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争中的女性

2022-03-22叶子李菡

今古文创 2022年10期
关键词:女性战争

叶子 李菡

【摘要】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是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S·A·阿列克谢耶维奇参访了坦克手、步兵、冲锋枪手、洗衣兵、炊事兵、邮递员等女兵,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本文通过该书来探讨女性眼中的二战。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女性角色的塑造、女性的视角、男性的视角、反思及小结。

【关键词】 女性;男性;战争;《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中图分类号】I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0-0022-03

S·A·阿列克谢耶维奇曾做过记者,作品以独特的风格记载第二次世界大战,本书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的英文名叫《War’s Unwomanly Face》,直译过来叫《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提到战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男性,男性发起并主导,对于男性会想到威武雄壮、英姿焕发等词语,反而提到女性,常用柔弱、弱小、柔软等词,但是本书中通过来描述苏联女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迫拿起武器,而成了杀戮者时,那些不为人知的经历和记忆。历年来的战争都排斥女性的,但又不允许女性离开,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女性也不例外,她们还遭遇让人无法想象的痛苦。[1]

一、女性角色的塑造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中描写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要参与战争中的人员是苏联女性。战争结束后,作家在描写关于战争中的女英雄,照着男英雄的模板来描述女性形象,歌颂这些女英雄,但是该英雄的形象缺少了女性的特点,缺少了女性的柔弱、温柔、爱美等等描述。这些女英雄脱离了女性特色和现实生活的真实感,也忽略了战争中女性受到的损害,其创作的女性形象只达到自身的理想中的女英雄形象,忽视了客观事实中女性真实的生活环境。而《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作者反其道而行之,曾经记者的身份,让她采访参战女兵,文章中没有贯彻始终的主人翁和作者主观的心理分析,也没有情节线索,里面只用女兵真诚的感情与淳朴的语言。让女兵们真实地描述出战争中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并且表达对战争和生命最原始的感受和看法。[2]也让人们感受到女兵们的“普通”一面,展现出女兵们最真实的一面,她们的纠结、害怕、恐惧等等,避免神话女英雄。

在书中提到,作者去采访参与战争中的女性,她们不想回忆起战争,有部分没有接受采访,有人不想跟别人承认自己当过兵,有的不知道用何种语言来描述,只是她在深夜躺在寂静中突然想起,她的心脏都抽搐得厉害,像要被闷死。在传统的文学中,女性角色是母亲,女性的职业多是教师、作家、护士等等。有句家喻户晓的话是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传统女性以家庭为中心,男性以事业为中心,女性是男性的附庸,为了男性放弃工作,成全男性。其缘由是女性怀孕、分娩、哺乳后,知晓生命的珍贵,不喜血腥暴力。但是二战爆发,女性无奈下成了战士,被迫见证战争的残酷、从生到死的过程和为拯救生命被迫成为杀戮者。在游击队护士的回忆中,有一个疯女人在满城游走,她从来不洗澡,不梳头。她的五个孩子都被杀死了,那是她所有的孩子,她在街上见到人就会跟人描述她五个孩子时怎么死掉的。母爱在各个文学作品中大部分是伟大的,为了孩子可以奉献自己的生命,但是在战争中,战士为了及时送出情报和战机,而断送孩子的生命,因而女兵发疯或精神失常。在战争背景下,她们选择了国家,被这残酷地战争中无形的力量代替选择,为了和平女性拿起了武器。

战争,本来是男人的事,应该“让女人走开”,可事实上,几乎是全苏联的妇女和儿童都投入了战争,只是以独特的方式进行战斗,以独特的感受体验战争。游击队员切尔诺娃,她虽怀有身孕,但還是不顾一切地把地雷夹在腰里,靠着胎儿扑扑跳动的心脏;还有一位母亲,带着5岁的女儿走遍全城,小姑娘的裙子里,好几层传单裹在身上,而这时,大街上布满了德寇和伪警……并不是这些女人缺少母性,也不是她们乐意拿自己孩子的生命去冒险。她们热爱生活,她们想活下去,她们想让自己的孩子免受自己正在遭受的苦难,所以才做出这些连男人都惊诧不解的举动来。和平时代的人们难以想象:一个自己才只40多公斤的小姑娘,要从前沿阵地甚至从燃烧的坦克中背回体重是自己2至3倍的战士,她们工作的临时卫生站,堆满了锯下的胳膊和断腿,用她们的话说,简直像个“屠宰场”,很多男人见此情景吓昏过去,而她们却早就习以为常。正如女战士薇拉·达维多娃所言:“我们全都迫使自己适应战争,迫使自己在战争中发挥作用,可是却要付出十倍于男人的艰辛。” 塑造出体现出女性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女性更强的适应能力。

有一位是卫生指导员,她需要背着伤员到安全的地区进行救助,她在背着伤员时,一边哭泣一边温柔地哄着伤员,但是被军官责骂,只因战场上有许多的伤患需要治疗,怜悯和哭泣会消耗体能,使她精疲力竭,体现出女兵的柔弱和温柔。

在军事设备上,由于当时战争形势所迫,女性参与到战争中去,在加入战争后,基础设备都是男用的,导致矮小的女兵穿着宽大的衣物,女性拥有初潮、怀孕、生育、哺乳、流产等有别于男性的生理现象,只有女性才能体会,是男性永远无法感受的经验世界。[3]在女性例假时候没有卫生用品,只有自己利用已有的衣物改造,有的女兵更是因为压力过大和繁重的体力活动导致停止了月经,担心自己永远不再是女人了。还有肥大的军靴,男性的脚掌宽度和长度一般大于女兵,女兵在穿着男性军靴,行走不便,影响到女兵全身心投入到战斗中去。女兵爱干净受不了脏衣物和头发,常常几天洗不了,因此节省着水去洗头发,男兵对此不能理解并歧视女兵。资源缺乏下的情况下也不能阻挡住女兵对美的追求,有空的时候,她们会偷偷地化妆或穿上裙子,扎上麻花辫,被长官发现后又会面临批评。女兵按照男兵的标准去生活和战斗,渐渐被男性身份取代,也最终成为男性化的女性。也因此有女兵在战斗结束后,只有男兵拿着鲜花向她求婚时,她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名女性,塑造出女兵想成为一名普通的女性的愿望。

二、女性眼中的战争

战争的本质是为了经济和政治的利益,从而使用一种暴力的手段,而女性也是这种手段下的一枚棋子。对于女性来说,家庭和人爱人是最重要的依靠,并且女性心思细腻、情感丰富,在战争中,女性要承受保护孩子和老人的重担,要承受夫离子散的苦痛,还要承受战争带给人的生离死别。在失去家庭或爱人的时候,比男性更容易受到伤害,在女性身处绝境下,从军是为了活下来的选择。

伍尔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小时候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她患上了精神忧郁症。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她的住宅及藏书,希特勒的“名单”中有其犹太人的丈夫,深受战争毒害的她,深知战争对女性的伤害。从卢西娅的角度来描述,使人无法忍受丈夫的疯狂举动,从她这里,战争对于女性的伤害及如何使女性成为替罪羔羊的:“她再也无法忍受……她宁愿他不如死掉!瞧着他那样愣愣地瞪视,连她坐在身边也视而不见,这使周围的一切变得可怕。她确实不能再和他坐在一起了。爱,使人孤独,她不能向任何人诉说……他是自私的,男人都如此。她在经受煎熬,却无人可以诉说。” [4]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一书也有翻译为《战争中无女性》,平常战争中对于女性,是未参与到战争中来,是在后方等待,祈祷主让他们平安归来。但是本书中描述中的女性,她们参与到战争中来,有的做后勤、烤面包、洗衣服、值岗、救治病患等等,有的是在前线冲锋陷阵,她们都参与到战争中。S·A·阿列克谢耶维奇访谈参与战争中的当事人,以这种方式写作的纪实文学,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这种形式巧妙地使用了细节的描写,使读者在接收到信息资讯时,还能使读者感同身受。

在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女兵是在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军队中就有了雅典和斯巴达女性士兵,后来,还有女性参与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远征军。在近代历史中,最早的记录是在1560年到1650年,英国人创办的医院,当时女兵就在医院里面工作。到了21世纪初,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征招女性参加到空军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人民都见证到女兵的丰功伟绩,女性服役过所有的军种,英国有22.5万女兵,美国有50万左右的女兵,德国有50万女兵。在苏联有100多万女兵参与到战争中,女性掌握到所有的军事技能,战争中离不开女性。战争中离不开女性,虽然从公元前四世纪就有女性参与战争,但是战争对于女性却有许多禁忌。女性登上舰船,这是被视为一种禁忌,甚至违反自然性。人们认为女性和猫登船会带来灾难,莫斯科海军编队连长泰西亚,原来是炮兵技校唯一的女性。乌克兰的姓氏“鲁坚科”掩护下和她日常通过伪装成为男性,掩饰女性特征让军舰上的水手以为她是男性。再一次看到船上被驱赶差点掉入海里的小猫,惊叫出来,暴露出女性的声音,造成军舰上男兵们的恐慌。战争在需要人手的时候,让女性加入,在迷信面前,让女性走开。并且在媒体报道时,称作某种性别不明的造物在作战,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男兵对于泰西亚也是戏称“佩剑小姐”是谁也不会娶的。女兵在面对高负荷量的工作时,还要受到男性的歧视,迷信和传统观念的绑架。

虽然在苏联有100万女兵,但是大部分軍团基本上全是男人,个别是女性。比如玛利亚的团队只有22个女性,还有的女性是全团里面唯一的女性。在长时间的战争中,男性的性欲无法释放。当军队经过战役后重新整顿,男兵们就会围着女兵,一个掩蔽部就只有6米宽,张开双手睡觉时,左右手可以分别触碰到2个人的脸颊。女兵为了保全自身,而选择跟自己不爱的人一起,体现女兵当时窘迫的生存环境。

并且在战争中,参战的女兵被前线称为不合法的女人、战争老婆、野战妻子等等,这些参与过战争的女兵无法嫁人,为了得到爱情,她们隐瞒自己当兵的事实。同时参与战争的丈夫,战争结束后的分离,不理解妻子的苦楚,传统道德观念和道德绑架,让她们无法发声,她们在经历过战争后封闭自己。她们在战争受到不平等的对待,战事结束又被群众排挤,成为无法融入社会的人,成为二战的牺牲品。女兵们自己默默地承受社会偏见与战争的双重打击,没有人会为她们申诉。

三、男性眼中的战争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是从个人的角度来展示出不一样的二战,从每个女兵的角度来呈现二战,生活中的细节描写,使其画面重现,从小人物的眼中来看待整个战争,以小见大,揭示最真实的战争。每位小人物也是一位英雄,作为英雄也有着普通人的一面,也是少女,文章并没有把她们神圣化,展现出她们最真实的面,她们的纠结、害怕、恐惧等等。文章中有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写很细腻,女兵在杀人时,那种恐惧和挣扎。这种从女性的角度、女性的心理的细致描写是其他描写二战著作所没有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是英国作家李德·哈特作品,该书与《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不一样,是严谨的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场景,他描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军事装备、经济实力、士兵的素质等等宏观的方面。李德·哈特曾经作为军官、军事战略家和战略军事记者,具备优秀文笔、眼光和洞察力,本书是以战争进程编年来叙事,对于各国的战略和政治家及将领,让人们有了深刻的印象。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也是从国家宏观的角度来描述,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爆发的原因。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要求德国不能实现的巨额赔偿,因为这个愚蠢的决定,才导致第二次世界的爆发。这种赔款要求“反映胜利者的愤怒,也反映战胜国的人民根本不知道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战败国能付得起相当于现代战争费用的赔款数额”。他是以大人物和决策者的角度分析国家大事,而《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是以小人物女兵的角度来描述事物,对于普通的群众,代入感更胜。

四、关于《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思考

(一)传统观念和道德绑架对女性的双重压迫

在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军队的兵力缺乏,政府号召女性参与到战争中,100万女性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克服困难保卫国家,并取得抗战胜利,赶走了侵略者。可是当她们从战场回到家时,男兵得到荣誉、得到人们的尊敬和迎娶漂亮的妻子。但是人们对女兵的态度和待遇与同样战场归来的男兵千差万别,负面的社会传播,使人们以为女兵是抽着烟、出口成脏并且勾引别人老公的男性化的女人。在这种刻板印象的传播下,不明真相的群众跟风,从而更加夸大女兵负面形象,被同为女性的群众骂是穿着军装的母狗、前线的婊子,用五花八门的俄语,辱骂着保卫她们的女英雄,促使女兵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谩骂中的群众忽略了她们也是普通的女人和女孩,她们也需要爱和关怀。她们也喜欢裙子和香水,是爱美的普通女性。忽略了女兵为了国家和民族,她们勇敢地与命运进行抗争的事实。也使得女兵在战场上经历过英勇杀敌,却要掩盖这些事实,装作弱柳扶风的小女人来躲过社会舆论的压力和道德绑架。

回归到社会上而知晓实情同上战场的男兵,他们不愿回忆战场情景,默不作声。因此没人替女兵反驳,女兵只能自己默默地承受。就算是幸运有了家庭的女兵,生下儿女,有一个孩子出现问题,就被丈夫怪罪因为女兵上过战场,学会了开枪而导致没能力生下正常的孩子。当出现了问题时候,把错误归咎于弱者,男性没有自我反思。女兵的苦难只能对弱智的女儿去诉说,没人关心她们的处境。社会强大的舆论让她们战后的生活比战前还艰难,可以看出她们成为战争的牺牲品。作者将这些战后女性的现状如实的报道出来,表达出作者对传统观念和道德绑架对女性的双重压迫进行强有力的控诉。

(二)女性的善良与战争的无情

女性的善良与战争的无情能形成巨大的反差。[5]战争的残酷下,双方见面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在面对敌方的俘虏时,女性还能保持善良,给俘虏的小男孩一块面包,面对小男孩的震惊,女兵微笑以对。这份善良在这无情杀戮的战争中形成鲜明的对比,最终作者通过女兵的表现呼吁出爱护和平反对战争的想法,她们保留着母性,女兵在战争中虽然没有挣脱民族主义束缚,但也表现出对普遍人性的深切关怀。

五、小结

从自然属性上的力量、体质,或者社会地位、家庭角色,女性都無法与男性相比,女性是弱者的代名词,而S·A·阿列克谢耶维奇用女性的这种柔弱感与战争的残暴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们对战争有深刻和直观的认知,激发人们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反映卫国战争中苏联妇女的牺牲精神和杰出贡献。女性身上的温柔、端庄、娇气等,被战火彻底烧毁了,取而代之的是非女性化,同时呼应书名战争中的非女性化。

参考文献:

[1]宋林凤.战争下女性的生存窘境——论《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的女性书写[J].大众文艺,2018,(12):29-30.

[2]陈蔚青.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文学《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中的女性关怀[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0(01):46-52.

[3]刘璐.成长路上踽踽独行:《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女性成长与反思观念[J].文化学刊,2018,(06):64-65.

[4]瞿世镜.伍尔夫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5]马雯.战争无法让女人走开[J].大众文艺,2018,(03):175-176.

作者简介:

叶子,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教育和大学语文。

李菡,女,汉族,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3975501908258

猜你喜欢

女性战争
潮汐与战争(上)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体内的战争
奶奶说“战争”
战争催生的武器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