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粮食生产供给重点环节 全力做好商业金融服务工作

2022-03-24中国农业银行三农对公业务部王瑜洁

农银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粮食生产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对公业务部 王瑜洁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保障好初级农产品供给,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支农、金融兴农的角色不可或缺。

一、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供给金融服务工作

过去两年,我国粮食生产供给体系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考验,“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657亿斤,连续七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连续多年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线。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内部矛盾和外部风险相互交织,国内外环境条件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国有商业银行要全力做好粮食生产供给金融服务工作,提升粮食产业的稳定性和竞争力,通过增强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帮助国家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一)从落实政治责任看,党中央对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建立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优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布局,完善生产者补贴、最低价收购等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推进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集中力量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国有商业银行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必须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将做好粮食生产供给金融服务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深入谋划,抓好落实。

(二)从服务实体经济看,保障粮食生产供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压舱石”

当前,保障粮食生产供给不仅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和关键环节。同时,落实双循环发展战略已成为保障粮食生产供给的重要途径。从国内看,保障粮食生产供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国之大者”,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答题”。从国际看,实施粮食安全战略是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客观要求,也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冲击的必然选择。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国有商业银行要把服务保障粮食生产供给作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要聚焦主业、下沉重心,全面提升服务粮食生产供给的效率和水平。

(三)从推动业务发展看,粮食生产供给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需求

初步估计,2021年全国原粮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2019年粮食加工制造业实现工业产值3.15万亿元,销售收入3.18万亿元,利润总额2423.7亿元,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总资产达2.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962.3亿元;国家和地方政策性粮油网上竞价交易5905.7万吨、金额1134.6亿元。同时,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20 年拨付农业保险补贴资金285.4亿元,为1.89 亿农户提供的风险保障规模达4.13 万亿元。粮食生产供给相关产业市场总量大,种植、流通、加工等环节存在大量优质客户,对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供应链融资、并购贷款、账户管理、交易支付等金融产品有着旺盛需求。国有商业银行应深耕厚植粮食产业,强化对优质客户、重点客群的营销服务,凭此巩固提升“三农”和县域存贷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

二、准确把握粮食生产供给的高质量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涵盖粮食生产各环节、多类参与主体、多种交易方式、多层次市场结构的粮食生产供给体系,在调节粮食供求、配置粮食资源、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伴随“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粮食生产供给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为国有商业银行创新金融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粮食生产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区域集中度较高

近年来,国家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土地流转和生产托管型规模经营,有效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问题。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纳入名录系统家庭农场超过100万家,农民合作社超过218.7万家,规模经营主体种植耕地面积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2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来,随着我国土地流转加速、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家庭农场、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将进一步发展壮大。从区域上看,2005年至2020年主产区粮食播种面积增加23254万亩,粮食产量占全国产量比重从75.5%提高到78.6%。为进一步提高主产区种粮农户积极性,自2018 年起中央财政逐步在13个主产区的500个产粮大县开展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覆盖主产区产粮大县总数的60%左右。

(二)粮食生产技术和条件持续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不断提升

一是深入实施“两藏”战略。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到2030年将建成12亿亩、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2021年《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提出,要实施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等五大行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二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根据《“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将实施提升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等八项重点任务,到2025年全国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1亿千瓦左右,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三是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概括为生产、金融、信息、销售四大类服务,截至2020年6月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90万个,其中从事农业生产托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达44万个,托管面积超过15亿亩次,覆盖小农户6000万户。2021年农业农村部提出,力争经过5-10年努力,基本形成组织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行为规范、全产业链覆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果显著,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初步建立

一是粮食储备管理多元格局已形成。目前,已建成中央战略专项储备与调节周转储备相结合、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相结合、政府储备与企业商业最低库存相结合的粮食储备调控体系,形成了国家粮食专项储备、地方粮食储备、社会粮食储备三大粮权归属主体的粮食储备管理格局。二是粮食市场化收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各类主体积极入市收购粮食。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入统粮食企业2019年收购粮食40100.5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粮食14872万吨,占比37%。三是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国家启动实施了“粮安工程”,内容包括建设粮油仓储设施、打通粮食物流通道等。其中,大力推进以数字粮库为重点的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强国家级、省级粮食管理平台建设和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

(四)粮油加工行业发展迅速,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将进一步提升

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2019年我国粮油加工企业有21465家。各类企业年处理粮食约占全年粮食产量的80%左右。2017年商务部取消了油脂加工、大米和面粉加工、玉米深加工、生物质燃料等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市场竞争的加剧促进了粮油加工业企业结构改善,年产能100万吨以上企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17年国家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以来,培育壮大出一批龙头骨干示范企业。预计到2025年,粮油加工业总产值可突破5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在百亿元以上的粮油企业超过60个。但同时,国内粮食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快速增加,挤压了粮油加工企业利润空间。目前在粮油加工企业中,民营企业约占90%,规模普遍较小,深精加工能力不足,产能利用率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

(五)粮食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呈现数字化发展新趋势

“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建设粮食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以区域性粮食交易中心为骨干、以粮食收购市场和零售市场为基础、以专业性粮食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为补充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目前,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已与各家省级交易中心组成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体系,通过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共同组织开展粮食网上竞价交易工作。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还创新引入多家银行和保险机构,为会员提供合同履约贷款、订单融资、货权质押融资、票据贴现融资等多种金融服务,推行贷款全线上操作,打造供应链线上融资平台,2019年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00亿元。

(六)粮食产业向全产业链融合转变、向高效式产业集聚转变

一是以粮食龙头企业为核心或粮食龙头企业自身打造的全产业链。例如,湖南粮食集团从金健种业到集产加销于一体的金健米业等子公司,从精深加工的金健速冻到打造专业市场的湘粮国际,再到中南粮油科学院,相互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产生协同效应。二是凭借物流优势形成的粮食产业集群。例如,江苏省已初步形成泰兴面粉等沿江产业集群,南通油脂等沿海产业集群,淮安大米等沿运河产业集群,以及徐州饲料等沿陇海线产业集群。三是粮食物流产业园区。以粮食物流产业、大型粮食仓储企业为基础,在政府规划引导下,利用现代物流技术形成的集粮油批发、竞价交易、信息交流、仓储联运、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粮食物流枢纽中心区,如四川青白江现代粮食物流加工产业园等。

三、聚焦粮食产业发展特点,创新开展特色金融服务

国有商业银行要抓住粮食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聚焦粮食生产供给的重点环节,下大力摸清各类主体金融需求特点,在商业可持续前提下,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增加金融资源投入,持续加大粮食生产供给金融支持力度,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关键领域金融服务水平,全力支持粮食全产业链做大做强,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供给作出应有贡献。

(一)要紧盯“点”,持续加大对种粮农户的金融支持力度

要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以及政策性银行、保险、期货、担保等金融同业的合作,针对种粮农户研究拓宽包括生产订单、农业保单、农业设施、地权林权等在内的增信措施和抵质押物范围,探索“信用增信、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金融服务模式。对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或种植收入保险覆盖的种粮农户、专合社社员,在个人信用状况良好前提下,探索提供免抵押免担保、利率优惠的信用贷款,支持购买农资农机、农业服务等粮食生产必需品。大型商业银行可发挥自身的金融科技优势,为政府增信、订单链接、保险覆盖的种粮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线上信贷产品。在金融服务过程中,要顺应粮食生产季节性特点,在春耕备耕等重要时节,提前做好服务规划,确保金融服务不误农时;在粮食收购时节,要综合运用现代金融手段,为粮食收购提供便捷资金服务和综合金融支持。

(二)要延伸“链”,全力支持粮食全产业链做大做强

顺应粮食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瞄准产业“头部型”客户、链条“链主型”客户、区域“集群型”客户,积极探索粮食全产业链综合金融服务新模式。要全方位对接涉农央企、各省粮食集团、大型农垦集团、省级及以上涉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量身提供金融服务,助力全产业链数字化、品牌化发展。重点支持一批经营规模在地方排名靠前、市场有需求、产品有销路、生产有效益的优质粮油加工企业,以及区域大中型粮食交易中心、批发市场等,支持企业做长产业链、供应链。大型商业银行要发挥本外币一体化经营优势,大力支持大型粮食企业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大规模海外粮食生产基地,开展粮食仓储、物流、加工、贸易等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针对大田粮食作物的生产经营特点,创新完善订单贷、仓单贷、竞拍贷等线上线下供应链融资产品,大力支持产业链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积极支持依托粮食主产区、特色粮油产区和关键粮食物流点的粮食产业集群、涉粮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粮食生产、加工、流通、仓储、销售、科技等产业链各环节深度融合。

(三)要扩展“面”,深入做好粮食产业发展重点区域金融服务工作

坚持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金融服务工作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大力支持主销区企业到主产区投资建设粮源基地和仓储物流设施、主产区企业到主销区建立营销网络,助力构建长期稳定、高效精准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要以支持粮食流通、物流企业为抓手,服务好北粮南运、中粮西运、西杂东进、北出南进,助力解决区域间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问题。大型商业银行要发挥自身的客户资源和服务渠道优势,积极撮合产销区粮食企业开展粮食贸易、投资并购等活动,并匹配信贷资金予以支持。对拥有特色地标产品的产粮大县、大型粮食物流产业园、临港粮油深加工园等,要深入了解金融服务需求,“一区一策”制定金融服务方案,在贷款规模、经济资本、信贷准入、利率定价等方面落实一揽子差异化支持政策,不断提升服务能力。要主动对接地方政府的实施规划,全力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金融服务工作。

(四)要构建“场”,创新打造粮食产业金融服务特色场景

坚持金融与科技双向赋能,将金融服务有机融入到粮食生产、交易、流通的重要节点,提高金融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积极参与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与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信息和数据互联互通,以生产托管、服务订单为抓手,围绕“农业机械+服务”“农资+服务”“农业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打造“智慧服务”场景,为小规模种植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衔接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便捷化、个性化金融服务。加强与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区域性粮食交易平台的合作,合力研发集管理运维、纳税缴费、信息发布、金融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市场”平台,实现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准确掌控,并基于各类数据信息为符合条件的中小粮食流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数字粮库建设为契机,深化与粮食收储企业的全面金融合作,推动企业数字化收粮系统与商业银行现金管理系统银企直连,匹配账户透支、供应链融资等产品,打造“智慧粮库”服务场景,实现粮食收购全流程线上化。

(五)要打牢“基”,积极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保障粮食生产供给的基础和关键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要围绕《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落地实施,对接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具体任务和运作模式,以市场化运作主体为信贷对象,以项目综合性收入为还款来源,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创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探索创新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款产品,强化直接融资、投贷联动等多渠道资金支持,重点支持种业阵型企业、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中国种子协会信用评价AAA企业开展重点品种创新攻关,助力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跟进各省农机购置补贴、农机贷款贴息试点等工作,积极创新专属信贷产品,加大对农机经销商、购置农机户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以服务收益作为还款来源,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

丰收时刻 摄影:中国农业银行河南省鹤壁山城支行 杭 斌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粮食生产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我的粮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