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情景,以疑促思,以问促学

2022-03-14张明扬

民族文汇 2022年1期
关键词:创设情景初中历史

张明扬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以疑促思,以问促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    创设情景      培养思辨能力

清人李惺说:“师以质疑,友以析疑者,学问之资也。”,古代的学者认为老师同学是解答辨疑析难的合作者,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指导意义。怎样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呢?英国思想家洛克说:“儿童的好奇心,只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所以应该加以鼓励。”,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清人郑板桥也说:“读书好问,不问不得,不妨再三问”,老师要使学生“善疑”,并引导之。

这里的“疑”、“”,就是疑问。这说明中外学者都非常重视学习中的问题。根据初中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疑促思,以问促学,满足其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其好问兴趣,培养其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师生通过学习、讨论、交流来解决。我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下一节课之前要求学生下去预习,师生都围绕一些问题进行预习、准备。有时也会根据需要在讲课时有意识的把这些问题穿插在教学中提出,课堂解决。我通常把教案设计成:“师:……。生:1、……,2、……”的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教他们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我作了一些尝试,有些体会,现在和大家分享。

老师要创设情景,为学生作示范,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喜探究意识。如在讲七上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时,先让学生阅读P69-72,师:西周初年为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会实行什么制度呢?生→师:采纳韩非的观点实行郡县制(师补充:废分封,立郡县)。师:秦始皇在中央和地方具体又是怎样做的?生→师:自称“皇帝”、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建郡、县机构。师:中央三公各自的职责是什么?他们对谁负责?生:……,皇帝。师:地方官员由谁任免?生:中央。师:秦始皇这样做起的目的是什么?生→师: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都集中在自己一个人手中,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并把地方上的权力也集中到了中央,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师: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从政治上巩固了统治,在经济上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生→师:拆除路障,统一车辆形制,使车同轨;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颁行天下,后用“隶书”使书同文;针对六国货币形状、大小、轻重、单位各不相同的情况,规定以秦圆形方孔半两铜钱为统一的货币,通用全国;针对六国尺寸、升斗、斤两各不相同的情况,又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师:秦始皇统一车辆形制、文字、货币、度量衡有什么意义?生→师:各地的交通、经济、文化交流方便多了,对于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播,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铜钱和度量衡基本的单位名称却沿用了两千多年,在我国有深远影响。老师:淳于越在秦始皇咸阳宫庆祝会反对废除分封制,李斯:“现在天下安定,法令统一。但有一批读书人,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下令“焚书”后又“坑儒”。他“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什么?有怎样评价“焚书坑儒”?生→师: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加强了专制集权,严重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从头到尾,都是教师在提问。从表面上看,也是“满堂灌”,但实际上,师生都紧紧围绕着这些问题在积极的引导、思考、讨论、发言,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随年龄增长,学生的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认知能力都有了提升,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养,他们有了好问、喜探究意识。老师就要使学生深入参与教学过程,应启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解决,使之自己去质疑、设问、解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初具自学能力。

现在,怎样提出问题就很关键了,那又怎样提出问题呢?

提出问题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课文。导言的问题、课文中的思考题、课文、插图、地图;二是教材引用资料。课文引用的资料、注解、课后“阅读材料”、“每课一得”、自我测评已有的问题。三是社会、时政、影视、网络等热点事件。提出问题可以是教师生成,师生互动生成,学生间互动生成。

那又怎样解答问题呢?问题的解答,有些是可从课文中找到的;有些课文中却没有明显的答案,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提示、点拨,学生动脑思考才能解答。老师还要引导学生以史出论,用史实说明、修正或否定史论。老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整理材料,培养其理解、分析、提取、应用材料有效的信息的能力,培养其以史实说话,学习“论从史出”“证由史来”的方法。

这种教学模式又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首先,老师应根据《课标》中不同层次教学目标要求(如双基、重难点),精心设计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目的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来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

其次,提出的问题应有明确的目的性、实效性。要精心设计,要能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探求的欲望。如我在讲《鸦片战争的烽烟》时,在讲了“英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危害”后,师生举行了“珍惜生命,远离毒品”问题的延展讨论,对学生进行“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禁毒教育。总结道:毒品不但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吸食者的精神,还杀害他们的肉体,败坏了他们的品格,腐蚀了他们的思想,毁灭了他们的灵魂。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远离毒品”!这就把品行教育渗透到了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了品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

第三,问题的难易度要适当,深浅要适宜,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太难太深,学生无法回答,会丧失了信心。太浅,学生不用动脑,就没兴趣了。教师对学情要心中有数,因材设问,因人设问,有的放矢。

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发言、解答的活动,经教师的引导、培养,使他们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方向,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如长此以往学生将终身受益。

3609500338204

猜你喜欢

创设情景初中历史
刍议情感教育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小学数学卓越课堂追求“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