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心包经穴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探讨*

2022-03-25娄必丹俞赟丰左耀辰周石刊尹梦萍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心主神志经穴

刘 孔,娄必丹,俞赟丰,左耀辰,夏 云,周石刊,尹梦萍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匿呈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1],又称为老年性痴呆。据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截止2019年,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数高达5000万[2],预计2050年该数值将增加至1.31亿[3]。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是AD的典型临床表现[4],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尽管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谷氨酸受体拮抗剂等相关药物可以延缓AD病情进展,但长期服药带来的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5]依然困扰着临床医生,亟待治疗手段的干预。有报道显示[6],与西药相比,针灸治疗AD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可靠的安全性。针灸理论多以醒神开窍、疏肝解郁为法辨治AD,针刺选穴以督脉、足少阳胆经[7]的穴位为主,但有研究[8]指出AD的发生与心密切相关,心神失调可能是AD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并提出可从心论治AD。《黄帝内经》提出心包具有代心受邪、代心施治的功能,决定了心包经是AD辨治的关键。因此,本研究从“心主神明”理论探讨针刺心包经穴治疗AD的可行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心主神明的内涵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具有主宰人体高级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的功能,故曰心主神明。《灵枢·邪客》载:“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说明心为神之居,五脏六腑皆受制于心,心神清明则五脏调和,心神失常则诸脏皆病,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类经·脏象类》云:“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唯所是命……故曰神明出焉。”进一步解释了心主神明的概念。自“心主神明”理论问世以来,其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如在临证治疗神志相关疾病时,古今医家常以宁心安神、养心安神、清心安神治法等为基本治疗法则。

2 心主神明与AD的联系

AD属中医学“痴呆”、“呆病”范畴,病位在脑,与五脏密切相关,临床以寡言少语、反应迟钝、神情恍惚为主要表现,目前有髓海不足、脾肾阳虚、肝肾阴虚、阴虚火旺四个常见证型[9]。《类证治裁》载:“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忆所凭也。”说明脑为元神之居,精髓之处,记忆之有无由脑所主,脑髓充则神机灵运、记忆清晰,髓海空虚则神机废用、记忆力衰退。然心主神明理论指出心具有主宰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的功能,《素问·六节脏象论》谓:“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AD属神志失常的典型疾病,故心在AD 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孙思邈《千金翼方》详细记载:“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人至年老心力渐退记忆力下降,究其原因,这与心主神明功能失常不无联系。《圣济总录·心脏门》曰:“健忘之病,本于心虚,血气衰少,精神昏聩,故志动乱而多忘也。”指出心血虚则心神失养,脑髓不充,精神昏聩,发为痴呆。可见心和脑与神明关系密切,心脑在AD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张锡纯首次提出“心脑共主神明”学说,《医学衷中参西录·痫痉癫狂门》载“心脑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长醒”、“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发于心”,心与脑通过“神明”为纽带紧密联系起来的,神志活动的产生,是由脑而达于心,由心而发于外。由此可见,尽管AD的病位在脑,脑髓空虚是其主要病因,然神志活动由脑达心,由心发于外,心神失常才是AD的关键病机。

3 心包经与AD的联系

3.1 心包经与心的联系 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指包绕在心表面的包膜,包裹护卫着心,如君主之臣,《医学正传》云:“心包络,实乃裹心之包膜也,包于心外,故曰心包络也。”现代医学研究也指出,心包与心在解剖位置上呈毗邻关系,心包指包裹心脏的纤维浆膜囊和与之调节心脏的相关自律神经组织[10]。古医籍系统论述了心包经和心经的主治病症,两经均有心、胸、神志病及经脉所过局部的病症,此外,在经脉循行上,两经均起于胸中,行于上肢内侧。研究表明[11],支配心系的神经节段有密切关系,支配心经的神经节段为C6~T3,心包经的神经节段为C6~T2,心脏神经节段为C8~T10。可见心包与心在解剖位置上呈毗邻关,心包经与心经在主治病症、经脉循行、神经支配上密切相关。

《灵枢》首次提出“心包代心受邪”这一思想,《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为帝王,精神之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客也。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古人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生命活动的主宰,而神是各种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去则人亡,心为心包包裹,邪气犯心,首犯心包,故心包可代心受邪。《类经治裁》“心痛,心包络病,实不在心也,心为君主,不受邪。”也有类似记载。现代学者发现,心系疾病患者常伴有心包经某段经络或某些穴位出现结节、空虚、塌陷感、肌肉紧张度增高、皮肤色泽发暗等阳性表现,且这些异常表现常先于疾病发生,为及早治疗提供依据[12],这一发现间接印证心包可代心受邪。心包除了可以代心受邪,亦有代心施治的作用。古医籍早有记载,心包经穴位不仅可以治疗本经经脉所过的局部病症,还可代心治疗心系疾病,正如《脉经》言:“心病,其色赤,心痛……此为可治。春当刺中冲,夏刺劳宫,季夏刺大陵,皆补之;秋刺间使,冬刺曲泽,皆泻之。”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乃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可见心包经穴可以治疗心系疾病。《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针灸聚英》亦有类似记载,如《针灸大成》言“天泉主目不明,恶风寒,心病,胸胁支满”,“内关主手中风热,失志,心痛,目赤,支满肘挛。实则心爆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商丽丽等[13]将60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抗心律失常药,试验组采取针刺心包经为主配合药物治疗,经过2周治疗后,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2 心包经与神志病的联系 心在神志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心主神明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灵枢·平人绝谷》载:“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心神失常则会出现精神活动的异常,正如《类经·九气》言“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心神失常严重者则会累及其他脏腑甚至危及生命,故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之说。由此可见,心主神明功能与神志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可从心论治神志病,而心包可代心受邪。基于此,古代医家在论治神志病时,常在心包经上选穴进行针刺,《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针灸甲乙经》等古医籍均有记载,如《千金方》曰:“惕然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备急千金要方》云:“曲泽、大陵,主心下澹澹,善惊。”《外台秘要》注:“大陵主心痛善悲,厥逆,悬心如饥之状,心澹澹而惊恐……善笑不休……狂言,不乐。”现代临床研究也表明针刺心包经穴能有效治疗精神情感障碍类疾病,在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陈鹏等[14]通过一项临床研究发现,额颞叶损伤、功能低下与精神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针刺大陵穴可有效激活额颞叶,且可使额叶呈现强激活状态,故此提出针刺大陵穴可能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的额颞叶皮质来治疗精神性疾病。陆彦青等[15]发现针刺血管性痴呆患者双侧内关穴可有效增加脑血流灌注,从而起到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李墨[16]发现针刺手厥阴心包经可作为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较可靠治疗方法,针刺心包经可以改善患者的智能水平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心神失常会引发一些列神志病,此类疾病可从心论治。而心包经与心经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心包经可代心受邪,治疗上心包经可代心施治心神失常之神志病,且古今医籍均表明心包经穴可有效治疗神志病。阿尔茨海默病以心神失常为关键病机,是典型的心神失常之神志病,故可通过针刺心包经穴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4 小结

综上所述,阿尔茨海默病属于中医学“痴呆”、“呆病”范畴,脑髓空虚是AD的主要病因,心神失常是AD的关键病机,心经是针刺治疗AD的切入点。心主藏神,使臣为心包,心包经与心经不仅腧穴功能特点、经脉循行、主治病症、神经节段密切相关,且心包可代心受邪、代心施治。此外,心包经穴可以治疗神志类疾病在古代医籍和现代临床研究均有明确记载。故从心包经着手针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不失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

猜你喜欢

心主神志经穴
基于“心主血脉”理论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思路
微商“侵入”中老年朋友圈 老人不想“入坑”该怎么办
简单搓搓可养生
青藤外敷散模型家兔膝关节经穴、非经穴部位皮肤渗透性比较
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的机体反映和效应差异
针刺任脉经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探讨
“心主血脉”理论浅析和临床意义研究
养心重在养神志
《神农本草经》中与神志相关的药物归类分析——胡随瑜教授《神农本草经》讲记(四)
近代关于“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