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十四五”期间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路径

2022-03-19胡舒扬曹宝山任晓永王红尧

中国军转民 2022年2期
关键词:十四五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胡舒扬 曹宝山 任晓永 王红尧

摘要:人才强国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重要战略之一。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自主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效,为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人才培养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人才的供给和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不能完全适应企业技术升级、产品升级的要求。因此,应当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原则构建完善的高科技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改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着力培养战略科学家,一方面对接企业的人才需求,解决人才供给和需求的主要矛盾,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关键词:人才强国战略;国家发展战略;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2020年10月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1 ]这是中共中央首次以《公报》的形式提出“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人才战略。

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核心内容是,到二〇三五年,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并建成現代化的经济体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建议》中可以认识到,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科技强国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阐述了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顶尖科学家集聚水平明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30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2]

最近几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封锁,在关键技术领域对我国“卡脖子”。在教育领域的一些前沿性学科,也对我国的留学生“卡脖子”。就国内形势来说,我国经济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升级、产品升级是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所在。为了突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就必须在科技领域自立自强,而要做到科技自立自强,就必须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要做到自立自强。

(一)R&D人员规模

截至2020年,我国R&D人员规模持续扩张,质量不断提高。同年,R&D人员总量达到712.9万人,同比增长8.5%;取得博士研究生学位的人员为60.7万人,硕士研究生为103.8万人,研究生人数占比达23.1%,同比增长15.2%。[3]按全时当量统计,我国R&D人员规模在2020年达到480.1万人年,同比增加42.0万人年,同比增长率9.6%;R&D 研究人员总量达到210.9万人年,同比增加24.3万人年;R&D 研究人员在R&D人员中占比达到43.9%。[4]

(二)R&D人员分布

R&D人员主要分布在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三个领域。高校方面,研究型教师占全国基础理论研究人员的比重为68.1%,应用研究人员占比42%。科研机构的数量和人员规模远小于高校,基础理论研究人员占全国基础理论研究人员的比重为23.5%,应用研究人员占比为24.1%。企业以产品研发为主要任务,基础理论研究人员在全国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中仅占3.1%,从事试验开发的R&D人员占比高达92.6%。[5]

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虽然取得了巨大成效,高科技人才的绝对数量有了快速增长,但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企业需求仍然有距离,从而形成了人才供需的矛盾。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人才的相对数量不足,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二,人才的质量不高,难以完全满足基础理论研究和高端产品研发的需求。

(一)高科技人才数量的供需矛盾

近十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R&D人员的培养。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在2010年仅为33.6万人年,此后,这一数字以年均7.0%的速度递增,截至2020年,我国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达到了62.0万人年。[6] R&D 研究人员规模也在近十年来快速扩张。2010年,万名就业人员中R&D研究人员仅为15.9万人年,至2020年,则达到了27.2万人年,年均增长率为6.1%。[7]“十三五”以来,R&D研究人员的全时当量达到了211.0万人年,年均增长率为7.6%。[8]但是,与R&D人员总规模在10万人年以上的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垫底位置,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是达到了两倍以上,与发达国家第一梯队相比,差距甚至达到了四倍之多。[9]

(二)高科技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根据《建议》,从“十四五规划”到二〇三五远景目标,必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而要打好这场攻坚战,首先是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鼓励原始创新,特别是要在科技前沿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这既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突破西方技术封锁、打破西方技术霸权的需要。因此,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企业进步,高科技人才都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例如,在软件与信息技术领域,近十年来的从业人数整整增长了一倍,即便如此,人才缺口仍高达765万人之多。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问题明显。[10]有研究表明,我国软件与信息技术的从业人员仅为美国的50%左右,全世界的20%左右。数字经济是新经济的核心,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核心,但数字化高科技人才的缺口达到了近1100万。[11]另据测算,到“十四五”期末,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的高科技人才缺口将达到3000万人。软件与信息技术领域涉及或涵盖了科技战略中的大部分子领域,如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此外,还有生物技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诸多领域。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主要是高端的科技人才。

但是,需要注意到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一方面是高端科技人才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是大量的硕士、博士就业难,出现了“我供给的你不需要,你需要的我没法供给”的窘境,这一现象反映的是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是高科技人才培养的主体,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体,因此,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关键是调动这三大主体的积极性,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原则,完善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按照“发展高科技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的理念,解决人才供需的矛盾。

(一)竖立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理念

为了解决人才供需矛盾这一问题,必须真正竖立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理念。科学研究面向经济主战场,首先是面向企业,科学研究项目应当与企业发展的需要相一致,所培养的人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培养卓越工程师,必须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高校要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大理工科人才培养分量,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这要作为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他还指出,企业要把培养环节前移,同高校一起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做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的一体化,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过程中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二)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原则构建完善的高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解决产、学、研脱节的问题,必须真正贯彻产、学、研一体化的原则,构建人才培养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做到相互协调,取长补短。产、学、研一体化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这既是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总结,也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关键所在。企业是用人單位,其优势是对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有着敏感的意识,了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能从企业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来培养人才。但是,企业培养人才重在解决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而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需要基础科学提供支持,因此,企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相配合。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最大主体,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摇篮”,也有从事基础科学教学和研究的条件,因此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研究机构具备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优越条件,有庞大的科学家队伍,对前沿性科学技术问题了解最为敏感。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和科研机构如何面向经济主战场的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因此形成了产、学、研脱节的现象,以至科学研究的项目不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也难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三)改进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

产、学、研的一体化,可以描述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在这一框架中,高校起着基础性作用。一直以来,高校都是以标准化、流程化的方式来培养人才,虽然不同的院校各有特色,但是模式基本一致,教授的内容没有本质差别,只是水平的高低。在这种模式中,学生能否成为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个人综合素质。高校在这种模式中最大的价值,便是提供了学习环境和物质条件。

但是,要突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就应当在人才培养策略上勇于创新,走“不同寻常路”。如果继续按照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方式来培养人才,科学技术就只能在后面跟随,难以实现超越。近年来,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明确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的方针,教育管理机构和各类高校也积极贯彻这一方针,开设了面向经济主战场的学科和专业。然而,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教育改革、教育发展的速度,高校供给人才的效率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一些高科技企业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人才,以求人才自给自足。例如,在人工智能方面,百度计划通过与国内各大知名院校合作,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培养500万以上专业人才。百度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是几乎所有高科技企业面临的难题。更重要的是,由于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我国高科技产业链的建设,各个领域对高科技人才的质量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建议》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原因,也是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主要矛盾。

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全面、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取决于多类资源的积累和储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12]这实际是对高科技人才的明确定位,也是对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客观要求。要实现人才强国的目标,必须切实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根据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办法,这样才能真正将我国建设成为人才大国、科技强国,最终打破西方的技术霸权,突破西方的技术封锁,实现“十四五”规划制定的远大目标。

[1]《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2020年10月29日。

[2]《习近平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 xinwen/2021-09/28/content_5639868. htm?jump=true ,2021年9月28日。

[3] 参见《2019年我国R&D人员发展状况分析》,科学技术部,2021年5月25日。

[4] 参见《2019年我国R&D人员发展状况分析》,科学技术部,2021年5月25日。

[5] 参见《2019年我国R&D人员发展状况分析》,科学技术部,2021年5月25日。

[6] 参见《2019年我国R&D人员发展状况分析》,科学技术部,2021年5月25日。

[7] 参见《2019年我国R&D人员发展状况分析》,科学技术部,2021年5月25日。

[8] 参见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0》,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年9月。

[9] 参见《2019年我国R&D人员发展状况分析》,科学技术部,2021年5月25日。

[10] 参见沈东方:《深度关注|战略科学家:人才强国的“架构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http://v.ccdi.gov.cn/2021/10/15/ VIDEoysH0LdlDfFfyIuVOjrW211015. shtml,2021年10月17日。

[11] 参见沈东方:《深度关注|战略科学家:人才强国的“架构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http://v.ccdi.gov.cn/2021/10/15/ VIDEoysH0LdlDfFfyIuVOjrW211015. shtml,2021年10月17日。

[12]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六章,2021年3月13日。

第一作者简介:胡舒扬(1987-),男,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政策性金融、政府投融资、科技投融资;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挂职);辽宁顺达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技术顾问。

(作者单位:曹宝山、任晓永,辽宁顺达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王红尧,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人民政府)

2846501186368

猜你喜欢

十四五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