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胆囊后-前三角联合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效果分析

2022-03-16戚发田戚鹏飞崔勇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胆囊炎入路胆囊

戚发田 戚鹏飞 崔勇

河南商城县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商城 465350

慢性胆囊炎是胆囊持续的、反复发作的炎症过程,90%以上的患者因胆囊结石引发,其主要病理特点是胆囊壁增厚和瘢痕化,并与周围组织或器官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而且与胆囊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一旦确诊应实施胆囊切除术[1-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因具有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势,目前已成为胆囊切除的经典术式。但由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病理特点,出血、胆漏、胆道损伤仍是LC术的常见并发症[3-4]。有研究认为,并发症的发生与胆囊三角入路方式有关[5-6]。基于此,本研究拟通过病例分析,以探讨胆囊后-前三角联合入路LC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9-06—2021-06我院普通外科行LC治疗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均依据病史、临床表现、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确诊[7],并经手术及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2)均由同一组医生成功完成本研究中的相关手术。(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伴有肝内胆管结石、恶性肿瘤、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重要器官功能异常等患者。(2)有上腹部重大手术史,近期免疫抑制剂治疗史的患者。(3)妊娠期、哺乳期患者。本研究共纳入符合上述标准的137例患者,根据不同LC入路分为胆囊后-前三角联合入路组(联合组,68例)和胆囊前三角入路组(对照组,69例)。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1.2方法联合组经胆囊后-前三角联合入路实施LC[8-9]:气管插管全麻,取头高足低左倾30°体位。建立CO2气腹,常规4孔法,置入腔镜手术器械,分离胆囊与周围组织的粘连。(1)向左上方牵拉胆囊底以显露胆囊后三角,紧靠胆囊壶腹处用电凝钩背侧切开胆囊颈部的浆膜层,勾起后切开胆囊后三角浆膜。向胆囊后侧远离胆(肝)总管,以分离钳仔细轻柔向下钝性分离胆囊后三角脂肪结缔组织,游离出胆囊管,以纱条悬吊。采用吸引器应用抽吸、推离法去除胆囊动脉两侧间隙中的大部分脂肪结缔组织,以显露出胆囊动脉的轮廓。(2)向右上方牵拉胆囊底以显露胆囊前三角,向上、下解剖和分离以显露胆(肝)总管,再向后分离与胆囊后三角汇合。确认“三管一壶腹”的结构及相互关系无误后,常规处理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切除胆囊。对照组经胆囊前三角入路实施LC术,具体手术方法参考文献[10]。

1.3观察指标(1)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2)炎症指标:术前、术后第1天清晨抽取患者的空腹静脉血5 mL,3 000 r/min离心15 min,取血清。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3)并发症:出血、胆漏、胆道损伤。

2 结果

2.1围术期指标联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2.2并发症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3炎症指标术前2组患者的各项炎症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的各项炎症指标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联合组的各项炎症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炎症指标比较

3 讨论

胆囊结石是肝胆外科的常见病,多数患者无典型临床症状。当嵌顿于胆囊颈管的结石损伤受压黏膜,在胆汁瘀滞的基础上发生细菌感染时,便引起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长期反复发作,可使胆囊与周围组织或器官发生粘连,造成胆囊壁增厚和瘢痕化而形成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不但最终导致胆囊萎缩失去功能,而且极大增加了LC的难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11]。因此为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利于LC顺利实施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LC的入路及相应技巧亦成为LC医生关注的热点。经胆囊前三角入路、经胆囊后三角入路、以Rouvierer沟引导定位技术、经胆囊颈管“H”形解剖入路等均是LC术中采用的方法[12]。

胆囊前三角由右肝叶脏面下缘、肝总管和胆囊管构成,其内有胆囊动脉穿过。此区域一旦因粘连使正常解剖结构或层次发生改变,则会影响手术进程及安全性。胆囊后三角由右肝叶脏面、胆囊颈部后壁和胆囊管构成,顶部与胆囊前三角相通;其内为疏松结缔组织,罕有血管及胆管通过。故不但容易解剖分离,而且并发症地风险较低[13-14]。TNF-α是主要由巨噬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可引起细胞凋亡;CRP是一种急性蛋白,当机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其水平会急剧上升,以清除病原微生物及损伤或凋亡的组织细胞;此外,NE在机体炎症反应、组织损伤重构等病理过程中亦具有重要作用。故临床常将其作为评估手术创伤大小的指标[15-16]。

本研究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采取胆囊后-前三角联合入路实施LC,并与胆囊前三角入路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各项炎症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表明了经胆囊后-前三角联合入路实施LC的良好效果。其优势在于:(1)胆囊后三角位置相对固定,其内为血管及胆管出现概率较小的疏松结缔组织,易于解剖分离而增加手术操作空间,有助于减少出血量、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并可缩短手术和术后住院时间。(2)从胆囊后三角开始分离解剖,有利于发现迷走或变异的血管及胆管,加之联合胆囊前三角进行分离解剖,可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副损伤的发生。(3)操作相对简单,易于掌握,对机体炎症因子的影响小,故患者术后恢复快,便于在临床推广。

综上所述,与胆囊前三角入路比较,胆囊后-前三角联合入路LC术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用时和术中出血量少,对机体的炎性应激反应影响小,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胆囊炎入路胆囊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正中入路手术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壮族人群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性研究
儿童双胆囊畸形伴胆结石一例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胆囊壁毛糙是患了胆囊炎吗?
胆囊炎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胆囊炎能不能根治
哪些胆囊“要不得”
中间入路法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55例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