症状。究其原因:①治疗体位的改变。传统推拿治疗手法采用坐位,不利于此类患者颈部肌肉的放松和投入治疗状态;而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所选取的体位为卧位,这与传统推拿采用坐位比较,在治疗过程中更有利于患者放松颈部肌肉和配合医者治疗。②医者施术过程中状态的不同。在手法的执行过程中采用马步和弓步的转化,这就要求医者进入练功的状态,凝神静气,全神贯注,故而能保证施术的质量,同时能给患者安全感和仪式感,减少患者紧张情绪,增加配合度。③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融入武术巧劲。在手法的选择上结合南少林功法主要采用马步牵引和弓步探爪。在患者卧位的基础上采用马步牵引,牵引柔和持久,有利于进一步放松患者颈项部筋肉组织;而弓步探爪手法轻巧,充分体现南少林功夫中的巧劲,相较于传统扳法更为安全有效。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讲究医患合作,施术要求医武贯通,通过体位及马步牵引充分放松痉挛肌肉及降低肌肉紧张度,而后在通过弓步探爪整脊手法采用巧劲进行整复错位、通利关节,缓解患者颈部压迫,纠正椎间孔大小,缓解颈动脉痉挛,促进颈部血流速度的改善,继而改善患者机体血液流变学指标,恢复椎-基底动脉对脑部的供血,从而起到缓解颈椎及脑部缺血缺氧状况,继而改善临床一系列症状。

综上所述,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可有效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促进血液微循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椎动脉颈椎病颈椎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