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地区私伙局中曲艺爱好者流派唱腔观念调查
——以广州三所私伙局为个案

2022-03-24潘妍娜黄彦君范垲欣

乐器 2022年9期
关键词:粤曲粤剧流派

文/潘妍娜 黄彦君 范垲欣

前言

流派唱腔艺术虽然是专业表演者所创立的个人艺术,但是如果缺少民间受众群体对这一艺术的接受、传播与反馈,流派艺术也将失去生命力。“私伙局”是广府地区民间曲艺爱好者以自娱自乐为目的自发组成的,以演出粤剧、粤曲和粤乐为主要活动的业余民间社团。相对于专业化的舞台表演来说,私伙局中的唱曲活动是粤剧粤曲在民间传承的重要生态。因此,调查当下私伙局中爱好者的传承活动与观念,可以对当下粤剧与粤曲艺术的发展获得更为全面的认知。笔者通过对地处广州荔湾区、天河区、番禺区民间私伙局进行调查,发现了当下私伙局在活动形式上大致存在社区(街道)型私伙局、商业型私伙局及混合型私伙局三种类型,本文试以三所私伙局为个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当下城市化语境下粤剧粤曲流派唱腔艺术面临的问题与多元化发展。

一、广州地区私伙局历史与现状

广府地区的私伙局历史起源于何时很难确定,现有研究普遍认为清末民初珠三角一带流行的灯笼局与其有较大渊源①。广州荔湾的西关向来被认为是私伙局的发源地之一,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西关多聚集富家子弟,戏院茶楼很多,且粤剧很多著名大佬官也居住于此,孕育了粤剧、粤乐和粤曲的良好氛围,曲艺爱好者在家开局约上一众好友演唱粤曲、演奏粤乐,就是私伙局的最初形态。研究者罗丽在其文章中也提到上世纪20年代左右,广州西关富家子弟在闲瑕时间喜欢聚集在一起举行私人娱乐聚会(即私伙局)并演奏粤乐、唱粤曲,这就是私伙局的雏形②。20~30年代一大批民间乐社如“素社俱乐部”“文镜音乐社”等相继成立,有相对稳定的成员结构和组织结构,并有相对固定的活动时间与地点,表明私伙局真正的形成③。新中国成立后,广州的私伙局活动依然长盛不衰,数量繁多。文化大革命时期,私伙局受到严重的打击,粤剧粤曲被禁止演出,私伙局被认为是“地下俱乐部”④而不得不解散。改革开放后,广州地区私伙局像雨后春笋般又展现新的生机,更加活跃在广州大大小小的街道和社区。据统计目前广州全市有各类“私伙局”1275个,成员约3万⑤。

历史地看,大部分私伙局作为粤剧曲艺爱好者的组织,其性质是业余性的,但是其中不乏一些私伙局是专业人士组成以研究音乐戏剧为目的乐社,例如上文所述的素社、文镜等乐社,便相对比较专业,其中“素社”的易剑泉、吕文成,“文镜”的梁以忠,都是对粤乐和粤曲做出贡献的近代岭南民间音乐家。一些著名的唱家、粤剧演员,也往往和一些私伙局保留着紧密的关系,如苏惠良提到今天当红的曲艺唱家何萍、叶幼琪,她们出道前分别在“今韵乐社”“知音乐社”等“私伙局”中磨练,后进入专业或职业行列,进一步成为独当一面的名演员⑥。由此来看,私伙局和粤剧曲艺的发展是一种紧密的关系,一些流派唱腔的形成本身就和私伙局中的音乐人士有着重要关系⑦。

二、三所私伙局基本情况概述

随着当代广州城市化的发展,私伙局从之前较为单一的在家开局的“私伙局”的自娱自乐,发展为更加多元化的类型,出现了依托社区活动的私伙局,以及随着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现的商业盈利型私伙局等。这一点在粤剧曲艺民间发展的历史上也可以看出私伙局实际上在其形态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的,黎田、谢伟国撰写的《粤曲》中将私伙局分成六种:传统型、带教式、行业或企业提供场地式、各地的文化馆文化站组织的业余曲艺社团、营业性私伙局。笔者在黎田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献的查询以及对多所私伙局的多次走访观察,从乐社是否有专业带教老师,是否有提供专业录音设备且收费盈利、是否需要收取会费等方面差异性来进行概括与分类,将广州地区现有的私伙局总结为:公益性的社区(街道)型私伙局、盈利性的商业型私伙局、混合型私伙局三种类型。

(一)以自娱为目的的社区(街道)型私伙局:天河珠村粤乐曲艺社

天河珠村粤乐曲艺社位于广州天河区珠村七夕公园,属于以自娱为目的社区型私伙局。笔者在途经七夕公园荷花池的小桥后,在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下看到有间挂着“民间工艺纺”牌匾的小屋,这间小屋便是珠村粤乐曲艺社的日常活动场所。该私伙局是由街道文化办提供粤曲文化活动场所,开局人是一位珠村乐社的社长——钟师傅。在开局时,开局人会统一邀请乐社的乐手来私伙局当伴奏师傅,唱家可以是周围的邻居或是发烧友,基本为六十岁以上的前辈。此类的私伙局特点主要是该私伙局唱曲都是以纯娱乐无盈利为目的,场所由社区或文化办提供的场所,免费开放为粤曲发烧友提供地方唱曲。

(二)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型私伙局:笙歌乐府

笙歌乐府属于盈利性的商业型私伙局,该私伙局位于广州荔湾区龙津西路逢源西三巷45号,于泮溪酒家向恩宁路方向过了荔枝湾桥“71”便利店斜对面巷,巷口有一“88”门牌,行入四五间便是。开局人为虾腔传承人郑亨师傅,前来唱曲的唱家都有一定的唱功。此类私伙局的特点主要是私伙局里面有比较专业的录音音响设备和专业器材,每唱家唱完曲后,会将自己的歌声刻碟保存。所以,此类私伙局对唱家收费会有一定的标准,前来演唱的唱家唱曲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三)混合型私伙局:明星粤艺社

明星粤艺社属于混合型私伙局,既有自娱性也有盈利性。该私伙局位于广州番禺区市桥的城中村内,具体地址于市桥医院后北正大街七巷。笔者途经黎氏祠堂转左,再顺着小巷直走,听到唱戏的声音越来越近时,停下脚步往左抬头看见有个“北正大街七巷”的址标后,踏入小铁门便来到明星粤艺社。开局人为番禺区老年干部大学粤曲教师,沙湾育才小学粤剧教师——黎润波。因为私伙局地处城中村,所以很多街坊邻居时不时都会来听或唱上一小曲,不收取费用。如果要在固定开局时间(一般是周一至周五)来唱曲的话,就要交少量的会费方可每天唱曲,另外在平时如周二和周三时,会有“发烧友”包局(即会包下整个唱曲场地包括邀请伴奏师傅),也是盈利来源之一。

三、私伙局中的流派唱腔观念考察

私伙局中的爱好者们是否会在唱曲时使用流派唱腔?是否演唱流派曲目?哪些流派唱腔在私伙局中较为流行?不同类型私伙局中的曲艺爱好者的流派唱腔观念是否有所差异?笔者就上述问题以访谈和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

(一)爱好者对于流派唱腔的使用

就爱好者是否会运用“流派腔”唱曲这个问题,笔者以直接访谈和问卷的形式对私伙局中的爱好者进行采访。从整理的访谈记录与问卷的信息中得出,私伙局的成员大部分都喜欢和了解的主要的流派有“风腔”“虾腔”“新马腔”“薛腔”“红腔”“B腔”“芳腔”“星腔”,这几个流派最受欢迎。但因为自身的声音条件的局限和对唱腔流派认识的程度,私伙局中曲艺爱好者在演唱这些曲目时演唱形式多以“子喉”和“平喉”的对唱,而且不同类型的私伙局中的曲艺爱好者对于流派唱腔的看法会有所差异。

珠村粤乐曲艺社的曲艺爱好者都是已经退休的人员,年龄段在70左右。其中的爱好者们平时学曲子的途径是通过录音机、电视、CD来学习,没有特地跟老师学。因此在访谈中谈到关于唱腔流派的运用,他们对唱腔的了解程度不深,也不太运用,爱好者们唱曲的时候都是自由发挥,也不会固定某一个唱腔。

笙歌乐府开局的郑亨老师就是粤剧“虾腔”的创始人罗家宝的传承人之一,他在唱曲的时候如果演唱虾腔曲目一定会唱“虾腔”,在此类型局内的其他唱家,会有一定的专业水平,笔者在考察中遇到的唱家有省曲艺家协会会员陈凤萍老师、市曲艺家协会的理事黄锦玲老师等,这些老师在业界均有一定知名度。

明星粤艺社爱好者的年纪会稍微年轻些,据其对笔者说他们也会向专业的曲艺老师学习唱曲,但由于自己声音条件受限,唱曲时运用唱腔会以“流派腔”为基础以及结合老师所教内容,用适合自己的唱法演唱。如有位唱家比较喜欢“星腔”,她会在这个腔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唱法唱“星腔”的“流派曲”或是其他流派的曲子。

(二)爱好者对于流派曲目选择

笔者对三所私伙局五次唱曲活动的走访一共搜集到流派曲目13首。其中《同是天涯沦落人》为用陈小汉“B腔”和红线女“红腔”的流派演唱;《琴挑》为陈小汉“B腔”流派和李敏华演唱;《西施》之《别馆盟心》为陈小汉的“B腔”和“芳腔”流派传人曾慧所演唱;《梦回/会太湖》为陈小汉“B腔”流派和“芳腔”流派传人曾慧所演唱⑧;《再进沈园》《怡红公子悼金钏》《洞庭送别》《血溅未央宫》《洛水梦会》都为罗家宝“虾腔”流派的名曲,笔者在调查的过程中就有幸欣赏到笙歌乐府的郑亨老师演唱“虾腔”名曲《再进沈园》;《新霸王别姬》《七月七日长生殿》为红线女“红腔”和罗家宝“虾腔”流派演唱;《帝女花》之《庵遇相认》为任剑辉和白雪仙演唱,这首曲目为“任、白腔”的名曲之一;《魂梦绕山河》原唱为“星腔”流派传人梁玉嵘与“红腔”流派传人郭凤女演唱。

(三)流派曲与流派腔结合使用情况

受到陈守仁先生《戏曲唱腔流派的美学》一文中对“何非凡腔”研究中提出的6种“凡腔”与“凡曲”理论关系的启发 ,笔者从流派腔与流派曲的关系,对所采访39位私伙局中曲艺爱好者发放的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有以下结论:

1.有4位唱家在唱曲时只唱“流派曲”,同时必采用“流派腔”;

2.有5位唱家在演唱时会以“流派腔”为基础,以“流派曲”为主,甚少唱其他曲目和采用其他唱法;

3.有13位唱家既演唱“流派曲”,也演唱其他曲目,唱曲时运用唱腔会以“流派腔”为基础以及结合老师所教内容,自由加入并运用其他流派的唱腔或者自己的唱法;在偏向专业性的私伙局中有一部分的玩家对流派唱腔有足够的了解,并且自身的唱曲功底也相对比较扎实,所以能够自由运用“流派腔”演唱“流派曲”,但并不拘泥于在唱“流派曲”时就用“流派腔”,运用“流派腔”时就唱“流派曲”,也会结合自身专业所学,运用带有个人风格的唱腔。

4.有17位唱家演唱并不限曲目选择,像自娱为目的的社区(街道)型私伙局的曲子比较固定,多数是传统的流派曲,但这些曲目并不由固定的唱腔传唱,可以由个人按照自己喜欢的唱法传唱。此外,唱腔需要天生的嗓音条件,大部分唱家未经过系统的学习方法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所以在演唱“流派曲”时也并不采用“流派腔”。

5.值得注意的是,爱好者会在已有的曲目程度上,会与时俱进地加入一些新编或者改编的时代曲目,但这些曲目并不由固定的唱腔传唱,可以由多种流派或个人风格传唱,粤剧曲艺爱好者也可以运用自己喜欢的唱法唱曲,这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从曲目促进流派唱腔的发展与创新。

结语

作为舞台艺术在民间的衍生,私伙局中爱好者对于粤剧粤曲艺术的观念、审美一定程度成为了舞台艺术的补充和反馈。从笔者调查的结果来看,社区(街道)型私伙局以社区群众自娱为主,由于缺少教师,流派唱腔传承专业性、系统性相对不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型私伙局和混合型私伙局一般有专业的教唱老师,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粤剧曲艺流派唱腔具有专业性的传承,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专业的设备收录演唱曲,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私伙局中比较流行的流派唱腔进行一定的保存。但整体趋势可以发现,该三所私伙局的爱好者对于特定流派唱腔观念趋于弱化。这一方面是因为私伙局中的爱好者唱曲以自娱为主,普遍缺少专业的训练,另外也反映了流派唱腔观念在当下的逐渐弱化,以及大众审美趋势转向模仿一些当代极具个性的表演者的演唱风格,例如蒋文端、苏春梅等粤剧演员就在私伙局中很受欢迎和被模仿。越来越多的粤剧曲艺爱好者们觉得不必拘泥某一种流派,提倡用开放的眼光去看待唱腔流派的传承。

从非遗保护的角度来看,不同类型私伙局在传承粤剧粤曲文化上有不同的特点,反映了当下粤剧粤曲民间传承生态的多样性,而正是不同类型的私伙局的存在带动了不同类型粤剧曲艺爱好者,巩固了群众对粤剧曲艺非遗文化的情感认同,形成一个良好的粤剧曲艺传承氛围,使得粤剧粤曲能够在私伙局这个活性载体中生生不息地流传下去。M

注释:

①珠三角地区的一些大户人家或者粤曲玩家,邀请民间艺人到家里演唱,在门口挂一个灯笼,表示“开局”,欢迎亲友街坊前来听曲,客满或者唱局结束,则将灯笼摘下,故称为灯笼局。有研究者认为:灯笼局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广州私伙局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有人认为:私伙局和灯笼局是有区别的,前者不对外开放,后者欢迎外人参与。详见李计筹著.粤剧与广府民俗[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8:第308页.

②罗丽.私伙局:珠三角大众文化的注脚[J].《南国红豆》,2005,第6期:第30页.

③叶春生、施爱东编.广东民俗大典第2版[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161页.

④杨毅路.从粤曲传承、粤X乐队发展看顺德慈善活动的转型[N].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4(01):81.

⑤王永平.《中国广州:实用手册》[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9:292.

⑥苏惠良.在非艺术繁荣背后——“私伙局”任重道远[J].南国红豆,2002(06):13.

⑦广东省曲艺家协会秘书长苏惠良认为30年代粤曲星腔的形成和文镜音乐社梁以忠功不可没。详见苏惠良.在非艺术繁荣背后——“私伙局”任重道远[J].南国红豆,2002(06):13.

⑧该曲目后来也有花旦郭凤女传承的“红腔”流派与粤曲平喉“星腔”流派演唱家梁玉嵘等粤剧粤曲演员演唱过。

⑨陈守仁.《戏曲唱腔流派的美学》:《东莞文艺三十年》(下)艺术评论卷[M].林岳主编.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第263页.

猜你喜欢

粤曲粤剧流派
粤曲艺术的传承及创新探究
SINGING THE CHANGES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谈当代民族唱法如何演唱传统粤曲——以《昭君出塞》为例
粤曲《回归颂》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