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比特城市传媒”实践创新中心:支持儿童生长的新引擎

2022-03-08詹慧娟胡福如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信息素养

詹慧娟 胡福如

【摘 要】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结合习惯教育文化及习惯育人体系,开展了“哈比特文化视域下‘城市传媒’实践创新中心的建构”研究,立足核心素养,通过实践活动和课程建设,关注信息时代育人方式的实践创新。

【关键词】信息素养;习惯教育;学校文化;校园传媒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63-0007-06

【作者简介】1.詹慧娟,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南京,210044)办公室主任,一级教师,南京市江北新区美术学科带头人;2.胡福如,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南京,210044)校长,高级教师,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南京市名校长。

2019年,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南化实小”)结合学校30余年习惯教育经验和“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创造形成的习惯教育特色文化(也称“哈比特文化”)及习惯育人体系,提出了“哈比特文化视域下‘城市传媒’实践创新中心的建构”课题,并成功申报江苏省“小学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研究项目。项目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则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前提和巩固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因此,南化实小立足习惯教育育人模式,以项目实施为契机,关注当下信息素养培育的新要求,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待习惯,通过课程的建构,提升学生的信息选择力、思辨力、行动力,促进习惯养成从而内化为正确的价值观,并最终达到培育核心素养的目标。项目的实施突出阳光传递、畅快表达两个导向,立足核心素养,关注信息时代学生在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方面的新变化,探索育人方式的实践创新。

一、项目建设背景

信息时代下,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成长影响巨大。从学校教育角度来看,当前传媒特别是存在于校园的各种传媒,存在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各种传媒途径与内容不能精准定位学生的需求,实现个性化实时互动,已落伍时代;学生是城市传媒的被动消费者,没有主动参与、主动设计、主动引领的权利和机会;学生对校园事件、社会事件的价值判断缺乏理性,在网络评论和互动中责任感缺乏,道德缺位;电视娱乐节目、网络游戏中充斥着大量的低级趣味,“娱乐至上”的观念也影响了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新时代背景下,信息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亟须社会多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我国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学校和家庭重视程度不高,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迫切需要规范学生群体在信息时代应具备的行为习惯,回归学校,回归生活。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本文从信息时代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角度对小学生习惯养成进行实践探索,以习惯教育促素养形成,引领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粗俗到高雅、从负面到正面、从沉迷走向理性、从消费者走向创造者,让儿童阳光生长。

二、“哈比特城市传媒”实践创新中心的解读

(一)习惯教育的创新发展

南化实小秉承“习惯成就人生”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习惯教育的育人体系,将校园定位为“习惯养成之园”(简称“习园”),将“Habit”(习惯)的音译词“哈比特”作为校园的文化标识,学生就是哈比特小子,并形成哈比特市政厅自主管理模式,整体展开了校园文化实践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见图1)。学校用了近10年的时间,完成了习园中的场馆建设、系列课程建设等,教育成效显著。

“城市传媒”项目与学校的习惯教育文化紧密结合,既凸显了学校特色,又拓展了习惯培养的范畴。学校依托项目的实践,努力培育学生在信息时代高度的自律习惯和面对多样化媒介信息和文本时理性分析的思维习惯,深化了习惯教育的实践,丰富了习惯教育的内涵。

(二)“城市传媒”中心的前瞻定位

“城市传媒”是对现代社会城市传媒业、传媒产品、传媒人、传媒受众的总概括。南化实小很早就开始从传媒的视角进行教育活动的设计,在“习惯成就人生”理念的引领下,先后推出了“习园教育”微信公众号、红领巾广播站、《习园之声》校报等,并积累了丰富的媒体经验。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由于资源不能及时有效地整合、文化呈现方式比较陈旧和保守等原因,学生对媒介的接受度在放缓,参与媒体建设的主动性也需要提升。

项目将现代传媒融入办学实践,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立足新型、多元的傳媒载体,以适应学生新的需求。学校借鉴“城市传媒”的概念、架构和功能,搭建基于习惯教育文化的创新实践中心,其定位是:学生是主要传媒人,学校成为创建开发校园传媒产品的实践中心,打造习惯教育文化2.0版本,助力学校从新的维度破解发展困境,带动校园主流文化,提高整体文化建设的效率,以教育创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城市传媒”中心平台的建构价值

实践创新中心是“城市传媒”的实践平台。在这里,学生通过自主创新的体验学习和实践活动,发挥“城市传媒”的优质能量,逐步养成健康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城市传媒”实践创新中心的建构是为了积极应对信息时代学习与生活的变化,立足核心素养,彰显了新习惯养成的育人导向,对解决学校当前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引领学校突破教育围城——通过融媒体项目实践体验创新育人模式;其二,引领学校加强课程建设——通过学科课程教学渗透,开设独立的媒介课程,最终形成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其三,搭建习惯养成自主平台——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实践机遇,支持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引领学生、家长、教师一起自觉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形成跨媒介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其四,弘扬创新优秀主流文化——通过正向价值引导,传承、传播、创新优秀的主流文化,逐步形成文化自信,践行信息社会责任,养成信息交流中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三、“哈比特城市传媒”实践创新中心的实践路径

(一)整体架构主要载体

1.实践支持平台

南化实小整体架构“城市传媒”实践创新中心,包含项目运营和线下支持两部分(见图2)。项目运营包括创意策划中心、自主研发中心、技术制作中心、出版发行中心,学生参与宣传的整个过程,自主开发校园传媒产品。线下支持包括城市休闲社区、城市志愿者联盟、城市云媒体学习、城市优质资源库,负责对校园媒体产品进行线上讨论、校内外评价和资源的支持,同时组织线下的学习和活动等。

2.基地活动平台

学生的传媒活动需要办公场馆,学校大力推进物化场地建设,于2021年建成哈比特城市书房和哈比特城市传媒展厅,全面推进校园创意传媒产品的自主开发、制作和展示。四大中心设置在“哈比特城市书房”中,新型图书馆将活动区域和阅读查询一体化,方便学生进行各中心的项目式学习及独立式操作。哈比特城市传媒大厅作为线下组织的活动阵地,设置在校园入口处,已成为学校的一张文化名片。

3.多元推广平台

传媒中心为学生打造习园头条(包括自媒体、学校官网)、习园留声(电视台、广播站、电子刊物)、习园微蜜(包括微信公众号、抖音公众号)、习园印迹(教材、课外阅读、校报)这四大传播载体,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城市传媒中心的高效运作,学校不断拓展传播载体,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实践机遇(见图3)。

四个推广平台通过联合与协作,实现传统校园传媒的升级。考虑到下属栏目众多,推广途径也比较多元,同时,为了使平台有效整合,提升制作和推广的便捷度,让城市传媒得到最大发展,学校联合专业软件公司开发“城市传媒”微信小程序,在手机端和电子班牌中同步使用,方便学生和家长及时有效地关注到城市传媒的相关信息。

(二)开发自主运营模式

学校充分利用实践平台,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和社团,开发校内外优质资源,包括广播台、电视台、博物馆、附近公园等,作为学生的活动基地,以项目学习的方式,策划信息化背景下的研学旅行、城市休闲活动、社区文化活动、职业体验活动等,把学校打造成一个融媒体项目实践体验中心。

学校延续“哈比特市政厅”自主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园宣传橱窗等方式,利用“智慧班牌”“智慧云屏”让学生自主策划、自主招聘,形成城市传媒的组织架构,开展竞聘传媒CEO、传媒执行官、传媒创意总监活动,让学生自主设计传媒中心的各个部门,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意,以学生为主力军开发一批原创的、有主题、高品位的作品,借助平台在习园传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小主人。

(三)改进内容呈现方式

1.创意文化传媒作品研发

城市传媒定位优秀文化传播,关注信息时代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学校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传媒形式,定期组织学生围绕文化主题进行创意作品研发。例如:联合社团力量,结合疫情防控等热点时事,普及知识,宣传主流文化,积极关注儿童的健康发展;联合德育、语文团队,结合学校常规工作,聚焦优秀学子,宣传正面形象,培育儿童优秀习惯;学生自主出版《习园之声》校报,通过选稿及编撰的过程逐步培养他们对信息的认知及评价能力。

习园小记者团每天在公众号中推送自主撰写的新闻,优质稿件被频繁转载至各大新闻平台。2019-2022年间,学校获南京市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宣传工作6项大奖。

2.校园文化创意空间设计

学校在空间布局和布置上放手让学生从传媒的眼光和角度,进行创意设计,从而让学校的空间体现儿童的视角,满足儿童的需求。在新校区建设期间,学校广泛征求学生和家长的创意,在规整的校园中给学生留下一方表达童真的自由天地。

3.新媒体职业体验项目

南化实小有一支小记者团队,他们定期组织专场活动并进行宣传报道。他们在母亲节到金陵图书馆参加创意换书市集;邀请专家走进校园开展少儿礼仪课程公益巡讲;邀请常州恐龙园的专业讲师来校,一起探索恐龙的秘密;组织青春期讲座,给六年级的男生女生们解惑青春期的小秘密。小记者们在采访、报道实践中体验记者职业,理解职业使命,投身城市传媒的建设和发展。

4.跨学科文化实践活动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传媒的影响力,在平台中开展各类具有时代性、综合性、创意性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在任务发布、互动体验、宣传推送的过程中发挥整体育人优势,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如“班级创意活动设计”案例征集活动,共收集优秀活动案例近50篇,话题聚焦网络、媒体、手机、电子产品等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主动思考,集思广益,多番推敲后推出“南化实小手机、电话手表管理实施方案”,并向全校家长发放“南化实小网络文明倡议书”,让课程从课堂走入家庭,为學生的课余生活提供具体有效的建议,在多方良性互动中健康生长。

(四)打造信息素养课程

经过充分的实践研究,围绕“习惯成就人生”的办学理念,构建基于儿童的创新实践活动,学校打造哈比特信息素养课程,提出“让儿童更健康地生活、让儿童更优秀地表现、让儿童更幸福地成长”这一课程理念,努力实现课程五大属性:基于儿童中心、追求良好习惯养成、充满实践创新、引导儿童健康生活、符合儿童个性发展。课程参照《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层面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落实到实际教学的各个层面。南化实小目前开发了两类信息素养课程,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系列课程以及信息素养融合课程。

1.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系列课程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整体设计。把国家课程与学校的“城市传媒”特色充分融合,既是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的必然路径,也是我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方式。利用城市传媒优化课程内容,开发优质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学习方式(见表1)。

2.信息素养融合课程

小学阶段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将信息素养教育融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相关课程中,通过跨学科活动的开展,有效提升学生认识信息、使用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助力优秀文化的传播,并在动态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实践创新课程。按照活动类型的不同,细分为“跨学科主题式”课程、“跨媒介融合式”课程、“全场景浸润式”课程(见下页图4)。

课程内容的构建以哈比特小子为主人公,以他和他身边的亲朋好友接触媒体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融入新闻人物和热点事件,这样的课程材料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

(五)构建“四位一体”评价

我们参照新的课程标准,初步建立“信息素養”评价体系,努力实现评价方式上的四结合,即结合国家标准、结合融合课程、结合实践活动、结合习惯育人。

一是结合国家对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以国家对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为导向,寻找习惯教育的立足点,聚焦小学阶段的启蒙教育。

二是结合“信息素养”融合课程进行评价,根据课程的活动方式和培养方向制定多种的评价方案,如儿童辩论会、新闻发布会等。

三是结合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利用宣传平台的优势,为实践活动制定多样化的评价形式。比如同一个新闻,同步在四大平台以文字、视频、音频等不同形式推送,校内外学生、家长和老师都能通过多种途径看到这样优质的新闻,通过点赞、评论、线上线下休闲社区的交流实现多维的评价。

四是结合习惯育人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增加信息素养评价模块,从基础性评价、个性化评价、综合性评价三个方面展开,延续学生喜欢的评价方式,如哈比特能量卡、哈比特七色星评价表、哈比特城优秀市民等。

从融合课程中培养信息意识,从平台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提升能力,从线上线下多维评价中获得成就感及发展方向,在动态的活动中整体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从培养、践行到评价,南化实小逐步推进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下的良好习惯,实现习惯教育全面升级。

“哈比特城市传媒”实践创新中心与学校的习惯教育文化紧密结合,既凸显了学校特色,又拓展了习惯培养的范畴,成为支持儿童生长的新引擎。南化实小依托实践,率先探索,努力使学生在信息时代获得正能量、养成好习惯,为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多元发展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胡福如. 让学校文化不断增值[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8(11):62-63.

[2]马凤英,陈晓慧.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36-42.

[3]方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打造学校课程特色——以清华附小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4(4):26-28.

[4]危仲桂.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J]. 科学咨询,2019(2):51.

[5]张景中,胡旺. 2019版普通高中数学(湘教版)教科书的主要特色[J]. 基础教育课程,2019(13):6-12.

[6]张厚林. 浅议信息技术课程创新实验基地中课程项目的设置策略[J].文渊:中学,2020(7):608.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信息素养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