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2017-05-16周瑛杰

博览群书·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偏误学习者

周瑛杰

摘 要:本文通过回顾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的发展历程,说明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和步骤,分析偏误分析在实际运用中的优缺点,最后阐述该方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所占地位。

关键词:偏误分析

一、引言

1.偏误分析的发展及在中国的运用

所谓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产生偏误的原因,某种偏误产生的阶段性等等。偏误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使第二语言教学更有针对性。

在偏误分析的最初阶段,也受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比较多地从形式上去确定是否是偏误。只是对比分析侧重于通过对比学习者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来预测学生可能会出现的语言错误,并不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作为分析的对象。这种停留在语言表面形式上的分析法,在偏误产生的归因上也只限于母语干扰,并没有看到造成偏误的其他原因,因此其解释力和预测力都不强。

后来随着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理论的兴盛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了一种新理论——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中介语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偏误分析的发展和完善,并逐渐成为了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而偏误分析本身又成为了中介语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鲁健骥(1984)把偏误分析的方法和中介语理论引用到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中。时至今日,偏误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依然是一个热点,其研究范围包括语音、词语、语法、语篇和汉字等方面。

2.偏误分析的步骤方法和偏误原因的认识

根据Corder研究,进行偏误分析主要包括通过观察学习者语言收集样本、鉴别偏误、描述偏误、解释偏误和最后评价偏误五个步骤。

偏误分析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中造成的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母语干扰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而除了母语对目的语的负迁移即语际干扰以外,还有语内迁移、文化迁移、学习策略和教学失误等。

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语际迁移起主要的干扰作用,而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语内迁移逐渐成为偏误的主要因素,并且由大的语言规则的偏误较多转为具体地用词上的偏误。语内迁移主要表现为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3.偏误的分类

按照偏误的严重性,可以将偏误分为全局性偏误(global errors)和局部性偏误(local errors)。

按照学习者所处的学习阶段,Corder将偏误分为形成系统前的偏误(pre-systematic errors)、系统的偏误(systematic errors)和形成系统后的偏误(post-systematic errors)。

按照偏误的形式特征来分,可以将偏误分为添加、遗漏、替代、错序。

二、偏误分析的优势

相较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偏误分析更加重视分辨偏误产生的原因。认为第二语言学习中造成偏误的原因有语际间、还有语内,同时还有文化、交际策略以及教师教学失误。

第二,偏误分析更加重视区分偏误的类型。从多个角度对偏误进行分类,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偏误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第三,偏误分析要求对偏误根据不同的种类进行不同的处理。否定了曾经有错必究或者放任的两种极端态度。例如,偏误分析认为,对系统前的偏误,教师可以采取容忍的态度;对于系统中的偏误,教师应该作出正确的解释并进行耐心地引导;对于系统后的偏误,教师不必解释,但应该加以提醒。

第四,偏误分析是研究学习过程的第一步,因而也成为了中介语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五,偏误分析对偏误进行细致的描写和解释,为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反馈,并成为了教材编写中重要的依据。

三、偏误分析的局限

偏误分析方法虽然已经界定了“偏误”和“失误”两个概念。失误是在特殊情境下产生的偶然现象,比如说话时临时改变主意,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劳累紧张都会造成失误。它是不成系统的,不能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出现错误时,说话人有能力改正。偏误则是对正确的语言规则的偏离,这种错误是系统且有规律的,它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就如汉语偏误研究中偏误预料的搜集方法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种是来自实际教学,搜集学生的口头表达(回答、聊天儿以及提问等)和书面表达(作业、试卷以及作文)的偏误;一种是通过调查反馈目的性地收集;第三种就是通过语料库调查某种偏误。这三种收集方式中使用最多、论文量最大的一种是来自实际教学的,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偏误面窄,对象数量少,可能缺乏普遍性。有些文献将失误作为分析对象。肖奚强提到在《外国人学汉语病句分析》中一些勿用失误的案例,例如我们汉语说得比他一点儿。我比他跑得一些。肖奚强认为这是马虎大意出现的“成分残缺”现象,并不带有普遍性。第二种收集方法对于偏误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操作和控制都比较容易,但是由于过度依赖所获得的形式,可能会忽视学生的生心方面的原因。第三种收集覆盖面广,但是在现有的论文研究中还没有广泛地运用起来。

偏误分析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对偏误进行了分类,但是在具体操作需要将偏误进行归类,也会遇到困难,因为偏误分析还没有对每种类型的偏误进行全面的描写,无法得到一个量化的判断标准。甚至有时候连偏误还是事物都难以辨别。除此以外,偏误分析对偏误的分类多从形式上入手,即停留在语言要素的层面上,从而忽视篇章和语用等层面。但是我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有些偏误是出在语用上,而无法从语言形式中找出问题。

虽然在理论上已经对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但当具体使用时,还是常常有困难的,因为它常常不是单个原因,可能是多种原因的综合结果,也可能是因人而异的。有关学生的认知策略、学习态度、简单推理等都会引起的偏误,由于心理學、认知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落后使得学者们对习得心理的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对学生内在的心理运行机制的系统研究。从现在的研究情况来看,对片无原因的分析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解释都太简单。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偏误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介词框架“对……来说”的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