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习,应做到在“整合”中增值

2022-03-21张丽丽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整合教学资源环境

初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内容庞杂的基础学科。对于毕业班而言,最后一学期的教学既要完成九下的新课教学内容,又要拉动学生三年语文学习这个“面”,系统地梳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提高语文复习效率的目的。但因时间有限,复习时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需要突出重点。基于这样的复习现状与目的,我们在中考复习时既要吃透统编教材的知识内容、精准把握考点,又要能根据考点将教学资源进行灵活的整合与重构。

“整合”教学资源的前提是“解构”。所谓“解构”,就是对某种事物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剖析,放在中考复习中就是指教者要根据《课标》和《中考说明》的要求,明确中考复习的范围与内容,梳理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重构基础知识、阅读、写作等复习专题,使复习活动指向明确。然后仔细分析这些复习内容,找到彼此间密切联系的“点”,整合教学资源,搭建复习支架。根据近几年带毕业班的复习经历,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给老师们的复习教学支几招:

一、结合人文主题选材

纵观六册统编教材,教材的编写始终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每个单元的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六册书又有类似的主题,这就形成了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这些教学资源内容大多宣扬的是人类文明、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内容,更多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贯彻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在各省市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均有重点的体现,因此更加不容忽视。

明确了“人文主题”的含义后,在复习阶段,我们就要从六册教材当中,围绕“人文主题”选材,找到整合“点”,再按“点”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的“主题长廊”,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明确文章主题内容,理解作者写作目的了。

例如,我们可以将《记承天寺夜游》《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文章的主人公组成一個“人物长廊”,他们经历、品质相似——面对“被贬谪”的逆境,都能坦然处之、乐观面对。但同中又有异——从文章具体内容来看,《记承天寺夜游》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更有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岳阳楼记》表现了作者虽然身居江湖,但仍心忧国事,虽然遭遇迫害,但仍不放弃理想和追求——不仅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这在逆境当中是难能可贵的,这两句话所体现的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无疑对学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醉翁亭记》的作者则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时,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这种“整合”不仅让我们明了它们的异同,更使我们知道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无怪乎这样几种——在逆境中要善于将苦闷自我派遣;无论再难,都要拥有旷达的胸襟、伟大的抱负;面对挫折,与其悲伤度日,不如随遇而安,有所作为。

类似这样的“点”,只要你用心去分析、“整合”教学资源,是不计其数的——什么是成长?在《孤独之旅》中,孤独的放鸭之旅成了杜小康的成长之旅;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将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往前走,自然能走出人生的困境;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生命的突然变故成了成长最有力的推手,在命运的风口浪尖,责任与担当会让我们一瞬间长大;在《紫藤萝瀑布》中,短暂的一次驻足,深情的一次凝望,痛苦的一次回忆,都能化成成长的一种顿悟……感谢生命中的“苦难”,是它教会了我们成长!多么富有正能量的文章,多么引人深思、促人成长的美文,我相信这些“整合”不仅会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而且也必然会涤荡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还有哪些资源可以整合在一起进行复习呢?——《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些人物都有胸襟与智慧,都有责任与担当;《湖心亭看雪》《陋室铭》《爱莲说》,无论顺境、逆境,他们都能坚守自己的道德……

在“人文主题”选材上,除了上面这些例举,你又会整合哪些教学资源,你又想到了哪些整合点呢?

二、根据语文要素定点

如果说“人文主题”是一条显性线索的话,那语文素养就是隐性线索。语文素养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须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我们在整合教学资源的时候,可以将其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围绕这些“点”进行资源整合。

例如,文学类作品——小说,在我们六册书中占比非常大,一直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如何高效地复习这部分内容呢?首先要从小说的概念说起——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从概念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考查的重点——理情节、析人物、看环境、明主题。这四个重点考查内容都可以成为我们资源整合的“点”。

下面我就以《变色龙》《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为例,通过“看环境”来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对于这样的考点,我们应该如何带领学生去“攻破”呢?我们大多数老师惯用的方法是把环境描写的作用让学生逐条记录下去,然后背诵,再在考场上依次去对应,这样复习的效果可想而知,与其这样的套模式去答题,不如整合课本资源,将课本里涉及到环境描写的篇章语段找出来,然后进行分类,再呈现典型的语段同学生一起分析,让学生在具体的内容中感知、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样的复习才会使学生记忆深刻,理解透彻,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品析能力。例如,我们可以把《孤独之旅》和《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些起到“衬托人物心情”作用的语句放在一起分析——在《孤独之旅》中,杜小康刚到达芦荡时,他胆怯、慌张,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此时他眼中出现了这样的景致“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表面是在写自然环境,实际上是在借自然环境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也有起到同样作用的两处自然环境描写:一处是去哲尔赛岛游玩时,“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作者只用只言片语,就活画了一幅优美动人的画卷,极其真切地暗示了他们当时渴盼与兴奋的心情,这种愉悦的心理与明快的景物相映衬;但好景不长,在船上,菲利普夫妇和于勒不期而遇了,这次相遇,宣告了他们的美梦成了泡影,菲利普夫妇气急败坏,落荒而逃,躲避穷困潦倒的于勒,先前的景象变成了这般——“在我们的对面,一片紫色的阴影出现在天际,仿佛从海里钻出来似的,那就是哲尔赛岛了。”同样的景物,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因为人物心情不同,所以他们眼中的景物就变得不同了,这里作者渲染海面的阴郁,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以上三段文字的分析,对于环境描写有“衬托人物心情”的作用,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孤独之旅》中的这段文字——“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多么恶劣的天气啊,但如果没有这场暴风雨的洗礼,或许杜小康还一直“沉浸”在迷茫、悲伤中无法自拔呢!正是因为它的出现,让杜小康由胆小、怯懦变得坚强、勇敢,有责任心,最终成为了油麻地孩子中最有出息的一个,这处环境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这一段环境描写的分析,我们就掌握了环境描写的另两个重要作用——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同是环境描写,前面例举的都是自然环境描写,在《变色龙》的开头出现的描写是社会环境描写——“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它更多的展现了整个社会环境的冷清、经济的萧条,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的真实写照,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这段文字,就让我们了解到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大多是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根据语文要素可定的“点”远不止这么多,其它的就留给聪明的你们去分析。

三、通过单元整合得法

对于初三下学期的新课教学,区里要求我们用四周时间完成九下三个单元的教学,这么短的时间如何完成这么多的任务呢?我觉得可以一改往昔单篇教学的模式,通过“单元整合”,选“点”将几篇文章串联起来进行教学。

例如九下小说单元,我们又能从整合中得到怎样的“法”呢?别急,先让我们走进这几篇文章,了解下小说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创作目的——《孔乙己》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孔乙己,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儒家独尊下科举制度 “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契诃夫在《变色龍》中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通过他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溜索》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山陡谷深,悬崖万丈,一根索子扯住两岸石壁——这就是马帮汉子生存的环境,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马帮汉子练就了矫健的身手,养成了无所畏惧、沉着冷静的品格。在《蒲柳人家》中,刘绍棠塑造了三个主要人物——何满子、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20世纪30年代京东地区北运河农村的风情画。四篇文章所塑造的人物特点不同、性格各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所以才有了不同的性格与命运,探究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通过“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物的性格及其命运”这一类话题来整合这一单元的教学,这样做,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对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又学会了文学鉴赏的一种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这种整合得“法”既可以是一个单元里不同篇章之间的一种整合,也可以“跨界”,找到不同单元里不同篇章间的联系,“现学现用”,以新课的学习带动后面新课的学习。例如我们可以将第四单元的《山水画的意境》同第二单元的写作“审题立意”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意境”之于绘画的重要性同“立意”之于作文的重要性是相同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关于如何“意会”,《山水画的意境》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具体的指导,这一点恰恰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到“立意”的方法——例如以“山”为题目来作文,你会有怎样的“立意”呢?空想出来的立意难免千篇一律、落入俗套,我们何不依托六册教材中有关“山”的具体描写来生发感想,明确作文主题,这又带动了这些文章的复习,收获满满。

又如《无言之美》这篇文章,作者以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过有声、含蓄不露等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一观点也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我们恰好可以用这些谈文论艺的方法去欣赏第六单元的《诗词曲五首》,用这种方法去对接文章的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最后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充满“无言之美”——遥望朋友远去的身影,在山回路转中渐渐不见,只看见雪地上留下的一行人马走过的脚印,虽不直言“惜别”,但长久的凝望里满是关切、惆怅之情,词尽而意不尽,余味绵绵。

整合资源的方法有很多,短短一文是难以尽数的。最后送大家二十四个字——“上课复习,提高效率;紧扣教材,回归课标;贯通勾连,组装整合”,相信冰雪聪明的你们定能在复习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整合”中让复习课增值,决胜中考。

张丽丽,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教师。

3136500589287

猜你喜欢

整合教学资源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