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视域下高校音乐赏析课教学模式探究
——以《大学音乐欣赏》课程为例

2022-03-24高曼曼

乐器 2022年9期
关键词:旋律音乐教学模式

文/高曼曼

一、研究背景

(一)音乐教育与人的发展

音乐作为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自然成为人们人格塑造、陶冶情操与自我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通过学校开展音乐教育,引导学生在推理、想象、感受、体验、交流与欣赏过程中,建立独特的思想体系,培养自身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与合作能力,并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大学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通识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是以审美为主线,以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为基础,将音乐史与音乐本体研究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想象力与理解力,并在音乐的审美体验中获得高尚的审美情趣。

本文以大学音乐欣赏这门课程为例,指出当前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阐述笔者在课程实施中运用的一些方法以及获得学生反馈,最后再针对该门课程提出相应的可实施策略。

二、学生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完善,导致学生审美出现误区

从课程内容来看,学校在音乐类的相关课程设置方面有所欠缺。如:音乐教育沿袭西方的教学体系与方法,使得我们在教育中呈现重西方轻民族的观念,西方音乐教学内容较多,而中国民族音乐甚至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内容介绍很少。这种教学内容的偏颇会导致传统文化的断裂,文化的无根性与漂移性使得学生缺乏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过于欣赏西方音乐文化,出现审美误区。

从课程评价来看,高校音乐类课程通常作为全校公选的通识课程,是任选课而非必修课。这就导致只有部分同学愿意进行学习。选择这类课程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以课程的学分为主,学生的学习心理会影响课程效果,审美意识的培养最终为急切获得的学分所替代,审美出现误区,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意识提升等方面的培养,音乐教育的美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全面实施。

(二)教学方法诸多弊端,很难引起学生对音乐情感内涵和审美意蕴深入探究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其特点具有非视觉性与非语义性,其教学方式不同于一般教学。但长久以来,以历史背景为基础,以文学感受为引导的方式成为音乐欣赏的唯一方式。如: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著名的四个命运主题动机贯穿全乐章。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从作曲家的人生经历、创作这首作品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述,并以文字的形式告诉学生这首作品表达什么样的含义。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很难获得切身感受,不理解为什么动机是“命运在敲门”,听不出来这种感觉是不是就是听不懂这种音乐,从而产生抗拒心理。正式这种混淆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音乐的欣赏产生误区,认为这种高雅音乐只有音乐专业的学生才能理解其中的音乐符号以及表达的审美意蕴,而非专业的学生很难理解其中涵义。这种错误理念是由于一些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一听高雅音乐、红色歌曲或者民族音乐就会产生心理误区,很难再进行深入学习,更难以体现音乐审美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三)教学模式落后,仅依靠课程教学很难有效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课程的审美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课程的教学通常都是传统音乐文化与古典音乐文化的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抖音、快手等网络形式的出现大大拓展人们的思维,快餐文化、拜金主义、物质追求使得学生的心态比较浮躁,对传统音乐文化或者古典音乐比较淡漠,反倒追寻潮流沉迷时尚。就其学校教育而言,教学模式落后,在当前科技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将网络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后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美育贯穿学生整个音乐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主动寻求并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从当今一种急功近利的社会现状中获得对美与崇高的追求。

三、目前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实施具体方法

大学音乐欣赏作为校级公选课,面对全校学生已经开设三轮。下面笔者具体阐述一下该门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实施的具体办法。

(一)优化大学音乐欣赏课程内容

1.关于音乐欣赏课程教材的选择

我国音乐教育基本按照西方音乐教育理念完成体系构建,并且影响深远,以致于在我们的音乐欣赏中仍以西方音乐教学为主。但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的音乐精华需要传承与发展,除汉族以外其他少数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也需要进行传播。大学音乐欣赏的课程内容必须兼顾中西、考虑到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笔者选取以下三本教材进行结合,包括上海市音乐公共课教材编订小组编著《大学音乐欣赏》(主要选取中国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江柏安主编《音乐鉴赏》(主要选取音乐表现的手段如旋律、节奏等)以及克雷特·莱特著、余志刚译《聆听音乐》(主要选取西方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三本教材。其教学内容主要分两大部分:中国音乐和外国音乐。在通过对中西音乐欣赏的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音乐基础要素以及中西方音乐史等知识,使学生了解多种音乐的表现形式、音乐体裁,逐步获得感知、体验与鉴赏音乐表现内容的能力,并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增加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

音乐教学等同于文学教学是音乐欣赏课程中根深蒂固的一种误区。文学的构成是字词句,绘画的构成是线条和色彩,而音乐的构成是旋律、节奏、调式、力度……如果不对基础性概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光谈音乐感受很难对音乐有深层次感悟,就容易造成“听不懂”“太专业”的一种心理。笔者在教学中将音乐基础知识放在课程初期进行讲授,先让学生对音乐表现手段有大致了解,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美感的体验。

以课程内容“旋律的音级关系对音乐情感的影响”为例,笔者是这样进行讲授的:先带学生跟随乐谱清唱一遍,之后分析旋律的音程关系。主歌部分以音程级进关系为主,在演唱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音乐抒情优美,好像说话一样将祖国母亲与子女之间的爱娓娓道来。在几处重点节拍上采用音程的跳进关系,推动音乐情感抒发,强调我与祖国母亲之间息息相连,一刻不能分割的情感。

通过这个例子,学生了解旋律的级进与跳进对音乐情绪发展有很大影响,灵活运用这种方法能够有助于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进而在音乐欣赏中获得审美体验。

(二)改变教学理念,以音乐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结合音乐史共同开展教学

1.以音乐心理学为指导,运用“联觉体验”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在这门课程中,笔者会告诉学生人人都能够正确地感受音乐的美,只要我们学会运用“联觉感受”这种音乐欣赏方式。课程设置中,“联觉感受”内容会作为一块重要内容向学生们进行讲述,通过带大家从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方面的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正是这些音乐要素的变化,使得我们对此产生联觉感受,从而引起自身情感的波动与变化。

以音高与音乐表现对象的关系为例,笔者是这样进行设计的:先让同学们看一张关于日出的图片,之后再欣赏两首音乐作品:格罗菲管弦乐曲《大峡谷》和拉斐尔《悼念公主的帕凡舞》,让学生根据图片选出哪首作品更加符合该图片。

在欣赏格罗菲管弦乐曲《大峡谷》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运用联觉感受,想象在你眼前出现的画面感,一开始音乐在极低和极高两个音区进行对比,极低的音区让人视觉感受比较黑暗,之后,低音区逐渐上升变化,高音区声部增加,短笛在高音区奏出明亮短促的音色,联觉感受告诉我们明亮感越来越强,直至弦乐主题强奏出现,直接带给大家太阳一跃而起的场景。

在欣赏拉斐尔《悼念公主的帕凡舞》,同样引导学生感受音高变化带来的情绪体验。不断下行的音区变化带来一种沉重感,偶然跳跃的某个音符一闪而过,再次进入到下行旋律进行。听完这部作品,询问大家的音乐感受,几乎所有同学都感受到音乐的沉重与压抑,带有着悲伤的感觉。这样的情感与上面图片并不相符。

通过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运用联觉感受,同学们不仅建立起自信,并且能够接受对多种音乐风格的学习与探索,变被动为主动,丰富音乐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音乐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

2.以史学为背景,结合音乐学习的特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了解与感受

音乐欣赏的学习不应该脱离音乐自身特点,只以历史背景作为音乐欣赏的唯一引导,应该与其结合,共同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的深入了解。

以欣赏两首歌曲旋律了解旋律起始方式对音乐情感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是这样设计的:旋律音的起始方式会影响音乐情绪的发展,通常包括围绕基音和取首冠音两种方式。在讲述《爱我中华》这首歌曲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分析旋律音级关系的变化,开始的乐句以三度关系开始,变化幅度不大。旋律起始于低音do,逐渐以小波浪形向高音升腾,情绪的发展比较缓和,是一层层逐步铺开,最终向副歌的高潮部分走去。这种形式就是围绕根音。之后再讲述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主歌部分是在讲述56个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通过音乐本体旋律的分析,再结合作曲家想要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学生们很容易在作品中感受56个民族是构成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是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爱国之心。

(三)改变教学模式,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大学音乐欣赏课程采用了雨课堂教学平台授课,结合慕课资源、网易公开课等内容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渐进式的模式体系建构,从轻度的混合式教学,学生仅在线下做预习,核心内容在课上讲授,逐步进入重度混合式教学。重度混合式教学,由学生自学基础知识,重点与难点内容在课上进行讨论、讲解。

1.合理安排课前准备过程

大学音乐欣赏利用雨课堂教学平台推送教学内容课件以及相关音频视频资料,基础性知识让学生提前预习,课上主要讨论重点与难点,便于提高教学效率。在雨课堂的资料库中发布每节课欣赏的音频与视频资料,同时结合慕课上的相关教学资源,让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学习。

2.灵活调整教学过程

针对课程,笔者以不同时代、作品风格为单元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以小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最终通过合作展示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程中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讲课过程中,笔者通过雨课堂对学生发布限时测试,检验课上学习效果,及时解决疑难问题。

(四)开展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法

大学音乐欣赏这门课程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因此在教学评价中通过考察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互动环节、限时测试等活动中的表现,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

同时,该门课程的教学评价最终以过程性比重加上终结性比重作为课程评价结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考验学生音乐的综合能力素养。

这种教学评价方式既强化了学生上课的整体效果,又避免只以期末考试评定学生成绩的片面性。

四、美学视域下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建构

(一)优化大学音乐赏析类课程设置,考虑到文化多元化与多样性

高校音乐课程的设置要兼顾中西、兼顾民族、兼顾文化。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中国悠久的音乐文化我们需要传承与发扬;作为全球化进程发展的时代,西方的音乐文化我们需要有了解,以促进交流发展。因此,在音乐赏析类课程设置中,要兼顾各方,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构建健康的精神生活。

(二)遵循音乐教育的特点,开展音乐教学,避免文字化、视觉化

每一种音乐代表了一种文化,每一种音乐都反映了人的内心。音乐赏析课的教学要以音乐人类学与音乐心理学为基础,遵循音乐构成要素的特点,避免以历史欣赏代替音乐欣赏,以文字描述代替听觉感受,以视觉画面代替音乐想象,从而局限对音乐美的感受,情感的体验。

(三)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雨课堂、腾讯课堂、钉钉等教学方式多样化,同时慕课、网易云公开课等网络课程建设丰富。当前火热的哔哩哔哩网站也成为优秀课程资源的重要传播地。这些教学资源不仅丰富教师的教学模式,易于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这些资源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自学平台,使学生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更好地在音乐教学中获得审美体验与感受。M

猜你喜欢

旋律音乐教学模式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音乐
7月,盛夏的旋律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大地的旋律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