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血管造影与ⅠB2~ⅢA期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的关系研究

2022-03-30邵俊伟潘学兵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造影耐药耐药性

邵俊伟 潘学兵 何 宇

东莞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 (广东 东莞 523000)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为宫颈癌高发地区[1]。宫颈癌早期无明显症状体征,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出现阴道流血、腹部疼痛等症状[2-3]。因此很多患者确诊时已经进入中晚期,此时由于肿瘤浸润盆壁及宫旁组织,使得很多患者错过手术的最佳时机[4]。新辅助化疗(NACT)可以缩小病灶的体积,使得患者再次获得手术的机会,延长生存期,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及肿瘤的生物学特征,部分患者对化疗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失败病情进展[5-6]。本研究通过探讨CT血管造影与ⅠB2~ⅢA期宫颈癌患者NACT耐药性的关系,评估其在临床疗效中预测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新辅助化疗的ⅠB2~ⅢA期宫颈癌患者中选出62例。患者年龄27~58岁,平均年龄(42.53±4.52)岁;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ⅠB2期13例,ⅡA期16例,ⅡB期27例,ⅢA期6例;病理类型:鳞癌34例,腺癌17例,腺鳞癌11例;病理分级:高分化23例,中分化25例,低分化14例。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为宫颈癌;初治病例;资料完整;病灶直径大于4cm;患者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继发性宫颈癌患者;有过肿瘤切除史或患有其他恶性肿瘤;有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合并心、肝、肾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依从性较差者。

1.2 方法

1.2.1 新辅助化疗方法 患者全身静脉滴注紫杉醇135~175 mg/m2,顺铂50~70mg/m,1次/天,3周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患者NACT治疗有效者,化疗结束3周后,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年龄低于40岁患者行双侧卵巢移位术。NACT治疗无效者行根治性放射治疗。

1.2.2 CT血管造影检测方法 采用美国GELight-speedQX/iScanner型多层螺旋CT扫描仪,先对子宫颈横断面扫描,确定肿瘤区域,以肿块最大层面为中心平扫1次,然后静脉注入碘海醇,设置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s,层厚1mm,层间距0.8mm,当胸主动脉对比剂浓度为130HU时开始扫描,延迟时间4s,将扫描得到的数据输入EBW工作站,运用高级血管分析软件(AVA)处理图像,获得血流参数。

1.3 考察指标 (1)近期疗效评估参考WHO实体瘤的评价标准,完全缓解(CR):影像资料显示病灶完全消失,无新病灶产生;部分缓解(PR):病灶体积缩小大于30%;稳定(SD):病灶体积缩小不足30%,或肿瘤增大不超过20%;进展(PD):病灶体积增加大于20%。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2)患者化疗前后CT影像的变化。(3)耐药组和敏感组的CT血管影响学参数比较,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4)耐药性与CT血管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近期疗效评估 所有患者采用新辅助化疗结后再次行CT血管造影,其中CR 8例,PR 38例,SD 11例,PD 5例,总有效率74.19%,无效率25.81%,即敏感组46例,耐药组16例。

2.2 患者化疗前后CT影像的变化 化疗后,CT影像显示宫颈偏心性,呈明显的增大、增厚,可见明显的条索状结节影像,大部分患者的宫颈肿块明显缩小。增强扫描后,CT峰值明显增高,宫颈肿块呈明显的不均匀强化,与治疗前相比,强化扫描后CT峰值和强化程度明显降低。其中耐药组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为肿瘤的局部生长呈内生溃疡型、盆壁粘连严重,阴道盆壁间隙消失,宫旁组织出现高密度影。

2.3 耐药组和敏感组的CT血管影像学参数比较 敏感组和耐药组治疗前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F、BV、PS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MTT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且铭感组显著优于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耐药组和敏感组的CT血管影像学参数比较

2.4 耐药性与CT血管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流参数BF、BV与耐药性呈负相关(P<0.05),见表2。

表2 耐药性与CT血管影像学参数的pearson相关性

3 讨 论

宫颈癌发生与HPV病毒感染、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早发现早治疗可提高宫颈癌的治疗效果[7]。早期宫颈癌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而中晚期患者在采取手术治疗的同时,还需采用放疗和化疗等辅助治疗手段[8-9]。近年来,有研究认为在手术或放疗前先进行化疗,可缩小肿瘤体积,防止远处转移,提高手术的切除率和放疗的敏感性,从而提出了新辅助化疗的概念[10-11]。然而部分患者由于对药物出现耐药性,使得病情进展,影响治疗效果[12]。本研究将CT血管造影应用于临床评价中,通过观察观察化疗前后肿瘤形态的变化和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价CT血管造影技术在评价疗效及肿瘤化疗耐药性的相关性。

本研究发现所有患者采用新辅助化疗后3周再次行CT血管造影,其中CR 8例,PR 38例,SD 11例,PD 5例,总有效率74.19%,无效率25.81%,即对化疗敏感46例,耐药16例。分析可能的原因是新辅助化疗方案较多,本研究采用紫杉醇、顺铂药物静脉滴注治疗,这两种药物是肿瘤化疗中常用到的有效药物,一起使用可以杀死宫颈癌细胞[13]。耐药组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为肿瘤的局部生长呈内生溃疡型、盆壁粘连严重,阴道盆壁间隙消失,宫旁组织出现高密度影,提示CT影像资料可以清晰地观察治疗前后肿瘤形态的变化,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化疗敏感的患者,治疗后病灶的面积明显缩小,增强CT扫描后,CT峰值和强化程度明显降低,有利于提高手术的切除率,而对于耐药患者,肿块体积减少较少甚至增加,病情进展,不利于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敏感组和耐药组治疗前的BF、BV、PS、M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F、BV、PS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MTT较治疗前显著增高,且敏感组显著优于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上述指标的变化说明肿瘤血管闭塞,可能是由于化疗药物使得肿瘤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坏死,使得瘤组织内血流量减少,这与CT扫描肿瘤组织形态的变化基本一致[14-15]。本研究中,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流参数BF、BV与耐药性呈负相关,提示CT血管造影与ⅠB2~ⅢA期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的相关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新辅助化疗治疗ⅠB2~ⅢA期宫颈癌患者,近期疗效较好,化疗后通过CT血管造影扫描,并结合CT影像数据对宫颈癌患者的耐药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造影耐药耐药性
不孕不育女性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
超声造影和x光造影区别?
如何看待CT冠状动脉造影
抗生素耐药后还能再用吗
沙门氏菌耐药谱分析
关于“耐药性”,你知道多少
临床用药不得不说的抗生素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