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育振兴应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内生力量的培育

2022-03-18许安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研办学学校

许安

(石狮市第一中学,福建 泉州 3627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国家高度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也推动乡村教育向优质进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针对乡村学校“薄弱”情况,展开硬件设备、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振兴支持,以改变教学生态,焕发教学活力,这是令人兴奋的。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1],乡村教育振兴的基石在于拥有大量优质乡村教师。因此,除了硬件、物质帮扶等外部提振之外,重中之重是致力于校园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教师内生力量的培育。内生力量是由内而外产生的动力源,教师专业追求的力量源于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而教师内生力量是教师个体以内源性动力为原动力激活或推动自身教育教学行为,实现自身对教育的坚定信仰、教育使命和责任担当,进而不断强化自主发展与专业自觉的持续生长的内部力量。因个体发展必将促进团队发展,且将凝聚成教师队伍的强大内生力量。据此,学校需对乡村教师进行正气的培育、志向的引导、专业的提升和环境的熏染等,培养教师队伍的内生力量。

一、养教者正气,立校园新风

所谓“正气”,广义上指学校师生员工在教学、工作、学习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良好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在校园内形成师生为主体的优良文化形态,包括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优美的校园风貌、科学的价值观念、高雅的生活方式和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内容[2]。“正气”内涵丰富,深刻反映师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审美观。

教者正气体现在师生,其中教者的正气包括教师教育理念之正、教育思想之正、管理文化之正、师德师风之正、教学专业之正、精神状态之正以及团队合作之正等。厦门教育局原副局长任勇在其《好学校之境》一书中写道:“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学校有一个好的校长、一批好的教师和一个好的学校发展,那么这个学校就一定能成为一所好的学校。”[3]这句话所说的“好”,也包含有精神风骨、讲正气的底色。乡村教学质量低下的学校,往往是教学风气不正,影响学风、段风、班风等良性发展,最终成为教育的“后进生”。养乡村教者正气,方能立新风。

(一)管理团队争奉献以立风骨

管理学的“二八定律”认为,团队20%的“关键少数”,对团队活力的影响占到80%。管理团队正气立,则学校风骨立。“新时代的校长,应像林公一样,心怀国家责任,担当时代使命,要教学生立志做大事,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4],乡村地区部分教师因各种原因缺乏教学动力,如散落的珍珠般被掩埋。校长是勇挑重任、示范班子、带领团队扬帆远航的精神领袖,在管理与学术上引领,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师,奉献精神感染教师,人文精神温暖教师,凝聚人心,让教者闪耀光芒、热于奉献、执着追求。否则,原本优秀的教师思想浅化、理念走偏、专业丢弃、人心涣散、歪风盛行。为此,管理团队首先要不计得失地付出代价,做出牺牲。

(二)追求卓越教研浸教学正气

乡村教育无法全面发展,可以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树立教师“教研第一”的发展意识,让教师在教研中扎实深入地做好教研组教研、备课组教研、公开课教学、竞赛磨课、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教师微型讲座、学生竞赛辅导等,精益求精地追求教研质量,把好教研关,渗透正确的教研观,引领乡村教师在专业竞赛中成长,全面提升学校教研质量,这样团队正气不断上升,学校发展的内驱力不断提高。

(三)宣传先进事迹润校园清风

乡村教师物质奖励不多,对取得成绩的教师,更应拓宽渠道以宣传。可以从个人和集体的层面制定美丽教师评选细则,个体的可以短期内如每月进行评选,集体的如优秀教研组、优秀备课组、十佳青年教师等可以每学期、学年评选。例如评选的最美教师,尽量发掘日常工作中的榜样和先进,在大型集会时,宣读颁奖词,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制作大型宣传墙,形成示范效应。精神层面上拓宽渠道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会润染校园清风。

二、育校园文化,展枝繁叶茂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5]学校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基石,学校正气的树立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时时熏染。

学校文化涵盖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办学特色、校训、校风等思想范畴,它们互相融合,对学校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教师成长是潜移默化的。管理者如若不够重视,认不清其作用,欠缺落实、各吹各号、各干各事、工作碎片化,将难以形成合力,严重影响办学质量。因此,办学理念是办学特色、校训和校风的基础和源泉,确立办学理念,深入探讨校训、校风、办学特色,建构并实施学校课程体系,从办学指导思想的高度开展活动阐释内涵,才能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班风,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为此,校园文化方要系统化、规范化、课程化地落实。

(一)落实在符合乡村实际办学思想的深化中

乡村学校也有办学理念,但如果多年未曾改变,学校发展渐失方向。管理团队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应与时俱进,结合学校实际,挖掘优良传统,擦亮亮点,提炼思想,开拓视野,以引领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近年来宁德福安市第三中学继承了办学60 年来的优良传统,发现育人、教研两不误,和谐发展促质量,由此不断凝练成“以人为本、科研兴校”办学思想,倡导“在文明学校里育人、在教研状态下教学、在和谐环境中发展”办学理念,在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的学术指导下,学校带领全体教师多次深入探讨如何在教科研上做大做强,提出深化精准规划、文化引领、特色强化、校友支持、质量管理等管理理念,进入“双减”,学校还从特色发展上强化科技教育、体育、艺术等方面,一任接着一任,办学理念优化落实,学校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落实在为教师谋幸福的归属感中

一些城关学校教师宿舍林立,校园环境优美,退休教师常在校内散步,如季羡林在北大校园散步一样,成为校园一道道文化风景。学校教师可以一个月不出校门,因为校内有宿舍、健身房、咖啡馆、图书馆,闲着没事常逛到班上,改改作业,辅导学生,享受教学、享受生活。乡村学校能否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安居乐教的良好环境,想方设法解决教职员工的住房刚需等现实问题,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在校园里享受教育,教师才有幸福感。

(三)落实在学生活动的系列化主题中

校园每学年开展的文化节、科技节、读书节、外语节、体育节等多种活动,都要有主题,主题串联,活动结束,学生不能只有内容上、感官上的体验,更应有立德教育、素养成长、能力提升。如某校系列课程包括社团活动与巡演、缤纷艺术节、英语艺术节、校长面对面、科技发明创新、创客活动、跳蚤市场、风筝节等,这些设计实施都应围绕办学理念,在不断唤醒卓异、培养兴趣、开发潜质、提升气质、追求卓越的同时,正培育着良好校风师德。

重视落实,不懈传承与创新,形成独特优秀校园文化的过程,就是熏染每位教师的思想,外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使教育走向规范、走向优秀的过程。

三、促青年教师成长,固乡村教育之本

青年教师是乡村优质教育发展的基石根本,没有培育青年教师成长,不利于基石的稳固。“作为新时代的校长,要如周公一般具备惜才的特质,把教师队伍这支关键力量给培养好、建设好、发展好、珍惜好,才能兴校、强校。”[4]对职业迷茫的乡村青年教师,需要优质的学术滋养,以正确对待职业,激发敬业乐教的热情、神圣感和使命感,促使其成长。

(一)应集中营养,定向浇灌

培养青年教师,应举学校教研组、区域教研之大力精准实施。如宁德市现在采用“菜单式教研培训”指导法,即教研培训指导者制定好教研菜单、征求意见的订单,由薄弱学校的青年教师自主选择,培训指导者根据薄弱学校和教师提供的“菜单”与“订单”,确定教研与培训项目、内容,结合实际,以适当的形式开展教研培训活动。这种精准滴灌式教研培训将优质资源的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与利用,有助于青年教师的需求满足。

教师专业上的成长需要指导与展示并举。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是教师自身最大的需求,不断接受指导,还需要在更大更多的舞台上比赛展示。我省五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不乏乡村教师取得优异成绩,如首届一等奖获得者戴春兰来自长汀四中,第二届一等奖获得者肖玲来自永安洪田初级中学,第四届三等奖获得者黄秋芳来自石狮市锦峰中学,第五届二等奖获得者郭梅兰来自泉州马甲中学,还有不少教师来自龙岩、南平、宁德的乡村学校。他们的成绩离不开校内教师对他们的精心指导,也离不开诸多比赛的大舞台。

(二)应乘势而为,以点带面

有了点的成长,发挥点的作用,以点带面,深化教研组建设,形成培育机制。乡村出名师不容易,出现之后应刮起教学竞赛、深度教研之风,通过宣传点带动整个教研组、学校教学面的发展,带出一批名师,带出优秀组,深化学科教研组建设,优化名备课组、名教研组、名管理团队建设的良好机制,以激活潜能。

(三)应挖沟引渠,辐射带动

学校若是一亩地,让更多教师在乡村地区扎根,那还需要深沟引良渠。让省内外优秀教师到学校来传经送宝,或者让更多的教师向名师请教,模式上可以是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委托管理”“大手牵小手”、青蓝工程结对帮扶制、跟岗制、总校制办学等教师交流制。如福鼎市实验小学与“中国第一扶贫村”赤溪小学结对帮扶工作,创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通过“远程同步互动课堂”开启“互联网+教育扶贫”的城乡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模式;宁德市寿宁县鳌阳中学与寿宁县第四中学全面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加强学校管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办学效益;福安一中与福安湾坞中学的“委托管理”、与福安潭头中学的“大手牵小手”结对帮扶,从领导班子、管理机制、教师队伍等各方面建立联动,以加强薄弱学校的内涵建设,科学融合;如宁德福鼎四中、福鼎市民族中学邀请厦门实验中学名师到校开展教研活动,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通过听评课、课标研读、论文指导、教师技能大赛指导等多维度的帮扶,提高受援单位教师业务水平;如顺昌县教师到泉州名校进行跟岗学习;三明学院附属小学就是“总校制办学”等。

还有公益性的名师教学示范引领活动。如福建省“应永恒名师工作室”在全省开展了十多届的“本然语文”活动,使多少山区学校受益,在他的指导下,乡村成长起不少优秀教师。退休之后,应老师依然热心奉献,教学示范,将名师资源、名校资源、优秀工作室引向乡土,建起山海合作的教学交流桥梁,也推进乡村教育的振兴。

四、守教师发展之志,乐匠心追梦

教师热爱教育、执着于教育的强大内驱力才是决定着学校良性发展的动力源泉。心怀教育梦想的乡村教师在乡村困境下更挣扎,外在的学术指导也是暂时的,“教育的精准扶贫既重视‘输血’,更强调‘造血’,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是整个扶贫工程的‘造血’系统。”[6]振兴教育的工作重在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系统里不断激发教师发展自我的斗志以坚守乡村。

(一)坚持教育梦想,乐当教育工匠

“以一名教师的专业发展人生衡量,不论教师接受多少次培训都是短暂的,况且繁忙的工作不允许你脱离岗位多次进行长时间的进修,而基于自我完善的内生自主发展则是伴随终身的。”[7]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陈成龙老师30 多年来坚持做教育这一件事,潜心研究语文教育,撰写包括《创造性语文教育》《追梦灵性课堂》等多篇专著。孙绍振教授在《写给一个有梦的草根学生》文章中,如此表达对陈老师梦想的肯定:“陈成龙在叙述自己成长过程的文字中,表达了献身语文教学的志向。这就是陈成龙的语文梦。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做语文梦。陈成龙为了实现自己的语文梦,一直在努力着。我相信,陈成龙这样长期痴迷于语文教学的梦境中,他的梦想一定会成真。我也衷心希望许许多多像陈成龙这样长期痴迷于语文教学的教师,他们的梦想也能成真。”[8]如今古稀之年的陈老师,依然为教育而奔波。

立志以工匠精神做好乡村教育,那乡村学校发展也将渐入佳境。振兴乡村教育,教师需要认识教育价值与发展自我间的关系,变被动发展为主动追求,才能激活内生力量。

(二)教师要静心做学问,轻拂浮躁甘寂寞

教师守住教学这个第一主阵地,为乡村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把每节课当成公开课上,用好身边的乡土素材,挖掘乡村文化,用活乡村文化,在乡村这块沃土上践行教学目标的发展,这是乡村教师做学问的大舞台。为此,应多给予教师安静教学与阅读的时光,多些教学研讨的时间,少一些检查,让教师全心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耕读诗书有贤人,板凳冷坐著文章。读后的写作与教研,是吐故纳新。学校可以为教师订阅期刊杂志,让乡村教师关注教育动态,多读书、多科研,读后分享、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福建省参加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的青年教师,大多是本身能坐得下来读书、写作,承受得住这份来自安静农村、拂去浮躁的寂寞的教师,如福安的郑坛建老师、柘荣的陈琳老师等。

猜你喜欢

教研办学学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校推介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