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探究作品的主题

2022-03-09殷道金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2年12期
关键词:法西斯过桥关心

殷道金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桥边的老人》便取材于这场内战。作者以“我”和“老人”的对话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作品中的“我”和“老人”虽然只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却彰显了作品的主题。接下来,笔者就由小说中的人物入手,探究一下作品的主题。

先来看一看小说中的“我”。

“我”是什么身份?作者并未在小说中直接点明,而是将“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查……又从桥上回到原处”,“我凝视着浮桥……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结合文章中的这些句子,我们可以推测:“我”可能是一名战地记者,也可能是一名反法西斯战士。

“我”对“老人”的态度如何?结合文中“我”与“老人”的对话及“我”催促“老人”离开的一些细节,我们可以发现:“我”对“老人”是充满同情的。过桥的人逐渐变少(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我”看见“老人”还在原处,就问“老人”是从哪儿来的。“老人”说自己是从圣卡洛斯来的,并说自己是在照管动物。接着,“我”追问:是什么样的动物?你没家?鸽笼没锁上吧?……“我”与“老人”虽只有一面之缘,但是从“我”問的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对“老人”的同情与关心。“我”催促他赶紧过桥,是因为战争一触即发,可能会危及他的生命。

“我”对战争的态度如何?作者并没有直接透露“我”对战争的态度,而是借助“我”和“老人”的对话及“我”的所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作者在文章的开篇便借“我”的眼睛透露出了“我”对战争的厌恶。过桥骡车是“蹒跚”地爬上陡坡,农夫们在踌躇,“老人”一动不动……这样的场面是战争造成的,是压抑的,让人一看便觉得心痛。“我”凝视着浮桥,一方面寻思着多久可以看到敌人,另一方面又期待着战争的爆发。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战争早点爆发也就意味着灾难可以早点结束。这是“我”最无奈的期盼。“法西斯的飞机没能起飞”说明战争没有开始,也就意味着“老人”暂时是安全的。正如前文所述,“我”可能是一名战地记者,也可能是一名反法西斯战士。“我”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对战争充满了厌恶之情,只希望早日迎来和平。

再看看小说中的“老人”。

“老人”是什么身份?“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从“老人”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是一名农夫。“我”向“老人”询问与政治有关的事,“老人”说“政治跟我不相干”。他并不懂政治,或许不是不懂,而是不关心。他只关心自己饲养的动物。对于自己饲养的动物,他能清楚地记得它们的数量。从这样的细节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老人”的憨厚和朴实。然而,这样一位憨厚、朴实的“七十六岁”的老人,在战争爆发前也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他累得都快要走不动了,还在担心自己的鸽子、猫和羊。

“老人”代表了什么?“老人”代表了战争中受苦受难的普通老百姓。当“我”问老人从哪儿来时,他说从圣卡洛斯来,并露出了笑容。因为那是他的故乡。在危险的境地中,提及故乡,“老人”还是会不自觉地露出笑容。可见他有多么热爱自己的故乡。“我”看着大车驶下斜坡,开始担心起老人的命运来。“我”催促“老人”离开,因为如果再不离开,一旦战争爆发,他就要留在战场上。最终,他“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疲惫和劳累;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老人”对故乡的不舍。而“老人”只不过是备受战争折磨的千千万万个劳苦大众的代表之一。

战争是残酷的。但是,“我”对“老人”的关心和“老人”对小动物的珍视却充满了温情,展现了人性的美好。《桥边的老人》从小处切入,揭示了战争的残忍与罪恶,展现了对生命的珍视。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新星中学)

猜你喜欢

法西斯过桥关心
永远很遥远
法西斯的“撸子”
开心与关心
过桥
过桥
过桥
黑夜过桥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