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秦腔》中的多重情感

2022-03-09黄娟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2年12期
关键词:秦川秦腔贾平凹

黄娟

《秦腔》是现代作家贾平凹创作的小说,作者以精确凝练的语言,对与秦腔戏曲相关的事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展现了三秦大地劳苦大众的朴素情感和乐观豁达的性格特征。该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他的笔下,“秦腔”是火热的、鲜活的、灵动的,是三秦民众心中永恒的印记。可以说,贾平凹写活了“秦腔”艺术,也写活了那个独特时空中的人物与人情。作品情感丰沛,既有对故乡深沉的思念,也有对历史文化的赞颂,还有对昔日时光的追忆,更有对秦腔艺术的一腔挚爱之情。接下来,笔者就简要分析一下《秦腔》中的多重情感。

一、对遥远家乡的依恋

文章开篇,作者这样写道:“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凤翔,长武,岐山,宝鸡,两个专区几十个县为西府……”这段文字看似在交代秦川的地理位置,实则饱含着对家乡的深情。起句“八百里秦川”意韵悠长,“八百里”言土地之广,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辽阔的画卷。贾平凹出生于陕西省的丹凤县,对三秦大地的人文风俗极为熟悉,而且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创作《秦腔》一文,既是为当地的民间艺术“秦腔”立传,也是为了表达内心深处对故乡强烈的依恋之情。“秦腔,就源于西府。在西府,民性敦厚,说话多用去声,一律咬字沉重,对话如吵架一样,哭丧又一呼三叹……”对于作者而言,秦地之声,就是家乡之声;秦地之音,就是家乡对他的强烈呼唤。“秦腔”不仅能触动作者心中最敏感的那根弦,还能让他想起许多往事。关于秦腔的描述,虽然是一种文化层面的探索,但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投射。因为作者深爱着自己的故土,所以才会对“秦腔”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而“秦腔”又是秦川人民抒发自身情感的一个媒介,能展现他们的喜、乐、哀、愁。因此,对每一个从三秦大地走出来的人而言,尤其是对于像作者这样长时间栖居他乡的游子而言,“秦腔”就如同一叶扁舟,看似简陋拙朴,却承载着他们内心深处最纯净的情感。

身为地道的“秦川人”,作者熟悉秦地的民风,熟悉秦地人的生活方式。他对“秦腔”这种“土生土长”的秦地民间艺术,更是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熟悉感。这种情感源于秦地民众对“秦腔”的认同,也源于他们对故土的深切依恋。作者虽然离家万里,但每每听到“秦腔”,就会忍不住想起与之相关的一切。因此,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也就成为了作者创作该小说的动力,也是贯穿整篇小说的一条线索。

二、对秦腔艺术的热爱

“秦腔”是作者极力刻画、展现的对象,也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作者不仅描写了秦腔独特的表演风格、唱腔特点,而且细致、深入地展现了秦地民众对秦腔艺术近乎狂热的情感。“老一辈的能唱,小一辈的能唱,男的能唱,女的能唱;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在广袤的秦川大地,不分男女,无论老少,但凡是个能喘气的人都会唱秦腔。唱秦腔不仅是件值得骄傲的事,而且是人们生活当中最开心的事。可见秦地之人对秦腔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难以磨灭了。“可贵的是那些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没有力气挤在台下,也没有好眼力看清演员,却一溜一排地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吸着草烟,慢慢将唱腔品赏。一声叫板,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一觉醒来,月在西天,戏毕人散,只好苦笑一声悄然没声儿地溜下来回家敲门去了。”台上的人唱得欢,台下的人听得入了迷,无论是唱的人还是听的人,似乎都已经忘记了一切,全身心地沉醉于“秦腔”所創造的艺术世界。对秦地民众而言,“秦腔”已经不再是生活中的“乐子”,也不是随口吟唱的“小曲”,而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戏台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集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即使是在缺吃少穿的年代,秦地的民众也没有忘记自己钟爱的秦腔,他们总是竭尽全力,倾其所有,搭台唱戏。表演者兢兢业业,观看者勤勤恳恳。这一台秦腔,不仅唱活了戏中的人生,也感染了秦地的每一个人。

秦地人离了秦腔,便食不知味。同样的,“秦腔”也离不开秦地人的代代传承。作者以朴实的文字,生动地展现了秦地人对秦腔的热爱。这种情感是鲜活的,是火热的,是毫无保留的。“秦腔”不仅是秦地人表达自身情感的最佳媒介,而且是秦地人努力生活的一个证明。这种深厚的情感难以被外力所斩断,也是世间任何事物都无法媲美的。

三、对劳苦大众的赞美

“秦腔”源自于民间,是秦川劳苦大众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可以说,如果没有秦川人一代代的付出,就没有这精妙绝伦的“秦腔”。作者倾尽心力,将“秦腔”写得鲜活生动、灵气十足,同时也对朴实、勤劳的秦川人民给予了极力的赞美。“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从古至今,大部分秦川人都是以务农为生,勤勤恳恳地在地里劳作一辈子,春种秋收,年复一年。这种生活方式让秦川人拥有了朴实率真、敢爱敢恨的性格。对秦川人而言,无论是爱还是恨,都是鲜明的。在平时的生活中,拙于言辞的他们不擅长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但吼一嗓子秦腔,却能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内心的苦闷与忧愁。“他们有的是吃不完的粮食,他们缺的是高超的艺术享受……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唱秦腔是秦川人表达自身情感最直接的方式。那一声声高亢的唱腔,皆是发自肺腑的,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也是他们对人生最为深刻的体验。相比于文人们精心雕琢而成的“话本子”,原汁原味的秦腔显得更加地道,更为纯正,更贴合劳苦大众的生活。生活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打垮秦川人;外界的种种灾难,也无法压弯秦川人的脊梁。作为土生土长的秦川人,他们活得坦荡,活得热闹,活得通透,就像那雄壮的、充满野性的秦腔。

这样的秦地人无疑是值得尊重的,值得赞美的。作者写秦腔,却不限于写秦腔,而是将秦腔与秦川人融合在一起,通过秦腔来展现秦川人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展现秦川劳苦大众内心深处的野性,以及他们对生命的独特认知;在赋予秦腔以特殊意义的同时,对秦川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品质给予了高度的赞颂。

四、对历史文化的称颂

秦川大地不仅是“秦腔”的发源地,而且是华夏文化的起源地。早在夏商周时期,秦川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文明,并且在岁月的更迭之中不断地发扬壮大,直至与各地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斑斓多姿的中原文化。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领略“秦腔”艺术独有的风采,还可以见到诸多文化的遗迹。“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土,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陕西一带,尤其是西安,自古以来便是政治、文化、经济交汇的中心,更承载了数个历史朝代的兴亡更替。从夏、商、周,再到春秋、战国、两汉、隋、唐,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三秦大地更是历史风云变幻的舞台。帝王将相们留下了无数的传奇,也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无数鲜活的素材。智慧的秦川人民根据各种传说和历史故事,创作出一个个精彩无比的故事,从别人的悲欢离合之中获得独特的人生体验。这样的“秦腔”艺术已经不只属于秦地人民,而是属于整个华夏民族。它既是无数劳苦百姓智慧的结晶,又是华夏文明的一个缩影。荒草丛中,田园深处,不经意间便可以见到昔日的残砖断碑。它们记取了一段辉煌的历史,或者陌生,或者熟悉,到如今,都成了秦川人血脉深处的印记,成了“秦腔”中一句余韵悠长的唱词,成为整个华夏民族不断朝前迈步的动力。

朱楼玉砌,雕梁画栋,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化为一堆瓦砾,但文化不同,它会化为一汪甘泉,在广袤的大地上流淌,无声地汇入历史的长河,成为滋养一个民族的琼脂玉露,转化成鲜活的艺术,永远留存于世间,将无数的人聚集在一起。而这,也是“秦腔”艺术的价值之所在。

五、对年少时光的追忆

贾平凹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三秦大地是他的故土,承载了无数关于他少年时光的美好记忆。在《秦腔》当中,他虽然没有直接叙述自己少年时代的种种回忆,但是字里行间却透露出对往昔的怀念之情。“我曾经在西府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作者曾在西府一带生活过一段时间,不仅熟悉那里的风土人情,而且深谙当地人的喜好。秦地人对秦腔艺术的感情极为深厚,几乎每一个村子都会搭设戏台,每一个秦地人都能唱上几嗓子。“秦腔”不仅是作者年少时最鲜活的记忆,更是无数秦地人青春岁月的见证。“这是村里钻刁人干的营生,而馋嘴的孩子们有的则夜里趁各家锁门之机,去地里摘那香瓜来吃,去谁家院里将桃杏装在背心兜里回来分红……”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绝写不出这样跳脱的文字,类似“夜里摘瓜果”“林子里幽会”的“事迹”,作者年轻时必定有所听闻,甚至是亲身参与。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既展示了秦川人性格中顽皮的一面,也使得文章于沉凝之中多了一丝鲜亮的色调。台上是戏,台下也是戏,生活中处处都是戏。台上的戏精彩,台下的戏同样精彩。令作者深深铭记的,不仅是台上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还有那些少年恣意而为的时光。那样的时光仅为少年人所有。

“秦腔”惊艳了每个秦川人的年少时光,在他们心中留下最美的回忆,无论他们日后去往何方,只要听到那一声高亢的秦腔,尘封于心中的赤子之情就会被唤醒,成为照亮他们前路的光。

作为著名的现代作家,贾平凹不仅有着丰厚的生活积淀,而且有着极深的语言功底。他擅长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此基礎上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从而构筑出一个纷繁多彩的艺术世界,以此来传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在《秦腔》中,他从文化的角度带领读者深入地了解了“秦腔”这种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借此抒发内心复杂的情感。在阅读文章时,读者需认真体会其中的多重情感,加深对秦腔艺术的认识,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

猜你喜欢

秦川秦腔贾平凹
落叶
傅雷的称赞
换座
捉鱼摸鳖的人
在雨中“躲雨”的绵羊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该得奖的李老师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