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造型·表现”教学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2022-03-29何丽明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造型表现小学美术

摘 要:“造型·表現”教学法是新时代美术教育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使其在结合所学新知识参与美术造型活动时,感受通过亲手操作设计形象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想的乐趣。文章结合教学实践,细致阐述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造型·表现”教学方法的几点策略,旨在锻炼学生造型与表现两个美术关键能力,高效培养其美术素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造型·表现”;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08-0082-03

引  言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是美术教育活动的四个领域,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其中,“造型·表现”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帮助学生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引入“造型·表现”教学法,可以更好地突出学科特点,使学生在美术学习期间达到自由思考、大胆创造、灵活表现的目标。笔者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五谷’作画”一课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运用“造型·表现”教学法这一课题展开论述。

一、激发兴趣,为“造型·表现”注入动力

在应用“造型·表现”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转变教学理念,不仅要关注对教材中基础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和传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意识,搭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与造型的设计三者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的同时,成为美术作品的创作者,发挥自身主体作用,主动寻找可以提升表现效果的材料,探究可以引发他人共鸣的“造型·表现”方法,并通过对自己作品的鉴赏、评价和反思,适当修改造型细节,替换表现材料。为达到这一目标,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燃起对美术知识的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期间,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作为新课教学的切入点,使其主动探究材料的选择以及与造型的设计相关知识,为其美术作品的造型注入活力,引导学生主动投入造型活动中[1]。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情的差异,教师可以采取多样的激趣方法。情境创设激趣、师生问答激趣、自探任务激趣、课堂游戏激趣等都是符合小学生认知能力和喜好的激趣策略。例如,在“‘五谷’作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师生问答这一激趣方法。首先,教师可以自己用五谷制作一幅熊猫画,并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自己的作品。憨态可掬的熊猫很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此时,教师要适当提出问题:“大家猜猜,这幅熊猫画是用什么做的?”多数学生都不知道五谷也可以用来作画,因此,可能会给出“这是用水彩笔画的”“这是一幅油画”“这是用毛笔和墨水画出来的熊猫”等答案。教师可将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实物,让学生通过近距离观察和触摸分析其制作材料:“同学们现在可以看一看,摸一摸,然后告诉老师,这到底是什么做的。”这样,学生在惊叹的同时给出正确答案:“这是用豆子和大米做的!”此时,面对学生惊讶的表情,教师可以给予其肯定:“说对啦!这幅画是使用豆子和大米做的。简单来说,这是一个由‘谷物’制作而成的美术作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其实,我们也可以用身边的谷物开展美术创作,同学们想试一试吗?”在收获学生肯定的答案后,教师可以提出最后一个问题:“那么,同学们想要用谷物创作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呢?”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运用师生问答激趣法,诱使学生进行思考,引发其认知冲突,使其对谷物画产生了解的热情,并在教师问题的驱使下,主动分析自己想要通过谷物创作的作品,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参与造型设计工作。

二、观察欣赏,为“造型·表现”积蓄潜能

观察和积累是美术学习者的两个重要的“助手”。学生在观察时,可以获取信息,对观察结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积累丰富的美术知识、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在应用“造型·表现”教学法时,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和积累的习惯,使其意识到美术创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要想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自己的作品充满生命力,就必须保持观察与积累的热情。鉴于此,教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期间,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欣赏的平台,使其反复品味优秀的美术作品或生活素材,进而迸发出创作的灵感,在美术课堂上收获创新的果实。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小学生都不能正确理解“观察”的含义,往往存在观察停留于表面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期间进行有效引导,使其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由表及里地观察,从而在欣赏、解读的过程中,以获取视觉快感为基础,领略美术作品的内涵,真正对美术作品产生喜爱之情,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并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产生创作的热情,借鉴他人的创作方法,为“造型·表现”任务的开展积蓄能量。

教师可基于学情将学生划分为美术小组,让各组组员共同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分享自己的观察收获,实现由“浅层观察”到“深层鉴赏”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干预各组的讨论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2]。例如,在“‘五谷’作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分享多个高年级学生完成本课知识学习后创作的谷物画,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鉴赏实物作品和教材中展示的图片。部分小组在观察时存在“无话可说”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问题在于其没有掌握观察的方法。此时,教师可以适当与其进行互动,使用巧妙的语言鼓励其归纳不同作品的主题、应用的谷物、造型的特点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山水、人物、花鸟、卡通角色甚至抽象形象都是谷物画创作的来源,而线条、明暗、色彩的设计都可以提升作品的感染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其进行创作思考,对自己作品的造型进行优化。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观察与欣赏大量的谷物画,可以使其在触摸、体验、观察、感知、讨论的过程中,掌握谷物画的特点、创作技巧等相关知识,为后续活动做好准备,达到积蓄潜能的目标。

三、授之以渔,为“造型·表现”提供支撑

“造型·表现”教学法的应用离不开各种技能与方法的讲解,如色彩的构成、明度与纯度的表现、平行透视的技能、节奏感的把握等。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开展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创作出优秀美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鉴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限,为达到“授之以渔”的目标,为学生“造型·表现”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撑,教师要扮演好导师的角色,适度干预,将“放”与“扶”有效结合起来,避免让学生被迫“依样画葫芦”,也要避免因过度开放导致学生信手涂鸦而无法真正提升美术技能。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塑造形象,达到准确传情达意的目标,教师可以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模式,让学生在创作中思考,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主动学习提升表达效果的方法,自然地将培养学生创作技能与方法的工作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3]。例如,在“‘五谷’作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简单地制作一幅“谷物画”,“画”一朵小花。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就能够主动分析“这些作品是如何制作成功的?”“其他人的作品中都用了哪些种子?”“为什么会选择这些种子?”“这些作品在造型上有什么特征?”等问题。此时,部分学生可能还会提出:“我的种子总是跑,我想用胶水将种子粘在卡纸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提出:“你说得对!那么,在涂胶水前,怎样才能保障每个种子都在正确的位置呢?”学生由此可以意识到,自己可以先在卡纸上画出草图,从而在成果讨论时,自主探究出谷物画的制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当学生提出想要创作教材中的熊猫画时,教师可以引导其分析制作熊猫画期间所需的种子,总结出:“黑色的豆子和白色的大米组成了熊猫的身体,绿色的豆子就像树叶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自然地提出“因色造型”这一种子贴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触感、画面中的要素等进行分析,进而引入另外两个种子贴画方法——“因质造型”和“因形造型”,并鼓励其选择自己喜欢的造型方法,进一步设计自己的作品。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动手操作,主动发现问题,可以自然地将贴画过程、贴画方法等技巧滲透于师生讨论环节。这样,学生在后续创作过程中,可以基于所学创作方法,高效开展“造型·表现”活动。

四、互动分享,为“造型·表现”积累经验

经验的积累是一个重要环节,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在创作时,快速提出创新性的想法[4]。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期间,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造型·表现”经验。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成果进行分析,通过摸索积累经验,也可以对同学的作品进行鉴赏,结合思考和经历获取更多“造型·表现”的经验。鉴于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自己作品的创作后,积极组织互动分享活动,从而搭建让学生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在互动中取长补短,借鉴学习,积累丰富的美术创作经验,提升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五谷’作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作品展示环节,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互动,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并请组员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优化作品的建议。此时,部分学生可能会提出,自己在创作作品时,没能考虑到颗粒的大和小的对比,导致自己的作品没有收获满意的效果,只能重新勾画设计稿,并对谷物的大小、质感和颜色进行细致的分析。在第二次创作时,为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自己先将谷物摆放到设计稿上,确保作品符合自己的期望后再结合胶水进行创作。教师可以鼓励各组将本组组员的创作经验进行汇总,开展组间信息共享活动,提升交流展示环节的有效性。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实现了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获得了更多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提高了“造型·表现”能力。

五、评价激励,为“造型·表现”补充能量

不可否认,在应用“造型·表现”教学法期间,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会更高,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学习热情有所降低的情况,即使在课前导入环节产生了学习热情,但在设计时,很容易因遇到难题或活动进行过于顺利而出现热情衰退的现象,表现为学生的动作变慢、心不在焉、无法及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等。此时,教师要及时为其补充能量,帮助其重新燃起思考、探究、造型、表现的热情。评价激励是一种更有效的为学生赋能的教学方法,通过使用科学的表扬方法,适度对学生进行鼓励,可以迎合小学生渴望获取他人肯定和关注的心理,有效增强其成就感和幸福感,培养其学习信心[5]。

为了增强评价激励的效果,教师要避免使用平淡、乏味的语言,而是要巧妙运用语言艺术,使学生期待教师的评价,并能够在教师的评语中获得圆满完成造型作品的动力。例如,在“‘五谷’作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巡视学生的创作过程,使用“这只小鸟色彩的搭配真好,你一定很喜欢小鸟吧!”“你把种子保护得很好,你一定很珍惜每个创作素材!”“这个小松鼠真可爱,比教材中那只还可爱。”等多样化的评语从多个角度给予不同学生肯定,使其意识到自己真正受到了教师的关注和鼓励。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加入拍肩、点头等动作,进而从多角度达到为“造型·表现”补充能量的目标。

结 语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使用多样化的语言和方法对学生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成果进行评价,使赏识性评价如绵绵春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既给了学生莫大的鼓舞,强化了其创作的信心,又使其在创作全过程都能保持“造型·表现”的热情。

[参考文献]

王欣.浅析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J].内江科技,2021(05):140,157.

苟睿.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6):282-283.

黄建玲.基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小学美术色彩教学[J].中华手工,2021(02):102-103.

申小红,孙晓昕.浅谈学科核心素养对小学美术校本课设计的影响:以《中秋节》为例[J].艺术评鉴,2021(13):102-104.

陶方.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的自由创造力培养的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21(15):144-145.

作者简介:何丽明(1975.10-),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实验小学,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

猜你喜欢

造型表现小学美术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