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义空间形容词“深”“浅” 及其汉语研究

2022-03-22郭芳芳

今古文创 2022年10期
关键词:引申义偏误义项

【摘要】 留学生在使用“深”“浅”这两个词时经常出现替代类偏误。通常认为,“深”“浅”的语义引申过程应该是:“水底到水面的距离→从上到下的距离、从外到内的距离→时间→颜色、程度、道理、感情。”因此,在研究时也应该遵循这一顺序,有助于研究者正确认知和使用。

【关键词】 深;浅;语义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0-0114-03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现状

(一)选题缘由

汉语中的空间维度词大多都有引申义,并且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会用到这些引申义。空间维度词语是对具有一定形状的事物的特定部位或部分所占据的空间的量进行说明的词语。现代汉语空间维度词语包括“大、小”“长、短”“宽、窄”“高、低”“粗、细”“厚、薄”“深、浅”等词语。以上所列均既是空间维度词,又是形容词,将其称为空间形容词。其引申义是汉语教学中避不开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互为反义词的形容词,掌握它们的语义和用法能使表达更符合语法规范,也更加准确和传神。

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多集中于对这些词的本体研究,包括对这些词的语义、语用分析、不对称分析等,专门论述这些词的汉语研究的成果较少。因此,本文选取交际和汉语研究中较易碰到的一对反义形容词“深”“浅”做初步探索,希望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所补充。

(二)研究现状

学者们已经从很多角度对“深”“浅”作为个案进行了探索。任永军、滕向农(2001)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语义分析理论和隐喻理论对“深”和“浅”的实指义和隐喻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认为隐喻义与实指义具有内在联系。王红娟(2006)利用隐喻原理分析空间维度词“深、浅”的初始意义及其向不同概念域的投射过程和投射依据。郝玲(2006)以“深、浅”为例研究反义词词义上的不对称性,从词义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反义词词义引申的速度、构词能力、词语搭配方面的不对称性,对与“深”和“浅”搭配的名词和动词进行了详尽地考察,分别提炼出其对称搭配和不对称搭配的语义组合原则。另外,还对反义词不对称现象在对外汉语研究中的意义进行了一定的说明。

二、“深”“浅”的语义、语用分析

(一)“深”“浅”的本义

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深”的解释是:“深,水。出桂阳南平,西入营道。从水,罙声。”可见,“深”本是河流的名称。《说文解字》对“浅”的解释为:“浅,不深也。从水,戋声。”即“浅”的本义与水有关,指从书面到水底的距离小。据此可以推断,“深”除了是河流的专有名称之外,也可指“水深”,刻画的是从水面到水底的距离,指水底到水面距离较大。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深”的释义是“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跟‘浅’相对)”,对“浅”的释义是“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小(跟‘深’相对)”。

由此可以认为,“深”“浅”的本义就是指水底到水面距离的大小。

(二)“深”“浅”的引申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深”“浅”的释义,本文将这两个词的义项列为下表:

注:义项前标注词性的都是词,没标注词性的都是语素。

可以看出,除了义项①为本义,“深”的义项⑨不在讨论的范围内,其余义项均为引申义。

对“深”“浅”的以上义项进行概括,大致总结出了引申义引申到的范畴,由此可以看出,“深”“浅”二词的原义和引申义的范围都是一致的。

这两个词的语义引申的方式都是隐喻。根据隐喻理论,语义存在“物体、空间、时间、性质”四大范畴,且从左到右抽象性逐渐上升。语义的引申也是从具体范畴向抽象范畴引申。据此,上述的“深”“浅”的原义和引申义所在范畴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由此推测出,这两个词的引申义引申的过程可能是:水底到水面的距离→从上到下的距离、从外到内的距离→时间→颜色、程度、道理、感情。从物体范畴到性质范畴的引申是语义逐渐虚化的过程。

三、留学生使用“深”“浅”的偏误分析

根据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关于“深”“浅”的偏误语料的收集,得到的偏误类型主要是“替代”。

替代类偏误指的是接触者在该用“深”“浅”表达时选用了其他错误的词语或者在不该用的时候错误地选用了“深”“浅”。如:

(1)这应该给孩子很大的印象。(2)我以后也对绿色食品的了解会很浓厚的。(3)依赖于美国和日本,还有对日逆差的幅度也越来越大,北朝鲜的核武器对朝鲜半岛的危机威胁也很深。(4)正在那时候我碰上了一个社团里的前辈,他的性格很乐观,还有很广深的知识,我心里不知不觉地喜欢他了。(5)在中学时期有机会参加了历史文物考察之旅,收获不少,得到的知识与经验也不浅。(6)目的浅而易见的与俗求同。(7)他也常常講一些浅短的故事。

根据以上来自留学生作文当中的句子可以看到,出现偏误的原因基本上是留学生对“深”“浅”的引申义掌握得不到位,与其他意义或语音相近的词出现了混淆。例(1),“印象”属于上文中提到的“性质”范畴,对“印象”进行描述,一般都用“深”“浅”,错用了“大”,是没有准确把握“大”和“深”的引申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例(2),对事物的了解程度,属于“性质”范畴,并且这是“深”的引申义所能表示的范畴,而“浓厚”没有这样的用法。例(3),所要修饰的是“威胁”的程度,对“威胁”来说,相关的因素是受到威胁范围的大小,所以不能用“深”“浅”来说明,因此,此句中不能用“深”来形容“威胁”。例(4),形容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应当属于“性质”范畴,但在“深”的引申义项里没有对应的能表示知识的义项,因此,此句中的“深”也属误用。例(5),同例(4),“浅”的引申义项里也没有对应的能表示知识的义项。例(6),应为“显而易见”之误,而之所以误用“浅”,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二者音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凡“显”的东西大多都是“浅”的,正如上文提到的“浅”的义项②“浅显”,“浅”是“显”的原因,但“易见”的原因是事物显露出来了,所以宜用“显”。例(7),想要突出的是故事“短”的特点,而“浅”的义项⑥仅是“时间短”,不能形容物体短,所以此处“浅”为误用,属于替代类偏误。

本文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收集到的偏误句中,大多数都属于替代类偏误。即由于没有完全掌握“深”“浅”的引申义而造成的误用。这就要求人们在汉语研究中要掌握一定的输出策略。

四、反义空间形容词“深”“浅”的研究策略

(一)认知策略

“深”“浅”既是形容词,又是空间维度词,同时这两个词还互为反义词,因此,对“深”“浅”的输出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1.作为形容词,“深”“浅”的输出需要遵循形容词的规律。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实物法或图片法等,首先让输入者产生直观的认知。其次要详细讲解这两个词的重叠式的用法。最后,涉及这两个词的固定搭配也需要详细输出。

2.作为空间维度词,可以从认知方面对其进行解释,类比其他的空间维度词如“大、小”“长、短”“宽、窄”“高、低”“粗、细”“厚、薄”等词语进行研究,也可以展开对比输出。也可以与输出者母语中的“深”“浅”做对比,从而加深理解。

3.作为一对反义词,“深”“浅”的研究应该同步进行。根据上文内容可以看出,“深”“浅”的前八个义项大体可以一一对应起来,因此,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同时解释两个词,这样既能清楚地解释二者的意义又能形成对比,有助于输出者正确使用这两个词。

4.对词语的研究,重点是词义的解释。显而易见,“深”“浅”的引申义是研究的难点。通常认为,讲解这两个词的引申义时,应该按照“水底到水面的距离→从上到下的距离、从外到内的距离→时间→颜色、程度、道理、感情”的顺序一一讲解,因为这是意义虚化的过程,从较实的意义引申到较虚的意义符合一般的认知过程,也有助于关注者接受。

(二)元认知策略

练习对于知识的掌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语言学习,大量的练习有助于帮助人们加深记忆。对于留学生来说,练习更是熟悉语法点、学会灵活使用语言的有效方式。在此,将练习分为两部分:实时练习和延迟练习。

1.实时练习

实时练习主要检查留学生对空间反义形容词“深”“浅”的理解和在特定语境下的运用,遵循“水底到水面的距离→从上到下的距离、从外到内的距离→时间→颜色、程度、道理、感情”的顺序,题目设计如下:将下列句子与相对应的义项相匹配。

句子:

(1)她对中国的爱很深。

(2)中国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互相拜访,向对方致以深深的祝福。

(3)庭院深深。

(4)这条河很深。

(5)在这条路的深处有一家很好吃的餐馆。

(6)现在是深秋时节。

(7)她脸上露出了浅浅的笑容。

(8)儿童请到浅水区游泳。

(9)那些努力奋斗的日子,时光清浅,但痕迹深重。

(10)这件衣服是浅蓝色的。

义项:

A.水底到水面的距离;B.从上到下的距离、从外到内的距离;C.时间;D.颜色、程度、道理、感情。

B.答案:(1)D;(2)D;(3)B;(4)A;(5)B;(6)C;(7)D;(8)A;(9)C;(10)D。

通过这样的练习帮助研究者加深对空间反义形容词“深”“浅”的理解,还可以增加熟练程度,让研究者在选择更合适的表达方式时,做到游刃有余。

2.延迟练习

对“深”“浅”的理解达到一定程度后,之后可以阅读与“深”“浅”相关的小故事,进一步了解其意义,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复述。

两个相关的故事如下。

故事一:寓言故事——小马过河

有只小马要过河。它向松鼠和大黄牛问河水的深浅。小松鼠说河水深,大黄牛则说水一点也不深。面对两种说法,小马回家求助妈妈。在妈妈的鼓励下,小马试着过河,发现没有大黄牛说的那么浅,也没有小松鼠说的那么深。

故事二:成语故事——不知深浅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过平顶山时,遇到一小神仙假扮的樵夫,说前边的“莲花洞”里有两个魔法十分高强的妖魔等着吃唐僧肉,为了保护师父,孙悟空只好不知深浅地去与妖魔会一会,结果孙悟空用计收服了这两个妖魔。

这个成语的主要意思是比喻说话或者做事没有分寸。常常有许多人没有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方的来历,就不知深浅地说话或者做事,或许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和后果。所以还是要做到有相应了解场合情况和对方的情况后,再根据其说话或者做事,这样会比较得体。

五、反义空间形容词“深”“浅”的研究效果

为了解提出的研究策略是否奏效,现在将这些策略运用在了实践当中,之后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效果统计两种方式,辅以个别谈话的方式,通过留学生的学习状况真实反馈出了研究效果。分析研究策略的效果,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一是根据“深”“浅”两个词的义项在生活中的出现频率决定输出顺序。由于“水深”和“感情深”中,两个“深”的两个义项在生活中是最常用的,因此,先输出这两个义项,即:水底到水面的距离;颜色、程度、道理、感情。而另外两个义项:从上到下的距离、从外到内的距离;时间,则放在后面研究。二是根据意义虚化的过程,从较实的意义引申到较虚的意义。最后对调查结果做了整合和分析。

结果显示,运用相关研究策略的群体里,将近76%的留学生认为,根据意义虚化的过程,从较实的意义引申到较虚的意義,容易理解,再辅之以相应的图片或者实物,更容易理解和吸收。而按照一般策略的群体里,只有16%的留学生认为“深”“浅”这四个义项也可以理解。

效果统计阶段,两个群体的表现按满分100分评分。统计之后得出,采用一般策略的群体,作业平均分为79.42,而采用本文中提出的研究策略的群体,作业平均分为90.09。为确保结果的准确性,本文还兼用个别谈话法,验证群体延迟输出的完成度。谈话结果显示,运用了本文研究策略的群体,对“故事二成语故事——不知深浅”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刻,且他们在生活中有意识地使用这些成语的可能性和频率也会更高一些。这充分反映了根据意义虚化的过程,从较实的意义引申到较虚的意义的输出顺序是符合认知的、符合语言研究规律的,也便于相关群体接受。

这一效果分析启示研究者,在之后的语言研究中,尤其是词语研究中,根据语言本身的发展规律,由较实的意义到较虚的意义的输出顺序,更应该提倡。

参考文献:

[1]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任永军.滕向农.空间维度词“深”“浅”的认知语义分析[J].柳州师专学报,2001,16(4).

[3]张婷.反义形容词“深”“浅”的不对称分析及历时演变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郭芳芳,女,汉族,山西临汾人,教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文化。

3725501908296

猜你喜欢

引申义偏误义项
韩国留学生舌尖后音习得偏误分析
“耐”字原是剃胡须
偏误分析的文献综述
画说汉字——摆(bai)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