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塞患者护理中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2022-03-21黄恋娥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3期
关键词:运动功能早期康复护理脑梗塞

黄恋娥

摘要:目的 探讨将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基于特定时间2020年1月-2021年12月及固定范围内(本院),选取脑梗塞患者1269例,将其实施分组(2组,随机数字表法),A组633例实施传统护理,B组636例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时,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两组运动功能,用生活质量指数(QLI)量表评定两组生活质量。结果 B组干预1个月时的Fugl-Meyer量表评分、QLI评分均较A组高(P<0.05)。结论 针对脑梗塞患者,通过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改善其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脑梗塞;早期康复护理;生活质量;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36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3--01

脑梗塞实为当前临床中一种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致残、致死率,是对我国居民特别是老年人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之一。近年,伴随内科治疗技术的持续推新,许多新药在临床中的不断应用,使得脑梗塞病死率呈现出逐渐下降趋势,但即便患者得以存活,许多患者仍遗留残疾症状。有报道[1]指出,在脑梗塞治疗后存活者当中,约有50~70%遗留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突出表现为肢体运动、语言、意识障碍等,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且还增加了患者家庭及社会的负担。既往在防治脑梗塞上,多采取的是早期抢救与治疗,而在恢复其神经功能上,却予以忽视,而当前临床越发注重此病患者的康复护理工作。本文围绕所收治的脑梗塞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评定其效果与价值,现作一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0年1月-2021年12月间对本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进行选取,共计1269例,将其分成2组(随机数字表法),在A组633例中,最小年龄40岁,最大90岁,平均为(63.79±3.71)岁,男369例,女264例,最短发病时间6h,最长48h,平均为(13.29±4.09)h;B组636例中,年龄40~90(63.72±3.69)岁,男、女比值为360:276,发病时间6~47(13.24±4.11)h;两组以上所罗列数据经综合比对,所存在差异均不显著(P>0.05)。

纳入标准:(1)均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中此病诊断标准相符;(2)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3)均有清晰的意识与认知。排除标准:(1)颅内感染、脑出血;(2)精神疾病;(3)恶性肿瘤;(4)严重免疫、血液系统异常。

1.2方法

两组入院后都对各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依据患者病情给予常规治疗,如营养神经、抗凝、抗血小板、降颅压及溶栓等。A组开展传统护理,即在入院48h且各项生命体征皆平稳后,实施基础性的康复干预,如饮食、用药指导及生活干预等。B组基于A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自入院后24h内实施干预:(1)心理康复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实时了解,强化与其之间的交流、沟通,对负性情绪进行疏通(焦虑、恐惧等);将患者主动性充分调动,使其更好的配合各项治疗,另外,鼓励患者多参与身体锻炼;做好与家属之间的沟通,使其努力构建和谐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让患者感到来自社会、家庭的支持;(2)被动运动。如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不再加重,24-28h即可进行康复训练,实施关节被动训练、良肢位摆放、患肢按摩等被动运动康复护理。(3)主动运动。被动护理5d后,开展主动翻身训练,若条件允许,可引导患者尽早坐起患侧,且开展坐位平衡训练(指导患者保持患侧肢体功能位以及肩关节外展外旋位、髋关节内收内旋位,足跟足尖垂直)。如果患者可以保持静态坐位平衡后,逐渐锻炼出自动及他动坐位平衡;7d后,锻炼患者向两侧翻身、床上移动与躯干活动,如患者用健侧手握住患侧手,首先向健侧转头,然后摆动双上肢,使躯干部向健侧旋转,同时主动完成骨盆旋转。另外,如果下肢肌力≥3级,则可实施上下肢关节运动,如内收、外展上肢肩关节,伸展、屈曲肘关节;屈曲、伸展腕关节、手指关节;单侧耸肩运动;开展Bobath握手法;外展、屈曲、外旋、内旋髋关节;伸展、屈曲膝关节。2次/d,10~20min/次。14d后,若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则可开展站立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坐位训练及爬楼梯等;康复训练需要做到循序渐进,将活动量适当增加。(4)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洗澡、穿脱衣、刷牙、如厕等。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时,就两组生活质量、运动功能实施比对。(1)运动功能[3]。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实施评定,其中,上肢最高分为66分,下肢34分,总分100分,分值越低,提示患者有着越差的运动功能。(2)生活质量[4]。采用生活质量指数(QLI)展开评定,总分1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SPSS24.0处理各项数据,t检验计量资料,P<0.05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运动功能对比

干预前,两组Fugl-Meyer评分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干预1个月时,两组评分与干预前相比较,都有升高(P<0.05),且B组较之A组,有更大的升幅(P<0.05),见表1。

2.2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两组干预前的QLI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1个月时,两组评分较之干预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但相比A组,B组升幅更大(P<0.05),见表2。

3.讨论

近年,伴随我国老年人口的日渐增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使得脑梗塞等脑血管病患病人数呈现逐年且快速增多趋势,并且还有越发年轻化的倾向。脑梗塞以中老年群体最为多见,即受脑部血管病变、全身血液循环紊乱等因素影响,脑局部血供出现异常或障碍,受此影响,脑组织长时间处于缺氧、缺血状态,进而形成的一种疾病类型。脑梗塞后会造成神经元缺失,许多患者会遗留残疾,最常见的便是运动功能障碍,如肢体偏瘫等,突出表现为肢体无法活动、关节屈伸不利、肢体乏力等,对患者生存质量、日常生活能力均造成了严重影响。神经细胞实为一种不可再生细胞,但有研究[5]指出,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且皮层功能还可以重组,此乃康复训练的理论根基。针对脑梗塞患者开展规范、合理且科学的康复训练,有助于无效突触效率的提升,促进重新生突触,且还能抑制异常运动模式,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重建。

有研究[6]发现,康复护理有助于脑梗塞患者肢体运动、神经功能的有效改善,进而能够达到提高其生活质量的目的。现阶段,有关康复护理介入时机,临床中有着不同的观点,有报道强调需要在病情维稳后开展康复训练,预防病情进展、加重。但近年许多学者[7]指出康复护理应尽早开展,因为其能够及时且有效构建神经轴突的突触联系及神经侧支循环,因而有助于神经元功能的最大程度恢复;另外,早期康复的开展,能够重组对侧大脑半球功能,促进其代偿,减少患肢痉挛,加速患肢运动功能的尽早恢复。从本文结果可知,较之A组,B组无论是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还是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偏高。表明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综上,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塞患者,不仅能显著改善其运动功能,而且还有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宋彦锡,林海丽,吴海燕.规范化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7(2):401-403.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S].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3]李建华,陈兰,米康,等.综合性康复训练联合心理干预对脑梗塞偏瘫患者负性情绪及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9,46(1):168-171.

[4]杨雪梅,王明丽,王红梅.早期运动护理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防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6):1045-1047.

[5]张晓玲,石蕊.早期运动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1):123-124.

[6]潘桃娣,霍华俏,廖翠强.早期个体化运动干预联合气压治疗仪在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5):94-96.

[7]何书萍,石静华,罗昌韦,等.早期康复路径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功能恢复影响的系统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4):764-768.

3279501908240

猜你喜欢

运动功能早期康复护理脑梗塞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运动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神经智力及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分析
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在改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早期康复治疗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针灸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表达的影响
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早期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
情绪护理在改善28例脑梗塞患者治疗配合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