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通病”背后的思考与策略

2022-03-26张娟华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1期

张娟华

【摘 要】特级教师管建刚在十年前,就总结出学生作文有“我”“我想”“然后”等“25个全国通病”,在笔者接任的这个四年级班级中,学生作文中也大量存在这些通病。笔者经过认真分析,采取说话、写句及讲评等训练,鼓励学生大胆习作——“我手写我心”,渐渐地,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说话训练 作后讲评 欣赏好句子 我手写我心

一、现象描述

笔者接任一个四年级班级,学生的作文中“然后”“我”等词重复出现特别多。特级教师管建刚在十年前,就总结出学生作文有“我”“我想”“然后”等“25个全国通病”。现在这个班的学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些“病”。其中出现最多的毛病是“我”和“然后”。例如:

生1:这天早晨,我来到学校,我走进教室,我来看看小黄豆有没有发芽,我把小黄豆拿上来一看,我的天!它竟然发芽啦!

生2:我觉得我的眼睛辣辣的,我就揉了一下,便觉得更辣了,就叫妈妈。

生3:在这一天里我和我的好朋友在我家里玩。

生4:从厨房里端了出来。然后,我又烧金针菇了。把金针菇洗一洗,然后在锅里倒上油,放上金针菇,撒上一些盐,放上一些调味料,烧好了端出去。然后,我又去烧番茄炒鸡蛋。我先把番茄切片,洗一洗,放进篮子里。再把鸡蛋打碎,放进碗里搅拌。先放入鸡蛋,然后放番茄,煮一会儿,就拿出来了。然后我又用勺子弄了几勺水,煮了汤。

以上段落是从不同学生、不同题材的作文中摘录的,类似的段落在每个学生的作文中都能找到。

二、问题诊断

这些“病”虽然是“全国通病”,但仔细分析,我班学生形成这些“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忽视低年段作文起步教学

近几年来,我们学校由于教师编制不足,聘用了一些代课教师,低年级代课教师占比多一些。目前一、二年级各十个班,每班一位语文教师,其中代课教师有八位。这八位教师大多数毕业于非师范类专业,现都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大家普遍认为:小学低年级的语文以识字教学为主,作文教学是中、高年级的事,让一个非师范类的本科生教低年级语文是没有问题的。

2.年段作文教学缺少有机的衔接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基本形成了低、中、高年段的任课循环制,这样各年段的语文教师相对固定。各年段教师自顾自地教学,从低到高各个年段的作文教学就缺少了必要的连贯性。所以,一到作文教学,教师就从头做起,没有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

3.作文教学缺少交流平台

目前,我们学校有61个班级,每个班级一位语文教师。学校非常重视教研组建设,语文学科以每个年级为单位成立教研组,每位教师每个学期至少在教研组内开设一堂公开课。多年以来,很少有教师开设作文教学的公开课,可见教师就作文教学来上公开课的意愿较低。每位教师都关起门来进行自己班级的作文教学,平行班之间也缺少必要的交流。

4.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我班学生共45人,外来务工子弟占80%。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家长要上夜班,无暇顾及孩子。有一位老师明确告诉笔者:以前的补课班重点辅导数学和英语,因为语文水平的提高比较慢,尤其是写作,见效太慢了。所以,平时管好学生的语文作业就行了。学生回到家与父母又缺少交流,长此以往,学生不但不爱说话,也不会写话。

5.社会文化的影响

在一节作文讲评课后,笔者听到一名学生嘀咕:“我还以为多用‘然后’是好的呀!”原来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与其交谈,她告诉笔者:在电视里有些明星说话时也经常用“然后”,我以为说“然后”时髦呢。

三、教学对策

1.说话训练,从每节课做起

低年级语文教学不仅要解决识字问题,还要解决学生的口头语言发展问题,口头语言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作文水平。低年级的作文训练,从说好一句话到说好一段话开始,比如从看图说一句话逐步到能说一段话。根据目前的状况,笔者利用每一节语文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学生说话的内容广泛,可以是国际大事,也可以是家庭班级的小事。不管说什么,要求内容真实,有条理;声音响亮,大方自信。起初,学生不习惯,说话不自然,像茶壶里煮饺子,有话倒不出来。笔者进一步指导学生说好一句清楚的话:主要包括谁?在干什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通顺、说具体。渐渐地,学生说话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2.作后讲评,从“治病”开始

每次批改作文,笔者都摘录一些病句,再按“病”归类,每次作文讲评着重治一种“病”。讲评课上,笔者制作PPT展示学生的句子,当场组织学生逐句修改。

如上述生1写的这段话,笔者组织学生讨论修改:哪几个“我”是可以删去的?为什么?同时,笔者出示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中的一句话:奶奶走过去扶起小淘淘,给他揉揉腿,看他没伤着,就站起身往屋里走,又回过头来对孩子们说:“你们先别走。”如果按学生1的写法,把这个句子改写成:奶奶走过去扶起小淘淘,(奶奶)给他揉揉腿,(奶奶)看他没伤着,(奶奶)就站起身往屋里走,(奶奶)又回过头来对孩子们说:“你们先别走。”笔者再出示这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朗读。学生读了,都不由地笑了。笑过之后,把生1的句子改成:这一天早晨,我来到学校,走进教室,看看小黄豆有没有发芽。我的天!它竟然发芽啦!从原来用五个“我”,到剩下两个“我”,是因为这一系列动作都是由“我”做出的,同时把“把小黄豆拿上来一看”删去,这样句子更简洁。接着,让学生逐句修改同类毛病的句子。

又如生4寫的这段话,有五个“然后”、三个“先”、三个“又”,语言表达混乱,笔者先治“然后”病。笔者组织学生“就地取材”,分小组到正在学的教材中寻找“然后”,结果整册书仅有一个“然后”,出现在课文《牛和鹅》中的一句:有的孩子还敢扳牛角,叫它跪下来,然后骑到牛背上去。笔者趁热打铁,说:“其实作家们很少甚至不用‘然后’”。学生诧异了!那怎样用好“然后”呢?笔者出示这样一段话:小女孩先把脏衣服放进盆里,拧开水龙头将衣服浸湿;接着撒上两勺洗衣粉,让衣服浸泡几分钟;然后挽起衣袖,一点一点地使劲搓起来;最后把脏水倒掉,换上清水,将衣服清洗了好几遍,直到没有泡沫为止。让学生细读感受这段话中作者是怎样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把洗衣服的过程写清楚的。学生对慎用并用好“然后”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每一次“治病”之后的又一次作文,笔者都让学生针对前期的“病”进行集中整治,要求自查自纠,互批互改,尽量不出现类似的问题。

3.鼓励习作,从欣赏佳句开始

大部分学生的习作基础比较差,短时间内无法有大改变。经过一年多的“治病”,学生的作文逐步简洁通顺,但写作的积极性不高,难以见到好的作文。但笔者相信,五年级学生的语言思维及内心情感已经比较丰富了,只是现在的语言表达还跟不上,不能准确、顺畅又有创造性地表达他们的情感。所以,在“治病”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习作,从写好一句话开始。管建刚老师说:“对于全班同学来说,人人都写出一篇好作文,那不现实。好句子,努力一下,则人人都做得到。欣赏好句子,给每位学生带来表扬的可能。”

一次在批阅学生作文“我的老师”时,这段话让笔者眼前一亮:张老师挺幽默的。一天中午,有同学问张老师多少岁了。她听了先是一声不吭,同学们议论开了。过了一会儿,她一本正经地冲我们回答:“18!”顿时,教室里炸開了锅。我心想:我爸爸读小学就是张老师教的,她怎么可能只有18岁呢?哈哈哈——

这个学生写的那一幕,笔者记忆犹新。于是,笔者也写了一段话再现当时的场景。习作后的点评课上,笔者先出示这个学生写的这段话,表扬他留心生活,用心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再出示笔者写的:一天中午,我刚要走出教室,一名男生突然喊:“张老师,你多少岁了?”我先不作声,就当没听见。于是,有人猜测:“35?”“45?”“不对,不对,我感觉48。”然后,我回头冲他们亮开嗓门儿:“18!”说完转身出了教室,“哈哈哈”,满堂哄笑,继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我头也不回,径直走向办公室。

这样,让学生再次回想当时的场景,体会怎样把自己经历的事写具体、写生动。之后,笔者不断地从学生的习作中发现这样的好句子,及时点评、表扬。渐渐地,让人眼前一亮的句子越来越多了。例如:

生5:“这题我不会,你能教教我吗?”她听后对我说:“你求求我呀。”我实在没办法,就求了她。唉,太丢人了。她严肃认真地说:“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属猪的吗?”我一本正经地回答:“不是,属虎的。”

生6:她是一个慢性子,每天都迟到,可她从来不着急,总是缓慢地走进教室,似乎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与她无关。有一天,她的数学作业没有写,老师催促她快点写。她却不慌不忙地拿出笔,再轻轻地拔掉笔盖,慢慢地写起来,看得我都要着急死了。

4.最好的表达,从“我手写我心”开始

在说话训练和写好句子的基础上,笔者逐步让学生明白怎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怎样才能写出“好作文”。笔者鼓励学生大胆从身边的人和事写起,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心、写自己的事。吴立岗教授在《我的作文教学观》中指出:“小学生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虚构’,而是教会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新学期一再延期,好不容易等来了开学,回家乡过年的学生陆续回来,最后还有一个学生迟迟没来。终于,有一天,她来到教室……有一个学生狄斯妮写下了这一幕:

杨雨涵来了

今天早上,有一个学生在大人的搀扶下来到我们的教室。这人我似乎认识,是生病的杨雨涵吗?她戴着口罩,但我感觉到她脸庞圆鼓鼓的,像充足气的皮球,口罩带子快要绷断了。她走起路来慢腾腾的,两条腿似乎很没力,看着她,我突然感到有些心疼。原来这个大人是杨雨涵的妈妈,她说:“你们还认识杨雨涵吗?”杨雨涵摘下口罩,笑了笑,本来就小的嘴巴在这个大头上显得更小了。

这时班主任来了。她对我们说:“杨雨涵生病了,身体很虚弱。在她上厕所的时候有谁能搀扶她?”教室里顿时安静了,我猛地一举手,往后一看,耶,太棒了!一个人都没举手,没有人跟我抢喽!老师看到我了,说:“你就‘保驾护航’,千万别让她摔跤了。”

下课了,我立马到杨雨涵身边问:“想上厕所吗?”杨雨涵点了点头。“那我们走吧!”我搀扶着她,让她走在里面,我走在外面。天哪,此时,我就像一个贴身“保镖”,第一次感觉那么自豪。这感觉太爽了!

笔者又一次利用作文讲评课,朗读这篇习作,同时让学生明白这样的文章就是好文章。虽然是一篇平常的日记,但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做法写下来,这就是学生习作最好的状态——“我手写我心”,它一气呵成,不用绞尽脑汁;它真情流露,不用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