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思政教育与生物专业的融合与改革创新

2022-03-28赵天倚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学评价教学创新思政教育

赵天倚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仅是现代立德树人宏观背景下对专业教育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结构的重要途径。对于高校教育而言,生物专业的课程具有专业性强、理论研究要求高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与这一专业教育的融合,既能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也能够及时发现学习中问题的科学路径。通过文章的分析可知,生物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需要教师通过前期的教学设计优化中期的教学方法应用创新以及后期的教学评价方法完善达到更好的融合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出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想引领作用。

关键词:生物专业;思政教育;教学创新;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6-0169-04

生物专业课程的内容体系中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分支专业课程,不同的分支课程都具备专业性强、理论知识难度较大等特征。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需要以一种坚持不懈的态度,维持稳定的学习状态,这都需要教师通过思政教育的融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相关的要求和引导侧重点,促使学生适应融合教学的要求和落实模式,实现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步完善和提升的目标。

一、生物学专业中思政教育融合的价值探索

(一)有利于帮助专业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在高层次的专业课程学习背景下更需要教师从学习态度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这不仅是最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对于学生来说,只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端正学习态度,对于难度更高的专业课程学习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而这种成效会支持学生在持续的专业学习中获得信心和动力,最终取得专业课程学习的良好效果。生物学专业课程的内容体系具有整体学习量大、学习难度高等特征,需要长期通过研究和分析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教师日常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引导,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学生会存在思想上重视力度不足的现象。当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实现融合后,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在实践应用中的积极作用和价值,并且认识到作为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肩上所担负的责任。这有利于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明确个人学习目标,使最终生物学课程学习效果得到针对性的提升。

(二)与立德树人的宏观教育目标相符合

立德树人是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国家对教育领域工作开展提出的新要求。要求强调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全方位融合,寻找多元化的切入点,在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促使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同步提升。基于完成这一宏观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也应当在生物学专业的相关课程教学中找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切入点,使学生在日常专业教学中接受同步的思想政治教育[1]。实现生物学专业学生在达到良好的专业学习水平后,能够同步具备良好的思想认知状态,这也是为其专业学习效果起到维持和促进作用的一方面重要教育内容。作为教师和学生,都应当认识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的重要意义,从而依托实践立德树人宏观目标的基础开展好融合教学的具体工作。

(三)丰富生物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内涵

当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融入了一部分思想引领内容意味着整体的教学深度和教学层次都得到了提升和优化。对于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思想上的教育更是能够影响其未来职业规划和发展的重要因素[2]。基于生物学专业的课程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内容,实际上是对这一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内涵的丰富和完善,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对其实践应用中的意义和途径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另外,有了良好的思想引领,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态度和感受也会因此发生变化,这些都是最终取得更好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条件。

二、生物学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实现融合的基本原则

(一)加强规划与分析,找准融合切入点

生物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具有专业性强、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扎实性要求高的特征。因此,在融入部分思政教育的内容时,需要教师首先针对生物学相关专业课程的内容体系和相关的学习重点进行规划和分析,形成一个具有系统性和流程性的教学内容体系结构。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确认不同的教学内容是否具有融合教学的适宜性。在经过深入分析后,确定一部分能够与思政教育实现融合的生物学专业课程内容,并且基于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做好相应的教学规划与准备工作[3]。如一些先进教学工具的融入以及教学引导方式方法的创新应用,都是教师在前期融合准备阶段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只有在融合的过程中找准切入点、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确保融合教学在具体实践落实的效果上达到更高水平。

(二)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合理选择融合教学的方式方法

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主要目标在于确保所选择的先进教学模式和具有灵活性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预期要求,且基于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教师更应当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积极征求学生意见,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得到根本性保证[4]。这本身也体现着进入到高等教育阶段后,教师对学生的一種充分尊重。从具体的沟通目标上来讲,为了充分满足高校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在实现两者融合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对融合方法以及融合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教师应当注重个人的态度,用换位思考的主体思想指导个人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确保在实践教学中所应用的方式方法符合学生主观需求,并且能够同步为融合教学的开展提供辅助和服务。只有在科学的方式方法指导下,最终的课程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根本保证。

(三)注重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用实践指导学生对课程教学意义充分认知

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在课程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只有在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中,才能够全方位地考察和观察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及时在融合教学的背景下发掘和运用有效的实践教学组织模式,这也是最终取得良好融合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5]。高校生物专业课程教学,应当更进一步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以便相关专业的人才在进入社会为社会提供服务时,能够基于高校教育阶段的实践教学资源和经验成长为更加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专业人才。虽然生物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量较大,理论知识的学习难度也相对更高,但基于生物学课程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无论是从专业教育还是从思政课程融合教学的角度上来说,实践部分的课程内容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应基于融合教学的组织方式和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找合理的实践教学组织方式,并对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应用的素材和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收集和整理,以确保依托先进的技术方法和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引导方式,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三、生物专业与思政教育融合是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缺乏完善性

从课程教学侧重点和整体的专业课程架构上来讲,生物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并不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在传统的生物专业课程体系中,并不包括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也并未设置与之相匹配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的相关课程体系,在融合教学的背景下,这种客观上的课程教学体系结构的缺失,会影响教师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两者的融合教学。另外,从整体的课程教学完善和优化的角度上来讲,缺乏了思想上的教育引导,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也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的实际情况显示,传统的生物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并未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作为独立课程融入其中,且基于生物专业的不同课程特征,实施匹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也并未达到符合要求的程度。

(二)融合教学所应用的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

生物专业的相关课程内容都具有专业性较强、逻辑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的特征。因此,学生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客观上的难度。从融合教学的角度上来说,即使部分高校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物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由于所应用的教学融合方式方法较为生硬,因此具体的课程教学效果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教师所应用的方式方法大都是基于已有的独立课程教学经验,通过直接衔接或合并教学内容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的,这种教学融合方式必然无法达到预期的融合教学效果,学生基于生物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以及认知状态也无法得到同步的改善。

(三)对实践教学的开展缺乏重视程度,客观上的资源条件也有所不足

实践教学对于生物学专业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尤其是在融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基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实践,才能找到在思想上进行引导和教育的合理切入点。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客观上的教学资源条件缺乏,教师自身也未能掌握系统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路径和方法,导致融合教学背景下的实际教育工作开展困难以及相关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缺乏有效性。这不仅会影响到生物学专业的课程教学效果,学生也会出现无法摆正学习态度、无法激发出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这对于最终的生物学专业教育而言,会产生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

四、生物专业与思政教育实践融合的科学路径探索

(一)注重整体上教学课程体系的完善,为融合教学打好基础

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中,生物学专业包括了生物化学以及部分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专业课程内容,但这一专业课程的内容体系中,并不存在与之匹配的思政方面的教育引导课程内容。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为了使两者的融合具备更高的匹配性,在具体的融合教学过程中取得更高的顺畅性,需要教师在总体的课程教学开发和规划阶段通过总结和分析,形成一套与生物学相关专业课程相匹配的思政教育理论内容,将其作为选修课课程供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筛选。另外,专业课程的教师还应当积极与思政课程的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从教学引导的思路和方法角度出发,向思政专业课程的教师积极学习结合生物学相关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教学侧重点,寻找科学有效的融合引导方式,为最终取得良好的融合教学效果提供支持。从宏观的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和优化的角度上来说,当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思政课程内容与生物学专业课程实现融合后,也意味着传统的课程体系本身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二)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优化,为融合教学的质量提供保障

这里所指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不仅是指具有适宜性和科学性的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更强调在融合教学的背景下应积极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和先进技术,为最终取得更好的融合教学效果提供帮助。例如,在生物化学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特征以新陈代谢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为契机,通过引入视频资源或网络平台上的在线学习系统为学生观察和分析新陈代谢的基本过程,直观地了解生物学中新陈代谢过程所蕴含的生物学专业原理提供更加直观且有效的素材。当学生对相关的生物学原理和过程有了直观的了解后,教师再从生命科学和伦理的角度向学生宣传和普及生命科学与生物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从珍爱生命、珍惜健康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人文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生物学课程教学对人们的根本性影响[6],从而使其端正学习这部分课程的态度,并且认识到这部分课程学习的深刻价值。另外,对于一些与医学专业相关的生物化学类课程内容或相关案例,教师也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先进教学方法引入应用,为两者融合的教学提供更有效的支持。教师一方面可通过视频资料或纪录片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胰岛素的发现和普及应用过程,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继续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出发,向学生介绍生物化学类专业的发展和研究的进步对于人类医学领域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对生命以及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内容产生敬畏心,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坚定的信念就会更好地树立和构建起来,最终为获得更好的专业课程学习效果提供根本性的保障。

(三)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实践教学力度的加大为融合教学提供支持

基于实践教学实现两者的融合,是从根本上促使学生了解到思政教育与生物学相关专业课程密切关系的有效途径。教师可引导学生到博物馆或科技馆观看与生物学相关的模型和标本,使学生感受到专业而深刻的生物学知识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所存在的密切关系。另外,从思政教育的角度上来说,教师还可以通过外聘或邀请医学专业的一线工作人员,引导其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生物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积极作用。一些救死扶伤的典型案例也可应用在相关的讲座和实践教学引导过程中。当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感受到生物学专业的学习价值和自己作为一名相关工作者未来将会承担的责任,其才能够从根本上感受到学习对个人能力素质和思想认知同步提升的意义,最终用一种科學且认真的态度面对学习和完成好学习任务。

五、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思想政治教育与生物专业课程的融合具有非常丰富的切入点。教师只要掌握先进教学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流程,并且用自己的创新思维支持具体的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过程,就能确保在具体的课程教学组织过程中两者的融合取得更好的效果。从教师自身的角度上来说,其也应当结合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及个人能力素质提升的需求,通过不断研究和分析融合教学这种创新模式,寻找更为适宜且先进的教学组织模式,为取得更好的融合教学效果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 吴伟. 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探:以生物化学为例[J]. 微生物学通报,2020,47(04):1191-1195.

[2] 付莲莲,陈珺,钱浩.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探析[J]. 高分子通报,2020(11):83-87.

[3] 傅春长. 浅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融合路径——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研究》[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1(05):98-99.

[4] 金奇. 教师导学·朋辈示范·自我教育三维融合——基于思政课翻转课堂的视角[J]. 教育评论,2020(11):143-146.

[5] 黄宏靓,何崚,陈珺. “生物技术药物研究与开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J]. 高教学刊,2019(25):95-97+101.

[6] 贾丽丽,杨桂燕,王成. 农林类高校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以《生物化工工艺学》课程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20(15):143-145+148.

(荐稿人:李勇,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教学评价教学创新思政教育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