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美的欣赏中激发幼儿乐享表达
——以大班散文诗欣赏《梦姐姐的花篮》为例

2022-03-18朱云真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花篮散文诗姐姐

朱云真

(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三明 36510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而儿童散文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具有语言简洁、意境优美、想象丰富、结构工整等鲜明特征。引导幼儿欣赏散文诗,能促进幼儿文学语言的积累、提高审美能力、丰富情感,并锻炼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但散文诗欣赏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不足,表现为重认知轻情感、重传授轻体验、重理解轻表达等。那么在散文诗教学中,教师要如何引导幼儿感受与欣赏,理解与表达呢?如何萌发幼儿对语言美的喜爱并享受表达的乐趣呢?笔者认为除了甄选好的作品,分析解读甚至改造作品外,教师重点应在引导幼儿感知散文诗的美及为幼儿提供鹰架支持两个方面下功夫,才能有效提升散文诗教学的成效。

一、引导感受散文诗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一)倾听想象,感知语言之美。“文学作品向儿童呈现一种相较于口语更为成熟的语言样式,而成熟的语言往往是多样化的语言的集合。”[1]散文诗为儿童学习语言提供范本,为儿童学习词汇、句法及修辞提供很好的机会。教师应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标准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张弛变化的节奏让幼儿感到语言的音韵之美,进而生发兴趣,愿意倾听和理解语言的意义,进一步欣赏词意之美、修辞之美。

如大班散文诗欣赏《梦姐姐的花篮》,一开始完整欣赏时教师就通过生动优美的朗诵,牢牢抓住幼儿的注意、激发了想象。后继分段学习中则借助图片解读和反复欣赏,引导理解三只小动物分别“香甜、安静、美美地睡着了”,让幼儿感知原来同样是睡觉还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修饰,感受词语形容之美和运用之美。

(二)身临其境,感受意境之美。儿童散文诗往往通过优美的语言、奇妙的想象营造出美妙的意境,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刻画人、事、物。教师可以借助音乐、图片等创设相应情境,让幼儿视听结合,通过画面赏析、音乐渲染想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之美,从而获得审美的提升。如《梦姐姐的花篮》中,小黄鸡梦见“金黄的太阳,金黄的田野,田野上还有金黄的油菜花”。作者将小黄鸡拟人化,还用三个“金黄”排比铺陈,描绘出三种不同的事物,共同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教师运用PPT 呈现出画面中鲜艳的色彩、可爱的形象、明丽的风景,使幼儿的想象有了依托,配合优美的音乐营造出一个宁静、美好的梦幻世界。文学、绘画、音乐所营造出的意境之美,深深地吸引了幼儿,使其沉浸其中仿佛身临其境,很容易就理解了诗意。

(三)理解学习,感悟结构之美。儿童散文诗往往篇幅短小、结构工整,句式灵活而富有规律,符合幼儿的认知特征和理解水平。句式的重复运用带来结构的稳定,并产生一叹三咏的韵律感,利于幼儿感受和接受,也利于记忆强化和理解运用。同时散文在规律之中又蕴含变化,词句的灵活运用与转换,使得文章更为灵动俏皮而富有趣味。这些都有利于儿童感受不同的语言特色、风格,并初步习得文学经验。

《梦姐姐的花篮》一共四段,第一段是引子,描述梦姐姐和她的花篮,后三段分别描写小黄鸡、小青蛙、小红鸟的梦,句式重复、文词工整、风格统一,呈现出了文体结构之美,幼儿很容易理解并记忆。此外,在相同的结构之中,角色的替换、颜色的变化、梦境的转化,都通过词语的灵活运用与转换得以实现。幼儿们感悟散文的结构之美,感受散文的变与不变,为进一步理解和欣赏散文诗打下了基础。

二、提供支持与引导,鼓励乐享表达

《纲要》指出“应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语言教育最终都指向于表达,在散文诗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在感知、理解、欣赏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经验、展开丰富想象,积极尝试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并乐于交流。

(一)情感支持,表达有意愿。散文诗欣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情境的创设、情感的投入。教师诵读时亲切的目光、生动的表情、恰当的肢体动作及鼓励的态度,无一不吸引幼儿,进而能更好地吸收与颖悟,享受表达的乐趣。此外教师要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中蕴含着的美好情感,如亲情、友情及对大自然的热爱等,“以爱的情感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2],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幼儿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更能生发联想并乐于表达。在大班散文诗欣赏《梦姐姐的花篮》活动中,教师头戴花环、手提花篮,装扮成美丽的梦姐姐给幼儿们送花,让幼儿在音乐的烘托下表演做梦,并根据花的颜色想一想、说一说自己做了一个什么颜色的梦,梦见了什么。幼儿们在情境之中开心地和梦姐姐互动,争相告诉她自己的梦。愿意表达、乐于表达,对幼儿来说,这是重要的第一步。

(二)提问支持,表达有依据。要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散文诗,教师的提问是关键。有效的提问能帮助幼儿关注诗歌的重点,并更好地理解散文诗的内容、语句及结构。如欣赏《梦姐姐的花篮》时,教师设计的问题有两个层次。第一遍完整欣赏后提问:散文诗的题目是什么?梦姐姐给哪些小动物送花了?梦姐姐送给小动物们一朵什么颜色的花?这些问题主要让幼儿记住散文诗的题目、主要角色及花的颜色这些关键信息,为进一步欣赏做好充足的铺垫。第二遍是分段欣赏,三段的提问都是一样的:梦姐姐送给小黄鸡(小青蛙、小红鸟)一朵黄色(绿色、红色)的花,于是,它做了一个什么颜色的梦?梦见了什么?首先,这个问题设计忠实使用了散文诗中的语言,这样在倾听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幼儿对诗歌将进一步熟悉和了解。其次,三个问题的不断重复,吻合了散文诗中的语句重复,让幼儿不仅巩固了诗歌的学习,还对散文诗的结构特点有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于幼儿学习表达诗歌、模仿创编,有很大的帮助。理解了内容,熟悉了词语和句法,幼儿就有表达的材料和方法,这是让幼儿乐于表达的第二步。

(三)应用支持,表达有勇气。“幼儿的语言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3]当幼儿有了表达的愿望和素材及方法后,我们教师要及时为他们创设运用的机会,鼓励、支持他们大胆表达。如在《梦姐姐的花篮》欣赏活动中,教师不仅在各环节都注重提供表达的机会,且在最后还创设了一个全员表达的情境:请幼儿们拿着自己的花,把自己做的梦模仿诗歌的语言说给教师听。这样一对一的表达,使每个幼儿都有一个听众、一个支持者,他们就都有机会好好思考并表达,并都能得到及时的个性化指导。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学习和表达的能力,还锻炼了表达的勇气,享受了表达和交流的快乐。而快乐就像糖果的甜,能为幼儿持续的语言学习和大胆表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幼儿期是培养儿童语言能力的关键期,而散文诗突出体现了文学之美,为幼儿高质量的语言表达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因此,在散文诗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创设环境和条件,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美,进而喜爱这诗意的表达。此外,教师要提供各种鹰架支撑,在情感、方法和运用等方面多加支持,让幼儿有意愿说、有能力说、有机会说,引导幼儿在美的欣赏陶冶之中,享受表达的快乐。

猜你喜欢

花篮散文诗姐姐
花篮
Cлово месяца
编花篮
编花篮
散文诗八骏
散文诗(选二)
认识“黑”字
《散文诗》刊征订征稿
当代散文诗的“突兀”艺术
编呀编花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