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际翻译视角下肯尼亚戏剧《黑隐士》的翻译实践研究

2022-03-17坚,刘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雷米译者译文

黄 坚,刘 旭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脚步的不断加快,一些优秀的非洲戏剧陆续进入国人视野。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戏剧需要高质量的翻译助力,才能避免各种内在元素的流失,确保观众和读者在观摩和阅读过程中不会出现误解和曲解。可见,非洲戏剧的成功“引进”,不仅取决于其高超的艺术造诣,还取决于高质量的译介工作。《黑隐士》是恩古吉的第一部剧作,1968年正式出版。该剧曾于乌干达的坎帕拉国家大剧院上演,引起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标志着恩古吉的戏剧创作的成功。该剧讲述的是肯尼亚独立时期一个部落里发生的故事:主人公雷米作为部落中唯一的知识分子,先是遁入都市离群索居,后在道德良心的驱使下回归部落进行改革,却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为了真实地反映后殖民时期肯尼亚所面临的文化危机,剧作家精心设计了对白,强化了本土文化特色,勾勒出彼时的政治危机。也正是因为这样,《黑隐士》成了一部能够载入非洲戏剧乃至世界戏剧史册的佳作。

一、交际翻译理论与戏剧的关联性

20世纪60年代末,翻译作为一项语言活动开始受到广泛关注。1981年,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两种翻译理论。该理论一经问世便得到了译界的高度认可。交际翻译旨在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原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也就是译者以目的语读者为导向,在处理译文时,重在传递特定语言环境下的准确信息,而不是逐字逐句地机械翻译。“语义翻译则倾向于在目的语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的上下文意义。”①王梦璐:《交际翻译理论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以〈完美主义者〉剧本为例》,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后者以追踪原作者的思想历程为目的,争取将原汁原味的语言风格展现给读者。由此可见,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是纽马克理论最核心的部分。

纽马克提出了三个语言功能: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表达功能是以作者为中心,不考虑读者的感受,多用于文学作品、权威性言论、自传、散文及个人信函等。信息功能是以语言之外的信息为主,重点是语言所描写的客观内容,典型代表包括教材、学术论著、会议纪要和科学性文章等。呼唤功能以读者为中心,语篇的目的旨在影响读者,特别是读者的情感和行为,常见于说明书、告示、宣传手册、广告以及通俗小说中。①P.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2001.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很容易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驱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关注剧中出现的冲突,思考隐藏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按照纽马克的标准,戏剧属于呼唤功能型文本,呼唤型文本为戏剧翻译提供了新的策略方向。这类文本强调忠实于读者,充分挖掘读者的剧情参与感,促使读者按照作者意图去感受、思考、行动。因此,交际翻译理论在戏剧翻译中的运用,能够满足其流畅性和可读性的需求。

纽马克认为:“戏剧翻译的目的就是成功地演出,因此戏剧翻译者的头脑中必须装着潜在的观众。”②封霞:《纽马克翻译模式视角下的戏剧翻译实践报告》,天津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翻译,戏剧翻译有着双重身份——既要能够记录在书面上,也要能呈现于舞台前,即兼具可读性与表演性。观众在观剧时通常注重情节和人物对话,因此在翻译戏剧文本时要考虑舞台效果,对白翻译力争通俗易懂。译者须置于目标语读者的角度,精确传达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心理活动,从而准确传达戏剧源文本的精髓。

鉴于绝大多数非洲戏剧处于“待在深闺无人知”的状态,相关翻译研究工作必须提速提质,这也是本文立论的内驱力,目的是通过分析交际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内在关系,为非洲戏剧未来的中译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翻译中的政治元素呼唤

《黑隐士》着眼于肯尼亚部落文化,对其落后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揭示了彼时知识分子的政治觉醒与反抗意识。为进一步呼唤出创作背后的政治元素,引起读者或观众共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特别关注富含政治元素的词汇与句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法进行翻译,帮助观众或读者更准确地把握词汇、特定句式背后隐含的政治元素,例如:

例1:Omange:And even leaders who were the supporters of the Africanist Party are the very ones who areencouragingthese feelings.③Ngugi wa Thiong’o,The Black Hermit,London:Heinemann,1968,p.29.

译文:欧曼奇:甚至那些曾经支持泛非主义党的领导人,也正是那些煽动这种情绪的人。

结合雷米与好友欧曼奇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对话语境,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方面,以雷米和欧曼奇为代表的非洲新生代知识分子对当时的执政党泛非主义党颇为不满;另一方面,两人在争论是否政府会对社会问题立法时,欧曼奇认为,支持泛非主义党的领导人不可能通过一项会触碰到其权力根源的立法。因此,对“encouraging”一词的处理就不能遵循其原本的“鼓舞”或“激励”之意,转而选择带有贬义的“煽动”,“怂恿”才能够更好地刻画出人物的情绪,反映出他们内心的愤懑,进一步凸显部落主义与新兴的东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冲突。又如:

例2:When we all stood solidly behind the Africanist Party we thought that once Uhuru was gained,taxation,for the poor,would stop.④Ngugi wa Thiong’o,The Black Hermit,London:Heinemann,1968,p.14.

译文:当我们坚定地拥护泛非主义党时,我们认为:“一旦获得了乌乎鲁(自由),穷人的税收就会停止。”

剧中的“Uhuru”是一个高频词。在斯瓦西里语中,它的意思是“自由、民族独立”,具有非常鲜明的非洲特色。恩古吉之所以摒弃英语,转而选择斯瓦西里语来表达“自由”的含义,与他的政治立场和创造意图是一致的。尽管剧作家从小接受的是殖民地的英式教育,随后的成长经历让他看透了殖民统治的危害性。为了表示自己与殖民统治和影响的决裂,他先后放弃了英式名字和英语创作。《黑隐士》虽然是他的早期作品,却还是因为非洲本土词汇的零星点缀,反映了恩古吉的审美价值取向,暗示了他的反抗意识。为进一步呼唤出作者创作背后的政治元素,译者将“Uhuru”一词直接音译为“乌乎鲁”,并在其后添加中文补充说明,确保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原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达到交际翻译的目的。若直接翻译成“自由”,会淡化原文的政治色彩,不利于读者或观众深入感受恩古吉的创作取向和政治选择。

例3:Omange:You didn’t get my point.It depends on what kind of government,on the kind of legislation and on the kind of issues.

Remi:Depends,depends!Depends on the kind of kind of what!①Ngugi wa Thiong’o,The Black Hermit,London:Heinemann,1968,p.28.

译文:欧曼奇:你没明白我的意思。这要看政府的情况,看立法的情况,看问题的情况。

雷米:看情况,看情况,什么的什么都得看情况!

“雷米大学毕业之后,处于一种两难的抉择中,要么回到荒野上的部族里,去娶死于反对殖民者的战争的哥哥的遗孀,从而成为部落领袖;要么就留在首都内罗毕,成为一个‘黑色隐士’。”②邱华栋:《恩古吉·瓦·西昂戈:回望肯尼亚,凝视非洲大地》,《西湖》2014年第5期,第83—89页。原文中雷米与欧曼奇就政府是否会对社会问题立法产生激烈讨论,通过三个并列的名词强调了彼时肯尼亚政府对社会问题立法的不确定性。雷米认为那些领导人只是口头上支持泛非主义党。为维护其自身的根本利益,这些领导人不愿对社会问题进行立法,像国家独立以前的殖民者一般,靠接受贿赂与膨胀的工资继续欺压百姓,从而中饱私囊,满足私欲;欧曼奇则认为政府应该采取行动,严肃处理利用种族、部落或宗教差异获利的人。如果直译为“这要看政府、立法和问题的情况”,则削弱了舞台表演的气势,同时淡化了句式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政治元素。另外,“重复是汉语语篇衔接的一种方式,但是英语在一般情况下却要避免重复”③曾荣:《红色纪念馆解说词的英译策略探讨——以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为例》,《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1期,第73—76页。,这是汉英两种语言尤为突出的差异,故译者转而采用增译的手法丰富句子的含义,将之译为“这要看政府的情况,看立法的情况,看问题的情况”,在保留原文形式的同时,渲染了原文的政治色彩,更大强度地呼唤出文字背后蕴藏的政治元素。如此处理,既能反映西方殖民侵略后肯尼亚面临的政治危机,更能体现出恩古吉创作背后的政治动机,即希望东非的知识分子放弃隐士生活,去迎面解决部落文化与宗教文化之间的矛盾。

由此可见,译者在处理暗含政治色彩的词汇与有助于体现政治色彩的句式时,应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效果,对原文信息进行灵活处理,尽可能原汁原味地把原文背后所暗含的政治元素呼唤出来,完整无缺地呈现给目的语读者,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三、翻译中的文化元素呼唤

《黑隐士》实际是以恩古吉本人的经历为蓝本来摹写的。剧作家希望东非的知识分子放弃隐士生活,去迎面解决部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之间的矛盾。译者通过比对中非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处理了富含文化元素的词汇和句子,完成了文化元素的呼唤,如:

例4:Like rain.Her son is dearer to her than her Christianity.④Ngugi wa Thiong’o,The Black Hermit,London:Heinemann,1968,p.14.

译文:就像及时雨一样。比起基督信仰,儿子对她来说更为珍贵。

在《黑隐士》第一场第二幕中,部落首领按照部落传统,在出发找回隐居城市的雷米前寻求他母亲的祝福。不过此时的她早已皈依基督教,不再信仰本土宗教。从众人对牧师的态度可以看出,本地宗教与基督教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尽管如此,思儿心切的母亲还是答应了长老的诉求。这对于前去寻人的长老而言,事情发展得出乎意料的顺利,不亚于一场“及时雨”。

“西非的约鲁巴人总把湖泊、溪水、河流与神和神灵联系在一起……每年无数朝圣者去那里向河神祈祷,请求恩赐”①曾梅:《俄亥俄河畔的非洲水神——非洲传统文化在小说〈秀拉〉中的反映》,《山东外语教学》1999年第1期,第43—47页。,雨水在当地人心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在中国古代,人们靠种植为生,而粮食的收获主要依赖于良好的雨水天气”②刘翠萍:《〈水浒传〉翻译中的再创造》,《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第3期,第90—91页。,因此“及时雨”这一称呼说明母亲的出现就像雨一样及时。剧中的“rain”明显是一个暗喻,不是指自然界中由于气象变化而带来的雨水,而是指母亲对部落长老行动及时祝福。由此可见,将“rain”直译为“雨水”将降低这一自然现象在非洲文化中的被重视度,难以引起观众和读者的共鸣。故译者聚焦文化元素的呼唤,将之译为“及时雨”。如此的处理既保留了原语的意象和原文的形象比喻,又符合交际翻译的目的,让观者产生与本民族文化联想的同时,更加理解母亲当时送来祝福的及时性与重要性。又如:

例5: Pastor:When he went to this University--Ah! I always said Satan was clever:Involved him in politics and other worldly pleasures and power--He became-ah-well.③Ngugi wa Thiong’o,The Black Hermit,London:Heinemann,1968,p.18.

译文:牧师:当雷米进这所大学时,我总说撒旦很狡猾:因为他让雷米参与政治,接触其他世俗的快乐与权力。

作为一名基督教传教士,牧师认为雷米不愿回到部落的原因是受到了撒旦的蛊惑。在西方传统文化中,撒旦是上帝的敌对者,是罪恶的象征。④罗诗旻:《〈失乐园〉的诗歌叙事与伦理嬗变》,《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第12—19页。“clever”一词在《新牛津词典》中释义为“聪明的,伶俐的,有才能的”,但在此处若译为“撒旦是聪明的”,显然与撒旦的定位不符,撒旦是邪恶的化身,象征着狡猾、诱惑与堕落。因此对“clever”一词进行变通处理,将其译为“狡猾的”,可以准确地表达出牧师内心的不满,生动地刻画其性格。此外,译者考虑到一些读者将非洲人视为化外之民的偏见,通过增译的手法丰富原文中句子的含义,充分体现中非文化中母子之间情深意切的共性,如:

例6:Many letters have we now sent to him,but no reply,not a word from him,a child I bore,and like a plant in the field tended carefully,anxiously watching the sun,the wind and the rain,that no malicious weather should come to harm him.⑤Ngugi wa Thiong’o,The Black Hermit,London:Heinemann,1968,p.2.

译文:我们曾寄了许多信给他,他都没回复。我生的这个孩子,竟一个字也没回。就好比田野中的一颗植物,我细心地呵护着,担心他被日晒、被风吹、被雨淋,担心恶劣的天气伤害他。

去往城市的雷米多年杳无音讯。思儿心切的尼欧比在讲这一段话时,用上了明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含辛茹苦抚育孩子的心酸和对孩子从不联系自己的失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从字面上看,尼欧比关注的是太阳、风雨等自然现象,但实际上这些都暗示着人类在成长过程中会遭受的挫折和苦难。“母性最根本的特性就是对弱小事物的慈爱,母性最大的功德就是生养孩子,繁衍后代。”⑥刘蔚娴:《亘古不变的赞歌——解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非洲雕刻艺术精品展”中的女性表情》,《艺海》2019年第4期,第132—134页。译者对句式的增译处理可以更好地勾勒出一位长年累月为孩子操劳的母亲形象,无惧日晒雨淋、风吹雨打,高度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母亲形象,从而获得了移情效果,让剧中这一母亲形象深入人心。

可见,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与语言习惯。采用交际翻译原则进行翻译,不仅能使译文所表达的含义足够严谨准确,有效地传达原文的信息,还可以使目的语读者迅速融入角色,富有体验感。

四、翻译中的情感呼唤

戏剧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是作者情感的表达。不过因为文化习俗、语言规则、审美价值等不同,一味采用语义翻译,将破坏原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为了更好地让目的语读者和观众得到原语读者和观众的阅读观赏体验,译者认为,呼唤情感在翻译中必不可少,而这离不开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如:

例7:REMI:True -but -.Anyway,let’s stop talking about these things.They say life is too short.Shall we go?①Ngugi wa Thiong’o,The Black Hermit,London:Heinemann,1968,p.27.

译文:雷米:是的,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别再谈这些了。城里人常说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我们可以出发了吗?

上面这段对话出现在《黑隐士》第二场第一幕中,对话的双方分别是雷米和他的女友简。雷米为逃离部落的枷锁而隐居闹市,夜夜笙歌。一方面是因为他不愿接受因兄长逝世,嫂子转而成为自己妻子这一落后的旧俗;另一方面,他对养育自己的部落所固守的部落主义感到失望。雷米无力改变现实,于是选择通过尽情放纵来麻痹自己。这与中国自古以来许多背负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文人墨客感慨人生短暂、现世的抱负无法实现的情境高度契合。如《古诗十九首》中写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②宋秋敏:《宋词“时间书写”的文化蕴涵与审美心理考察》,《天府新论》2019年第5期,第138—144页。剧中的雷米何尝不是如此?如果翻译一味采用直译,只表达出“人生苦短”而没有“及时行乐”,则无法表现出主人公回避部落责任、麻痹自我的心态。译为“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反而更恰当地描写出了雷米的消极心态。再如:

例8:THONI:I cannot now go to a third husband.I cannot roll from hand to hand,a public ball,or a common whore.Making myself cheap before the world.Rather than that,I shall die and have the grave for a bed.③Ngugi wa Thiong’o,The Black Hermit,London:Heinemann,1968,p.3.

译文:索妮:现在我不会再去找第三任丈夫了。我可不能像一个皮球或一个妓女那样,不停地被别人倒手。与其在他人眼中变得下贱,我宁愿去死。

这句话出自剧中人索妮之口,是她对尼欧比劝她改嫁的回复。如果不考虑情感的因素,直接将后半句话直译为“与其在他人眼中变得低贱,我宁愿去死并以坟墓为床”,将严重违背汉语的表达习惯,从而阻断了观众或读者的情感交流。实际上,“以坟墓为床”的意思与“宁愿去死”所描写的状态是一致的。因此,译者在保留了原文的核心含义的前提下,变通地删除了前半句,让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如此处理,既没有曲解人物的愤怒情绪表达,也没有让译文变得佶屈聱牙,反而以短促有力的话语道出了剧中人物的委屈和愤怒,迅速将话语中的情感传递给了译文的受众。除了变通翻译法以外,译者还采用增译的翻译方法完善目的语的句子结构,帮助观众迅速理解剧本内容,消弭剧作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如:

例9:Remi:Go and tell it to all:The ridges,hills and the mountains.Tell it to all the land.④Ngugi wa Thiong’o,The Black Hermit,London:Heinemann,1968,p.44.

译文:雷米:去把这件事告诉所有的一切吧,告诉山脊、告诉丘陵、告诉群山,去把这一切告诉给大地。

原文通过并列的三个名词强调了雷米回归部落的决心。译文采用排比的手法保持了与原文的形式对等。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英语句意的明确主要依托句子结构的严密,句中关系常用关联词明确表达。因此,译者根据英文语言特色重新梳理句子成分,不是直接将原文翻译为“山脊、丘陵、群山”,转而采用增译法,在三个并列的名词“山脊”“丘陵”和“群山”前补充明确的谓语动词,并分别译为“告诉山脊”“告诉丘陵”和“告诉群山”,让这段台词朗朗上口且气势如虹,更好地强化了舞台效果,引起了观众和读者的共鸣,让他们对即将返乡施展抱负的雷米充满着期待,甚至深入体会到主人公的豪迈之情。又如:

例10:THONI:Can’t go back to a house of shame and humiliation,to be laughed at,to be flouted,to be driven out,and by him,my husband,when I’d wanted to give him my body,my heart to keep.

译文:索妮:我原本还想把我的身体,我的心留给他,但我不能回到一个充满羞辱的家;我不愿再被人嘲笑、蔑视,被他、我的丈夫驱赶出去。

索妮听到雷米说要用脚踩碎部落主义以及所有习俗的枷锁,绝不会娶一个哥哥的女人时,她备感痛心,失望至极,在经历了无数苦难与漫长等待的煎熬后,毅然离家寻死。途中在与一个乡村妇女对话中,索妮只想回到一种没有痛苦只有平静的黑暗中,不愿重回那个让人痛心的家。为刻画出索妮不愿回到家中的一系列原因与索妮彼时寻死的决心,原文采用多个不定式表示索妮不愿再回到被蔑视的生活状态。若在翻译中拘泥于原文信息的一一对等,将其译为“我不能回到一个充满羞辱的家;被他,我的丈夫嘲笑,被他蔑视,被他驱赶出门,我原本还想把我的身体,我的心留给他”,易让读者觉得语言啰嗦、头重脚轻。为了更好地传达出剧中人物的情感与表现演出时的舞台效果,译者采用重组与省译的方法,对后半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调整语序,突出主要信息,大胆删除不影响读者理解以及文章主题的冗余内容,从而更好地呼唤出索妮彼时痛苦、失望的心情,表现出索妮寻死的决心,使观众对原作产生更大的共鸣,从而实现交际的目的。

五、结语

戏剧翻译对于海外优秀戏剧的推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通过对文中蕴含政治、文化、人物情感的典型词汇与句法的处理,分析了《黑隐士》的剧本翻译效果。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交际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与此同时,笔者确定在非洲戏剧的翻译过程中,政治、文化和情感元素的呼唤至关重要,这既是确保原作的内涵不被曲解的前提,也是保证舞台表演效果的要求。鉴于中非人文交流日趋密切的现实,我们可以预见到,越来越多的非洲戏剧作品将步入中国,这对译者群体而言,是难得的契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译者的智慧和努力,非洲戏剧将进步向中国观众和读者展现自身独有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雷米译者译文
第一个穿越大瀑布的人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第一个穿越大瀑布的人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复制爱因斯坦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I Like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