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圈”:给学生一个思维拓展的“抓手”

2022-03-26张艳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维拓展有形隐形

张艳

【摘 要】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倡导要构建知识网,要突出知识点之间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所区分的特征。要织成这样一张无形的知识网,需要寻找一个有力的“抓手”,牵引学生主动投入学习,运用恰当的方法厘清概念,掌握知识,拓展思维。本文以苏教版数学分数教学为例,试图阐述学生是如何经历从隐形“圈”到有形“圈”,再到无形“圈”的,以“圈”为抓手,实现学生思维的拓展。

【关键词】隐形“圈”  有形“圈”  无形“圈”  思维拓展

“圈”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低年级学习数数,“2个2个数”“5个5个数”“10个10个数”,我们就会鼓励学生采用圈一圈的方式进行数数,再到学习平均分的时候,学生也常常使用圈的方式根据要求“几个为一组”进行标记,可以说,“圈”在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是有力的“抓手”。

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分数”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理解“圈”的作用和教材的设计意图,导致在教学时一带而过,甚至会忽略学生没有进行“圈”的行为,忽视了其作为有力抓手蕴含的重要价值。所以,笔者以苏教版数学分数教学为例,试图作出自己的一些关于“圈”如何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拓展的思考,并阐述其蕴含的重要价值。

一、解读教材:“圈”的原因

(一)从教材例题的设计出发

以下是三年级上册“认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三节课例题设计选取片段分析。

(二)从学生的学习意识出发

学习意识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其包括采取各种有效方式进行学习的能力,即寻找一个有力抓手,击破知识网。追溯每次学习分数的过程,就是经历从一个到一些,再到单位“1”的过程。而如何帮助学生厘清关系,实现思维一次又一次的拓展,核心在“圈”,这在学习“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时,学生关于“圈”的使用意识表现得尤为显著。在突破从平均分一个物体到平均分一些物體时,如何强化一个整体,加“圈”无疑是最好的形式,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也更为直观、形象。学生对于分数的理解从“一个”正式跨入“一个整体”,这对于后续学习分数的意义也是很好的意识载体。面对抽象的计量单位,学生心中早已建起无形的“圈”,能够毫无障碍地进行分一分,表示出相应的分数。看似简单、可有可无的“圈”,早已根植于学生的意识里,使学生在分数的学习征途中乘风破浪。

二、课堂重现:“圈”在分数教学中的进化

(一)三年级上册:“认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中隐形的“圈”

(片段1)活动一:你能表示出下列物体的1/2吗?

(1)小组分工:组长随机分发①号信封中的学习素材(如图1);

(2)独立操作:想办法表示出素材的1/2,并写下1/2;

(提示: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

小组交流:把( )平均分成( )份,涂色部分是它的( )分之一。

(学生汇报)

师:这个1/2是谁的1/2?这个呢?这个?……

师(追问):这么多不同的物体,为什么都表示出它的1/2?

小结: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1/2。

思考:活动一的素材基本以封闭图形为主,学生能在确定范围内直接进行折一折、涂一涂等操作,这也是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整体与部分的意识,这些都是在隐形“圈”内进行的。

(片段2) 谈话:不同的物体能表示出相同的分数,那么同一个物体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以这个圆片为例,创造一个你喜欢的分数。

活动二:用圆片创造一个你喜欢的分数。

(1)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想表示几分之一,应该怎么表示;

(2)拿出信封里的圆片进行尝试。

(友情提醒:小组内表示的分数要各不相同哦)

小组展示汇报:

(1)同桌交流,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

(2)说一说每个圆片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

(3)直观比较大小。

思考:活动二选择圆片更是进一步形象化表示这个“圈”,毕竟学生对于圈的第一思维是圆形,让学生在隐形“圈”的牵引下继续探索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同时明确分数的大小比较必须在同一个圈内才有可比性,侧面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分数不是一个具体的量,而是一个圈内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二)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中有形的“圈”

(片段1)师:现在用一个圈把这六个桃圈起来(如图2),表示一盘桃,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生1:1/2。

生2:3/6。

……

(虽然还有个别其他的答案,但是学生的答案主要集中在1/2和3/6这两种情况上)

师:你们觉得谁的答案更合适呢?说说你的理由。

这时候学生各执己见,形成了两大阵营,“吵”得不可开交。

此时,教师借势将圈中的桃盖住,只留下有形的圈,追问:把这盘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这时,同学们恍然大悟:只要把这个圈平均分成两份,小猴拿1份就是这盘桃的1/2。

思考:这是这节课的难点和突破点。很多教师也知道是难点,也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平台,但是并没有给足学生质疑、辩解、说服自己的机会。事实证明,仅有一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理解了解释,大部分学生还是没有理解。虽然很多教师也意识到问题,但都难逃抽象且苍白的解释,其实他们忽略了最直观的核心工具——“圈”,不管里面有多少个桃,只要圈起来,就是平均分一个圈,两个猴子分,那就是平均分成两份,这其实又回归到了三年级上册表示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只不过这个有形“圈”包含的数量不止一个,而是多个数量组成的一个整体。

(片段2)呈现座位图(如图3),教师提问:关于这个座位,你想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有了片段1关于“圈”的使用意识,学生上台汇报时都有意识地在投影的白板上先用“圈”表示出整体,其整体的意识愈发强烈。

学生呈现了多种体现思维进阶的答案。

师(追问):2张位置为一份,找1/2。反过来找整体,答案唯一。

思考:此处对于加“圈”的应用,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圈不同,即整体不同,部分即使都是数量1,与整体对应的关系也不同。

(三)五年级下册:“分數的意义”中无形的“圈”

师:同学们,我们从一个物体到一个整体学习了分数,这个“1”还可以包含什么呢?(出示图4)

揭示:除了一个物体或者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统称单位“1”。

思考:其实计量单位是抽象的,而例题给的“1”米确是用长条表示,将1米用无形的“圈”具象化,让学生可以依据以往的经验进行延伸学习。后续关于分数的学习,很多时候不再会呈现有形“圈”,但圈已经根植于学生内心,而这个单位“1”就是无形“圈”的化身。

三、案例透视:“圈”作为抓手引发的思考

(一)找准抓手,构建知识网

抓手藏在哪里?如何准确寻找,架起知识的桥梁?这就需要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这个联系点极有可能就是学生突破重难点的有力抓手。比如教学“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时,出示例题“把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课堂反馈千篇一律,学生陷入是1/2还是3/6的两难境地,大部分教师不会采取上面案例的解决方案,而是等待能够说清选择1/2理由的学生,一旦其表达完毕,这时教师顺势而下,揭示“真理”。整个过程非常顺利,课堂看似非常和谐,学生也都好像明白了。但随后的试一试练习瞬间暴露问题,学生出错的不在少数,这便给教师敲响了警钟,学生离真正理解还差一些火候,知识网有很大的漏洞,差一只能牵引学生思维走向正确的抓手,而这只抓手恰巧是大家常常忽略的“圈”,就像上面案例中教师对于“圈”的有效把握,突破了一个整体的难点,同时在挑战开放题时,使学生的整体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这对后续高年级学生理解抽象的单位“1”做好了铺垫,此时学生脑海中的知识网是呈线状发展的。

(二)融会贯通,实现思维拓展

找准抓手,如何灵活运用,延长思维的线?这就需要教师确定核心之后,创造机会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变强,使其思维呈网状发散。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设计开放题型时,选取了座位图,让学生思考怎么用分数表示,此处便是加“圈”的最好形式,是找整体的最好机会。学生在反馈时必须先说清楚把哪些看成一个整体圈起来,其余学生才能直观判断,同时,其他学生的思维也跟着发散,更多的答案出现,但是这并不会误导学生认为几分之一和整体的数量有关,因为有圈的直观加持。随后的追问更是反过来根据分数确定整体加圈,此时答案唯一,使此处的“圈”立意更高,促使学生思维达到高阶发展。

总之,从上述案例和分析中,不难看出“圈”确实是学生突破分数意义的一大法宝,其作为拓宽学生思维的抓手值得我们再学习和思考,从而实现深度建构。

【参考文献】

[1]陶同舟.理解,走向“生长”的数学——以五年级“认识分数”教学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2020(5).

[2]殷娴.小学阶段分数知识的建构特点与教学建议[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

猜你喜欢

思维拓展有形隐形
10 Threats to Ocean Life
未定义
从有形看到了无形
初中作文教学的思维拓展与创新分析
思维培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隐形药水
文言文教学进行思维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
“0感无暇” 隐形妆
隐形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