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式CT检查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侧支循环与预后的关系

2022-03-08胡卫刘良进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核心区缺血性差异

胡卫 刘良进

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武汉 430033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由于脑供血障碍而造成的脑部缺血、缺氧,临床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部分导致偏瘫,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其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1]。研究表明IS 患者的侧支循环越好,可增加梗死区的血流灌注,减少脑组织损伤,可挽救的缺血半暗带越多,其预后越好,因此临床需对侧支循环进行明确评价[2]。临床通常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作为评价侧支循环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且检测范围较窄,限制了临床广泛应用[3]。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多模式CT 检查引起人们关注,它包括了CT平扫、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及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等模式,能够全面评估患者的脑侧支循环的结构及灌注情况[4]。因此本文探究多模式CT 检查评价IS患者缺血半暗带、侧支循环与预后的关系,以期为IS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来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IS 患者120 例,男68 例、女52 例,年龄(62.96±4.23)岁。(1)纳入标准:①符合IS 的诊断标准[5],且经影像学检查证实;②发病至入院时间<7 d;③为首次发病;④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①伴有恶性肿瘤或存在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②既往存在卒中或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病史;③碘过敏;④双侧同时发生卒中或中线结构明显移位。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的基本原则。

2、检测方法

采用美国GE Revolution 256排CT进行多模式CT检查:CT平扫、CTA 及CTP。首先进行CT平扫,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层厚5 mm,层间距5 mm。CTP:采用筒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50 ml、生理盐水30 ml,注射速率5 ml/s,延迟7 s 后,开始进行扫描,扫描参数:80 kV,200 mA,层厚5 mm,动脉期间隔2 s,静脉期间隔5 s,总扫描时间约60 s,扫描范围为颅底至颅顶,获得全脑动态容积数据,并传送至工作站。CTA 提取时相:依据CTP生成的时间-密度曲线,采用动脉峰值期及静脉晚期的数据进行两次重建。

CTP 图像后处理:采用工作站上软件进行处理,输入动静脉选择大脑前动脉及上矢状窦,得到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表面通透性(PS)等指标灌注影像。选取MTT参数图异常灌注区为感兴趣区(ROI),记录ROI 患侧与健侧的相对值,包括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和相对达峰时间(rTTP)。

3、观察指标

(1)收集入院患者一般信息,如年龄、性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2)侧支循环评估标准[6]:采用美国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系统,将脑侧支循环状态分5 级:0~2 级为侧支循环不良组,3~4 级为侧支循环良好组。本研究中侧支循环良好组51例、侧支循环不良组69例。(3)比较两组梗死核心区及缺血半暗带的rCBV、rCBF、rMTT、rTTP 水平。(4)比较两组梗死范围及预后。梗死灶体积测量:入院7 d左右复查平扫CT,测量低密度灶长、宽及厚度,根据多田公式计算梗死体积=低密度灶长×宽×梗死层面数×层厚×π/6。随访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7]评估患者预后情况,0~2 分为预后良好,3~6 分为预后不良。(5)采用CTP 对出血性转化(HT)(包括点片状渗血及大面积血肿)情况进行评估,依据是否发生HT 将患者分为HT组及未HT 组,其中HT 组41 例、未发生HT 组79 例,比较两组的CBV、CBF、MTT、PS水平。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NIHSS 评分、冠心病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侧支循环不良组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比例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2、两组梗死核心区灌注参数比较

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侧支循环不良组在梗死核心区的rCB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梗死核心区的rCBV、rMTT、rTTP 水平均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核心区灌注参数比较(± s)

表2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核心区灌注参数比较(± s)

注:rCBV为相对脑血容量,rCBF为相对脑血流量,rMTT为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TTP为相对达峰时间

组别侧支循环良好组侧支循环不良组t值P值例数51 69 rCBV(ml/100 g)1.57±0.44 1.09±0.32 6.921<0.001 rCBF(ml/100 g·min-1)0.49±0.31 0.45±0.34 0.661 0.510 rMTT(s)2.61±0.73 1.87±0.51 6.538<0.001 rTTP(s)1.15±0.32 0.92±0.15 5.247<0.001

3、两组缺血半暗带灌注参数比较

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侧支循环不良组缺血半暗带的rCBV、rMTT、rTTP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缺血半暗带的rCBF水平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灌注参数比较(± s)

表3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灌注参数比较(± s)

注:rCBV为相对脑血容量,rCBF为相对脑血流量,rMTT为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TTP为相对达峰时间

组别侧支循环良好组侧支循环不良组t值P值例数51 69 rCBV(ml/100 g)1.01±0.43 0.98±0.29 0.456 0.649 rCBF(ml/100 g·min-1)0.81±0.42 0.59±0.17 3.764<0.001 rMTT(s)1.32±0.36 1.41±0.42 1.232 0.221 rTTP(s)1.06±0.15 1.12±0.18 1.612 0.110

4、两组梗死范围及预后比较

侧支循环良好组的梗死范围、mRS 评分均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比较(± s)

表4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比较(± s)

注:mRS为改良Rankin量表

组别侧支循环良好组侧支循环不良组t值P值例数51 69梗死范围(ml)5.98±1.47 18.03±4.21 19.560<0.001 mRS评分(分)1.64±0.35 4.31±1.13 16.291<0.001

5、HT与未发生HT患者患侧灌注参数比较

HT 组与未发生HT 组患侧的CBV、CBF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T组的MTT水平低于未发生HT 组,PS 水平高于未发生HT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5。

表5 HT与未发生HT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侧灌注参数比较(± s)

表5 HT与未发生HT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侧灌注参数比较(± s)

注:HT为出血性转化,CBV为脑血容量,CBF为脑血流量,MTT为平均通过时间,PS为表面通透性

组别HT组未发生HT组t值P值例数41 79 CBV(ml/100 g)3.51±0.59 3.84±1.02 1.910 0.059 CBF(ml/100 g·min-1)52.47±3.58 53.62±4.13 1.512 0.133 MTT(s)3.25±0.87 5.06±1.29 8.074<0.001 PS(ml/min·100 g)17.15±4.18 2.03±0.54 31.765<0.001

讨 论

IS是致残、致死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上升程度,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该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均造成一定影响,同时还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8]。临床是通过侧支循环的建立使患者缺血脑组织得到新的血流灌注,从而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情况,达到改善预后效果,因此建立侧支循环有效评估体系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9]。近年来随着CT扫描技术的发展,多模式CT检测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其包括了CT 平扫、CTA、CTP,三者可以获取全面的IS 患者有关信息,从而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10]。

CT 平扫是使用率最高的CT 检查,对出血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11]。CTA 能够显示脑血管的三维结构,有效判断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12]。CTP 用于评估可逆的脑组织和梗死的核心部位,可获取CBV、CBF、MTT、TTP 等脑灌注参数,再经患侧、健侧脑灌注参数比较,获取相对值rCBV、rCBF、rMTT、rTTP,能更为准确反映提供最早、最直接的脑血流下降的信息[13]。有研究表明CTP 最早可在发病后30 min 出现异常灌注区,从而早期诊断急性IS,筛选适合溶栓的患者[14]。因此结合CT 平扫、CTA、CTP 能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指导。本研究中,侧支循环良好组梗死核心区的rCBV、rMTT、rTTP 水平均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而rCBF 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侧支循环良好组缺血半暗带的rCBF 水平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而两组rCBV、rMTT、rTT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采用多模式CT 检测能够对患者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灌注情况进行准确评估,从而了其侧支循环状况。既往研究表明,CBV 水平是梗死核心关系最密切的参数,与侧支循环相关供应有效性存在直接关系[15];而MTT、TTP 延长主要是由于侧支循环出现代偿,局部脑组织缺少血管供应,使灌注时间延长,提示脑部组织血供障碍。

研究表明梗死体积越小预后越好,本研究中,侧支循环良好组的梗死范围、mRS评分均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这与前人研究具有一致性,提示建立并促进良好的侧支循环能减少梗死病灶体积,改善预后。同时侧支循环不良组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比例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提示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控制患者的血压及血糖,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研究表明,HT 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16],而血脑屏障(BBB)的破坏可增加卒中后HT 发生风险。本研究中,HT组与未发生HT 组患侧的CBV、CBF 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HT组的MTT水平低于未发生HT组,PS水平高于未发生HT组,提示采用多模式CT 检测能够对HT 进行较好的预测。PS 是近年来新采用的CTP 指标,可确定患者BBB 的通透性,其数值越大,则BBB的完整性越差[17]。

综上,多模式CT 检测能够对IS 患者的侧支循环、缺血半暗带情况进行有效评估,建立并促进良好的侧支循环能减少梗死病灶体积,改善预后;同时能对HT 的发生进行较好的预测,有利于指导患者临床治疗。

猜你喜欢

核心区缺血性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脑脉泰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文化交流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