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揣测实义词“可能”/“或许”的句法配置及语义解释*

2022-03-28唐依力

关键词:李四句法张三

唐依力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083)

一、引 言

揣测(或“猜测”)属于一种主观认知情态范畴,在人类语言中大量存在。每种语言都有数量不等的词汇形式甚至某些语法形态表达这一范畴。汉语普通话主要通过实义词汇形式和虚义语气词来表达。实义词汇形式如:好像、大概、可能、或许、也许、恐怕等;虚义语气词主要是“吧”。

学界对表揣测的实义词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角度:一是对该类词句法、语义、语用上的整体分析。盛丽春考察了表揣测的“大概”“也许”和“恐怕”在语义、语用方面的异同①参见盛丽春《“大概”、“也许”和“恐怕”的语义、语用分析》,《汉语学习》,2008年第1期,第45-51页。。王爱华对“大概”“也许”在语法化、语义、句法及语用等方面的异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②参见王爱华《副词“大概”、“也许”的比较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二是对该类词来源的探讨。朱冠明认为现代汉语的“可能”来源于唐五代至宋代开始出现的疑问副词“可”与“能”的连用结构③参见朱冠明《情态动词“该”的来源——附论“可能”》,《汉语史学报》,2006年第6期,第116-126页。。胡静书认为现代汉语中表示推测的副词“可能”是在清末时期由留日学者从日译西方文献中引进汉语的外来词。④参见胡静书《推测副词“可能”的来源》,《语言研究》,2014年第3期,第59-63页。三是该类词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研究。董秀芳对“可能”“恐怕”等的词汇化过程进行了梳理⑤参见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37-262页。。罗耀华、李向农专门考察了“或许”一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⑥参见罗耀华、李向农《揣测副词“或许”的词汇化与语法化》,《古汉语研究》,2015年第3期,第15-22页。。四是该类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的分析。罗耀华、刘云讨论了现代汉语中17个揣测类情态副词的主观化⑦参见罗耀华、刘云《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观性与主观化》,《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第44-49页。。

但是,这些实义词内部成员之间在表义功能和句法分布上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背后,是否有更深层的语义限制?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未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其进行细致的描写和刻画,展现其句法和功能上的分布特征。

金立鑫曾指出:“语言学中对语言现象的描写,其目的是试图将语言现象背后的潜在规则显示出来,而显示这些规则的途径是通过剔除无关因素保留相关因素后对语言现象的分类性排列得到的。”[1]本文采用这一方法,选取了揣测范畴中最为典型的两个实义词“可能”和“或许”进行描写,将“可能”和“或许”置于不同的句法分布位置进行考察,揭示这两个词的分布特征,抽象二者句法分布的规则,然后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理论解释。

二、“可能/或许+谓词”

普通话表达情态范畴的手段中,实义词汇形式主要分布在句子核心谓语成分之前,语气词分布在句末,但根据王珏的观点,句末语气词本身也存在内外层级序列。①参见王珏《语气词句末迭用式及其系统研究》,《当代修辞学》,2017年第4期,第53-67页。本小节描写“可能”和“或许”在核心谓语成分之前的分布特征。普通话中句子的核心谓语主要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因此,本小节的描写也主要针对动词和形容词之前的句法位置。

(一)可能/或许+动词

金立鑫、杜家俊曾指出,语言分析中需要使用“最简结构”,“因为最简结构最‘干净’,没有其他成分的干扰,最容易观察到‘起作用的因素’,因此也最容易抽象出观察对象的本质特征”[2]。据此,我们将“可能”与自主不及物动词、非自主不及物动词或状态动词、及物动作动词和动结式及物动词进行组合,得到以下四类结构:②本文语料如未特别注明出处,均为自拟且经过多人验证。

(1)a.张三可能/或许来(了)

b.张三可能/或许走(了)

(2)a.张三可能/或许死*(了)

b.张三可能/或许睡*(了)

(3)a.张三可能/或许打(了)

b.张三可能/或许写(了)

(4)a.张三可能/或许打死*(了)

b.张三可能/或许写完*(了)

上面四例中,(1)类和(3)类可用可不用实现体标记“了”。(2)类和(4)类必须使用“体”标记,否则结构无法自足。除了实现体标记“了”或者“过”之外,还可以选择能够表达未实现体的相关标记,如“会”等。

金立鑫、陆丙甫主张在对比分析时,只允许其中一个最小的参数与比较对象形成对立,以此来寻求变量和结果直接的必然联系。③参见金立鑫、陆丙甫《语法描写的逻辑形式》,《语言科学》,2010年第1期,第34-45页。根据这一对比分析原则,我们可以确定,(1)(2)类都属于不及物动词,但其内部并不一致。(1)的“来”“走”表动作义,(2)的“死”“睡”表状态义。(3)(4)都属于及物动词,其中(3)的“打”“写”表动作义,(4)是动结式及物动词,表状态义。上面(2)和(4)必须使用体标记的共同特征是表状态。因此,可以假设,体标记是状态动词构成句子的必要条件。

从以上例句中也可以看出,“可能”与“或许”作为谓词的修饰成分时,它们在句法分布上完全相同。我们是否可以提出一条规则:“可能”“或许”与不同类动词组合造成结构能否自足的原因与动词是否及物无关,但与动作动词和状态动词的小类有关?采用删除法测试上面的结构,我们得到同样的结果:

(5)a.张三来(了)

b.张三走(了)

(6)a.张三死*(了)

b.张三睡*(了)

(7)a.张三打(了)

b.张三写(了)

(8)a.张三打死*(了)

b.张三写完*(了)

以上删除操作明确显示,凡状态类动词必须使用体标记,而动作类动词自由。因此,我们提出“假设1”:“可能”“或许”并不是以上句子是否自足的决定性因素,即“可能”和“或许”的句子是否自足与动词是否及物无关,也与动词的动作性或状态性无关。构成句子自足的主要因素与状态动词和动作动词是否需要体标记相关。

另有一类心理动词似乎与上面例子不平行:

(9)a.*张三可能/或许恨(了)

b.*张三可能/或许爱(了)

c.*张三可能/或许惦记(了)

(10)a.张三可能/或许恨李四

b.张三可能/或许爱李四

c.张三可能/或许惦记李四

实际上,以上(9)和(10)的差别与“可能”/“或许”无关,而与不同的心理动词的句法属性有关。有些心理动词是强制性带宾语的(如:指望、主张、轻视等),有些心理动词是非强制性带宾语的(如:听从、尊敬、重视等)。(9)(10)的心理动词强制性要求粘宾,宾语若不出现是非法的。但下面的心理动词无需宾语可以自足成句:

(11)a.张三(可能)喜欢(了)

b.张三(可能)相信(了)

c.张三(可能)赞成(了)

因此,以上句法配置是否自足同样与“可能”“或许”无关。

(二)可能/或许+形容词

请看下列例句:

(12)a.可能/或许黑*(了)

b.可能/或许热*(了)

c.可能/或许凉*(了)

(13)a.可能/或许*(很)黑

b.可能/或许*(很)热

c.可能/或许*(很)凉

(14)a.*可能/或许红艳艳

b.*可能/或许黑乎乎

c.*可能/或许火辣辣

(15)a.可能/或许红艳艳*(的)

b.可能/或许黑乎乎*(的)

c.可能/或许火辣辣*(的)

以上例句能否自足,与形容词本身是否能自足成句的句法特征没有关系。凡不能单独自足成句的,加上“可能”或者“或许”也同样不能自足成句。以形容词“黑”为例:

(16)a.*天黑。

b.天很黑。

c.天黑了。

d.天很黑了。

(17)a.*天可能/或许黑。

b.天可能/或许很黑。

c.天可能/或许黑了。

d.天可能/或许很黑了。

(18)a.*晚上6点天就可能黑乎乎。

b.晚上6点天就可能/或许黑乎乎了。

c.晚上6点天就可能/或许黑乎乎的。

例句(16)和例句(17)(18)构成对比,说明这些例句是否能自足成句,与是否有“可能”或者“或许”无关。凡是单纯性质形容词若要独立成句,或者后面加上实现体标记“了”,或者前面加上程度副词。句尾“了”和程度副词是构成这类句子合格的必要析取条件。这也是部分学者认为这类形容词的程度副词并非真正表达程度,而是某种句法形态的证据。因为形容词的原式单音节形式如“黑”“好”等作谓语,一般都述谓性不足,用程度副词或者体标记“了”可以补足或增强其述谓性和现实性。如果是状态形容词,则需要在句尾加语气词“了”或者“的”。

(三)“可能”/“或许”在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句法条件

前面两小节讨论的是“可能/或许”与其他谓词组配成句的句法条件。通过以上描写可以看到,不仅“可能”与“或许”之间在以上句法环境下无差异,而且这些句子是否能够独立成句,也与“可能”和“或许”无关。但下面的句法组配并非如此,当“可能”与“或许”作为助动词时,它们的句法差异与语义差异明显表现出来。请看下例:

(19)——a.张三来不来?

——b.张三可能来。

c.张三或许来。

d.张三可能不来。

e.张三或许不来。

以上例句显示,“可能”和“或许”都可以出现在肯定的陈述句中,也都可以出现在推测否定的句子中。即,推测某一事件或某种状态的不出现或不显现,如例句(19d)和(19e)所示。再看:

(20)张三可能来吗?

(21)*张三或许来吗?

(22)张三明天可能不可能来?

(23)*张三明天或许不或许来?

“可能”可以出现在疑问句中,但“或许”不可以。再看下面的例句:

(24)张三明天不可能来。

(25)*张三明天不或许来。

如果是对某种推测进行否定,即否定某种可能性或表示某种可能性不存在,只能用“可能”不能用“或许”。推测这一模态范畴至少在汉语中可以名物化,作为一种对象加以评判,这时,似乎只有“可能”可以名物化,而“或许”不允许。如:

(26)根本没这个可能。

(27)*根本没这个或许。

(28)可能性

(29)*或许性

以上考察的是“可能”与“或许”前置于谓词的句法配置,从上面的描写来看,“可能”与“或许”在修饰动词以及状态形容词方面没有差异,句法分布基本相同。但在疑问句和对推测的否定句中、在名物化方面,二者的差异明显表现出来。

三、“副词+可能/或许”

我们把与“可能”/“或许”可能存在组合关系的副词大致分成4组:

第一组:程度副词——很、非常、更;

第二组:范围副词/重复副词——也、都、还、只、又;

第三组:否定副词——不、没;

第四组:频率副词——一般。

我们以程度副词“很”为例。“很”与“可能/或许”的组合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很可能[X]],另一个是:可能[很X]。后者“可能”与“很”之间属于跨层结构,不属于我们的考察范围,而前者结构中的“很”和“可能”位于同一个结构层次。因此,本节分别考察这四组副词在“副词+可能/或许”组合中的异同。

(一)很(非常、更)+可能/或许

以下分布对立:

(30)a.张三很可能来了

b.张三很可能吃了

c.张三很可能写完了

(31)a.*张三很或许来了

b.*张三很或许吃了

c.*张三很或许写完了

(32)a.张三非常可能恨李四

b.张三非常可能爱李四

c.张三非常可能惦记李四

(33)a.*张三非常或许恨李四

b.*张三非常或许爱李四

c.*张三非常或许惦记李四

(34)a.那边更可能黑*(了)

b.那边更可能热*(了)

c.那边更可能凉*(了)

(35)a.*那边更或许黑(了)

b.*那边更或许热(了)

c.*那边更或许凉(了)

以上对立非常明显,“可能”可以接受任何程度副词的修饰,而“或许”不能。①我们在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检索不到“很或许”“非常或许”“更或许”,但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可以检索到少量的“更或许”。以此可推知,“更”和“或许”的搭配应该是网络上出现的新用法,属于当代汉语的用法,通常用在“或许……或许……更或许……”的排比句中。为此我们提出“假设2”:“可能”具有程度特征,与程度兼容,“或许”不具有程度特征,排斥程度范畴。

(二)也(都、还、只、又)+可能/或许

(36)a.也可能成为包袱

b.都可能成为包袱

c.还可能成为包袱

d.只可能成为包袱

e.又可能成为包袱

(37)a.*也或许成为包袱

b.*都或许成为包袱

c.*还或许成为包袱

d.*只或许成为包袱

e.?又或许成为包袱

根据我们的语感,(36)中这一组副词与“可能”搭配是可以成立的,但(37)中与“或许”的搭配则十分别扭。为了验证我们的语感,我们将这一组副词与“可能”和“或许”的搭配,在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进行检索,结果见下表1:

表1 “可能”“或许”与“也、都、还、只、又”搭配的使用频率

虽然我们并未限定语料总量,但上表数据的对比还是很明显的:“也、都、还、只、又”与“可能”的组合远远多于与“或许”的组合。总体倾向是:这五个副词一定是优先选择“可能”而排斥“或许”。这种句法使用频率上的明显差异如何解释?

可以假设,副词“也、都、还、只、又”具有量度上的趋势强度特征,它们在量度上的趋势强度可以通过音调的长短重轻得到表现。这相当于冯胜利所说的强调重音(lexical focal stress)②参见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6页。,即音调上越长或越重的,强度越高;音调越短或越轻的,强度越低。副词或形容词在音调上的这种属性应该是世界语言的共性之一。

上文中的“假设2”假设“可能”有程度属性而“或许”没有程度属性。现在我们将“程度”扩展到“量度”的大小或高低范畴。由于“也、都、还、只、又”可用来表达强度的高低,又由于它们与“可能”的组合频率比较高,而与“或许”的组合频率低,因此可以假设“或许”缺乏强度阶梯特征,更倾向“是非”二值。如下分布可以证明(见下表2)。

由此可以提出“假设3”:“可能”具有程度等级特征,为多等级形式;“或许”无程度等级特征,倾向于“是非”二值形式。

这样,以上讨论的这组副词与“可能”和谐匹配,与“或许”匹配不和谐。

表2 “可能是”“或许是”与“最”等程度副词的组合分布

(三)不(没)+可能/或许

先看下列对立:

(38)a.张三不可能去

b.*张三不或许去

(39)a.张三没可能去

b.*张三没或许去

为什么“可能”能够接受“不、没”的限定而“或许”不能?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模态逻辑上去(如图1所示)。

图1 模态逻辑方阵

在模态逻辑中,至少有三个判断强度:或然、实然、必然。在模态逻辑方阵中,“可能”处在最低等级。但它可以通过附加具有认知程度性质的副词这一句法手段进行更细致的强度区分(例如“不太可能、很可能、非常可能”)。

詹斯·奥尔伍德、拉斯·冈纳尔·安得森等曾指出,在模态逻辑中,“可能”和“必然”是处于强度等级上的两个极端的模态算子,它们之间存在强度上的强弱逻辑关系。①强度最高的是“必然”和“必然不”,强度最低的是“可能”和“可能不”。它们之间有一个中间层次“是”和“不是”。这种认知上的强度等级在“或许”中不存在。我们在上文指出过,“或许”倾向于“是非”二值逻辑,没有强度等级特征。因此,汉语中与“或许”相对应的逻辑只有“或许+肯定”和“或许+否定”。由于“或许”不存在模态逻辑上的强度等级,因此也就没有等级上的其他逻辑表达形式,同时也没有“肯定+或许”和“否定+或许”的表达式。

本小节的结论是,“可能”处于模态逻辑方阵的强度等级低端,其前后肯定否定的逻辑表达都能在逻辑方阵中得到定位,或对应于某一特定的另一逻辑表达式。由于“可能”所具有的强度等级特征,因此它前后还可以通过添加强度或程度等级性的副词对其强度或程度进行细化,而“或许”是一个肯定否定二值逻辑表达式,只有“或许+肯定/否定”的逻辑表达,缺乏强度等级上的“肯定/否定+或许”的逻辑表达,因此它也无法添加强度或程度副词进行强度细化。

(四)一般+可能/或许

“一般”与“可能”和“或许”组合的情况不多见。检索北大语料库,只得到六个“一般可能”的例子,并且其中有一例中的“可能”是名词。而“一般或许”的检索结果为零。

(40)弟弟爱人一般可能叫名字吧。(CCL删减)

(41)吃一道菜换一副刀叉,一般可能会用三副叉子。(CCL删减)

这两个例子中的“可能”如果换成“或许”都不合适。“一般”与“可能”组合虽不多,但“一般”与“或许”的组合几乎为零。这是为什么?

还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强度等级”特征在起作用。前面讨论过,“可能”具有强度等级特征,而“或许”没有。现在回过来看“一般”,作为表“通常”“往往”义的频率副词,“一般”也是一个量度或强度等级序列中的点位。如果是从低到高,那么“一般”在汉语中通常处在中间位段。例如常见的等级序列为:

……>偶尔>有时>一般>总是>……

这一等级序列是对“可能”强度的进一步细化,即在“可能”中细化出“偶尔可能”“有时可能”“一般可能”,但似乎排斥“总是可能”,因为“总是”的等级为最强,甚至超过“最可能”,因此语义上无法接受。由于等级序列性副词可以对“可能”进行强度细化,因此它们之间可以兼容,否则在语义上会产生不兼容现象,如“*一般或许”以及本文前面所列举的“*很或许”“*非常或许”等不合格的例子,都可以印证这一假设。

四、“可能/或许+名词”

“可能”/“或许”作为副词,典型的句法配置是

①詹斯·奥尔伍德等《语言学中的逻辑》,王维贤、李先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4页。与谓词组合,但它们也能自由地与一部分名词组合。汉语中“可能”/“或许”可以与哪些名词构成自足的句法结构?下面通过三组例子来展示:

A组:

(42)a.*可能桌子。

b.*或许桌子。

(43)a.*可能水。

b.*或许水。

A组的结构如果要成立的话,需要增加适当的动词,动词是这类结构自足的必要条件。

B组:

(44)a.?可能张三。

b.?或许张三。

这类结构似乎可以成立,动词似乎不是必需的。我们或许可以将这类结构看做动词被省略的形式。换句话说,这类结构的动词省略是被允许的。而下面一组例子,则完全可以看成是副词直接修饰名词的句子,没有必要看成是动词省略的形式,它们是完全自足的结构。

C组:

(45)a.可能明天。

b.或许明天。

(46)a.可能下周。

b.或许下周。

(47)a.可能38度。

b.或许38度。

(48)a.可能五个。

b.或许五个。

C组例句与前两组例句的差别在于名词的类别。只有数量结构或数序列特征的名词才能与“可能”/“或许”组合。其内在理据与它们的表义功能相关,“可能”/“或许”的主要功能是限定于在某一特定序列范畴内作出或然性判定。不具备序列特征的普通名词无法满足“可能”与“或许”的要求,因而句法上阻止其与“可能”和“或许”组配。这一点与“名词+了”可以构成自足的句法结构的内在机制相同。在满足该条件的前提下,“可能”与“或许”可以无条件替换,句法上无差别。

五、结 论

根据“可能”/“或许”的不同句法配置,可以得出二者在语义上的特征:1.“可能”/“或许”与不同类动词组合造成结构能否自足的原因与动词是否及物无关,但与动作动词和状态动词的小类有关。2.在疑问句和对推测的否定句中,“可能”可以名物化,“或许”不可以。3.“可能”具有程度等级特征,为多等级形式;“或许”无程度等级特征,倾向于“是非”二值形式。4.数量结构或有数序列特征的名词才能直接与“可能”/“或许”组合。

猜你喜欢

李四句法张三
柬语母语者汉语书面语句法复杂度研究
试拳
你追我赶
句法二题
《空间句法在中国》段进、比尔?希列尔等(著)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寻找张三
我的名字叫张三
此地无银三百两
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