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媒介中的传播

2022-03-31沈义凡

大观 2022年2期
关键词:传播效果文化认同传统文化

沈义凡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媒介得到了良好发展,且许多现代媒介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为例,它不仅深度挖掘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还增添了一定的故事性,这样更容易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因此,从《典籍里的中国》出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媒介中的传播效果和表现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媒介;《典籍里的中国》;传播效果;文化认同

央视作为代表我国国家形象的电视媒体,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从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寻找文化符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并充分利用电视媒体传播的生动性强、受众广和感染力强等特点保护我国文化遗产,履行宣传教育和思想普及的职责。《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文化类节目的代表,以生动的节目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广大观众的青睐,也在年轻观众当中起到了有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作用。

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越发重视,文化类综艺节目越来越多。虽然《典籍里的中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但与之相比,同类型的综艺节目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结合数据分析和网络调查问卷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泛娱乐化现象严重

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极其严肃的事情,也正因为它过于严肃,许多青少年不愿意去深入了解与学习。因此,文化类综艺节目产生了。这类节目的创作初心是好的,但是在当前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许多节目在播出的时候变了味道。大众的关注点更多地在于嘉宾和话题,反而使节目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例如当年因某位明星发表了不当言论而火上热搜的《巧手神探》,它明明是一个宣传面塑、刺绣、玉雕、木工等中国传统技艺的节目,却因明星的一个举动而变了性质。近年来,有些综艺节目为了流量会邀请一些明星助阵,结果节目的热点全部围绕明星展开,传统文化反倒成了陪衬。同时,有些节目虽然会请专业人士,但由于相关人士没有知名度,没有娱乐话题,导致节目枯燥乏味,收视平平。《典籍里的中国》就将这里的分寸和尺度拿捏得非常好。节目里有明星,但不是流量明星,是真正有演技、有钻研的老艺术家。节目里有专业人士,但没有将全部的镜头都给专业人士讲解,而是配合艺术家精湛的表演给观众带来直观的话剧般的体验,所以许多观众反映喜欢看《典籍里的中国》。恰到好处的表演和恰到好处的专业给了观众代入感和感染力。观众关注的点往往是故事,而非演故事的人,这也是这档节目成功的地方之一,它没有喧宾夺主,更没有忘记初心。

(二)同质化现象严重

作为牛年的新春开播综艺,《典籍里的中国》虽然更新速度很慢,但却以高质量的水准引发了一波“典籍热”的狂潮。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通过“穿越”的形式将故事和历史人物融入现代化的话剧形式当中,不仅更加生动形象地向观众展示了典籍故事,同时也将我国灿烂的文化传播了出去。“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是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学习中国典籍不仅可以使人知古今,还能够弘扬民族精神,同时也为人民提供了精神食粮。因此,文化类综艺节目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与娱乐性综艺节目相比,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兴起时间较短,因此还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但是近些年来,文化类综艺的创新能力严重缺失,生产出来的节目过于同质化,观众反响平平。例如《中国诗词大会》刚火爆起来就接二连三地出现了《诗书中华》《向上吧!诗词》等节目。这些节目不仅内容雷同,而且赛制、风格和舞台设置都差不多,导致新鲜度降低,观众失去热情,这也是后来这类节目没有火爆的原因。任何事物想要流传下去都是需要与时俱进的,而《典籍里的中国》创新了风格,聚焦优秀的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新颖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讲述了典籍在五千余年历史长河中的源起、流转。这样的创新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是值得其他综艺节目制作人借鉴的。

(三)生命周期较短,节目价值较低

近些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大部分文化类综艺节目并没有形成品牌效应。除了《典籍里的中国》等几档优秀综艺节目之外,其他文化类综艺并没有引起明显反响。另外,在我国综艺节目市场中,相较于《极限挑战》《奔跑吧兄弟》等几档人气较高的综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市场认可度较低,导致节目热度和节目收益不成正比。尽管《典籍里的中国》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但和其他热度较高的娱乐类综艺节目相比广告收入偏低,甚至不及其他收视率较低的娱乐类综艺节目。这充分说明我国目前文化市场的价值导向出现了问题,也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较为迟缓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传播的过程中会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导致内容过于碎片化,在每一期的讲解和策划过程中侧重于宏观上的简单介绍,却没有办法让观众更加代入,情感烘托不到位。例如《中国诗词大会》,在这档节目中选手答题时考虑的时间过长,专家解说的时间很少,导致许多观众认为这只是一个答题节目,最终只是看个新鲜,对传统诗词文化没有过多的印象。而《典籍里的中国》很好地升华了主题,通过最后的品典环节让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这也是该节目的优势之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媒介中传播的有效策略

(一)通过符号选择强化文化立场

为了更好地确保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逻辑性,选择合适的表意符号是至关重要的。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间诞生了许多历史巨作和文化景点,因此现代媒介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加工,并以简单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也是现代主流媒体的责任所在[1]。对此,电视媒体应当积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想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电视媒体不仅要对现代视听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更应该追本溯源,从历史源头出发,以现代传播手段突出正确的文化导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制作出更容易被观眾接受的历史文化类节目。另外,文化符号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标准和层次,这是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顺利接轨的关键。7BD29904-7E78-49C3-88D8-9C2070DC7F5F

《典籍里的中国》总编剧左兴曾公开表示:“我们节目在选书的时候要求特别严格,要经过筛选、论证、把关和上报等过程,在这过程中会融合各方的建议,上到总台领导,下到相关工作人员,甚至还包括相关的历史学家、传播学家等。尽管过程比较烦琐,但这是我们节目质量的保证。”经过多方审核论证,《典籍里的中国》中故事的连贯性和生动性得到了保障,为节目注入了不竭的生命力,同时这种严格的文化标准也从根本上提高了观众对节目的参与感。不仅如此,《典籍里的中国》这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离不开年轻观众的支持,这是促进节目不断进步和创新的根本。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年轻观众具备更强的文化敏感度和语言表达诉求,特别在各大社交媒体空前发展的背景下,年轻观众的舆论导向能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深刻影响。从年轻观众的文化消费观念来看,他们能为现代媒介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二)通过话语将文化遗产活化

对于传播而言,视觉传播和听觉传播往往是最有效的方式。《典籍里的中国》正是通过戏剧性的舞台和多样性的声音进行文本传播,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生动的历史场景,通过对话等方式将宝贵的文化遗产活化,以纪实性、审美性等特点为大家呈现了一个生动多彩的舞台,完美地创新了传播形式和呈现方式[2]。

《典籍里的中国》中所运用的有声语言传播效果主要依托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以专家群言的方式解释典籍——释典。通过学者与权威专家深入浅出的探讨,论述典籍存在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节目组通过双方的话语概述出与之相关的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并且表达出了后辈对古人先贤的崇高敬仰与尊重。同时,节目中也包含了对节目主题与具体内容的理性解读,通过学理视角深度解读了当代传承文化经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节目组通过戏剧的艺术形式追溯了历史典籍——述典。节目通过戏剧化的表演,以现代与古代超越时空对话的形式为大家呈现了一段全新的历史。在这一环节,艺术家们通过戏剧的语言和情感表达将那些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丰满起来,并将其活灵活现地呈现给观众,通过简短的对话和跨越时空的交谈,让观众更加有代入感,并沉浸其中。节目通过舞台美术特效的变换、艺术家们生动的表演和台词文本的烘托将典籍生成的情节再现,为观众更直观地展现了典籍作者的伟岸形象与崇高品质。最后,节目组以类似主持人的话语表达了对典籍作者的敬意,阐释了典籍给后世带来的深远意义。通过品典这一环节,整个节目的主题实现了升华。在节目中,撒贝宁并没有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而是以当代读书人的角色进入了整个对白当中,这样的设定让观众更有代入感,也会使其在观看的过程中更能投入剧情,让观众觉得自己就是那个身在其中的读书人。面对这一角色本体性和价值主体性的问题,撒贝宁认为他的作用就是带领观众怀揣好奇走进历史,从而进行一场跨时空的采访,只不过这一切是融入了戏剧情节里。节目中的他代表的是每一个观众,而不是他自己。也正是这样的创新才实现了舞台戏剧化的展现与电视媒介人际性、人格化表达的互补,带给了观众沉浸式的收视体验。

(三)借助媒介仪式驱动文化认同

文化经典在一个种族发展的过程中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典籍不仅有利于一个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产生,也有利于一个民族或每个个体身份认同的形成,是确立国家意识形态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因此,近年来央视相继推出“中国”系列的原创文化节目,其目的就是在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让人民群众能够在致敬经典的媒介化传播仪式中激发自身的文化认同[3]。目前,韩流、日流等全方位影响着现代年轻人,因此原创的文化节目显得更加重要。《典籍里的中国》这样极具现代审美的节目可以更好地调动年轻人的观赏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成文化共识,体验到民族共同体心灵凝聚的氛围,这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深远意义。

《典籍里的中国》主要通过两种手段展示了媒介的仪式感,从而实现了观赏者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回归。节目组通过空间变换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一种跨越时空的视觉体验,将史书化的结构塑造出了多幕式的戏剧视觉体验,这种奇特的呈现方式会吸引观众,让观众有探究下去的欲望。节目组将艺术家的表演区域通过甬道相连接,借助物理环境的沟通和舞美效果的组合营造出视听传播的仪式意境,从而创造了古今对话、穿越时空等直击心灵的观感触动。另外,倪大红、李光洁以及撒贝宁等人凭借自身的演技将典籍作者的姿态以及神情还原得十分到位,更直观地为观众呈现出组成中华文明的崇礼尚德、长幼有序、尊师重道、家国一体、尊重人本等深刻内涵,让观众更加代入其中,感受文化传承的魅力。节目组对演员姿态信息这一视觉元素进行了合理筛选和有序使用,成了激发受众的有效途径。因此,媒介仪式的合理运用所带来的传播效果不言而喻。要想让观众产生文化认同,首先就是要引发观众的共鸣,只有引发共鸣,让观众代入其中,才可以让社会群体中的生命力也具有鲜活存在的可能性。《典籍里的中国》原创文化节目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场景与文化符码通过电视、网络平台等方式,以戏剧形式进行创意传播,合理实现了主流媒体对其话语权的把控。节目组创造性地将主流媒体应该担负起来的社会责任与电视媒介的视听传播优势、受众对于自我反思的文化自觉性融合在一起,通过创新性的舞台构建将宏观的思想观念与意识形态转化为直观的人物风格、时间意义和空间隐喻,深刻回应了媒体传播应突出时新性、时宜性和人文性的重要社会价值。文化传承是现代媒介应该担负起的责任,要想做好这一点就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三、结语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应该被时代所抛弃。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和使命。在我国东周时期,孔子四处讲学,使优秀典籍得以传播开来,后来伏生又在汉朝时期“再造”《尚书》,为我国后世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在现代社会,以《典籍里的中国》为首的电视节目通过电视媒体手段再一次完成了对古籍的传播,这对现代社会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当前时代,只有在深刻了解人民实际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以现代媒介为连接人民和传统文化的纽带,才能真正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同时,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以创新的方式和方法挖掘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其中的深刻含义。《典籍里的中国》作为央视文化类节目的代表,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值得相关制作人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牛凤燕.媒介融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现代转换[J].理论学刊,2018(5):162-168.

[2]尹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思考[J].北方文学,2019(8):145-146.

[3]马洪香.媒体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導向作用[J].青年记者,2019(29):10-11.

作者单位:

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7BD29904-7E78-49C3-88D8-9C2070DC7F5F

猜你喜欢

传播效果文化认同传统文化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