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的重要论述视域下大学生成长成才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探析

2022-03-28吴勇王轶群刘伟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2期
关键词:成长成才新时代大学生

吴勇 王轶群 刘伟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对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发现,受多元社会思潮影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趋于多元,给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不确定因素。基于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的重要论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实现路径,可从青年群体角度出发,重点培育青年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从青年教育角度出发,结合课堂开展“知—信—行”层次的教育引导;从文化育人角度出发,持续加强校园文化育人实效;从青年工作角度出发,进一步巩固“五位一体”工作格局,以铸魂、强能、增效、固本、树形为目标,丰富工作载体,优化工作手段。

关键词:新时代;青年观;大学生;成长成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7164(2022)06-0113-04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重要论述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现路径,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课题组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开展调研。2021年3月以来,课题组开展了历时2个多月的调研,召开座谈会3场、访谈6场;向全国35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2510份,回收有效问卷2359份。调查较为全面地获取了全国各地青年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第一手数据。调查问卷根据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专业等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采取了定额抽样。课题组还随机调查了一些社会单位对大学生整体发展状况的评价,使得研究更加客观与深入。

调查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状况较好,但是伴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和数字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受到各种思潮、社会亚文化的影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更趋于多元,给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不确定因素。因此,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挖掘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因素。

二、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影响因素与解析

(一)自我塑造

在被调查对象中,对未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规划的人占30.54%,正在考虑中的占60.48%,没有目标和规划的占8.98%。大学生进校之初,多次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因此多数人已经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与规划。受到专业、家庭等因素影响,少部分学生对未来还处于迷茫阶段,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与规划。

总体上看,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定位比较准确,但一部分人对人生规划比较迷茫,一部分人的目标、动机和态度比较模糊,充满不确定性,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这就需要高校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中,将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目标相契合。

(二)思政教育

在被调查对象当中,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相对满意;对学校在思想政治引领等方面比较满意;对学校开展大学生成才教育管理情况比较满意;对学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比较满意;对学校对大学生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教育管理方面比较满意。实践教学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最受学生的认可,而普通课堂讲授、专场讲座、案例探究及校风学风等校园文化影响对大学生而言教育效果并不显著。

高校大部分现有课程都融入了“课程思政”相关内容,说明当前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开展得较为顺利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1],但仍有15.57%的学生感到课堂教学中没有融入“课程思政”内容。这是由于高校部分专业受学科专业性强的影响,无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

(三)校园文化

在被调查对象当中,知道校风学风的人占98.2%,不知道校风学风的人占1.8%,说明高校校风学风建设成果显著。82.04%的学生认为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因素是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对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大部分人持“基本满意”的态度,但还是有一部分人不太满意或者很不满意。说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不够完善和到位,尤其是在校风建设上仍需加强。

(四)人才培养机制

在被调查对象中,能够坚定理想信念的人占大部分,能够练就过硬本领的人占大部分,能够锤炼高尚品格的人占大部分,能够矢志艰苦奋斗的人占大部分,能够勇于开拓进取的人占大部分,能够坚持求真务实的人占大部分;仅有少部分人完全没有想法。82.63%的学生认为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52.69%的学生认为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58.68%的学生认为需要出色的社交能力,56.29%的学生认为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25.15%的学生认为需要出色的口才,10.78%的学生认为需要资金的支持,5.39%的学生认为需要出众的外表。因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现条件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唯一的,应当发展为复合型人才。

关于对大学生成才成长的认识中,认为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拓展知识和提高知识的占40.72%,认为需要拥有诚挚的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占16.77%,认为运用所学有限知识的创造性,只适合进行创造工作的能力的占20.96%,认为已经具备了熟练的交往技巧,能很好地协调好各种关系的占14.97%,认为需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占4.19%,认为需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占2.4%。从中可以得出,关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专业素养、行为能力与思想道德。

三、习近平关于青年重要论述指导下的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最新精神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观的系统总结,是促进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实践中,要针对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大学生认知规律,坚持知行合一、坚持以文化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自觉、自信、自知为层度,多维度发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从青年群体角度出发,强化青年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

青年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基于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青年大学生的意识行为是一种可以通过亲历学习和观察习得的。青年教育工作者要重点培育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觉醒自觉”,构建“利益认同”到“价值认同”的培养途径,致力于建构青年三个层次的内在结构,即世界眼光、国家认同和社会责任。

高校应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通过相关调研数据分析发现,当前青年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应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让青年大学生克服心理压力,消除消极思想状态,培养社会适应性。道德修养是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内化为自身道德行为、道德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必然途径,大学生应通过不断学习道德知识、思想和规范行为,学习优秀传统道德和道德典范,学习系统的法律知识,培育自身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

(二)从青年教育角度出发,一体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青年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各类课堂,依托课程学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对广大青年展开“知—信—行”层次的教育引导。

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课”)教育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如何做好大中小学校思政教学的衔接,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现实问题。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之后,在多方努力下,思政课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教育认识不够,课堂专注度不高,学生不爱听课、不愿听课,对网络思政教育有一定抵触和敷衍的态度,课堂整体教学效果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联系实际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最能引起青年大学生的共鸣,高校要继续大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用事实教育人、实际行动感染人,促进青年大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塑造理想信念,最终对自身和群体的思想和社会行为产生长久影响。

高校应依托课程学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打造“名师名生”工程,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成为名师,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成为名生,构建育人共同体:教师要强化“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立课程、专业、学科“三位一体”思政育人体系。依托课程学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挖掘典型案例,生动诠释思想理论知识并有机融入每门课程,为思政教学提供案例素材,打造“名师工程”。同时,高校可通过校内外社会文化建设平台深入挖掘师生先进典型,传递正能量,壮大主流声音,唱好主旋律,通过生动的案例和鲜活的朋辈教育引领青年学生思想,着力增强学生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打造“名生工程”。

(三)从文化育人角度出发,持续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着力构建良好的育人文化生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为重要发力点,以促进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层次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站稳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弘扬社会主旋律。

要扎实开展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马克思主义者历来关注劳动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均离不开劳动的作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4]。在承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新使命新课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的劳动实践观、发展观、价值观和教育观,构筑起以劳动支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路径[5]。劳动教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内涵。

(四)从青年工作角度出发,加快形成育人网络体系

青年工作者需要进一步巩固“五位一体”工作格局,从引领青年、服务青年、动员青年、联系青年和团结青年的工作职能出发,以铸魂、强能、增效、固本、树形为目标,丰富工作载体、优化工作手段。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加速转型,需要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因为党的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接续奋斗,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新发展阶段,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投射到青年群体之中,多元思潮相互激荡必然引起青年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某些困惑和偏差,进而造成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参差不齐。

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最有效手段,大学生成长成才主要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影响。其中,家庭教育能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通过“做人”教育对大学生个体产生影响;学校教育是对家庭教育的延续补充,大学生的“学业”教育、社会化过程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完成;社会教育联系实际生活,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期以来,“育人”(特别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概念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范围,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者没有形成育人网络体系,不能产生最大化的正向功能,缺乏有效互动。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重要论述的要求,要积极构建社会、学校(社区)、党团组织、班级、宿舍寝室、家庭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作用的成长成才网络体系,把提升青年政治能力、思想水平、服务本领等贯穿其中,不断提升工作效能、夯实工作基础、形成工作品牌,形成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其中,学校在育人网络体系构建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是要强化家校之间的互动。在开好新生家长会、建好家委会等基础性工作的同时,以制度形式落实三个必须联系,即每学期辅导员或班主任必须与家长联系一次通报情况、学生在校期间有违纪或学业预警的必须与家长联系、学生有重要荣誉和成绩获得的必须要及时告知家长等,达到互通情况、共同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二是要强化校地合作在育人功能上的发挥,主要通过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养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等不同维度,遵循学校立德树人的现实逻辑,即学校因为教育办学的需求,教师因为工作自我实现的需求,学生因为接受教育、成长成才的需求,形成“利益共同体”。首先,面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主体,校地合作要发挥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育人功能、传续功能,努力建构育人共同体。高校育人共同体需要不断弥合教育关系,根据分工,共同守护好该“利益共同体”。其次,“利益共同体”是基于学校党委、校长、行政、教师、学生的分工,所作的育人共同体的第一层分析。进入育人共同体第二层,高校需要践行思政育人的使命与责任,从学校层面,形成共同的文化理念,着力增强教师、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形成“事业共同体”。只有教师和学生相互认同,并对学校的教育文化理念认同,思政育人所发挥的育人功能才可能“引领”好师生,教师才可能“教”好,学生才可能“学”好,学校也才可能发展好。第三,高校的育人功能是为了更加有力地协调好学校、师生间的关系。正是由于被赋予了这项功能,社会对思政育人工作往往给予更高的道德标准和更完善的知识能力要求,也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思政工作者才能对社会、学校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因而,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社会文化在面向高校时,思政教育目标需要围绕学校、师生构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罗海英. 论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的系统构建[J].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13(01):31-35.

[2] 宋学勤,罗丁紫. “四史”教育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2021(10):4-6.

[3] 习近平: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 人民日报,2018-05-03.

[4]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 (2016-12-09).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5] 刘向兵. 懂劳动之义、明劳动之理[N]. 光明日报,2020-04-30.

[6] 新华网.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6-07-01). http://www.xinhuanet.com/poltics/2 016-07/01/c_1119150660.htm.

(责任编辑:邹宇铭)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 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的重要论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YJA71003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勇(1979—),男,硕士,宁波财经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王轶群(1981—),女,硕士,宁波财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刘伟(1984—),男,硕士,宁波财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成长成才新时代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积极引导大学生士兵立志军营成长成才
大学校园功能区规划对学生的影响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