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2-03-17陈英哲

教育现代化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学评价教学质量

陈英哲

(呼伦贝尔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摘 要:本文针对师范专业认证基本内容、认证条件等内容展开分析,讨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课程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提高课堂教育特色、优化课堂教学制度、提高课堂教学投入、健全课堂教学评价等措施,其目的在于积累相应的教学经验,满足师范专业认证需求并为课程教学不断完善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师范专业认证;教育特色;教学评价;教学质量

本文引用格式:陈英哲.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2,9 (6):91-93,101.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是高校师范类历史学专业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课程详细地讲解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典籍并着重选取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著名的篇章进行学习的课程。通过《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的学习,使历史学专业的师范生生对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史籍有一个基本了解,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中国史籍特别是文言史籍的阅读与分析等实际运用的能力,进而为中国古代历史的深入学习、研究和教学奠定基础。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和课程特点,选择可靠富有实效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样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一 师范专业认证相关内容概述

(一) 基本内容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过程,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能否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目前推行的师范类的专业认证标准,由三类三级构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要求监测;第二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第三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卓越标准认证。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内容是由中学教育认证标准、小学教育认证标准、学前教育认证标准三类三级构成,三类之间根据不同学段特点各有差异,三级之间相互衔接,逐级递进。本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是基于第二级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的内容而开展。

(二) 认证条件

师范专业认证条件包含以下内容:第一等级的认证属于基础内容,其要求是实现结构全面覆盖,即在教育部完成正式备案的普通高等院校示范本科专业学生以及普通高等教育类院校专科教育专业,都需要参与到其中,若未取得认证将直接影响到个人学位证或毕业证的获取。第二等级和第三等级非强制参与,专业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和能力情况,遵循自愿原则进行申请。对于第二等级的认证,需要其满足以下条件:①普通高等学校示范类专业;②毕业满三年;③通过第一等级认证。对于第三等级的认证,需要其满足以下条件:①普通高等学校示范类专业;②毕业满六年;③通过第二等级认证。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在教育界享有较高认可度、办学历史悠长的个别普通高校,拥有在校期间直接申请第三级认证的机会。本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是为满足第二级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的条件下进行。

二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课程教学目标

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OBE”理念,结合师范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该课程教学目标定为:第一,能够对中国古代重要历史文献进行掌握,内容包括文献作者、文献年代、文献编纂特征、编纂方法的优劣等,提高学生使用中国古代典籍的准确性,同时也为学生顺利使用古代典籍奠定良好基础。第二,提升学生对于文言文史料的理解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也会帮助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鉴别和应用,这也为学生深入分析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提供帮助。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分组合作探究的途径,按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团队协作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使其可以更好地胜任团队角色。

三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课程教学改革要点

(一) 提高课堂教育特色

1.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在开展课程培养时,首要任务便是明确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需要培养何类人才。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我校师范类历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有基本的教育学理论和扎实的史学理论基础,良好的历史学专业素养,过硬的历史教学基本功,较强的历史教学研究能力,社会责任感强烈,人文情怀深厚,身心素质良好,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能够在中学、教育机构从事历史教学、教研和管理等相关工作的“优品德、强能力、能创新、留得住、下得去”的历史教师。课程目标既要符合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也为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那么课程目标为此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如上述本课程目标就分别支撑学科素养、教学能力以及沟通合作三个毕业要求。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也要符合师范专业认证的需求和课程目标的要求进行授课。例如,在《甲骨文、金文介绍》课程教学中,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对该时期史官制度内容进行梳理,同时能够了解先秦时期的一些典籍内容和对应的史学价值。基于总体的教学目标,可以课程目标进一步细分,具体内容如下:①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文献载体,包括甲骨、金文、石刻、缣帛、纸等,并对其演变历史进行梳理,了解文史的进化过程。②对于儒家经典《十三经》的基本内容的进行初步了解,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和《孟子》,讲解不同典籍的核心内容。③对于史官的工作职能和重要性进行解析。④对于目前留存于世的先秦典籍资料、史料中记载的典籍资料进行梳理,并对这些资料的史学价值进行客观评价,为方便教学活动的进行,会采用时间线分析的方式进行梳理,起到加深学生学习印象的目的。

2.提高专业素养融入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做好专业素养的融入工作,从实践情况来看,应注意以下内容:第一,做好专业理念的融入工作,该课程作为一项基础课程,在学习过程中也包括一些经典、留存至今的教育思想,例如,课程中对于《十三经》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讨论“儒家思想”在各个时期的变化,从而让学生可以对这一教育思想有更加深入的认知,为师范生的培养打好基础。第二,做好专业知识的融入工作,在对课程进行学习时,不仅需要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同时也需要将这些知识与史学研究活动结合在一起。例如,在对课程进行教学时,会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研究案例,让学生对课程学习价值进行更加充分的认知,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实践的转换体系,便于史学研究活动的有序进行。第三,专业能力培养,在史学专业在学习中秉持唯物史观,致力于国内外史学动态与发展趋势研究,这也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做好一些真实案例的引入,同时提供一些研究课题来让学生进行研究和分析,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对史学知识进行更好认知,同时也为个人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充足保障。

(二) 优化课堂教学制度

1.融入学科特色。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对于课程知识展开细化分析,并且将课程和学科特色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提高课程教学结果的使用价值。例如,在《 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课程教学中,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对该时期儒家经典《尚书》的形成过程进行整理,同时选择《牧誓》篇作为选读篇,以帮助学生对该书进行更加深入地理解。在对《尚书》演变史学习过程中,会将其和当地与《尚书》有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汇总,而且建立了契合当地高校教育环境的“新三模块”,具体内容如下:(1)理论模块,即对于《尚书》中提倡的教育原理、教育科学等理论知识进行分析;(2)技能模块,即围绕《牧誓》篇的传达思想,来选择相匹配的教学方法、训练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印象;(3)实践模块,拟定相应的见习课题,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2.实现制度双重价值。在开展课程教学时,实现制度双重价值能够加快课程教学速度,不断提升课程教学结果的应用价值。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学生毕业后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研究技能,因此在课程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发挥出教学制度的工具价值,对于教学活动进行规范,而且在活动中也需要做好计划性、组织性、目的性的培养工作,从而确保教学目的的顺利达成,满足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例如,在《春秋》课程教学中,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对该时期《春秋》的形成过程、历史价值、产生作用、春秋笔法等内容进行梳理。参考制度双重作用,在对其进行分析时,秉持“以人为本”理念,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自主权,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印象,也会将《春秋》与其他典故进行比对,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搭配着相应的见习课题,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过程中也会对教学制度进行优化,将制度工具价值与人为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以满足相应的使用需求。

(三) 提高课堂教学投入

1.提高教学投入意识。课程教学活动中,也需要做好增加教学投入意识的相关工作,这也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保障。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做好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投入意识的培养工作,以此来促进学生有序开展课程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结果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国语》课程的教学中,需要提前对《国语》这一著作的主要思想、思想倾向进行整理,同时也会整理《国语》的历史背景、史学上的贡献度等内容,在课堂中持有饱满热情展开教学,同时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进行观察,等待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也会对做好相应的反思工作,总结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和优势,将教学优势融入到下阶段课程教学,积极完善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提高教学结果的合理性。而学生也需要根据教师指示,做好课前教学知识的总结,在该课程的学习中做好教学互动的参与工作,并养成良好的记笔记习惯,这样不仅利于个人专业知识的稳步提升,同时也可以积累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另外,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国语》学习经验,并根据教师列出的延伸问题来学习其他书籍内容,以此来提高个人学习体系的完善度[1]。

2.适当增加资金投入。课程教学活动中,也需要做好增加课程教学资金投入的相关工作,这样也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课程的产出效果。从实践情况来看,应注意以下内容:第一,高校院校做好资金分配比例的调整工作,为史学专业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支持。例如,高校图书馆需要储备与课程相关的书籍,如该课程中会学习到二十四史,那么高校也需要提前储备这些图书,涉及文言文版、注释版本等。而院系也需要储备足够数量的书籍,人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能少于30册,以满足相应的教学与认证要求。第二,做好教师教学资源的补充工作,该课程在教学中会涉及到中国许多典籍,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需要做好教学设施的优化工作,为教学活动的推进提供先进设备,如多媒体、技能训练室等。例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栏目,让学生对于这些典籍的传承过程进行系统性了解,同时在技能训练室来组织学生进行师范生技能训练,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也需要建立舒适、宽松的学习场所,这样也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推升,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2]。

(四) 健全课堂教学评价

1.进行教师课堂评价。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需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不断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也需要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做好相应的评价工作,根据评价反馈结果来调整后续的教学方法,以起到持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需要根据该专业教师的特殊性建立相匹配的评价体系,遵循师德为先、教学为先的原则,将定性化指标转换为可量化分析的指标,如课堂互动情况、学生学习状态、学生知识积累情况,这些指标都会以量化的形式进行处理,以此来提高所得到评价结果的直观性。而且在教师评价活动中,也需要提升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参与其中,而且还需要进行同行互评和教师自评,这样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快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加快自身能力的完善速度。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也需要做好三种评价途径的对应比例,同时对于教学评价的反馈渠道进行科学评估,这样有利于快速获取评价结果,便于后续课堂教学改进活动的快速进行,激发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3]。

2.全面考核学生学习情况。除了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考核外,在课程教学活动结束后,也需要做好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考核,根据反馈情况来调整后续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养。在具体的评价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内容:第一,做好考核方式多样化处理,在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时,不仅需要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而且也需要对学生学习状态、学习素养、积极性等内容进行考核,以此来提高学生评价结果的全面性,为后续优化措施的拟定奠定基础。第二,在评价过程中也需要做好量化与质性评价融合的相关工作,将“档案袋”质性评价模式引入到教学评价活动中,这样也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客观评价,对于学生滋生素养的不断提升也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第三,多元化评价课程主体,除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外,也需要做好学生自评和互评工作,与教师评价相类似,借助多元化评价模式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认识到目前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明确后续学习时的改进方向,不断提升学习学习过程的积极性。第四,做好评价反馈渠道的优化,提升渠道应用过程的通畅性,这样也可以及时得到反馈评价,促进自身的共同发展[4]。

(五)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除上述提到的改革创新内容外,也需要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以此来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目前应用较多的课堂教学方法包括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现实模拟教学法、思维导图法、问题引领式教学法等,根据课程内容来匹配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结果。例如,在《史记》课程学习中,教师会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前下达预习任务,让学生对《史记》作者司马迁的生平进行初步了解,同时对于《史记》记录的时间线进行梳理,对课程进行初步学习。在正式课堂上,则使用小组合作法对《史记》的体例特点展开剖析,并且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同时期著作的差异性。教师最后汇总小组讨论建议,并引申出《史记》课程的核心思想与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特殊贡献,这也是课程学习的重点内容,学生全程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印象[5]。

四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作为历史学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程,需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对于课程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创新,以此来提高课程教学结果的实效性,满足高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猜你喜欢

教学评价教学质量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实践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试论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