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及影响因素研究回顾与展望

2022-03-16钟建军王春光

关键词:建构领域心理

钟建军,王春光,刘 彦

(1.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学院,天津 300222;2.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3.南昌职业大学 教科所,江西 南昌 330500)

自我同一性是在面对工作、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选择和承诺时,经由情感、能力与价值观纳入自我加以组织,以及将真实自我与社会自我、主观我与客观我、理想我和现实我进行自我整合,从而实现自我意义感、连续感、一致感的过程。12—20岁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受我国高中到大学学制教育设置的制约,在自我同一性发展上存在合法的同一性获得的延缓期。因此,大学生既要完成自我同一性发展任务,还要面对亲密关系建立和同一性分享的发展任务。了解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地位发展,对于解读大学生人格自我状态和适应未来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知网以“大学生”为篇名检索,以“同一性”为主题检索,截至2022年2月,共有467篇研究文献;以“同一性地位”做精确的全文检索,共有165篇关于自我同一性地位的研究;以“同一性发展”做精确的全文检索,共有146篇文章;再以“同一性发展”为检索词,做精确检索,共有60篇文章。从主题、研究方法进行梳理,这些研究可以分成: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地位(也有学者译为“同一性状态”)、同一性发展影响因素和机制研究,以及同一性测量工具开发研究三大类。下面结合研究方法和实例、具体研究发现来阐述。

一、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地位研究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地位研究的主要理论背景是埃里克森的毕生人格发展理论。他认为同一性是个体终生发展的主题,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同一性需要,存在一对有待发展的潜在内部心理冲突和相应的同一性危机表现形式。青少年在向青年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学习环境和社会活动的制约,不可避免地面临同一性合法延缓期的问题。因此,在大学期间的同一性发展研究中,自我同一性地位随年级发展而动态变化,其相应的人口学、社会学特征成为研究主题之一。该主题根据领域可以分成一般性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特征研究和领域性自我同一性发展特征研究。这些研究主题以年级横断和横纵结合研究设计为主要研究方法,且多以横断研究设计为主,大多采用一些知名的同一性地位问卷为研究工具,如Bennion和Adams的自我同一性地位问卷和加藤和的自我同一性地位问卷。以横断研究方法为主的自我同一性一般性发展研究的典型样例有:《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1]、《西南地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及影响因素分析》[2],以横纵结合为主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3],以领域性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横断研究样例有《大学生职业同一性及其与性格优点、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4]、《大学生道德同一性的问卷编制及发展特点研究》[5]、《不同民族大学生道德同一性的调查》[6],但是具体领域性自我同一性地位发展的横纵结合研究尚未见相关报告。

这些横断和横纵结合的研究结果虽不一致,却仍有共性的结论:我国大学生中处于同一性获得地位和扩散的人数比较少,不足10%。同一性探索和同一性早闭、权威接纳、权威-同一性形成、同一性探索占据了绝大部分。大学四年期间,大多数人的自我同一性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学生可以从同一性获得,进一步因为危机出现而进入同一性探索,同一性延缓可以进入权威接纳中;从年级来看,大一下半年和大四下半年的现在我和未来我投入愿望都很低,在经历过去危机体验而对未来的低投入上,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从过去的危机中走出来进入对未来的投入期望上。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发展呈现出了MAMA(延缓型-获得型-延缓型-获得型)的态势,与Stephen等描述的同一性MAMA的探索模式一致,个体总是对新任务保持积极的开放态度,并不断尝试对其整合[7]。对于大学生而言,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整合,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心理时空上动态、积极、主动地自我建构与社会适应的综合体。这些发现说明,处于自我同一性不同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职业、亲密关系等有着各自不同的反映态势,那些同一性早闭或者同一性权威接纳群体还需要不断地自我觉醒。他们仍需要结合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主题,在不断地进行客观世界认知的同时,对真实自我、客观自我和主体自我等进行认知和建构,并将主客观我不断地进行整合,形成社会现实我和真实自我相适应的同一性自我结构。

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地位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研究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机制研究主要关心的是个体如何产生同一性危机。面对同一性危机时,个体将会采用何种方式来帮助其分析具体情景,并走出危机困境,获得自我意义感和连续感,探究的是个体如何从危机中整合多个自我,最终达成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针对这个问题,现有研究存在三种研究范式:一是从相关角度对同一性地位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如《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权威性、同一性风格的关系》[8]、《自传体推理: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思维加工》[9];二是从同一性危机应对中个体如何阐述这个故事的角度进行同一性叙述研究,如《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叙事建构研究》[10]、《大学生同一性发展特点和机制研究 ——风格、脚本与意义建构》[1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意义建构的关系》[12];三是从能动干预的角度设置心理干预要素来看同一性变化的同一性干预研究,如《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促进》[13]、《发展性心理干预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改善效果》[14]。这些研究发现:个体如何从防御应对中积极面对问题,个体在认知层面如何从自我理性和他人理性角度看待自己并整合自己行动,在动力层面如何整合自我情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中不可缺少的失衡防御过程、探索整合自我信息过程、整合自我感的过程。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地位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关注与自我形成有关的内、外部因素,从同一性危机-应对模式、同一性危机-依恋内部工作模式、同一性危机事件-同一性地位发展模式、文化适应-同一性危机地位、虚拟和现实社会关系-同一性地位几个方面来探究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对自我同一性地位形成的影响。已有研究多使用心理测量学的相关研究范式,来探究心理、环境、社会、文化因素对同一性地位发展影响。较为典型的研究,如关注网络环境对同一性地位影响的《青少年的同一性实验:网络环境的视角》[15]、《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动机、自我呈现策略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16],从社会支持角度的《生涯社会支持对大学生职业同一性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17]、《大学生主动性人格、社会支持和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相关研究》[18],从主体的心理内部工作模式角度进行的《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影响:自我不一致的中介作用》[19]、《大学生主动性人格、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关系》[20]、《自我肯定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影响》[21],从文化角度进行的《我国城乡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和发展的影响》①、《“仁”的积极思想在女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构建中的应用》[22]。上述研究结论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同一性形成的资源理论所述观点相一致。个体所处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资本和社会资本等以不同方式制约着个体同一性的发展,积极的社会支持、良好的应对、安全的内部工作模式、积极的自我肯定和良好的人格特征都有助于个体同一性的形成。

三、自我同一性地位测量工具研究

自我同一性地位测量学研究的目的是编制有效的同一性地位测量工具。自我同一性地位测量工具研究走过了对国外相关量表的引入修订和自主开发两个阶段。张日昇、王树青等学者分别修订了加藤和的一般性自我同一性地位问卷、Bennion和Adams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23][24][25]测量工具的引入,不仅可以对个体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整体状况进行量化描述,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个体处于同一性达成、早闭、延缓、扩散四种具体地位进行鉴别,为后来同一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和干预应用研究提供了客观参考指标。除此之外,很多研究者在拓展同一性理论结构研究基础上,对不同理论构想的同一性问卷进行编制和开发,如将自我同一性分为个人内部领域、个人与社会互动领域、社会领域后,结合探索和承诺两个过程,编制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过程问卷[7];又如在Bezonsky的同一性风格理论基础上,建构大学生同一性风格的理论维度,编制了大学生同一性风格问卷[26]等。

随着对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不满足于一般性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将视角转向对不同领域性自我同一性的内在结构探索和测量工具的修订和开发上,如《中文版职业同一性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27]、《大学生道德同一性的问卷编制及发展特点研究》[5],大学生职业同一性问卷[28][29]、专业同一性问卷[30]。这些开创性研究使得自我同一性研究从一般性研究走向更具体的领域,深化了学界对于同一性结构和形成路径的研究思路。正是在引进修订既有工具和编制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工具基础上,我国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实证研究有了很大起色,对大学生在社会活动中自我的边界有了深入认识。同时,这些测量工具也充分考虑到中国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独特性,具有本土化应用价值。

四、对以往研究的评价

(一)对领域性自我同一性地位特征研究不够具体

自我同一性是人格发展中自我整合的核心部分,对个体人格的毕生发展至关重要。自我同一性的建构与发展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命题。从自我同一性轴态,也就是self-ego-identity来看,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充满动力的理性建构、情感表达、自我防御应对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具体而鲜活的心理动力事实。以往对同一性的研究以相关测量范式和叙事研究范式关注自我同一性的危机与动力防御应对、危机下的认知和意义建构、危机下的情感整合,并关注内部的心理资源和外部的社会资源对自我同一性质量的影响。这些研究为深入了解同一性过程提供了实证基础。然而自我同一性过程中所遇到的事物不是抽象的自然认知过程,而是从具体到现实文化和社会生活情景中融合自我认知在内的主体认知过程。事物因为自我而具有主体的意义性认知,对事物的认知形成对意义效价的认知,对事物的情感也不仅仅是简单情绪,而是涉及自我认知的情绪。同时,外界的规范、角色和行动等也具有社会运转和常模意义,对外界规范等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也会卷入自我同一性建构中。由此可以看出,还需要在self-ego-identity轴向上,结合具体社会化和文化化过程,在具体同一性心理社会生活领域,深入了解各个领域的自我同一性思维、情感、动机,尤其要关注自传体同一性思维及其与自传体有关的自我同一性情感、与自传体有关的基本需要在自我同一性中的地位与作用。对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动态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挖掘大学生在职业、爱情、学业、意识形态、人际关系领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规律和特征。

(二)自我同一性地位研究方法整合应用不足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缘起于同一性危机、自我冲突、意义冲突。针对这些冲突、危机,不断通过认知、情感、防御和应对,对自我进行确认和选择,最终经由自我整合达成自我的意义感、一致感、连续感。针对以上问题,目前国内的研究基本采用测量学研究范式、叙事访谈研究范式和干预研究范式来进行。测量学研究方法便于建立相对独立的两个事件间的相关关系,而叙事研究则可以观察到个体心理活动的时空转变,干预研究则可以从动态建构的角度,以准实验研究方式探究某些因果关系。但从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来看,自我同一性不仅形成接纳的自我,也形成未接纳的自我的阴影部分。这两部分自我活动遵从着不同的活动和表征原则,分别在意识和无意识层次进行。相关测量范式、叙事研究和干预准实验等主要在有意识层次进行研究,但对无意识层次的自我同一性过程尚未进行深入研究。从这一角度来看,需要运用无意识、内隐的研究方法对自我同一性进行深入研究。自我(self)还具有不同层次的自我(selves)。自我同一性过程和达成可以发生在不同层次的自我中。以往使用相关测量范式、叙事研究范式并未明确说明自我层次、自我同一性层次,并没有关注不同层次自我同一性之间的彼此差异、彼此制约关系,以及自我同一性的突变性,有必要对同一性过程引入多层次、非线性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自我同一性地位的理论研究薄弱

对“我是谁”的自我同一性研究产生于西方。西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受制于西方的社会结构与个体主义文化,其自我同一性的自我整合发生在西方个体主义的社会活动框架和价值导向中。因此,西方理论解释的是西方个体主义背景中自我整合下的自我同一性。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开拓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的精神。虽因自然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各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大学生共同的成长背景和共享的文化事实,也是我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过程完成的现实时代环境。因此,西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和过程的研究结果未必适合中国大学生的现实。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的客观自我、文化自我不同于西方,具有自己的社会活动框架和精神生活导向,意味着self-ego-identity这一轴向的活动框架与西方并不一致。因此,在引入自我同一性问题、开展自我同一性研究时,还应该结合中国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生活实际,关注中国人的自我同一性层次结构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重点领域,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中国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结构,从而形成相关的理论。

五、研究展望

(一)领域性自我同一性研究需要系统化

同一性是在事物不断变化中对事物本身的确认。自我同一性是经由个体整合的自我(ego),对生物的自性我(self)与社会有机体需要的社会自我互动的基础上达成主观我与客观我、自性我与社会我的统一,获得自我的连续感与一致感,形成与自性我(self)相一致的情感、能力和价值观。人的内在自我是自我同一性内在表达的根本,外在的社会活动领域是自我同一性的外在生存现实。实现自我同一性,就是经由自我(ego)整合将内在自我(inner self)的能量和形式与自我表征(self representations)、外在自我(outside self)达成辩证统一,完成了内在自我在适应社会中的同一性追寻。完成这一过程是将内在自我现实和外在客观我现实相融合的自我同一性过程。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在很多的案例研究中发现,人有着很多本能性心理结构,有着似本能的心理需要层次,每个人都具有实现性潜能、价值和尊严的形式结构。维持人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的自我确证动机是人的基本动机,这些都从动力能量结构层面说明人有着自我同一性追求和表达的动能,而现实的具体生活领域则规定了人的具体生活现实。从这个角度来看,自我同一性就是内在自我同一性追求和表达动能在具体领域的实现过程,也是在具体生活领域建构新的适应性心理结构中不断自我发现的过程。每一个具体而又必要的生活领域不仅会形成适应性心理结构建构需要,而且因为其含有社会生活领域提出的客观自我要求,从而也就造成了现实的自我同一性领域。由此看来,对一般性自我同一性地位达成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具体的领域性自我同一性活动中。

当前对我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和过程的研究中,对于累加总括式的自我同一性地位研究较多,但是具体到道德领域、爱情领域、学业领域、核心价值观领域、专业领域的自我同一性研究,缺乏结合具体领域的心理建构过程和心理发现过程的研究。从自我同一性过程来看,自我同一性始于同一性危机的产生,同一性危机的解决与同一性领域的具体社会支持、应对和具体的同一性过程关系更为密切。每一个具体领域的自我同一性过程,都需要将内在自我的能量、形式与具体领域的客观自我表征、内容相统一,形成既有自我动能和形式满足的自我感,又有具体活动内容表征和技能表征的客观自我。

从研究来看,一是研制出领域性的自我同一性测量和观察工具,这是对其描述的前提。可以围绕各个领域性的自我同一性开展相关的测量学研究和观察研究。既要对引入的自我同一性测量工具作跨文化修订,也要在揭示领域性自我同一性结构的基础上,编制领域性自我同一性测量工具,以此把握各个领域的自我同一性地位达成状态。二是使用相关测量范式、实验范式和质性范式探究领域性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因素影响机制,形成领域性自我同一性形成与发展变化理论。三是需要进一步结合教育、辅导、训练方案等准实验方式对自我同一性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理论做实践检验研究,继而推动大学生的领域性自我同一性发展。

(二)自我同一性的本土文化心理研究需要系统化

真实自我和客观自我经由自我同一性过程予以整合,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文化社会情境下。文化价值观来源于人与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成为人的生存文化工具,同时又潜在地规定着人的意义追求方向、人与人的权力距离、人对不确定性情景的规避方式、人与人关系中的自由程度、人的行动规划的时间长度等生活基础框架。人的社会生活也潜在地成为文化价值规范下的社会生活[31]。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发现,集体主义、采集生活方式、生产资料高积蓄的文化,有紧致的社会结构和严厉的社会化措施。这种文化下,多以相依自我、关联自我建构为主,内在自我的表达多考虑生活情景,以及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和社会规范。而在倡导个体主义、以狩猎和商业为主要生活方式、生产资料低积蓄为主的文化中,多有比较松散的社会结构和宽松的社会化措施,以独立自我、维持性自我建构为主[32]19-45。客观自我要求总是来源于人的生存境地和受社会文化制约的具体社会情境,自我同一性过程发生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其客观自我的意义导向、自我同一性过程中重要人物所起的作用、自我同一性探索的时间长度、自我同一性探索的形式,乃至于国家族群共享意义的叙事方式都因为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化特性而有所差异。

本土化心理学是在结合本土的社会文化基础上对心理的社会文化机制进行的研究。我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研究,应该在一体多元的文化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借鉴贝利等人的生态社会文化理论和文化接触理论框架,在相依自我和关联自我建构相关联的分析和整体认知过程基础上,采用跨文化相关研究、实验研究、启动研究、访谈研究方式,对典型民族文化的大学生群体使用跨文化一致性的观察工具。生态社会文化、文化共享共造,以及各个民族有关“我是谁”的谚语等,会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认知和情感过程、同一性过程中的自我整合、自我同一性状态及其发展变化产生影响。通过观察这些影响,以期发现我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发展的普遍性特征,以及因地域和社会文化带来的差异性特征。在“我是谁”、我如何确定自我价值和意义等蕴含有文化价值观意义的生活谚语、训诫、思考等引导和社会化导向下,探究大学生如何在自我同一性领域活动中通过发现和建构而达成自我同一性的社会心理现实,构建我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理论。

(三)自我同一性的干预将成为重要研究阵地

心理学研究终将走向实践,实践既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人格健康发展是培养大学生的重要任务。自我同一性是对内在自我和客观自我整合的核心过程,自我结构是人格的核心性能动结构。在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干预研究意义重大。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干预研究,就是以促进自我同一性达成为目的,以优化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过程在生理心理、感知心理、高级心理、自我意识、社会心理、文化心理等反映机能和反映内容为途径,促进人格健全和人生幸福为终极追求的心理教育活动。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干预研究,从狭义上来看是从心理问题解决和功能优化角度进行的干预,注重的是自我同一性过程中具体心理问题的解决,围绕自我同一性而展开的认知和情感、意志活动内容和机能的优化,以及同一性危机发生时的具体应对。这一层面的干预是具体的、针对个人的,实施者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其媒介主要是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活动课程、社会实践学习。广义上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干预研究则是从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角度出发,注重从社会心态和文化心态层面进行自我同一性干预,包括“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理论体系建设与社会文化宣传,人际、群体、组织和社会运行机制中人的价值导向、社会经济运行管控等宏观层面的政策调整。它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实施者则是社会、国家、政府及有影响的公众人物,与其相对应的媒介从抽象到具体为思想和文化符号、政策和制度、活动导向和社会措施、社会学习与社会实践。从这个意义来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不仅是心理教育问题,也是社会和文化问题,需要有顶层设计思维及相应的执行内容、执行体系。

注 释:

① 参见赵娟:《我国城乡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和发展的影响》论文摘要,载“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92页,2008年。

猜你喜欢

建构领域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2020 IT领域大事记
心理感受
领域·对峙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