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润疆驱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逻辑框架和实践路径*

2022-03-28龚晓潇

关键词:新疆文化工作

龚晓潇,孟 楠

(1.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2.新疆警察学院 治安系,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3.新疆大学 历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一、问题的提出

在需要理论、需要思想,且一定能产生理论、迸发思想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疆区情,提出了系列重要论述,这是对当前新疆工作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和深刻揭示,为新时代新疆工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更好地顺应新形势、落实新任务、满足群众新需要提供了科学指引,同时更是为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抓住机遇,理直气壮地迎接挑战提供了科学指南。从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最重要的工作是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引导群众、争取民心,①参见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人民网,网址:http://xj.people.com.cn/n/2014/0529/c188514-21315421.html,访问日期2020年10月13日。到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强调:“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1],这一过程足证了新疆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切关注的重点。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曾指出:“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其他腐朽反动的思想意识就必然会去占领。”[2]256作为新疆意识形态工作的敏感中心和前沿阵地,敌对势力已然将新疆高校作为渗透的重点。优秀文化是筑牢意识形态阵地,推动社会存续发展的基石。文化润疆的正式提出是对新疆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科学规导。质言之,文化润疆驱动下能否做好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对新疆高校的坚强领导,关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更是紧紧关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模铸。基于此,本文将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讨:一是文化润疆驱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逻辑框架是什么?二是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三是文化润疆驱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路径是什么?

二、文化润疆驱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概念分解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分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3]作为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重要概念,本文认为,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的基本内涵,厘清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开展文化润疆驱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前提。

首先,牢牢掌握领导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意识形态领导权主要指特定的政党、组织及其政治代表基于自身理论的先进性,主要以宣传教育等非暴力方式,不断让社会大众接受并认可自己的理论,并通过实践让大众自觉接受该理论的领导。①参见李礼《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基本内涵及联系》,《学术论坛》,2017年第4期,第119-124页。一旦特定的政党、组织及其政治代表掌握了意识形态领导权就意味着其提出的思想理论能被社会大众普遍认可,并在实践中发挥引领作用、占据话语地位。因此,意识形态工作以牢牢掌握领导权为目标。其次,意识形态工作以先期掌握话语权为关键。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特定政党或集团“言说”的一整套体现并维护其根本利益的话语体系(意识形态是观念体系,表现为一整套维护特定利益的话语体系)在话语实践中拥有的理论说服力、话语震撼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影响力和价值引领力。②参见秦志龙、王岩《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关系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第17-21页。作为价值观的理论体系的意识形态通常需要“话语”表达出来,其在现实社会中主要表现为一整套维护特定利益的话语体系,因此,本文认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关键就在于先期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最后,意识形态工作以管理权为桥梁和纽带。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确立有着相对漫长的过程,政党、组织及其政治代表在夺取政权之初往往需要借助意识形态管理权的作用逐步确立意识形态话语权。与意识形态话语权相比,确立、稳固领导权的历程更加漫长。意识形态管理权及其管理能力往往成为政党、组织及其政治代表达成意识形态工作目标的有效手段,发挥话语传递和思想引领的作用。因此,管理权便成为话语权通向领导权的桥梁和纽带。

图1 文化润疆驱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概念分解

承前所述,如图1所示,倘若把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看成目标和目的地,那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主线,是通往目的地的航向,彰显新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牢牢把握领导权的关键,发动机就是新疆高校意识形态管理权,是由话语权走向领导权的桥梁与纽带。文化润疆更像是推进器,为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整体提升提供强大动力。要而论之,借助“文化润疆”驱动,集中在“润”字上下功夫,这将为提升新疆高校意识形态管理能力,彰显马克思主义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牢牢确立新疆高校党委意识形态领导权持续提供动力支持和智力追寻。

(二)文化润疆驱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基础

围绕着新疆高校意识形态这一核心工作,有必要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参考治理结构的三角框架,并对治理结构的三角框架作出调整,以期为全面梳理文化润疆驱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各参与主体及其应有的权责,厘清工作机理,尝试建构逻辑框架提供理论指引与实践之思。

1.利益相关者理论

围绕利益相关者,代表人物爱德华·弗里曼将其定义为“能够影响利益相关者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组织目标实现影响的个人或团体”[4]。该理论最初主要用于经济学领域,近年来逐渐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主要是基于参与者的视角来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在学校治理中的作用。如有学者运用其研究了数据驱动学校治理现代化的逻辑框架和实践探索,一些学者用该理论研究了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的相关问题,还有的学者以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用该理论全面分析了各参与主体参与学校管理的利益诉求问题。对于高校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①参见顾佳妮、杨现民、郑旭东等《数据驱动学校治理现代化的逻辑框架和实践探索》,《中国远程教育》,2020年第6期,第25-34页。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有助于全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涉及哪些利益相关者,准确厘清各参与主体的权责,进而健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模式。

2.治理结构的三角框架

在《大学的逻辑》一书中张维迎认为,大学治理结构的三角框架包括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机制,其中治理主体主要指参与学校治理的对象,包括外部治理主体和内部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是利益相关者围绕学校工作所涉及的权责关系,主要指治理的范围和内容;治理机制是通过全面、规范的制度实施与机制运行,学校在整个治理过程中确保各项决策真正惠及多元利益相关者的整体运行过程。②参见张维迎《大学的逻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3页。目前,三角框架开始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有的学者用三角框架来分析我国校企合作的治理结构③参见马廷奇《命运共同体: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新视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年第5期,第118-126页;欧剑锋、夏金星《我国校企合作治理结构分析——以三角分析框架为视角》,《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110-113页。,还有的学者用三角框架的三个维度去构建一流大学的院系治理体系④参见王战军、肖红缨《一流大学院系治理的应然状态》,《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19期,第54-62页。。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引入治理结构的三角框架,有助于深入了解高校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现状与逻辑理路,从而为高校党委牢控意识形态阵地地继续踏浪前行提供精准的智力保障。

三、文化润疆驱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逻辑框架

马克思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意识形态家们实际是最大的保守派,认为他们只是用“震撼世界”的语句来反对现实世界,而没有付诸真正的实际行动。⑤参见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6页。因此,在文化润疆驱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讲震撼世界的语句,更要做出切实有效的行动。本文向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治理结构的三角框架借力,围绕文化润疆的五个基本问题,分析参与主体通过多元协同,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的内在逻辑关系。基于此,如图2所示,本文最终尝试构建了文化润疆驱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逻辑框架。

图2 文化润疆驱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逻辑框架

(一)把握文化润疆之“润”的方向:为谁而润,润什么人?

站在新时代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新的历史起点,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基点,以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为支点,以马克思主义为原点,以文化润疆为契机,明确为谁而润,润什么样的人应是干好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围绕为谁而润,新疆高校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要求,对标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以文化润疆为驱动,继续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初心,勇担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润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聚焦润什么样的人,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疆区情给出了准确回答。一方面,总书记在座谈会上高度肯定了新疆各族干部,认为各族干部是值得信任,有战斗力的;另一方面,他结合区情强调新疆当前要稳定干部队伍。①参见本报评论员《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28日,第001版。因此,新疆高校应以用好铸魂育人的理论“武器”为孜孜以求的目标,毫不动摇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用优秀文化滋养新疆高校各族师生的心田,润化出姓“马”、姓“党”,维护民族团结,坚定“四个自信”,讲好新疆故事,值得信任,有战斗力,能留得下,立志为兴疆固边服务,愿为新疆各项事业奋斗终身,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用之才。

(二)驱动文化润疆之“润”的效果:由谁来润,用什么来润,如何来润?

1.由谁来润?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治理结构的三角框架,根据参与主体与高校工作的紧密关联度,本文最终确定八个参与主体:四个内部主体(高校党委、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和四个外部主体(政府、社区、实习单位和家长)。

(1)内部主体

内部主体是文化润疆驱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内燃动力,是直接参与者。新疆高校党委的执行落实情况和决策部署水平,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接受程度将直接关联此项工作的开展效果。首先,新疆高校党委不仅是文化润疆驱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参与者,同时更是制定如何精准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决策者。是否结合本校实际建立长效机制和责任体系并积极参与其中,围绕“谁来干”“怎么干”“干不好怎么办”的工作思路导向将直接决定此项工作的效果。其次,高校行政人员是落实高校党委各项决策部署,推进各项工作的重要力量,具有专业性指导和综合性施策的优势条件。高校行政人员在落实推进高校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各项决策时是否具备较强的自律性和责任感,能否用心、用情参与其中,尽心尽力执行落实到位,避免中梗阻,将直接影响意识形态工作效率的提升。再次,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人类文明的传承者②参见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华网,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9/10/c_1123408400.htm,访问日期2020年12月23日。,教师是否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过硬的专业素养、广博的文化知识、仁厚的育人之心以及丰富的育人方式将直接决定学生品格、品行以及品味的塑造,影响学生成长、成人与成才,否则最终将销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果。最后,大学生是模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护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承延续主流意识形态的中流砥柱。作为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执行者,在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下,新疆高校大学生是否找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打开”方式,能否在灵魂涵养、价值滋养中对马克思主义至信且深厚,可否练就、锻造、筑牢扎实的个人本领,将对边疆安全稳定和区域发展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和关键性作用。

(2)外部主体

外部主体是文化润疆驱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外在动力,是间接参与者。新疆政府的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社区组织和实习单位的评估水平、家长的参与度,以及他们共有的监督能力将在很大程度影响把控此项工作逻辑进路的效果。

首先,政府参与监管并提供服务。新疆各级、各地政府要以文化润疆为驱动,为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政策服务并监管落实。自治区政府要围绕文化润疆作好顶层设计,紧紧围绕总目标扎实推进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各地政府要进一步深化、细化任务抓落实,确保党中央、自治区各项教育政策在新疆各高校落地生根。其次,社区组织和实习单位参与评估和监督。后疫情时代,作为城市“最小作战单元”和社会基层组织单位,作为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社区的治理和“育人”功能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解决、化解群众矛盾的有效手段。社区干部通过入户走访,能全面把握社区内高校学生与家长的思想动态,同时,结合各高校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鉴定表等形式有效评估、监督学生在校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如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对学生与家长开展针对性地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时还应与高校及时沟通、反馈并做好回访。再次,实习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是学生在工作前了解社会、接触生产实际、掌握工作技能的重要途径,是评估学生知识学习效果的试金石,同时更是检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成效的重要载体。因此,实习单位在评估实习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同时,更要担负起评估、监督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应时将具体情况反馈到高校并做好回访。最后,学生家长参与和监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结合自身情况通过各种途径主动学习提升政策文化水平,用言传身教感染孩子,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此外,父母还承担重要的监督责任。通过一言一行,父母可以判断孩子对党的政策的拥护程度,把握孩子认同、自信主流文化的情况,有效监督孩子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在耳濡目染之间引导孩子真学、真信、真用,使其在心中落地扎根,一辈子为之坚持为之奋斗。

2.用什么来润?

回答用什么文化来润,需要明确认同和坚信什么样的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①参见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共产党员网,网址:http://www.12371.cn/2017/10/18/ARTI1508330185050793.shtml,访问日期2020年11月13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5],“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6]。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参见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第1版。因此,以中华文化为主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其内核,同时结合新疆区情作好新疆“四史”的宣讲,是文化润疆把牢正确方向,牢控文化育人进路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润疆的沃土。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的发展理念,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处事方法,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爱国情怀,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等意志品质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中。③参见储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网,网址: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1010/c40531-31390835.html,访问日期2020年3月5日。因此,承载着先辈智慧精髓并正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新疆各族儿女精神世界的沃土。其次,革命文化是文化认同、自信的源头活水。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背靠传统源溯、脚踏现实国情,在血雨腥风、心手相依、血肉相连为民族而战的伟大革命奋斗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其凝结模铸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情系民族魂、丹心耀中华的精神丰碑。再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润疆的压舱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廓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进路的“导航灯”,是引领各族同胞团结一心、提振雄心、增强信心的“强心剂”,同时更是新疆各族师生拧紧“团结之绳”、凝聚“团结之心”的重要力量。要而论之,新疆高校应结合新疆历史区情,以文化润疆为驱动,通过教育深刻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历史逻辑,进而夯实文化认同的价值根基,汇聚文化自信的前进动力,最终将教育红利转化为各族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最后,新疆“四史”是文化润疆的基石。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疆的命运始终与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④参见孟楠《新疆的命运始终与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中国民族报》,2019年8月6日,第6版。新疆高校要始终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领文化润疆的前进方向,让各族师生真学、真信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和文明融合史,在学思践悟中真正认识新疆区情,全面了解新疆文化,认同、坚信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提升文化润疆之“润”的效果: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以继承性、历史性、内聚性等为特征,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认知、教化与规导的作用。①参见陈霞《和合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溯源》,《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第62-70页。作为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立应以文化认同为基础,②参见《坚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国民族宗教网,网址: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200733022-1.htm,访问日期2020年11月24日。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加强各民族大团结的固本培元之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是飘零的浮萍,是在对“四个伟大”的认同和“四个自信”的增强过程中不断构筑的,是在毫不动摇地坚定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引领,矢志不渝地秉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自觉自信地坚定以中华文化为根基,在各族同胞心手相连、血肉相依、荣辱与共、薪火相传的伟大实践中淬炼形成并为各族同胞所认同的精神文化体系。文化认同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有效应对文化危机,促进主流文化的发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文化认同的任务已经终结,从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自信才是中华民族在激荡的世界文化竞争中站稳脚跟的立心之举、立魂之措。

换言之,增进文化认同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助推器,为走向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文化自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自信的多种表现并非凭空而来,它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就是认同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建设的越好、各族群众认同程度越高,就越为文化自信注入源泉和动力,文化自信也就愈发坚固。在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相互促进的逻辑进路中,借力于文化润疆的驱动,在内外参与主体协同努力下,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将逐渐提升:于增进文化认同中提升文化自信,于提升文化自信中升华文化认同。

(四)稳固文化润疆之“润”的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承前所述,本文认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提升文化润疆效果过程中指向的最终目标,也即是文化润疆之“润”的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各民族大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8]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巩固各民族大团结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劲动力源,同时更是文化润疆驱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最终成果。

概言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找到了新疆各族师生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画出了各族师生大团结的最大同心圆。新疆高校必须始终将此主线入脑、入心、入行:以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为基,以丰富的形式延伸“润”的触角,用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滋润新疆各族师生,鼓舞各族师生凝聚磅礴力量共克时艰,在理想信念教育和生动社会治理实践的具体统一中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齐心协力稳固文化润疆的成果。

四、新时代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路径

新疆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党中央高度重视、精准施策,新疆各地完整准确贯彻,治疆方略牢牢扎根新疆,落地开花,结出实践之果。意识形态工作显著,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底色”鲜明。但我们仍要清晰地认识到,“作为教育领域核心地带,新疆高校不仅一直受到各种西方思潮‘西化’‘分化’的冲击,还要直面‘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思想’的长期渗透”[9]。

(一)新时代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机遇

1.党中央高度重视、精准施策,新疆各地完整准确贯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党70多年来治疆经验的基础上精准施策,深化对治疆规律的认识,深刻阐释了新疆系列重大问题,全面分析了新疆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确定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并成为统领新疆各项工作的总纲。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各地牢牢扭住总目标,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基点,以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为支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紧紧围绕在完整准确贯彻党的治疆方略上下功夫,不忘初心、捍卫核心、围绕中心、凝聚人心,在开启新时代新疆工作新局面的伟大征程中乘风追梦,继续踏浪前行。

2.治疆方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新疆工作取得重大成效

近些年来,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完整准确地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经过各方面艰辛努力,党的治疆方略在新疆逐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新疆各项事业处处充满生机,各项工作取得重大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背景下新疆意识形态工作依然在饱经坎坷与曲折后取得了极大成就,实现了由“乱”到“治”的历史性转变,意识形态工作成效显著,正面舆论鲜明有力,主流思想舆论、主流价值观占据优势,意识形态领域总体往向上向好上发展,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底色”鲜明。这不仅浸润、涵养、鼓舞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更是为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新疆长治久安的深层次问题赢得了时间、打下了基础,天山南北呈现出一派安定祥和、蓬勃发展的大好景象。

(二)文化润疆驱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路径

1.抓住机遇,保持清醒,迎接困难挑战

毋庸讳言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当前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但是,我们仍然要清醒地认识到,“新疆反分裂斗争‘三期叠加’的形势没有根本改变,境外有种子、境内有土壤、网上有市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内外环境依然复杂”[10]。特别是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网络新媒体当仁不让地承担着加速器和助推器的角色,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更加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影视作品、文化书籍和吃喝玩乐等方式,借以“消费主义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蚕食各族师生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破坏马克思主义在新疆高校的话语权,从而侵蚀中国共产党在新疆高校的领导权、管理权。“学生的思想潮流是社会发展的政治风向标,这正是学校对分裂势力的吸引力所在。”[11]新疆高校应借文化润疆之力沁润各族师生,持续激发出更深沉、更持久的爱国爱疆之情,凝聚民族团结之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软性要求”转向“硬性规范”,进而升华为指引各族师生的“行为自觉”,使其在复兴之路上走得更加自信且坚实。

2.理论武装,培养队伍,筑牢思想防线

恩格斯在论理论斗争的意义时曾谈到,党的领袖们应越来越重视理论问题的指导作用,愈来愈透彻地去理解种种的理论问题,以摆脱旧的世界观的困扰,社会主义理论对工人政党的真正意义就在于,理论传播的愈加持久、深刻、普遍,当将来遇见重大意外考验要求他们具有巨大的勇气、决心与毅力时,他们才会有所准备。①参见王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40-142页。列宁曾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2]241,“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有先进战士的作用。”[2]312疫情以来,一封封印着鲜红手印的请战书,一面面飘扬在大街小巷的鲜红党旗,一张张流血流汗不流泪的笑脸,一个个渺小但却坚毅而无畏的背影,无不彰显着以伟大理论为涵养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胸怀大局、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勇毅与担当,他们是穿着普通衣服的“钢铁战士”。基于此,为牢控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新疆各高校党委要谋篇布局强化理论学习,建立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文化育人机制,切实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各族师生的头脑增强信心,用疫情防控中的中国精神鼓舞各族师生提振雄心,建立一支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素质高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团结一心,批判并抵御“去意识形态化论”“普世价值论”“全盘西化论”等错误思潮,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从战略上巩固夯实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之本的“灵魂”地位。

3.协同发力,文化润疆,做好基础工作

在由谁来润的部分,前文已经详细叙述了内部主体和外部主体在参与、决策、监督、执行等方面协同发力提升文化润疆驱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接下来本文将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育人三个基础工作来讨论如何来润的问题。

首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思政育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彰显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要阵地,新疆高校应乘势而为,抓住机遇,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平台压茬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一方面,紧紧抓住思政课教师这个“主力军”。让他们理直气壮地信仰、研究、传播、讲授马克思主义,讲好每一节思政课,让学生在丰富的知识灌输、有趣的课堂讲解、多样的授课方式之间领悟、坚信:中国共产党就是“能”,马克思主义确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确“好”。另一方面,各专业院系应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聘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为“顾问”,通过思政知识辅导、集体备课、教学方法分享等方式,共同挖掘各门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完善课堂教学方法,确保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及教辅材料都彰显浓浓的思政味,推进协同育人,确保同向同行,激发育人活力。其次,充分运用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养培养过程中,第二课堂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疆高校应以丰富、光荣的校内外“红色文化”资源为中心,以富有活力的学生社团为依托,以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为载体,以文化润疆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活动为驱动,各族师生共同吹响团结奋进的冲锋号、奏响文化润疆的交响曲、共谱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曲,有效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最后,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延伸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触角。高校校园通过固有的“软件”与“硬件”彰显主流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延伸了意识形态工作触角。如何挖掘自身特点打造彰显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校园处处能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思政园”,时时能闻到浓浓的“思政味”,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让各族师生底气十足地学好新疆历史、讲好中国新疆故事,做有温度的叙述者,是新疆高校需要重视并亟需破解的难题。

猜你喜欢

新疆文化工作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不工作,爽飞了?
新疆多怪
选工作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