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实践基地 深耕劳动教育
——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欢喜田”劳动特色课程

2022-03-18郑怀丽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劳动学校课程

郑怀丽

(福州市融侨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 年3 月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福州市融侨小学以贯彻落实《意见》为契机,系统思考学校劳动教育的推进与落实:依托“欢喜田”劳动实践基地,深入挖掘课程资源,构建“欢喜田”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密切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逐步形成以“欢喜田”劳动实践基地活动为主线,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合作的新劳动教育模式,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的综合育人功能。

一、“欢喜田”劳动特色课程建设背景

(一)基于城市儿童亲近大自然的需要

田地和花园是学生们最好的教室,土地则是他们最好的课本。而生活在城市的学生,难免对田野和土地比较生疏,更不用说亲近大自然、与土地亲密接触了。加上家长的过分呵护,使学生远离生产劳动,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仅靠单纯的说教效果是不明显的,建设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开辟并依托“欢喜田”劳动实践基地,设置“欢喜田”劳动特色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1]

(二)基于以特色劳动教育提升德育功能的需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保障。[2]然而,“以劳育德”不是空洞的说教,需要有适合它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学校要关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质条件,将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源融入劳动教育教学环节,构建科学完善的劳动教育教学框架以及课程体系。[2]学校依托“欢喜田”劳动实践基地作为德育活动的载体,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视角对“欢喜田”劳动教育课程进行全新诠释和架构,以种植劳动为主线,开展“玩”“学”“做”“赏”“悟”等多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基于以多学科协同实现五育融合的需要

劳动教育要在与其他“四育”融合上下功夫。劳动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因此,多学科协同是劳动教育得以常态化开展的关键,是落实劳动教育实现五育融合的基本途径。“欢喜田”特色劳动课程的构建,将生产劳动渗透于各科的教学中,包括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美术、科学、音乐、信息等,实现全科的融合和延伸。在学科教学中充分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中蕴含的高尚道德情操、实践创新能力、身体素质锻炼和审美能力提升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多学科多领域的教学活动中开拓视野,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欢喜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一)开辟基地,推进“欢喜田”特色教育

学校从整体上构思,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充分利用校园鱼形操场空间优势,开辟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形成了以“欢喜田”生态种植园为主体,以中庭广场智能水培和教学楼转角温室智能种植为辅助的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格局,为劳动课程的开发提供强有力的场地支撑。师生共同参与劳动基地建设,各学科教师不断打破学科边界,在基地建设中拓展学科知识。美术教师带领学生设计,让劳作的基地更有艺术的美感;数学教师带领学生丈量土地,精心布局,让每一寸土地都得到充分利用;科学教师带领学生设计智慧灌溉系统,让基地实现自动化浇灌;语文教师指导学生给劳动实践基地命名为“欢喜田”,赋予“欢喜田”名字的含义:我们有一亩田,种的是快乐花、无忧草和希望菜,年年都会有丰收。音乐组给“欢喜田”拍摄配乐,制作视频积极宣传,让“欢喜田”文化深入人心,吸引着家长积极参与“欢喜田”的亲子劳作,推进“欢喜田”特色劳动课程的建设。

(二)依托基地,开发“欢喜田”劳动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和支撑,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在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上明确指出,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在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学校注重劳动实践基地和各个学科的协调配合,充分利用“欢喜田”劳动实践基地提供以劳增智、树德、育美、培新、强体的复合空间,挖掘校外劳动教育资源,联合家校社的力量,有力推动“欢喜田”劳动课程的开发和有效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欢喜田”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目标是行动的方向与标准之所在。基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的总体目标,结合学校“成人成长多才多艺”的育人目标,确定欢喜田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为:(1)提升学生的农业认知和实践能力,学会使用基本的劳动工具,初步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2)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3)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积极主动参与劳动,不怕苦,不怕累;(4)热爱劳动,具备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5)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重普通劳动者,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6)增强家庭和社会责任感。

2.“欢喜田”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学校以《鼓楼少年劳动实践指导手册》为指导,有效利用欢喜田劳动实践基地,围绕农业生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低中高不同学段开发“农业+”欢喜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包含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欢喜田”种植课程,设置了四个篇章“农业+传统”“农业+环保”“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在传统农业种植的基础上植入现代农业的内容。第二板块学科相融课程“农业+学科”,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多门学科,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实践的能力。第三板块亲子研学课程“农业+食育”,学校与飞思农庄、麦壳里食育工坊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的资源,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主题为“农业+食育”的劳动项目化学习活动,将食育融入劳动实践教育。三大板块从1-6 年级分别设定相应的课程内容,形成一整套有梯度、有层次的“家校社”一体的农事劳作课程体系。

三、“欢喜田”劳动教育课程实施

(一)必修课堂,劳动教育规范化

将劳动教育课纳入学校课程规划,每周保证学生1 课时的劳动必修课时间。聘请有农作经验的教职工、优秀家长代表为课程指导老师,结合课程内容开展课堂教学和劳作实践,把课堂搬到了“欢喜田”,并设计劳动实践安排表,制订《“欢喜田”劳动实践成长手册》专门用于记录日常种植观察、田间劳动实践体验以及探究发现,让学生全程参与农作物从播种到生长直至收获的整个过程。还根据课程内容实际,精心设计综合拓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课后延时服务时间,成立劳动特色社团实施传统农业文化与食粮安全、种子方舟与人类未来、有机农业与生物堆肥、蚯蚓养殖与土壤改良等项目化课程。学校专门聘请农林大学的专家团队来上社团课,指导学生全过程参与土壤的优化、病虫害的管理等。学生在农事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传承了中华传统农耕文化,了解和实践现代农业技术,懂得劳动之义,晓得劳动之责,在出力流汗中锻炼体格,体味学农苦与乐,既长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二)学科融合,劳动教育渗透化

学校以“欢喜田”劳动实践基地为载体,大力推动以“劳动育人”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打破学科壁垒,跨界融合劳动教育。各学科教师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劳动元素,充分发挥课堂对于加强劳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完善课程设计,实现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真正将文化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将课堂从教室延伸至大自然,将知识从书本带向田间地头,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劳动,形成了五育融合、互促的育人体系。

语文口语交际课《我是超级推销员》巧妙对接“欢喜田”,将菜园里的瓜果蔬菜搬到课堂,让课堂充满了浓浓的田园气息,张力十足的推销视频,引领学生徜徉于推销王国里习方法、学语言,提升沟通交流能力;时髦新奇的带货直播,彰显了课堂的时代感。数学课《种植问题》着眼于“欢喜田”日常的种植活动,以启发思维为主,提升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在西红柿“种植”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通过画图设计“农田”,实现“学习者”与“设计者”的华丽转身。美术教师将写生课堂搬进了实践基地,学生们以自己独特的理解,描绘着眼中、心中的这片园子和生命。画在纸上,劳动、创作的乐趣则在学生的心上,真正实现了劳动与美育无缝相融。科学课带领学生们近距离观察“欢喜田”,探索植物生长的奥秘。用身体去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用其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让学生爱上劳动,明白劳动创造一切的道理,同时培育对劳动者足够尊重的情感,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家校携手,劳动教育常态化

1.大手拉小手,亲子劳动进校园。学校定期邀请具有种植技术的家长代表走进校园,深入课堂与学生分享农业知识;与学生一起走进“欢喜田”参与劳动,手把手教学生播种、间苗、施肥、采摘……从中收获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节假日期间,“欢喜田”无人管理,学校发出“亲子管家”志愿者招募令,家长和学生积极响应变身“欢喜田”管家。家长带领孩子运来了一袋袋肥沃的土壤,把欢喜田的土层填补得更加厚实、肥沃;买来小栅栏、小篱笆把菜畦装扮得漂漂亮亮的……家长、孩子在劳作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同时也收获了快乐与亲情。学校依托欢喜田,根据时令季节,开展“种植节”“美食节”“义卖节”,丰富“亲子劳动”项目,营造了温馨、和谐的亲子劳动氛围,促进亲子情谊,更激发了亲子劳动热情。

2.小手拉大手,亲子劳动进家庭。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种植技能应用于家庭种植,带领家长一起美化家庭环境,在实践中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以“欢喜田”收获节开展的厨艺大赛为契机,学校德育处动员学生学会为父母做饭做菜,干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厨艺展示,从学校延伸到家里,从赛场回归到日常生活,让劳动教育成为常态,制订家庭劳动清单,利用周末和假期组织开展“今天我当家”“家庭劳动大比拼”等活动,体会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学会分担,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树立做幸福生活缔造者的担当。

(四)校社结盟,劳动教育多样化

1.专家指导,激发劳动创新思维。学校与探趣自然科学团队结盟,联结福建农林大学的专家为学校送来蔬菜种子、菜苗、诱(杀)虫灯等,为校园规划种植空间,指导科学种植,问诊把脉,让科学种植深入人心。在专家的指导下,科学教师带领学生设计智慧种植管理系统,实现自动化浇灌与施肥:根据植物生长规律,科学用水,保证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当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营养现状,调配最适宜的有机肥料,保证了作物的最优肥料供给;利用太阳能杀虫灯、生物天敌和生态种植方法科学防治病虫害。专家指导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促进新劳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科技加持实现了劳动实践基地的蔬菜绿色生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校外研学,拓宽劳动实践空间。为了让长久居住在城市的学生能到更广阔的大自然接触肥沃的土地、多样的农作物,学校与飞思农庄、麦壳里工坊结盟,成立校外研学基地,给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劳动实践空间,以团队活动、小组活动等不同方式定期组织亲子研学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借助麦壳里食育团队的力量,通过饮食观念、营养知识、饮食安全、饮食文化等知识教育和多种多样的食品手工制作、烹饪等体验,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和选择“食”的能力,培养健康饮食观念,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学校依托飞思智慧农场的优势,架起了科技与劳动教育的桥梁,通过囊括计算机、电子信息、仿真技术等的VR 技术,将现代智慧农庄——飞思的农业种植场景构建成虚拟的三维数字画面,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播种、移栽、浇水、施肥、除草、采收等农事操作过程,在快乐的游戏交互和实践中体会作物种植与生长的乐趣,助力学生系统认知作物及生产,为更好地实施劳动教育打下知识与情感基础。

四、“欢喜田”劳动课程评价体系

学校将学生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符合学校的劳动评价制度,探索构建了“123”欢喜田劳动课程评价体系,即“一袋两册三评”。一袋:建立动态生成的档案袋。两册:劳动实践成长手册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劳动实践成长手册由学生自己记录日常的劳动实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包含自评、家长评、教师总评三个部分,从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四个维度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每个月对学生进行一次评价,一学期进行一次总结评价。三评:一是评选“劳动之星”,针对具体的劳动实践项目,从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成果等方面制定量化积分表,班主任对本班学生进行评价反馈信息,根据学生实践情况进行积分,每月一小结,一学期一总结,根据积分并结合“一袋两册”评选出班级“劳动之星”,在班级劳动之星评选的基础上推荐参评校级劳动之星,学校对这些劳动之星进行表彰;二是评选“劳动先进班级”,学校将定期对班级劳动进行考评,评选出“劳动先进班级”进行表彰;三是评选“劳动小达人”,学校不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主题活动以及劳动知识、技能竞赛,并邀请家委参与评选,评选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为“劳动小达人”。学校通过校园红领巾广播站、微信公众号、校园网、微信群等公布评选结果,宣传先进的典型事例,号召队员们向身边的榜样学习。

“我的孩子自从被评为‘劳动之星’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每天都能自觉整理房间了,周末还主动下厨展示一两道菜”“翻开孩子的劳动实践手册,我惊喜地发现学校的劳动教育不仅让孩子掌握了劳动技能,还伴随着生命成长的感动。”家长的感慨进一步验证了多途径评价学生劳动教育情况,让学生由被动参与转为主动积极参与,让劳动真正走进学生生活,植入学生心中,提高学生劳动技能,促进良好劳动的习惯养成以及正确的劳动观念的树立,提升了学生的劳动素养,推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劳动学校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