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灸百会穴配合针刺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2022-03-31郑昌岳蒋剑文陈永华

光明中医 2022年6期
关键词:颈性百会穴颈部

俞 萍 郑昌岳 蒋剑文 陈永华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是指颈部关节或局部肌肉各种病变所引起的椎动脉受压所致的眩晕综合征,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之一,常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有时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本病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电子产品的使用,发病率不断上升,并有年轻化的趋势,但就诊患者仍以中老年人群为主,男女无明显差别。由于目前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尚不确切,西医尚无针对颈性眩晕的特异性治疗药物,多采取对症处理,以止晕、改善循环为主,如敏使朗、山莨菪碱、氟桂利嗪等,但药物不良反应较多,患者无法长期坚持服用此类药物。从古至今,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方法十分繁多,且大多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针灸治疗为其中最为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作为一种能够调和全身气血、疏通经络的中医治疗方法,针灸治疗具有治疗成本低、安全性高以及操作便捷等优势,在临床治疗颈性眩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依据中医学理论,该疾病属于“眩晕”范畴,气血不足是这一疾病的发病原因。研究表明颈性眩晕患者中气虚比例最高[1]。福建省级机关医院康复科针灸室应用悬灸百会穴配合针刺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并与单纯针刺做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19年7月—2020年7月就诊于福建省级机关医院康复科针灸室50例颈性眩晕患者,征得患者同意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最终本试验共统计患者43例。脱离病例均因患者不能见继续配合治疗而脱落。2组患者一般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1.2 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及《中医内科学》[3]气血亏虚型的分型标准。①头晕并伴有颈部疼痛,当头部以及颈部的体位发生改变时症状会加剧,甚至发生恶心呕吐以及耳鸣等状况;②旋颈试验结果为阳性,挤压颈椎部位会出现明显疼痛,患者的颈椎活动受限; ③DR检测结果显示颈椎发生了生理曲度变化,并存在骨质增生等情况;颅TCD检测显示椎动脉存在供血不足的情况;⑤眩晕症状反复发作,活动后症状加剧,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脉弱。符合以上诊断标准且年龄40~75岁能够配合治疗且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眩晕的患者均可进行该试验。

1.3 排除标准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如美尼尔氏综合征、脑血管病等;颈部肿瘤、颈椎结核等器质性疾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患者取伏案坐位, 根据《针灸治疗学》[4]选择百劳、风池以及天柱、气海、足三里以及脾俞等穴。首先使用75%医用酒精对相应穴位周围皮肤进行消毒,用单手进针法将0.2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佳健牌,无锡佳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刺入上述穴位,进针后施以平补平泻、提插捻转手法,行针至患者局部有酸、麻、胀的针感,每10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连续针刺10 d。试验组在上述针刺结束起针后,选用规格为长 20 cm、直径 1.8~2.0 cm圆柱状艾条(南阳百草堂公司生产),将艾条点燃之后,对准百会穴(即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艾条与皮肤之间的距离为2~3 cm,以患者的感受为准,即患者皮肤对应穴位及其附近有温热感,但无灼痛感觉,每次治疗时间约为10 min,以对应皮肤出现红晕为最佳程度。每日1次,连续治疗10 d。

1.5 观察指标

1.5.1 治疗效果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疗效果评估。临床治愈:患者原有的眩晕以及颈部疼痛等症状消失,能够进行正常的颈部活动,日常工作以及生活恢复正常。显效:患者原有的眩晕以及颈肩部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能够进行正常的颈部活动,但是在较久的伏案时存在疼痛,稍事休息后症状缓解,日常工作以及生活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原有的颈肩部疼痛以及眩晕等症状有所减轻,但是在较久伏案时疼痛症状会加剧,稍事休息后有所缓解。无效:眩晕、颈肩部疼痛症状如前,体征无明显缓解,生活受到影响,不能胜任正常工作。愈显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2 气血亏虚证候积分根据《中医诊断治疗学》[5]气血亏虚证候积分。分别于2组治疗前后进行评分。该量表包括脉象、舌质、面色、心悸气短、神疲倦怠共5个部分,每个部分各10分,分值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

2 结果

试验结束:有6例均因患者不能遵医嘱继续配合治疗而脱落,最终37例患者纳入试验结果分析,其中试验组19例,对照组18例。

2.1 疗效评价试验组患者愈显率94.74%,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照组患者愈显率为83.33%,2组治疗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2组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颈性眩晕患者疗效比较 (例,%)

2.2 气血亏虚证候积分变化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气血亏虚证候积分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试验组气血亏虚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颈性眩晕患者气血亏虚证候积分比较 (例,

3 讨论

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中医“眩晕”范畴,眩晕病名最早记录于《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口问》曰:“所谓上气不足……目为之眩”。其中,“上气不足”指的是一种和中气不足相对的气虚证候,该证候会导致头目失养,进而导致机体产生眩晕以及耳鸣等症状。明代中医张景岳指出“无虚不能作眩”。《证治汇补·眩晕》云:“血为气配,气之所丽,以血为荣……此眩晕生于血虚也”。故中医学认为“眩晕”多属经络虚证,总因人体上气不足,气血不能上荣,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所致。气血是人类机体的根本,《素问·调经论》中提及“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机的通畅保证血液在脉道的运行,气血调和则五脏调和,正气充盈,筋骨强健,反之“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养气、载气,气虚则化生血液功能减弱,无力推动血脉,血液不能上荣清窍,髓海久失所养,则头目失荣致痛致眩。

研究表明[6],针刺治疗能够帮助椎动脉缓解软组织对其压迫,改善颈部的局部性血液循环,提高脑部的供血条件。风池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阳跷脉之所入。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在针刺风池穴之后,机体能升发阳经之气,阳气上荣于头部;天柱穴位于人体斜方肌的起始部位,属于膀胱经,对该穴位施针能够帮助疏通经络、止眩、活血,并达到止痛的效果,在颈部疾病治疗中,该穴位使用最为频繁[7],适于治疗该疾病。百劳穴又称颈百劳,是临床上常用的经外奇穴,位于后项部中间,能够治疗多种虚劳损伤、颈项强痛等疾病[8],有舒筋通络活血的功效。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顶的中心之处,是百脉的汇聚之处,亦称为三阳五会,在分类上其属于督脉。鉴于其百脉之所会以及阳气所聚的特点,百会穴具有宣通气血的功效,能够对患者全身的阴阳气血进行调节,达到安神止眩的治疗效果。金瑛等[9]用压灸百会穴法治疗颈性眩晕,治疗10 d后,对照比较TCD前后数据,压灸百会组与口服西药组对比,总有效率分别为92.5%、77.5%,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戴丽莉[10]针刺百会、神庭等穴位配合口服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总有效率为93.3%。现代研究还认为[11],刺激头部的穴位可激发分泌更多的神经递质、增强细胞代谢活动,促进脑细胞的修复、舒张脑血管使脑部的血液供应得到改善。同时灸法可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流速度,增加脑血流量[12]。李虹等[13]运用近红外光成像技术研究观察艾灸百会穴后,发现大脑皮层的血流量有明显增加,且血中的氧饱和度也有提高,进而使脑部血液供应情况得到改善。于颖梅等[14]采用艾炷灸中风先兆患者百会穴,观察发现其血液中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含量明显降低,血液黏稠度得以改善,血管通畅,头晕等先兆症状消失。因此,悬灸百会穴,其调畅气机、振奋阳气、改善大脑血液循环的效果会更佳。故本研究在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悬灸百会穴, 探究悬灸百会穴配合针刺治疗相较于单纯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优势。

在经过治疗之后,2组患者的症状评分均提升,与治疗前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2种治疗方式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试验数据显示试验组患者显愈率94.74%,对照组患者较低,且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气血亏虚证候积分显著较低,这表明相较于单纯针刺治疗,针刺联合悬灸百会穴治疗对气血亏虚类型颈性眩晕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使用悬灸百会穴联合针刺的治疗方式能够显著缓解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症状。这种治疗方式具有操作便捷性强、见效快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势,具有良好的临床可行性。但是本试验存在下述几方面的缺陷:①治疗效果主观性强,缺乏实验室客观性评价,如TCD检测等;②无长期性的治疗效果调查;③百会穴悬灸的灸量大小还需要进行深入探究。

猜你喜欢

颈性百会穴颈部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改良颈部重要外敷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针灸推拿在颈性眩晕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QOL评分的影响研究
什么是颈性眩晕
百会穴:养胃降压就找它
点穴祛疾:头痛(头顶)
一穴解决“路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