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2022-03-22廖术华

考试周刊 2022年42期
关键词:同学老师课程

廖术华

目前,一方面,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着一系列的变革与创新。尤其是在“双减”的大环境下,为了使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创新,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加强素质教育。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和贯彻?教师应主动地掌握与自己有关的核心素养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教学体会,把自己的理论与实际相融合,以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汲取外界的信息,还要积极地去获得和使用这些新的东西,并在自己的探索中不断地掌握自己的技巧和方法,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和价值观念,进而提高自己的基本素养。历史知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老师们的教诲直接带来的,它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学科素养进行传授,学生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下被培养。

项目型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基本素养的目的。项目型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学生知识的落实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以项目相关资料的收集、合作的方法来处理问题,最终完成结果的演示和评估。在课堂上,从消极的接受主体向积极的探索者转变,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地投入课堂活动中,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历史知识的发展,在培养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发现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它既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满足了新时期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一、 项目式学习的相关概念

虽然在国内外,关于“项目”的研究已有多年,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在《Project Based Learning Handbook》中,马卡姆把“项目”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它是指学生在现实环境中,经过周密的计划和活动,对问题进行长期探索,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所罗门在他的《Project-Based Learning: A Primer》中指出,“项目”教学是指学生在研究中采用团队协作的方法来分析综合性、跨学科的课题,并在项目的制作中实现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构建。美国巴克教育学院将项目学习界定为一种以项目为中心的体系教学方式,既是一个复杂的、真实的问题的探索,同时又是一个项目的设计、计划和实施的程序,使其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术。

与外国学者相同,我国学者对“项目式教学”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刘景福和钟志贤在“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项目学习”是指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探索,利用各种资源,在特定的时间段里,根据主题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进行探索。胡红杏在“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活动”一文中提出,“项目式”是一种以学科为基础,以“团队”为基础,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对现实问题进行探讨,从而获取专业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和专业技能的一种教育行为。周振宇在“项目学习:内涵、特征与意义”一文中指出,“项目学习”是指以“问题解决”为目标,通过自我构建学习模式,达到跨专业、分工协作、相互学习。王丹容在“开展项目式学习,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一文中指出:“以人为本,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方式。”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项目学习”的界定,得出大多数人都是从“学习模式”“活动”和“方法”等几个方面来界定“项目学习”。

二、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中学历史课题研究的教学应尽量把学习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真正的历史场景。通过语言、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孩子进入不同的时代,了解不同时期的情况。

老师可以把学生的问题与教室以外的其他事物相关联起来。在这个课程中,学生可以使用真实的材料、工具和方法来进行学习,同时,通过学习项目所获得的专业技能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在进行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是自己可以掌握的,那么就可以将其融会贯通,而如果自己解决不了的话,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主动地学习。

“真实性”既表现在真实的人生经历、感情经历上,又能引导出真实的思维和逻辑性。而真实性又表现在:让同学置身于现实的历史环境中,根据其历史的逻辑思维和问题的解决,并与当时的情况相结合,从而激发出对问题的兴趣。所以,在项目型教学中,若将“真实”原理应用于学生的兴趣、生活和未来,将会与学生的兴趣、生活、未来紧密相连。

(二)挑战性原则

项目教学中的挑战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中学历史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

试题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难,这个度需要把握好,要能激发学生的发现欲,也不能让他们放弃。举例来说:中国各朝代的历史事件有哪些,明朝为什么要废掉丞相。这种过于复杂和过于容易的问题都是不合适的。适当的提问能够激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困难并不局限于问题本身,而是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老师必须在对学员全面理解的前提下,增加项目困难性,比如老师可以改变项目环境、时间、成果展示等多种因素,使项目的困难和挑战增大。最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课程中不断自我挑战,获取新的知识库,进而促进自己的发展。

(三)持续性原则

有些课程不是一节课就可以结束的,可能是一个星期,可能是一个月,也可能是一个学期。从课程开始到最后的完成,同学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了解。这就要求他们提出问题,进行研究,进行调查,并对研究的结论进行衡量,以得到最终的答复。

比如,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去想“通过三星堆考古发现过程,探究三星堆和中华文明的关系”,该计划将会贯穿在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过程中,让同学们进行连贯的学习。在项目问题的处理中,不时会出现新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新的反思,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这个项目的结果不一定就是最后的结果,或许是随着学生对这个课题的了解越来越多,他们会持续不断地做下去。

(四)多样性原则

在中学历史项目型的教学过程中,多元化的原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激发他们进行各种探索。在选择题目时,要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其选择的题目要符合中学的课程标准,要有多种形式的选择,要尽量贴近现实,而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项目型教学与其他研究型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是:项目型教学要求学生有明显的结果,通过这些明显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历程。老师可以在一开始就让同学在课程开始时表现出不同的结果,或是指导他们进行课程执行。在提倡多元展示中,老师可以向同学们介绍不同的写作、展示、媒体、策划等,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他们对课题的理解。评价也应多元化,评价对象不再限于老师,要有学生评价、同伴评价等。

(五)合作性原则

合作的原理反映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经常要求同学们和他人一起协作,相互提出意见,最后才能把这个工程做出来。当一个问题越来越困难时,一个人去做常常会阻碍整个计划的顺利进行,因此协作非常的关键,但要记住不要因为协作而去做。同学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群体进行协作,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一起提高。通过相互的交流沟通,可以使同学们的工作完成得更加完美,同时也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扩展他们的思考和交流,有助于增强他们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学生把协作当作常规,遇到复杂的问题时,他们懂得怎样处理分歧,并能很好地进行沟通。

(六)激励性原则

项目型教学注重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而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创新意识,积极地参加项目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问题,老师要对他们进行正面的鼓励和激励,以使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不放弃,勇敢地坚持下去。在评估的时候,要采用恰当的评估方法,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发展上。老师要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差异,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他们的学业成就,对他们的发展与进步进行评估,并对他们的能力与成就给予高度的肯定。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一)依据课程标准,进行项目设计

在实施学习计划时,必须把新的中学历史教材与课程标准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确保该科目教学的正确性,并使其具有可供学生借鉴的价值。课程标准的特色在于它反映了民族的意愿和价值观念,体现了课程的知识架构,是对专业教学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也是课程、教材和教学的指导。新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强化了学科的核心素养,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制订了学业品质的规范,强化了对教育与评估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实施过程的变更以及对结果的评估等都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老师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规范上,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对教学的零散内容进行仔细的浏览并实施整合。所以,在实施“项目”教学时,必须参照课程规范的规定来制订教学计划。

(二)聚焦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爱好能够使人产生无穷潜能,同时,也是获得学习积极性的起点。没有了兴趣的同学就会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就能更好地创造气氛。可以把学生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课本的内容相联系,从而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去探究。一般来说,热门的新闻、电影、电视剧之类的东西,都会有比较大的吸引力,如果能将其与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那就完美了。

《觉醒年代》是一部重要的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它始于1915年出版的《青年杂志》,直至1921年,《新青年》才正式发展为中国的中共机关刊物。节目播出后,剧中的角色和故事就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焦点,它深深地传达着爱国主义的情感,同时也唤起了青年们心中的“火种”。这样,老师就可以通过这个节目,来进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等方面课程的教学。

此外,在选择热点话题时,应尽可能与教科书的内容保持一致,避免选择对自身发展有负面影响的题材。学习的爱好是一种热爱、探究、渴望的心理,对学生的学业活动起到了正面的促进作用。我们要积极地关注符合教育需要的社会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进行实地考察,引起情感共鸣

在特定的环境下,更容易激起同学们的兴趣。在实施项目式教学中,老师可以把同学们所熟知的历史情景与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并安排他们到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等场所去参观。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教学的内容,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又让他们和环境有了一定的联系。例如,当教师在讲解中国近代史的时候,便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教师可以合理安排时间带领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等。比如在讲解抗日战争的时候,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相关的一些历史地区,以此来增加学生对历史的感悟,让他们的学习不单单局限于书本知识,实物的冲击力总是能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在调查期间,老师可以就南京大屠杀和抗日战争的胜利等相关问题进行提问,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能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通过实地考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内容的记忆中,博物馆的实地访问对学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现场调查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项目型学习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总之,实地考察比在学校里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课程中。

(四)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学习

项目式学习的流程比较复杂,学生在项目中设定学习目标往往会比较困难。所以,在项目式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建立起一个学习支架,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学习支架是指在完成一个项目的过程中,老师为学生提供的临时支撑。范例是指老师能够给学生一个有代表性的实例,学生可以从这些实例中发现问题,并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完成这个课题。“建议”是指在学生完成工程时,老师会从其他方面引导学生的思维。举例来说:当同学们探讨“明代政制变迁”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宰相制度”“内阁大学士”“批红”等观点。

老师在搭建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按照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指导,不要灌输太多的知识,要等到学生有需求的时候再给他们。利用各种学习支架进行教学支持,在学生完成了预想的学习目标后,在能力和自信心得到提高后,老师才能逐渐拆除学习支架。

(五)注重学生差异,激发实践欲望

在教学中,只有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才能发挥教学的作用。在实施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要抓住这些差异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对问题本质的把握,解决问题,收获知识,形成自己的体验,从而推动自己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在指派任务、绩效考核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

为了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很多课题的问题都是由学生自己动手来解决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有动手的欲望?教师可以根据课题的主题和目的,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练习。只有把学生作为项目学习的主体,并使其产生对项目实践的渴望,才能使项目实施有效地进行。

(六)教师拓宽视野,思维开拓创新

教师的视角常常会对学生的视野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并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作为一位历史老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大量的科学和文化知识。另外,与别的老师进行项目式的讨论,交流项目式的学习内容,可以让老师之间的意见碰撞出新的火花。

老师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如果没有创意的课程,就很难吸引学生。实施“项目”式学习的历史课程,不仅是对现有的教学思维模式的挑战,也是对教师角色的颠覆。因此,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认真思考项目教学的实质。只有不断更新思想,才能使项目学习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项目学习的目标是让学生在项目中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

所以,高中历史教师要做好项目式教学,就需要拓宽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主动地去学习国外的优秀项目型教学案例。同时,不能因循守旧,要有创新的思想,要不断地进行创新。

四、 结语

目前,高中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项目式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方式,设计出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设计,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同学老师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