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挖史料的思政教育意蕴是开展青年“四史”教育的关键

2022-03-28祁志钢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2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四史

摘  要:面向青年开展“四史”教育,应以历史素材为载体,因地制宜地发掘历史素材中的思政教育意蕴,深入推进思政教育。新中国建设初期垦荒运动及其孕育的垦荒精神,具有深厚而丰富的思政教育意蕴,它应该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得以继承和发扬,它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宝贵例证。其深厚内涵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论阐释的多重维度和价值观教育的鲜活事例,其时代维度需要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与时俱进创新实践,其伟大成功为丰富和完善思政教育的劳动育人途径提供了有益启发。

关键词:思政教育;垦荒精神;劳动育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6-0001-04

对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应该以思政教育目标为核心,在学习历史知识与历史结论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掘历史素材中的思政教育意蕴,深入推进思政教育。认真梳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一系列青年垦荒运动及其孕育的垦荒精神,充分发掘其中的思政教育意蕴,总结其中青年劳动组织的经验与教训,不断将其运用到思政课教学、学生工作和劳动育人等思政教育环节中,既是在青年中深入开展“四史”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全国教育界努力拓展劳动教育途径,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并广泛组织各种劳动教育时应该进行的必要思考和总结。

一、垦荒精神应该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得到继承发扬

面向青年开展“四史”教育,讲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垦荒精神,不仅需要明确故事的历史要素,更需要着眼于对受众的针对性、对理论宣讲的有效性、对现实问题的价值性。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垦荒运动和垦荒精神,作为历史讲述虽很容易唤起听众的赞叹、感慨,但在思政教育中必须解决因时空距离而导致的陌生感,必须使昨天的故事具有今天的价值,使青年在认知基础上向着情感和行动更进一步。而实现思政教育的话语转换,在形式和途径上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是提炼精神标志,凝练文化精髓。首先,全面而简练、鲜明而形象的表达更易于受众接受。在信息化、碎片化、快速化阅读时代,金句、一句话概括、一张图看懂等高度凝练的表达对传播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其次,近些年国家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凝练概括给予了更多重视,成果丰硕。2005年“红船精神”[1],2006年“大陈岛垦荒精神”[2],2016年“航天精神”,2018年“改革开放精神”[3],2021年“伟大建党精神”[4]等,都是这种转化与发展形式的典型代表。再者,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断研究与讨论,是学术界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各种研究机构和协会的成立,各种研讨会、论坛的开办,众多研究文章的发表等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是创新教育方法,提升针对性。在运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实现理论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是有效开展思政教育的关键,是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的核心举措。真理的普适性与生命力在于能够回答现实问题,要让青年感到理论可信和管用。青年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发展困惑应是思政教育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素材使用,不能总是以“昨日故事——宝贵精神——继承发扬”式的简单逻辑开展,必须在吃透历史和理论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途径,在提升理论针对性上下足功夫。

三是创新载体形式,丰富传播途径。首先要创新载体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对各种思想政治工作素材的使用,要积极尝试运用各种新技术予以立体呈现。其次,丰富传播途径,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积极构建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参观考察、劳动、艺术、影视等多种途徑的思政教育方式。

二、垦荒精神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理论维度和鲜活素材

垦荒精神经由跨越多年、多地的几代人艰苦奋斗凝练而来,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典型事例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阐述维度和鲜活的教育素材。

第一,垦荒精神深刻诠释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特别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原理。与所有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垦荒一样,绝大多数垦荒都经历了艰苦劳动之下从物资匮乏到相对改善,再到稍有富余甚至相对富足的发展过程。崇高而坚定的精神追求成了物质创造的首要力量。开发北大荒、大西北、大西南,开发海岛、荒山、荒漠,为祖国粮食多产开疆拓土,是垦荒队员的共同初心目标。分批轮替,前后协同,制订建设计划,描绘美好蓝图等都体现了垦荒精神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无论开发北大荒还是垦荒大陈岛,精神意识所具有的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调节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均得以深刻而全面的展示。

第二,垦荒精神鲜活展现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特别是树立理想信念的真实过程与意义。百年以来,时代锻造出众多优秀群体精神、典型人物精神、特殊事件精神。支持并形成这些精神的核心是理想信念。当年垦荒队员面临众多超乎想象的困难,他们用以战胜苦难的崇高理想信念,特别是逐渐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对当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一是高度重视和发挥党团组织的引导作用,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和工作扎实程度是关键前提;二是充分发挥集体带动作用,在集体中营造身份认同、荣誉共享、评价统一的成长环境;三是积极通过集体劳动实现团结、教育和发展,在多种劳动形式中实现对理想信念的锻造和个人意志品质的培养。

第三,垦荒精神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特别是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引领光荣的事业。“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55年北京成立全国首支志愿“青年垦荒队”,随后“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温州青年志愿垦荒队”,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垦荒队相继成立。这些具有相同背景、目的和类似经历与成就的伟大建设实践,都证明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需要亿万民众艰苦奋斗的曲折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绝不会凭空消失,只会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形态。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时代需要新的垦“荒”精神和行动。

三、垦荒精神需要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与时俱进创新实践

在新发展阶段,“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样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做好“四史”教育,发挥垦荒精神素材作用,应对垦荒精神的时代需求作出新的延伸阐释。

第一,勇垦国家之“荒”。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解决粮食、边防、城市青年就业问题,开垦的是实质之荒、绝对之荒。垦荒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和解决矛盾的办法所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虽已变化,但解决矛盾的办法依然需要人们躬行履践。“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7]每个时代都有时代之“荒”需要开垦,青年的时代使命即在于此。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扎根基层建设美丽乡村,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引下投身西部大开发。到基层就业,到中小微企业就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到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创业就业,拓展新兴业态就业空间,主动适应新就业形态、新用工方式[8],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等[9]。时代之需、国家之需,就是每一代青年人都应立志开垦的国家之“荒”。

第二,敢担集体之“荒”。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大陈岛垦荒精神为代表的垦荒精神形成过程证明:战胜自然,创造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必须依靠社会化大生产和劳动分工协作。个人价值也一定是在特定的劳动集体中,通过承担特定劳动分工得以实现,并通过劳动被需要的广度和程度得以衡量。光辉闪耀的垦荒精神来源于每一位垦荒队员个体精神的抽象化,垦荒精神作为整体寓于每个垦荒队员的个体精神之中;垦荒队员的个体价值也都在为集体共同事业的担当与付出过程中升华与实现。在青年成长道路上,勇担集体工作中的“脏难累远烦杂小”,就是个人价值的最佳体现途径,就是学习、继承、转化和发扬新时代垦荒精神的主要体现,就是面对艰苦环境勇于担当的魄力、面对复杂局面善于担当的能力、面对挫折错误敢于担当的胸怀。

第三,勇锄个人之“荒”。马克思主义者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我们在长期集体劳动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提升物质条件实现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同时通过磨砺提升个人精神品质而获得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当年,大部分垦荒队员是第一次离家、第一次干农活、第一次过集体生活。这些第一次就是他们个人成长中的荒芜之地。新时代青年报效国家和社会,最先需要跨越、克服的是内心世界中胆怯懦弱、骄奢淫逸、慵懒无为等与新时代要求不相符的精神状态。虽愿去基层、西部、边远地区就业,但怕生活条件不如意,更怕一去不归升迁无望;虽想承担集体的“脏难累远烦杂小”,但又怕难出成绩影响未来发展;也想担当艰难险重,但对环境氛围没有信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任重道远。我们每一次对物质世界的改造,也同时是对我们精神世界的改造。我们每一次勇敢的“垦荒”,首先垦除的就是我们内心中的精神之“荒”。

四、垦荒精神为实现劳动育人思政教育功能提供深刻启示

墾荒队员身上闪耀着劳动的伟大光芒,也为当前思政教育劳动育人提供了诸多深刻启示。

第一,垦荒精神生动展示了劳动育人的重大作用和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是创造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的源泉,是揭开人类历史之谜的钥匙。垦荒精神以及1968年“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10],这句影响了中国几代青年人的口号,深刻显示出城市青年的劳动愿望和勇气,生动展示了劳动育人的重大作用和意义。青年垦荒队员通过劳动不仅创造了物质生产奇迹,而且锻炼身体,修养自我,锤炼思想,享受了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与自豪感,收获了幸福人生和值得终身回味并代际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是,在我们收获巨大发展成就的一段时期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甚至淡忘。大量青年人劳动观念淡漠,劳动能力欠缺,吃不起苦,受不起累,不爱、不会、不尊重劳动。在新时代,劳动的形式可以变,但劳动的精神不能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1]劳动教育是思政教育应有之义。学生思政教育需要广泛发掘资源,创新设计各种劳动形式弘扬劳动精神、重申劳动价值、加强劳动教育。

第二,垦荒精神显示了劳动形式的关键作用与意义。劳动是实践的重要形式,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征决定了劳动必须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劳动形式对垦荒成功和垦荒精神形成具有关键的作用和意义。其中,以适合海岛实际情况为原则,既有解决当前基本生活困窘的生活劳动,也有面向长远发展的生产劳动。可见,将劳动形式与劳动者日常生活、理想目标、精神体验相结合,是劳动组织成功的有益经验。在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中,发挥体力劳动的思政育人功能,必须重视对劳动形式的选择。首先,以体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关于劳动重大意义的论述也多是基于体力劳动而言的。当前,青年对劳动的不当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脑、体两种劳动的错误认知和对脑力劳动的片面理解与追求。其次,将个人生活劳动、家务劳动、集体公共劳动、简单生产劳动、学习性劳动、工艺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等劳动形式,结合教育阶段、地域、实际条件等因素做出合理搭配。个人、家务、集体劳动应成为必须的基础劳动形式;中小学应多以工艺劳动为主;大学阶段可适当重视简单生产性劳动;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学习性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特性,可大力倡导并积极引导社会公益劳动。

第三,垦荒精神为劳动教育组织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以大陈岛垦荒为例,我国的一系列垦荒运动形成了相对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劳动组织工作方法。其一,全面系统规划统筹实施。孤岛上的垦荒是一场岛上陆上的系统性工作。当前组织开展好劳动育人,必须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实事求是地做好统筹规划,多方协同。其二,重视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团结和动员功能。在新时代青年劳动育人过程中,应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特别注重发挥基层共青团组织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团结带领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其三,坚持劳动育人与日常管理相结合。要将劳动自然融入日常生活和日常管理中。把劳动素质作为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把劳动育人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必要的体力劳动项目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贯穿在校始终,作为奖优罚劣的基本依据之一,作为党团员培养发展的考察内容之一,作为党团日活动的应有内容之一。其四,坚持劳动育人与权利保护相结合。在劳动育人组织开展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对青年权益的保护,其中既包括劳动安全保障,也包括劳动所得的合理分配,避免青年产生被剥削和被利用感。其五,坚持劳动育人与劳动文化建设相结合。运用好班组竞赛形式,运用好典型人物事迹等适当地开展宣传报道,从多方面营造劳动光荣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 光明日报,2005-06-21(03).

[2] 习近平回信勉励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 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 热爱祖国好好学习砥砺品格[N]. 人民日报,2016- 06-01(01).

[3] 习近平.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12-19(02).

[4]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07-02(02).

[5]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3.

[7] 习近平.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10-22(02).

[8]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 (2018-11-30)[2019-06-0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s3265/201812/t20181205_362495.html.

[9] 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19-06-20(01).

[10] 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里吃闲饭[N]. 人民日报,1968-12-22(01).

[11] 人民网.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 (2018-09-11).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911/c1024-30284697.html.

(責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北京高校思想政治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分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祁志钢(1977—),男,硕士,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北京高校思想政治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分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四史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传承·扬弃·创新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
“源原之辨”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