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文化带山东段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2022-03-17吴春华许雁萍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4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文化产业

吴春华 许雁萍

摘要:以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为契机,以大运河山东段的德州、聊城、泰安、济宁和枣庄五市为研究对象,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入手,分析了五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五市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带;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2014年,京杭大运河成功申遗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彰显了大运河的文化价值。2019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出台,标志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山东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十分重视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于2020年3月印发《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该文件的出台既符合时代发展,又为运河沿线城市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经济指明了方向。基于此,本文以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为契机,以大运河山东段的德州、聊城、泰安、济宁和枣庄五市为研究对象,从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入手,研究和落实山东省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和新任务,真正打破行业和地区的壁垒,实现空间的聚合和业态的融合,全面整合区域内外的文化产业资源,进而实现文化产业间的深度融合发展。

一、大运河文化带山东段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一)是弘扬齐鲁文化,建设文化强省的应有之义

大运河山东段地处大运河中枢区段,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曲阜三孔、泰山、齐长城、运河等4处世界文化遗产。儒家文化、墨子文化、董子文化、泰山文化、漕运文化、水浒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相映生辉,具有鲜明的齐鲁文化特征。山东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指出:“力争到2025年成为文物强省,让“三孔”、泰山、齐长城、大运河等成为国家文化地标和中华民族精神标识”。在资源保护的前提下,深挖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资源,讲好运河文化的山东故事,助力山东“文化强省”建设。

(二)是山东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的示范项目

大运河山东段流经山东省西部五市,由南向北依次是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属于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是山东省的经济洼地。2020年山东省GDP总量为7.3万亿元,而五市GDP总和是1.44万亿元,仅高于排名第一的青岛1989亿元,占全省GDP的19.68%,不到1/5的比重。所以,大运河山东段的新旧动能转换直接制约着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与质量。大运河山东段要充分挖掘运河文化资源,加强与儒家文化、泰山文化资源的联系,借助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等手段,推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盘活闲置的优质资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引擎

习总书记强调山东省要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大运河山东段核心区运河主河道流经18个县(市区)分别是德州市的德城区、武城县、夏津县;聊城市的临清市、荏平区、东昌府区、阳谷县;泰安市的东平县;济宁市的梁山县、汶上县、任城区、嘉祥县、鱼台县、微山县;枣庄市的滕州市、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这18个县区共有223个乡镇、9279个村落,是大运河文化带乡村最为密集也较为落后的地区。大运河沿线乡村的振兴,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从“魅力运河”到“多彩乡村”再到“美丽山东”,需要运河文化助力山东新一轮经济腾飞。

(四)是山东省融入国家战略的新机遇

大运河山东段连接“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区域。加强山东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既有利于沿线城市寻找新动能,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带动山东融入国家战略的更大平台,借力国家战略新机遇,与国家战略实现互联互通,与周边省市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二、大运河文化带山东段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日趋良性发展,市场主体持续壮大,但区域发展不均衡。据2016年山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数据显示,前5位的青岛、烟台、济南、潍坊、淄博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为1628.75亿元,占全省比重高达57.42%,而运河沿线五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有574.4亿元,占全省比重的20.27%,前者文化产业增加值是后者的2.84倍,差距较大。从排名来看,第一梯队中无一上榜,第二梯队占有2席,排名靠后的5个城市却占了3席。可见鲁西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总量小。文化产业产值占当地GDP比重均在全省平均线以下,说明文化产业对当地的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小。

三、大运河文化帶山东段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

(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大运河是山东省第四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入选大运河遗产名录有8段河道、15个遗产点,沿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表2所示)。

山东段运河沿岸历史上遍布北方特色的古朴街巷和民宅,具有浓郁的江北文化特色,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鲁西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和资源支撑。

(二)重视运河开发

山东省十分重视运河开发,在地区旅游整体形象推介中,纷纷打出“运河牌”。聊城“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济宁“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枣庄“江北水乡”“运河古镇”。2013年7月《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公布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省级政府颁布实施的大运河遗产保护专项规章。为了打造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工程,建立大运河遗产管理机制等。2019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力争2025年成为文物强省,让“三孔”、泰山、齐长城、大运河等成为国家文化地标,加强大运河山东段文物保护利用。

四、大运河文化带山东段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

鲁西沿运五市缺少支柱性产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文化品牌形象不清晰;产品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区协调发展联动性较差等都制约着运河沿线五市的经济发展。因此,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大运河遗产保护,弘扬齐鲁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大运河山东段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物质遗产,就有8段河道,12处水工遗存,3处运河附属,包括临清户部钞关、鳌头矶与南旺分水龙王庙,河道总长度186公里。而未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包括18处河道类、56处水工设施类、5处大运河附属遗存、8处湖泊、17处大运河相关遗存、6处大运河城镇。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山东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更多,内容更丰富,规模更庞大。涉及民间艺术、饮食文化、手工制品等,多数都是数百年历史发展中传承下来的。如民间美术与手工艺制品东昌府的木版年画、曹州的面人等。民间音乐,临清驾鼓、大运河船工号子等。舞蹈有莘县火狮子、武城抬花杠。其他如聊城杂技,东阿阿胶、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其中。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就是一个天然的素材库,能够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创意产业甚至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但是大运河山东段文化遗产历史跨度大,要梳理文化遗产的脉络,整理文化遗产资源是一项巨大棘手的工程,需要做到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科学实施抢救修复工程,推动遗址遗迹组团式保护。

同时,加强对运河文化、运河艺术、运河故事等运河文化多元价值体系进行研究,加强运河文化与齐鲁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的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如千百年来运河沿线人民不断开凿修复完善运河的传承精神、务实精神;南北交融、农耕商贾、中西文化交流的融合精神;科技创新精神等,对传承好运河文化,讲好运河故事,推动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意义重大。

(二)借力数字经济,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山东省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西部经济隆起带战略规划的实施,目前成效还不是很大。西部落后的面貌尚未有较明显改善。因此。要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大运河山东段文化资源优势,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提升西部经济发展竞争能力,打造山东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一是实施数字化运河文化遗产精品工程。以5G技术为支撑,利用多媒体技术、数字化展示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等,引导优秀文化资源与关键数字技术实现链接。支持打造云博物馆、云图书馆、云美术馆、云艺术馆、云演出、数字红色展馆等线上数字产品,打造极具齐鲁特色的数字文化精品。二是实施大运河文化数字化展示工程。创作《大运河故事》《大运河文化》等系列广播、电视、微电影、动漫节目,促进运河文化的传播。举办高水平的运河论坛、运河文化高峰论坛等各类论坛活动,策划运河文化节、运河文化主题庙会,加强运河文化的宣传。三是培植壮大运河特色产业。山东德州、临清、济宁、台儿庄等地衙署会馆、官仓商铺、驿站钞关、古街园林等鳞集云立,生意兴隆,还出产了许多名优特产和美食名吃。如德州的“博枣”、泰安的“肥桃”、聊城的“鸭梨”、临清的寿宫砖,东昌府的木版年画、泥塑、葫芦雕刻,台儿庄的张家狗肉、马家牛肉,济宁的玉堂酱菜,聊城的武大郎烧饼,德州的扒鸡,微山湖的湖产品及渔家宴等等,弘扬工匠精神,打造知名品牌,开发百年老店,培育特色产业。

(三)打造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大运河山东段城镇体系完备,发展脉络清晰。运河文化特色鲜明。以枣庄、济宁、泰安、德州、聊城为基点打造五大城市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坚持以运河文化为纽带,以同城化为方向,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支撑,完善合作一体化机制,形成功能互补、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大格局。

一是打造“鲁风运河”文化旅游品牌。深挖山东运河沿线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以运河为廊道,以城市为节点,以点带面,构建江北都江堰、鲁运河体验、舌尖上的運河等带状遗产旅游目的地产品集群,打造“鲁风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德州市建设运河自然风貌展示区。聊城市建设大运河商业文明展示区。泰安市打造国际著名旅游和康养目的地。济宁市凭借“孔孟之乡、运河之都”两大品牌,打造儒运融合交汇的文化圣地。枣庄市,突出古城特色、红色文化、鲁南文化,打造“活着的运河”和世界知名的旅游度假休闲区。

二是打造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带。大运河沿线地区对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整体还处于较低水平,以“运河”为主题的部分文化旅游项目显得简单粗放,文旅产品结构单一,实质内容与运河关联度较低,对运河文化、运河非遗的展示与传播效果不佳。省内运河文化旅游资源也未形成组团和联动发展,大运河文化旅游影响力和吸引力远不能与世界级文化遗产相称。大运河山东段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儒家文化、兵家文化、墨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黄河文化的主要载体。大运河山东段除自身为世界遗产外,还有与之相邻的泰山、曲阜“三孔”、齐长城三处世界遗产,足以构建具有鲁风运河特色的世界级别的文化旅游带。

(四)打造大运河山东段乡村振兴的山东样本

大运河山东段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工业发展滞后,农耕文明特征明显。运河沿线文化资源和乡村历史风貌特色鲜明。古运河漕运的发展催生了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以及古镇、古城、古村、古街巷等极为丰富的建筑景观。加强文物保护与古城镇街区修复整合,借助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充分体现运河文化和地域特色,形成“一村一韵”“一村一景”。打造大运河山东段具有运河风韵,环境优良,乡风文明,生活富足,服务设施齐全的乡村振兴“山东样本”。

参考文献:

[1]尚阳,韩明杰.鲁西运河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04):49-54.

[2]许云飞.京杭运河山东段建设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风景带的研究[J].山东交通科技,2007(01):9-12.

[3]姜师立.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意义、构想与路径[J].中国名城,2017(07):50-57.

[4]柳邦坤,邵礼坪.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城市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政策策略探析[J].文化产业研究,2019:135-146.

*本文为山东省2020年度人文社科资助课题“大运河文化带山东段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编号:2020-NDGL-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济宁学院)

2953501705348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文化产业
新时代农村文化产业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作品精选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