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者态度主观性标记词“总不能”的分析*

2022-03-28孔依丹

关键词:量级主观性立场

孔依丹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德育与心理特教研究所,北京 100088)

一、引 言

“总不能”是日常交际常用的表达,在口语体和书面语体中均有出现,主要用法有二,表示对特定事物的否定及言者的反对态度、立场,例如:

(1)他对曼桢本来没有什么患得患失之心,可是自从有过豫瑾那回事,他始终心里总不能释然。(张爱玲《半生缘》)

(2)我总得炒点腰花,来个木樨肉下饭吧?我总不能不天天买点嫩羊肉,喂我的蓝靛颏儿吧?(老舍《正红旗下》)

例(1)“总不能”中的“总”表“全部、都”,“不能”表“不行、不可以”,“总”和“不能”之间的结合不是十分紧密,中间可插进“是、也”等,表明二者分属两个结构层次。而例(2)中的“总不能”已经固化,“总”表示的意义已虚化,前面并没有需被否定的各项,而是与“不能”一起表该结构的意义,在反诘问句与转折句中表示言者的否定态度,有“不可以、不能”的意味,但“总不能”的否定意味更加强烈。例(2)这类“总不能”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关于“总不能”目前学界还没有对其进行研究,但与之类似的话语标记“再怎么说、难不成”等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其性质及功能的界定,①参见董秀芳《“X说”的词汇化》,《语言科学》,2003年第2期,第56页;李宗江、王慧兰《汉语新虚词》,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92页;周明强《埋怨性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的认知探析》,《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第54页;王刚《汉语话语标记“再怎么说”提醒、明示功能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第63页。及其分布与来源②参见许歆媛《小议“难不成”的用法与来源》,《中国语文》,2010年第6期,第512-514页;姚双云《汉语条件句的会话功能》,《汉语学习》,2012年第3期,第29-31页;乐耀《从互动交际的视角看让步类同语式评价立场的表达》,《中国语文》,2016年第1期,第66页。,石飞揭示了“再怎么说”的交际动因及形成机制,认为其表达言者事理立场,强调言者话语根据具体事实得出,具有信据性。③参见石飞《言者事理立场表达:“再怎么说”的信据性》,《世界汉语教学》,2019年第2期,第221页。本文拟从分布环境、交际动因、语义搭配模式等方面,对该主观性标记词进行系统深入地考察与分析,以期揭示其形成路径与机制,本文语料主要来自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语料库(BCC)、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CCL)、语料库在线等。

二、“总不能”的语境分布与语义模式

“总不能”经常在特定的语境中出现,从而产生了某些特定的语义模式。

(一)“总不能”的语境分布

“总不能”的句法位置相对灵活,除句尾外,可出现在句首及句中,常与语气词或转折连词共现,有前句或后续句共现,具体搭配情况见表1。

表1 “总不能”与语气词及转折连词共现的情况

(3)他觉得省委的意图是想让田福军来接替他的工作。既然是这样,他苗凯还再有什么心思在黄原工作呢?但是,他总不能一时三刻就平白无故把工作甩下不管吧?(路遥《平凡的世界》)

(4)这整个月的苦工,全为别人白忙,总不能一点惋惜的意思也没有。(张恨水《美人恩》)

(5)人总不能一辈子疯疯颠颠,上了年纪就安安静静地修身养性颐养天年了。(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例(3)中“总不能”位于话轮中间,与转折连词“但是”和语气词“吧”共现,表示言者对前句所表达内容的不满,但碍于社会规约,不能无故立刻抛下工作,暂时无计可施的状态。例(4)中的“总不能”出现位置及用法与例(3)类似。例(5)中的“总不能”出现在话轮起始位置,引出下文的作者立场,即年岁渐长,人应该开始修身养性,表达对一直玩乐的生活方式的不满。

“总不能”和大部分话语标记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对句子的语义表达有影响,在BCC语料库中找到第二类“总不能”的语料共计990条,所有语料中的“总不能”都不能删除,例如:

(6)画家是这样的,总不能一辈子总画一个模特儿。(高行健《灵山》)

例(6)表示说话人认可画家一生需要多个模特的观点,如果将“总不能”去掉,句子的语义与原意相反,这表明“总不能”在语义上是句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总不能”所在的语句总是在表达某种情态,在990条语料中,表达情态的有856,占86.5%,其中多为根情态(Root Modality)①参见完权《信据力:“呢”的交互主观性》,《语言科学》,2018年第1期,第23页。中的道义情态或动力情态,即这些情态自身含有内在推动力,如法律、社会准则、自身或他人的经验等,例如:

(7)可他总不能一上来就解决你爸的问题吧,这是明摆着的,都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很特别。如果一上来就……那要招多少议论。(张炜《你在高原》)

(8)爹是村长,人人都看着他呢。总不能一人养两个老婆。(杨绛《走在人生边上》)

(9)我们也没有画过,据我们猜想,总不能一丝不挂。我们向来是画半截的人体标本,活人也许只画半截呢。(张恨水《春明外史》)

例(7)中的“不能优待关系特别亲密的人”这是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例(8)的“一夫一妻制”是法律规定;例(9)中的“活人模特不会全裸”是说话人以往画人体标本的经验。根据分析“总不能”的话语特征,发现其不能独立使用,去掉后对句子的真值意义和语义表达有影响,虽然结构已经固化,但构件“不能”对整体标记的影响仍然十分重要,因此“总不能”并不完全具备程序意义。目前,“总不能”还处于向话语标记虚化的过程中的主观性标记词阶段。其主要的意义及功能在于,基于社会规约、道义等准则或事实,提出言者的否定态度及反对立场,并且通过对准则或客观事实的强调,减少潜在交际冲突的发生,完整地表达一个“再怎么也不能……”的意思。综上所述,“总不能”是通过表明言者立论根据来表达否定态度的主观性标记词,该功能的形成与其常用语境有紧密联系。

“总不能”只能位于话轮起始或中间位置,因为“总不能”要引出言者的否定态度及反对立场,而言者反对的内容以及自己的看法,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反对”这一行为需要有反对的对象才能实现,“总不能”所处的语境中,前文总是存在一定的看法、行为、现象等诱发言者对其进行驳斥或委婉地表达自己的不满,例如:

(10)“建国已经快三十年了,人民公社化也已经二十年了,我们不仅没有使农民富起来,反而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但事实归事实,问题归问题。总不能让农民去走资本主义道路吧?(路遥《平凡的世界》)

例(10)中的说话人认为虽然情况十分困难,但是采取资本主义道路来致富的想法也是十分荒唐,因此提出反驳,指出致富不能不择手段。

诱发言者表明自己否定态度及反对立场的主要是已然的事件或预设的情景,而言者对这些诱因的反应大致可以分为单纯反对和提出建议两类,具体由其下文的语境决定。

“总不能”的后文语境主要可分为两类,首先是强调基本常识和客观事实的语境,如人的生理基础、行为规律等,例如:

(11)哼!你总不能不拉屎尿尿!(生理基础,人必须排泄以维持生命。)(魏巍《东方》)

(12)……这就叫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咱们总不能不出门?……(行为规律,人是社会动物,必须出门进行交际。)(司马中原《狂风沙》)

其次,符合社会约定俗成的情理性知识,如社交礼仪、职业约束、道义情感、民风乡约等,这些知识的共同特点是符合大众认知中对“人情世故”的基本理解,即“论理儿应该如何”,是“总不能”的另一主要后文语境,例如:

(13)他是朝廷的一品大员,总不能披着芭蕉叶去见人。(王小波《黑铁时代》)

此例中的朝廷官员衣着得体是其为官交际的最低行为准则,如果赤身裸体或衣着随意,那么是对上级以及皇帝权威的不尊重,将被剥夺为官的资格。

(14)……窑姐儿她总不能不敷衍我。捧角就不然,你越捧得她高,她越不睬你……(张恨水《春明外史》)

此例中的“性工作者不能拒绝客户”是众所周知的该行业的行为准则,言者指出这一事实来强调自己对于戏曲人员的“无动于衷、冷漠”的不满。

“总不能”的语境大多在强调交际双方已知的共享信息,这些信息自身有着强大的社会基础作为支持,使得听话人难以反对,不得不接受说话人的提议或劝解。

(二)“总不能”的语义模式

通过上文对于“总不能”的语境分布的考察,语义模式可被概括为:

诱因(W)+共享信息(Y)+总不能+个人态度及立场(Z)

其中“总不能”不能被省略,省略后句子的真值条件发生变化,“总不能”起到了重要的逻辑与语篇衔接功能。根据“总不能”经常出现的位置和话语情境,转折关系和顺承关系是其语义模式所表达的主要两种关系,因此“总不能”的语义模式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以下两类:

1.诱因(W1)(激起言者逆反心理的事件、看法或行为)+(可/可是/但/但是/然而/却等)(X)+共享信息(Y)+总不能+个人态度及立场(Z),例如:

(15)“那十二个男生,不是这个个子太矮、缺乏风度,就是那个台词不行……”

“但这又不能去‘特邀’别的班的,总不能让哈姆雷特说俄语啊!”(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此例中交际对象认为“全班男生都有缺点”的言论,激起了言者的不满,因此言者通过转折连词先说出自己后续态度及立场的依据,并提请听者注意这一被忽略的重要事实,而后顺理成章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及立场。

2.诱因(W2)(言者为自己后续立场做铺垫的理由或事实)+(可/可是/但/但是/然而/却等)(X)+共享信息(Y)+总不能+个人态度及立场(Z),例如:

此例中,言者列举了“不是所有高雅艺术都是无可指摘”的种种依据,例如“功力、水平”等,为不能欣赏所有高雅艺术的自己辩护。这两种语义模式均能出现在陈述句和反问句中。“总不能”主要出现在转折和顺承两种语义关系之中,言者态度及立场主要通过指明双方共享的信息来表达,话语情境绝大多数为负面态度及立场的表达与评价,因此“总不能”主要用来降低交际的潜在冲突。在两种语义关系中功能略有不同,在转折关系中主要用来降低自己对交际对象驳斥的力度;而在顺承关系中,“总不能”主要用来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依据,提升自己言谈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三、“总不能”的元话语功能的产生

“总不能”的语境分布使得它的规约化程度加强,具有了陈述客观事实之外的,表达言者主观态度及立场的元话语功能。Hyland将元话语定义为:“一个上位定义,该定义用来协调特定文本中的交互意义的自我反思似的表述,用来帮助作者(或言者)表述一个观点,并且读者作为一个特定团体的成员参与其中。”[1]方梅讨论负面评价表达的规约化时指出,在陈述命题的同时表达言者态度、感觉、价值判断等言者立场的词汇,具备基本词汇意义之外的元话语功能。①参见方梅《负面评价表达的规约化》,《中国语文》,2017年第2期,第132页。“总不能”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表达言者的否定态度及反对立场,其对听者的负面评价很难通过其构成词汇的意义简单相加得出。“总不能”的规约化程度较低,虽然意义解读趋于整体,但是其意义解读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高,并且对其所处的会话序列的依赖程度也较高。上文已对“总不能”的语境分布进行了详细论述,下文将着重分析词序手段和会话序列对其意义解读的影响。

“总不能”主要位于句首,其前无其他成分或仅有主语出现,此时其作为饰句副词,修饰整个小句,方梅认为副词的位置对其功能的解读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指出副词评价意义的表达有着分布偏好,处于词汇化进程中相同形式的表达式,位于句首的更倾向于被理解为评价解读。②参见方梅《负面评价表达的规约化》,《中国语文》,2017年第2期,第133页。

(17)“可是这能怪我吗?他的嘴根本就不是人嘴,是兔子嘴。我总不能喂他青草吧!”(毕淑敏《天衣无缝》)

此例中言者使用“总不能”除表达唇腭裂儿童难以喂养这一事实外,还表达自己的态度,即辛苦无人理解反倒落埋怨的委屈及不满。

Schegloff在谈及“序列”的问题时指出:“同一形式在话轮内部的位置以及其作为开启行为或应答行为的不同共同构成了该形式在会话行为中的位置分布。分布位置的差异对该形式的功能产生一定影响。”[2]

“总不能”的话语序列较为固定,位于话轮的起始或中间位置,经常承担应答行为,即言者对交际对方的言论、行为等的反馈,但是“总不能”不能单独使用,需要有后续句与之共现,而后续句往往是负面的、消极的,除承担对前句的应答功能外,“总不能”还承担着开启、预示后续句中的负面评价的功能,如例(17)中言者通过“总不能”表达自己的不满外,还预示着后续句中表达的喂人吃草这一行为是负面的、消极的,与大众的一般认知不符。

(1) 动态心电图出现心肌缺血改变的同时,可观察到频发室性早搏伴短联律间期(<400 ms)或成对室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呈“R-on-T”表现以及T波电交替。

此外,“总不能”经常出现在反问句中,而反问句表示否定这一功能已是前辈时贤的共识,③参见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年,第16页,第71页;郭继懋《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第116页。反问句经常出现在要求互动的语境中作为应答语,而“总不能”经常出现在反问句中渐渐地吸收了反问句的应答语功能,在陈述命题内容外承担了对发话者话语内容回应的元语用功能,开始向话语标记虚化,但是由于其会话序列和句法分布较为固定,语义解读对语境和会话序列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其目前尚处于规约化程度较低的状态中,虚化并不彻底。

“总不能”激活的共享信息具有信据价值(Argumentative Value),完权曾对“信据价值”作出过论述,即交际中的言语除传达信息性外,还具有信据性,为释话人的推理过程提供可信论据。④参见完权《信据力:“呢”的交互主观性》,《语言科学》,2018年第1期,第23页。“总不能”通过激活交际双方的共享信息来提高言者言谈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即信据性。

由“总不能”引出的言者的态度及立场大多在对事件、言论、看法进行评价,而这些现象往往存在一个程度量级,而“总不能”引出的是言者对连该量级上最低量都无法达到或超过该量级中最高量的否定,例如:

(18)梅丽想着,实在是秀珠没有理。但是燕西是自己的哥哥,总不能帮着哥哥来说人家的不是。(张恨水《金粉世家》)

此例中,言者通过对不能帮着自家人来说外人的不是这一行为的否定,来表达自己虽然对秀珠的做法不认可,但是为了维持交际对方的面子,还是不得不附和对方的观点。调解人际冲突这一行为可以构成一个程度量级,而“不有损交际对方的面子”是最低要求。

此外,“总不能”激活的共享信息总是与当下的语境或交际双方的权势、地位最为符合的,而更加贴合语境与交际双方背景因素的共享信息,对言者来说也是更加有效的立论语境。①参见汪敏峰《言者依据和预期信息——谈“吧”的两个语用功能及其形式特征》,《世界汉语教学》,2018年第2期,第217-219页。因此也最易被交际双方接受,最大限度地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例如:

(19)“少爷,那姑娘多么漂亮呀!”“……我都有点后悔了……可我已经出来了,总不能又老着脸皮回去吧……可我已经后悔……我一出来,就开始想那个姑娘了。”管家说:“是的,世间有如此美貌的女人,少爷不动心的话,也许真像别人说的,是个傻子了。”(阿来《尘埃落定》)

(20)“到哪里去呢?”“总不能……他那里下落不明,你在这里睡大觉吧!四十多年,生死与共,到今天,死活都不问吗?”(莫应丰《将军吟》)

例(19)中言者通过多次强调“姑娘的美貌”来为自己的“后悔”做辩护,而“姑娘的美貌”是交际对象(管家)亲眼目睹并且留下深刻印象的,因此当言者(少爷)表现出对争取自由这一行为的悔意时,听者(管家)并没有表示反对,反而对言者进行宽慰,而言者的悔意是会对他们争取自由这一行动产生潜在危害的。例(20)中言者通过列举“四十余年,出生入死”的情谊来表示自己对对方不作为的不满,试图用道义作为自己不满的依据。

上文指出“总不能”激活的共享信息中蕴含着根情态,即道义、准则、事实等,言者表达根情态的目的是加大话语的力度,促使听话人接受。Talmy认为英语中的道义情态助动词中包含着动力体(Agonist)与阻力体(Antagonist),二者通过内在力趋向发生关系。②See Talmy,Leonard.Force Dynamics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Cognitive Science,1988,12,p.53.“总不能”所在语句,通常情况下交际双方的权势地位相同或不明,言者借助道义情态来向听者施加语力。此外,由于交际双方的认知状态并不是始终一致,主要表现在听者的注意力度弱于言者,而言者为确保听者注意力始终在线,经常会使用一些言语手段来提请听者注意,如语气词等。“总不能”其前是已经明言的共享信息,言者为了维持听者的注意力,使用“总不能”来强化已经被激活的共享信息,体现交际中言者与听者的互动以及言者关注听者认知状态的交互主观性。

言者在不得已需要表达负面态度及立场的语境中总是在做“减量表达”,即减少自己所言即所行的力度,而这一目的往往通过尽量不使用贬义词来完成,在考察的990例语料中,共有7例中“总不能”的后面出现了明显的贬义词(如:愚蠢、放浪形骸、漠不关心、狠心、罪恶、痴心妄想、铁石心肠),其余大部分例子中并无明显的贬义词出现,但都清楚地传递了言者的负面态度及立场,构成一种负面的语境,而“总不能”经常出现在没有贬义词的负面语境中,其本身带有“不”这一表达负面信息的词语,自然成为承担负面信息的最佳载体,因此“总不能”的话语情境、会话序列、句法分布使得其逐渐吸收语境的负面信息,在陈述命题内容之外增加了表达言者态度及立场的元话语功能,开始向话语标记虚化。

四、主观性标记词“总不能”的来源

张谊生认为:“语法化研究的着眼点也可以扩展到格式、小句等句法成分,乃至探讨篇章成分是怎么凝固化、关联化的。”[3]我们赞同这一观点,下文将从“总不能”的句法位置来分析其来源。

(一)“总不能”的虚化路径

观察语料发现,“总不能”在成为表达言者态度及立场的主观性标记词前,经常出现在转折关系以及条件转折关系的复句中。转折关系复句,前句表达一种事实或看法,后句表达与这种事实或看法相反的观点,而后句才是言者的真实意图。这种转折关系的语境为“总不能”向表达否定的态度及立场的话语标记的虚化提供了可能,例如:

(21)都顺顺当当过去,这似乎是很难;但每天那湖北人回家时那一对大财神总不能一同回家,似乎是又并不怎样不容易了。(沈从文《炉边》)

(22)去昌兴街分部坐了许多时,人总不能到齐,吃了午饭,才去照相馆照相。(郁达夫《郁达夫日记》)

例(21)与(22)中,“总”修饰“不能”,二者中间可以加入“是”,其层次关系为“总(是)/不能”是偏正短语,“总”有明确的语义指向,指向其前列出的对象,“不能”对这些对象进行频率或者数量上的反对,而“总”用来表示前面列出的所有对象都包含在后面的“不能”的否定范围中。例(21)中的“总”指向“那对大财神”,而“不能”否定的是每天大财神和湖北人都不能一起回家这一事实;例(22)中的“总”指向“人”,这里的“人”指与作者有约的朋友们,“不能”是对人没有到齐这一事实的否定。

“总”与“不能”之间的位置对“是”或“也”的接受程度的不同,体现了“总不能”的不同虚化程度,因为“是”和“也”在表达言者的判断时,本身存在不同的主观化程度。作为副词的“也”具有表达言者的主观性的功能,主要有认同、委婉、提醒等功能,①参见李国宏《从“也”看语言演变的倾向性规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第30-31页。而“是”没有这样的元话语功能。而“总/不能”的中间位置对“是”和“也”的接受程度不同,例如:

(23)你去了成都,又不知道你妻子在哪家医院,怎么办?总(也)不能一家医院一家医院地去找吧?(格非《江南三部曲》)

例(21)中的“总/不能”的中间位置,“是”和“也”都可以插入,而例(23)中的相同位置只能接受“也”不能接受“是”,“也”具有小量性和小量成分礼貌化倾向,②参见李国宏《从“也”看语言演变的倾向性规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第30-31页。即通过将负面评价的程度降低来实现委婉语气的目的,与同样缓和语气的“总不能”功能重复,而“总不能”在缓和语气外还具备表达言者否定态度及反对立场的功能,因此“也”可以省略而“总不能”无法省略,省略后影响句子的真值意义。此例中“总不能”的后续小句中有“一家医院、一家医院”这种表示全量和周遍性概念的词语,含有总括义,“总不能”还保留了像例(1)中的实在意义,因此可以插入“也”来表示对“挨个医院”找这种高频率行为的否定。

条件转折关系复句,表达如果能够实现前句命题中的假设,就能对后句产生影响,但是前句中假设只是一种假设,因此其对后句中的结果不产生影响,例如:

(24)你一直跟他不即不离的,到了要紧关头又这样弩扭,当然他认为症结是在刘荃身上,只要刘荃活着一天,总不能称心。(张爱玲《赤地之恋》)

(25)生命虽能产生诗,如果肉体已到毫无意义,不能引起疯狂时,诗歌纵百年长青,对于生命又有何等意义?一个人总不能用诗来活下去,尤其是一个女人,不能如此。(沈从文《新摘星录》)

(26)我稍稍停了一会儿,“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丑的东西虽不是罪恶,可是总不能令人愉快”。(沈从文《水云》)

这三例中,“总不能”所在的分句其前都有条件句,提出言者对于当前情况的希望,但是这些希望皆是泡影,都没有实现,因此言者提出自己对这些真实现象的态度及立场,而这些态度及立场都是负面、消极的,这也为“总不能”虚化为表达言者态度和立场的话语标记进一步提供了可能。

虚化进程早期的“总不能”常与条件连词、转折连词共现,但是根据语料统计,作为主观性标记词的“总不能”与转折连词共现共有158例,在所有990例语料中占16%(具体统计情况请见表1),比例并不高。这说明转折连词在其虚化过程中发生了脱落现象。例(26)中的“总不能”处于虚化进程的中间状态,即可以有两种理解:言者想要表达的是“丑的东西”一直都不能令人感到愉快,此时的“总不能”按照虚化前的意思来理解,即“总(是)/不能”;“丑的东西”在引发人体观感上存在一个程度量级:

“反感”是这一量级上的最低量,最高量是“引起强烈的生理不适”,而言者通过对最低量级“反感”的反向感受“愉快”的否定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及立场,此时的“总不能”按照虚化后的意思来理解,若将其前的“可是”删除,或句尾加上表示言者主观性的语气词“吧”,则听者按照此种意思理解的倾向性将会显著增加。

关联词语的脱落会引起复句间的语义转移,原本由关联词语表达的语义及承担的功能,需要由句中其他成分来承担,“总不能”承担了关联词语的语义和功能后,句子的信息结构也随之进行调整,其中的“总”不再指向前面的一系列对象,而前面列举一系列需要被否定的对象这一语义限制也随之失去作用,即“总不能”不再强制与它们共现后,“总”的语义开始虚化,所指对象的缺失带来的指向功能的虚化,使得它由表示实在的“总括”义的副词,重新分析为表示程度的“再怎么也”的连词,而“不能”的否定义虽然得到了保留,其否定的对象也由具体转为模糊,由对被列举出的一系列对象之间的关系或者理想与现实间的关系的否定,转为表达言者的不满态度及反对立场。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总不能”的结构开始固化,表现为二者间不能再插入其他成分,并且二者缺一不可,省略“总”后虽然句子的真值条件不变,但是说话人遵守礼貌原则降低交际冲突的意图被极大地削弱,“总不能”的交互主观性大大减弱。随着“总不能”的虚化,其具体的主语也发生了脱落,句子默认言者主语,语义上施事成分的缺乏,使得“总不能”进一步虚化,例如:

(27)田五哭丧着脸说:“总不能把粮食都卖了。”(路遥《平凡的世界》)

(28)我寻思,总不能把这门祖宗留下的功夫绝了。(冯骥才《神鞭》)

例(27)与(28)的“总不能”的言者主语作为其言说主体,其后一般是言者主体的态度及立场的表达,即“我们不能把粮食都卖了”与“我不能让祖宗的功夫失传”。“总不能”虚化为表达言者态度及立场的主观性标记词。Hopper,Traugott认为语法化的路径主要有:复句>简单句以及主次>从属两种。①参见鲍尔·J·霍伯尔、伊丽莎白·克劳丝·特拉格特,《语法化学说》(第二版),梁银峰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3页,第259页。“总不能”从复句中表达实在总括与否定的衔接成分降级成无明确所指的表达态度及立场的从属性衔接成分,虚化为主观性标记词。

(二)“总不能”的主观性浮现

“总不能”经常出现在条件关系以及条件转折关系的复句中,这两种复句蕴含了只有满足前面的条件才能达到后面的结果,这种句法环境对其“再怎么也不能……”的语义形成有一定助推作用。

“总不能”的“再怎么也不能……”的语义与构件“总”的量级特征相关。王春辉指出量级让步条件句通过量级中的极值关联一组条件小句②参见王春辉《汉语的让步条件句》,《语言科学》,2013年第2期,第132页。。若将“总不能”纳入特定量级序列考量,它主要表达量级条件义,即对潜在条件量级的列举,而潜在量级序列是列举的基础。首先,“总”的“总括义”符合语句体现的量级,“总括”包含了量级上的所有事物,凸显全量,而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不能”从正或反两方面对该量级进行否定,二者结合构成了“总不能”所在语句的“全量”“极值”义。言者在这些复句中假设的条件往往是该量级上的最高值或最低值,即极值,如例(26)中前一分句假设的是“故事或人生一切都应该充满了美”,而“美能引起人生理以及心理上的极度舒适感”是客观事实,并且是“事物能在人的生理及心理上引起的感觉”的量级上的最高值,而后句用转折关系对最低级进行反向否定,从反面凸显了全量,基于前一分句的量级序列产生了“总不能”的话语意义。

条件关系以及条件转折关系中的后句是言者的表意重心及真实意图,此外“总”经历了有具体所指对象到所指对象的缺失,“不能”经历了有具体否定对象到增加言者主观态度及立场的过程,二者结合使“总不能”的主观性增强,通过对根情态的强调来表达言者的主观态度及立场,与全量>情态的语义演变规律相符,③参见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292页。如例(24)中“总不能”的“总”指向前句的“只要刘荃活一天”这一具体时长,而“不能”否定的是后句中“称心如意”这种状态,例(25)中“总不能”的“总”没有具体指向对象,而“不能”在否定后句中的“靠诗活下去”这一想法的同时也增加了言者主观上对这种想法的排斥及不认可。

语义演变机制为“总不能”的主观化提供了可能,言者的交际策略等语用因素则提供了动力。“总不能”表达的是言者的主观态度及立场,而基础却是被激活与强化的客观共享信息,二者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如例(13)中的言者利用“他是朝廷一品大员”这一事实,来表达“穿芭蕉叶见人”的荒谬及自己对该行为的反对,若将“朝廷一品大员”换成“天气寒冷必须要穿衣服”“不穿衣服不正常”等事实,该句也可以成立,并且不会降低言者的主观性。但是言者通过强调客观事实来提升自己主观立论的可信度,体现了言者的交际策略,因为“一品大员”不能带头不遵守社交礼仪,这比天气等其他原因更加有说服力。“总不能”一般出现在负面的语境中,通过共享信息的激活与强化,委婉指出交际对象的言行不当,维护消极面子。此外,例(13)中的共享信息不是言者任意选择的,而是筛选后最符合当前语境且有理据的:一品大员比低品级官员及百姓的社会地位更高,更应该遵守社交礼仪。

又如例(20)中言者通过对“四十年生死与共”这一事实的强调,来表达自己对对方不作为的反对,也可被“他现在情况危急”等基于事实的言者主观推断来替换,语句的主观性虽然得到增强,但是言者立论的可信度和听者的接受度降低,因为弃“四十年出生入死”的交情于不顾,在大众认知中这种做法应受到谴责。言者将自己的态度及立场融合进客观事实或社会规约之中,使得自身立场及态度中的主观情态意义,在与看似冲突的客观事实同现中得到凸显。综上所述,在句法位置、构件间的语义整合、言者的交际策略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总不能”在陈述命题内容外又增加了表达言者主观性的元话语功能。

五、结 语

本文通过分析“总不能”的语境分布、语义模式、句法位置等情况,指出条件转折关系复句中关联词语脱落,“总”的具体所指缺失,“不能”的具体否定对象缺失,对量级序列上极值的凸显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总不能”的语义开始虚化,产生了表达言者主观性的元话语功能。口语交际或文学作品中的对话场景都是动态交际的过程,话轮转换中的交际双方的立场的表达或转换促使交际者采取各种手段,即方梅的一系列有关动态浮现语法的观点。①参见方梅《负面评价表达的规约化》,《中国语文》,2017年第2期,第133-136页;方梅《从话语功能看所谓“无定NP主语句”》,《世界汉语教学》,2019年第2期,第193页;方梅《话本小说的叙事传统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当代修辞学》,2019年第1期,第3页。受制于语料的纯度即语料库的范围,本文仅分析了现代白话文作品中的对白部分,即使作者尽力还原口语,但仍与真实口语语境中的对话存在一定差异,而这些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对“总不能”的功能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量级主观性立场
扬 善
扬善
21连胜
草地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浅析后印象派绘画色彩
花非“花”
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