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馈控制用于麻醉恢复室全麻患者麻醉恢复期躁动护理的效果

2022-03-16郭攀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控制组躁动全麻

郭攀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术部 郑州 450014

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对麻醉特别是全麻术后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直到患者生命体征恢复稳定的场所。由于全麻恢复期患者的生理功能尚未恢复正常,以及手术创伤、麻醉与镇痛药物的残留作用和潜在的危险因素存在,极易引起患者躁动及其引发的不良事件。因此保障患者快速安全地从麻醉状态中恢复是围术期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1-2]。本研究通过对78例全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前馈控制用于PACU全麻患者麻醉恢复期躁动护理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9-12—2021-07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术部PACU行麻醉恢复的78例全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均符合全麻指征且手术过程顺利。排除标准:(1)术后出现器官衰竭或其他严重并发症。(2)伴有影响正常沟通交流及认知功能的神经、精神系统疾病。(3)有嗜酒和麻醉药物依赖史。按不同护理方法分为2组,各39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全麻恢复期躁动护理,前馈控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前馈控制护理。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ASA分级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表1 2组患者的基线比较

1.2方法常规组:患者进入PACU后麻醉医师、手术巡回护士及PACU护士三方规范进行交接。PACU护士严格执行麻醉医师医嘱,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脉搏、氧饱和度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整洁及温湿度适宜。密切观察和记录患者的意识、瞳孔变化,出现异常应立即通知麻醉医师并及时配合处理。前馈控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前馈控制护理干预[3-4]。(1)成立前馈控制护理小组:由PACU护士长担任组长,组员由手术室、PACU、病房等相关科室2~3名资深护士组成。组长组织成员共同探讨易导致全麻术后躁动的危险因素,并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结合医院条件、患者病情、手术类型等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PACU前馈控制护理管理方案。其内容涉及护理培训、风险评估、预见性护理操作、应急预案等。(2)分析并明确引发躁动的高危因素、加强培训工作:小组成员结合患者病情集中讨论麻醉苏醒恢复期躁动的诱因和护理时可能引发的不良事件,并制定应对举措。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肌松药物及术后镇痛均为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对小组成员的培训,帮助其了解开展心理疏导的渠道及方法,并熟练掌握有关麻醉用药的药理作用、残余药力表现、毒副作用,以及对躁动的影响和正确的应对措施。(3)规范实施:①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术前与患者和其家属交流沟通,鼓励其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并耐心解答其提出的各种疑问。指出术后出现焦虑、烦躁及抑郁等负性情绪和不适感等可增加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风险。深入浅出讲解PACU作用及护理流程,提高患者对手术、术后PACU恢复的客观认识,从而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和不适感,积极配合手术、术后PACU、病区的各项护理工作。②做好预见性疼痛、管道等管理措施。遵医嘱术前静脉推注非甾体类镇痛药物,提高患者的痛阈值。患者在转运及进入PACU后,考虑术后麻醉药物残留体内代谢不完全,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极易因外界刺激引起皮损。除加强体位护理、妥善固定各类管路、对肢体活动进行合理约束等常规护理外,必要时可使用柔软材质约束带约束,注意避免过紧限制活动而加剧其负性情绪和不适感;或因过松引发各类管路脱落及其他意外。③加强转运安全等预防措施。严格掌握转运相关条件,并提前准备好转运相关设备和药物。及时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清理干净。转运过程中做好保暖措施,加强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妥善固定各类导管并保持通畅[5]。

1.3观察指标(1)采用镇静-躁动评分量表(SAS)[4]评价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0级为安静、合作、无躁动。1级为有轻度躁动,虽然在吸痰或留置管道维护时发生肢体无自主晃动和阻挡,但可采取言语安抚改善。2级为有躁动,具有明显反抗表现,需医护人员采取制动措施。3级为有剧烈躁动,需多人看护,防止发生不良后果。(2)躁动引发的不良事件:坠床、缝线脱落、出血、计划外拔管等。(3)采用医院自制的PACU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含心理疏导、康复教育、服务态度、护理效果等,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躁动发生率前馈控制组患者的躁动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躁动发生率比较[n(%)]

2.2躁动引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前馈控制组躁动引发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躁动引发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2.3患者及家属对PACU护理工作总满意度前馈控制组患者及其家属对PACU护理工作满意23例、基本满意15例、一般1例、不满意0例,总满意度为97.44%(38/39);常规组患者及其家属对PACU护理工作满意15例、基本满意17例、一般5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度为82.05%(3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0,P=0.000)。

3 讨论

前馈控制是指人们运用所得信息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并不断调整计划及采取针对性和有效的措施,从而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6]。本研究对在PACU行恢复期躁动护理的全麻术后患者,承认常规躁动护理基础上联合前馈控制护理,经与常规组患者比较,结果显示:前馈控制组患者发生躁动及躁动引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及其家属对PACU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常规组,与李政花[4]报告的结果相似,效果肯定。其原因在于:通过对引发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针对患者焦虑、烦躁及抑郁等负性情绪和不适感,肌松药物及术后镇痛等易引起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等高危因素,制定出预防措施并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完善流程,了解开展心理疏导的渠道及方法,熟练掌握麻醉药物的药理作用、残余药力表现和毒副作用,以及对躁动的影响和正确采取应对措施。最终通过前馈控制护理对潜在高危因素实施超前管理,以“防患于未然”的思想予以贯彻、执行。通过运用前馈控制的知识,强化护患沟通技巧,加强相关心理支持并超前镇痛,提高患者对术后麻醉苏醒期可能出现疼痛等各种不适的正确认知,避免或减轻患者苏醒时因出现呼吸困难、疼痛等不适感产生的焦虑、紧张和恐惧心理而出现极度不安和躁动。同时加强预见性管道管理和安全转运措施,以防止躁动引起的坠床、擦伤,或因患者挣扎发生静脉留置针脱落等不良事件。从而有效降低全麻患者恢复期躁动及躁动引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确保患者安全度过麻醉苏醒期。

综上所述,在PACU全麻患者恢复期躁动护理中,前馈控制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躁动及其引发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期恢复和提高PACU的护理工作质量。

猜你喜欢

控制组躁动全麻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骨科全麻围术期腹胀便秘的中医护理方案效果评价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对全麻拔管期呛咳的影响
视频宣教对全麻患者麻醉术前焦虑及配合程度的影响研究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给商品起名字
道路躁动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识字教学的字理识字研究
七年级外来务工子女负性情绪调查与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
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