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的思考

2022-03-16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2年6期
关键词:财政资金预算编制财政

赵 姝

预算体现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反映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方向和事业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支撑和工具。为不断提升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对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工作进行思考至关重要。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预算管理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的有效措施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对财政资源合理分配和管理的重要措施。通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和预算绩效考核的预算管理闭环,可以有效调节单位财政资金收支情况,最大限度的提升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实施效果,保证财政在紧平衡状态下财政资金规范科学使用需求得到满足。

(二)预算管理是提升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支撑

预算管理是一种刚性、透明、可持续的综合管理手段。利用预算管理可以更加科学精准的使用财政资金,有效降低资金使用风险。通过预算执行和考核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最大程度的保障单位目标的实现,从而提升单位内部管理水平。

(三)预算管理是促进经济发展良性运行的有力保障

预算管理作为一项常规化管理手段,可以更好的发挥财政资金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真正的实现业财融合,有利于提升单位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科学的预算管理还可以为领导层的决策提供依据,防止腐败的产生,助力经济发展的良性运行。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

预算编制没有统一的预算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编制方法,预算收支没有全部纳入到预算的大盘子中,有些收支处于监管的死角。预算编制中存在虚列收支,增加预算规模的现象,也存在少列收支,摆脱监管的问题,这些都影响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完整性。项目立项和项目储备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项目评审体制机制不科学不健全,立项前期工作没有做实做细,都违背了预算精准编制的要求。中长期的项目编制随意,弱化了对预算管理的约束力,更没有与单位发展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相衔接。政府采购预算相关的需求细化标准有待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年度预算编制的紧密程度有待提高。

(二)预算执行缺乏规范性和控制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严重脱节,预算执行没有落实严格规范统一的管理,无法实现预算指标对预算执行的有效控制,超预算、无预算安排支出的现象时有发生。已经完结的或因某种原因不能继续的预算项目,对剩余资金的支出安排比较随意,容易出现专项资金挪作他用现象。预算执行率考核不到位,造成预算执行不力,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预算执行监督管理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预算执行结果的整改落实流于形式,不能切实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三)预算绩效管理缺乏标准性和融合性

预算绩效管理作为预算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检验预算管理成果的重要工具之一。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往往忽视绩效管理对预算的影响。预算绩效目标设置太过粗放,没有制定详细的目标和指标体系,指标设定时量化指标设置不足,难以对项目绩效进行有效的评价考核。另一方面绩效管理开展事前评估不足,没有将事前绩效评估作为预算编制的必要条件,导致绩效管理理念和预算编制的融合度不高,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一体化深度不够,无法实现预算精准编制的目的。同时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不足,预算安排与绩效评价评估评价衔接不到位,弱化了绩效管理对于预算安排的影响。

(四)预算收入缺乏合理性和创新性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收入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个别单位存在非税收入、事业收入等没有列入预算这个大盘子的现象。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收入管理混乱,资产出租、资产处置收入等没有按规定上交,违规坐支现象依然存在。存量资金依然是统筹财政收入道路上的顽疾。存量资金是不能按照原计划使用或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闲置资金,存量资金不能积极有效的盘活利用,存量资金清理不及时,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配置的效率和综合预算的效果。

(五)预算支出缺乏标准性和规范性

在财政紧平衡前提下,对预算支出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不健全不完善,预算编制不能与当时当地的经济情况相适应,忽视了支出成本、财政承受能力等指标对预算的约束能力。项目库建设中评价机制和滚动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对入库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的跟踪管理,造成项目更新不及时,难以适应当前的客观环境。预算支出结构优化问题突出,没有明确的支出计划和资金管理办法,阻碍了节约型财政的建设和精准性支出的发展。

(六)预算管理风险防控缺乏约束性和可持续性

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体系不完善,提升了预算管理的风险系数,对预算管理的约束性不高。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规模的限制,存在职能划分重叠现象,单位内部没有设置单独的风险防控监督部门,自我监督很难实现预算管理的目标。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在落实项目是否可以运行时,主要以项目运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出发点,忽略了财政承受能力的评估,产生了财政运行风险,影响了财政资金的可持续性。

(七)预算信息化缺乏规范性和透明性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信息化系统建设虽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是还达不到预算一体化的要求,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绩效管理等环节个体存在,没有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制衡的有机统一体。预算管理的各个业务之间没有深度融合,造成数据在各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没有形成数据共享,不能及时反映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效果。

继事业单位决算公开后,为增加预算管理的透明度,让公众更了解财政政策,知晓二级单位财政资金走向,推出了事业单位预算公开制度。由于事业单位预算公开工作刚起步,预算公开的范围、细化程度等还做的不尽如人意,公开内容的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的建议

(一)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建立全生命周期预算管理模式

首先,要按照综合预算的原则,采用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进行预算编制工作。零基预算就是要求在全面掌握单位人员情况、收支情况和项目情况的基础上,对财政资金进行重新配置。这就要求我们将全部收支都要纳入预算这一个盘子,不纳入预算的严禁支出。预算编制要本着如实编制的原则,预算编制严禁虚收空转,严禁收入与支出挂钩。其次,要重视项目的事前可行性评估,项目评估要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必要时可以请专家进行研究论证,并依据评估结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需要入库的项目进行严格把关审核,坚持保重点、促一般的预算管理要求。强化中长期项目对预算的约束作用,实施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规范项目立项依据、实施需求,实施效果等要素,健全预算项目的评价机制,项目要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匹配,做到项目库能进也能出。最后,政府采购预算要严格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建立政府采购标准体系,编制上要求更加细化,在政府采购目录中的经济项目都应该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做到应采尽采。同时拓展政府采购渠道,推进环保、创新产品进入政府采购系统,优先支持国货。

(二)强化预算管理控制作用,保证预算执行的合理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在收到预算批复后,需要将预算批复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对财政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严格把关控制,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禁无预算或超预算安排支出。项目资金预算一经批复,应严格按照预算合理规范科学的使用财政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如果预算项目因某种原因不能继续进行的或预算项目已经结束的,剩余的项目资金应当全部收回财政,由财政部门统筹使用,不能将项目资金挪作他用。

继续优化国库电子化支付流程体系建设,为加快预算执行奠定良好基础。同时要加大电子支付系统的审核和校验力度,保证财政资金电子支付的安全性。增强预算执行的考核力度,对预算执行率低下、预算执行考核评分不高的单位提出惩罚建议,适当削减第二年预算指标数。对无法按照原预算计划执行的支出,应及时收回财政资金,由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减少资金沉淀。要建立预算执行责任人制度,对于预算执行不力的,除追究预算单位的管理责任,还要追究预算执行责任人的主体责任。

(三)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实施,保证绩效管理提质增效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预算绩效目标和指标标准体系建设,设置符合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可以量化的指标体系。强化绩效管理目标建设对预算编制的约束作用,确保预算编制的精确度,增强财政政策的可行性和财政可持续性。其次,要保证预算项目事前绩效评估落到实处,所有项目都要进行事前评估。事前评估主要从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开展。对于预算项目事前评估达不到要求的项目,不能编制项目预算,不能进入项目库。最后,要落实绩效评估结果的应用,这是绩效评估实施的意义所在。加大绩效评估结果与财政政策和预算编制的对接,同时还要与往年预算执行情况和审计问题相衔接,寻找财政资金配置的动态平衡。进一步推动绩效管理的实施,坚持向绩效管理要财力,保证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和社会效益的不断提高。

(四)加大收入统筹力度,增强财政资金的保障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收入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预算收入进行合理科学的测算。不断加大财政资金的统筹力度,将非税收入、事业收入等全部纳入预算收入中来,如实反映单位的收入情况,严禁将单位收入与单位的支出挂钩。同时要加强国有资产等政府性资源的收入管理,将资产出租、处置收入及时足额的上缴财政国库,纳入单位预算管理中。

加强收入统筹力度还应当注意存量资源的利用。理顺资金清理盘活机制,保证将存量资金及时收回,统筹使用。对于已经结束的项目或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要及时将该项目资金进行收回,防止资金沉淀。建立资产存量和资产配置的动态平衡机制,完善存量资源的使用或收回机制是存量资源管理的关键所在。对于资产使用要落实到人,建立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确保资产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建立资产使用系统,及时登记和变更资产信息,及时推送资产月报和年报,准确及时的掌握资产信息。推动资产使用共享,对于资产缺口尽量使用资产调拨、资产调剂等方式解决。对于不能继续使用或长期闲置的资产,要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处置。只有各种手段通力配合,才能增强财政资源的统筹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解决财政资金紧张的现状。

(五)推进支出标准建设,优化支出规模和结构

继续推进和强化预算支出领域的标准建设。对于重大项目、共性项目要适时的推出支出标准,按照标准来进行预算编制和管理。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标准建设,根据支出政策、项目要求和财力水平,制定符合行业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内部标准。项目库作为预算管理的基本单元,是预算管理的重要基础支撑。在进入项目库前的项目一律要严格进行评估、论证,对项目储备预算要做实做细,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入库项目要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即项目入库不是进了保温箱,入库项目要动态的记录和反映项目信息变化的过程,一旦出现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要及时对项目库进行更新,实行项目的滚动管理,优先保障民生支出和公共支出。

坚持量入为出原则,合理安排预算的支出的规模。行政事业单位要严格审批项目储备,确认预算支出规划,确保项目财力可承受和符合国家发展政策。按照轻重缓急确定项目清单,优先保障基础性和刚性项目的支出。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建立节约型财政支出机制,落实精准性支出要求。精打细算,严格控制一般支出、严格控制业务类支出、避免资产配置出现超标准现象、项目支出本着保重点原则进行。清理各种不符合标准的支出;对于没有标准的支出,要本着厉行节约,避免浪费的原则进行。

(六)坚持“预算法定”和制度建设,加强预算约束力度和风险防控力度

首先,规范和健全各种预算法律和制度的建设,将预算的各环节牢牢锁定在制度的笼子里。如建立预算与绩效考评结果挂钩的制度,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应削减下一年度的预算。预算执行要有序推进的制度,避免了突击花钱或资金沉淀现象的产生。其次,加大各部门对预算管理的通力配合,建立合理的有效的预算监督检查机制。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应合理分配预算管理职能,形成纵横交错、互相制衡的监督体系。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提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整改落实的措施,不断提升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最后,在项目运行中,应重点加强财政资金承受力评估,推进财政资金运行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客观评价财政资金持续性对项目的影响,防止产生财政运行风险。

(七)推行预算信息化管理和预算公开制度,增强预算规范性和透明度

继续推进预算信息化管理的步伐,在预算编制、执行、绩效管理、政府采购等模块实现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继续将决算、报账、资产管理等模块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中,真正实现预决算业务全覆盖,形成顺向可控、逆向可溯的闭环管理。加快信息化标准建设,规范数据标准,推进财务数据共享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形成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之间数据无缝衔接,真正实现财政资金从预算安排到最终使用全过程的信息化。

综上,随着预算管理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预算管理对财政运行和保障的作用更加突显。加强和落实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精准化、预算绩效考核的精确化,强化财政资源统筹力度,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高预算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财政资金预算编制财政
基于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与财政税收
新形势下基层财政职能创新探索
陕西省财政53亿余元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地方财政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山西:20亿元财政资金推动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落地
新旧公路工程概算预算编制办法对比与分析
企业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