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刺激联合项丛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分析

2022-03-04黄书丽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廉泉肌群生长因子

黄书丽

(河南省许昌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内科,河南 许昌 461000)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CS)是由于脑血流减少或脑供氧不足造成的脑组织死亡。临床上,部分CS患者由于脑血管病损害咽部肌肉神经,影响吞咽中枢、运动感觉通路,最终引起吞咽障碍的发生。针对CS后吞咽障碍,目前除了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等常规对症治疗,多配合项丛刺疗法,可缓解吞咽困难症状,但对于吞咽功能的改善效果不理想[1]。研究表明[2],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CS后吞咽障碍可改善吞咽肌肉的运动状态,改善预后。本研究用磁刺激联合项丛刺疗法治疗CS后吞咽障碍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03例,均为我院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治疗患者,分为针刺组和磁刺激组。针刺组51例,男26例、女25例,年龄43~62岁,平均(52.53±5.21)岁,吞咽障碍病程37~85d、平均(61.13±10.11)d,洼田饮水试验(Water swallow test,WST)分级为Ⅰ~Ⅱ级34例、Ⅲ~Ⅳ级17例。磁刺激组52例,男29例、女23例,年龄45~67岁、平均(56.24±8.12)岁,吞咽障碍病程39~91d、平均(65.17±12.14)d,WST分级为Ⅰ~Ⅱ级32例、Ⅲ~Ⅳ级20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颅脑CT、脑血管造影等检查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CS的诊断标准和《中国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年版)》[4]吞咽障碍的诊断标准。排除咽部肌群病变、严重感染等。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神经保护、调节血脂、调节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给予项丛刺疗法。患者取端坐体位,对所选穴位即金津、玉液、旁廉泉、风池、完骨、廉泉、天柱进行常规消毒。然后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医师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700970),捻转沿风池向喉结进针28 mm左右,然后嘱患者将4mL水吞咽以完成相关测定指标,以捻转的状态向喉结方向对天柱及完骨穴进行针刺进针28mm左右,沿舌根方向针刺廉泉、旁廉泉穴39mm左右,捻转频率约100r/min,行针时间约16s,留针时间约0.5h,1日1次,1周5次。戴一次性医用胶皮手套,用一次性采血针(天津华鸿科技有限公司,津械注准20152410009),左手拇指、示指上卷舌体,右手持采血针,对金津、玉液进行点刺放血1.5mm左右,1周2次。连续治疗1个月。

磁刺激组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用CCYIA型高性能磁场刺激仪(上海欧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行磁刺激,患者取仰卧体位,刺激仪相关参数为“8”字形线圈、单侧50mm外径、10mm内径及8 Hz频率、刺激强度为80%运动阈值,于头顶中点向前3cm,健侧水平外移7.5cm,即吞咽中枢投影部位进行刺激,刺激1s,间隔20s,1次18min,1日1次,1周5天。连续治疗1个月。

3 观察指标

吞咽功能:①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估经口摄食功能,分数1~7分,分数越低表示经口摄食能力越差。②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估吞咽功能,分数0~10分,分数越低表示吞咽功能越差。③WST评估吞咽障碍程度,分数0~8分,分数越高表示吞咽障碍程度越高。

神经生长因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

吞咽肌肉运动:即刻吞咽肌肉运动情况。①美国尼高公司生产的Viking Quest表面肌电图机测定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振幅。②西门子ACUSON 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颏舌骨肌位移。

4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治疗前 治疗1月末 治疗前 治疗1月末 治疗前 治疗1月末针刺组 51 3.53±0.25 4.42±1.13* 3.53±0.72 4.83±1.32* 5.13±0.65 4.22±0.26*磁刺激组 52 3.51±0.29 4.96±1.22* 3.49±0.75 5.62±1.47* 5.08±0.72 2.37±0.14*t 0.3746 2.3294 0.2760 2.8679 0.3697 45.0800 P 0.7088 0.0218 0.7831 0.0050 0.7124 0.0000组别 例 FOIS评分 VFSS评分 WST评分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生长因子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生长因子比较 (ng/L,±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生长因子比较 (ng/L,±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VEGF NSE BDNF治疗前 治疗1月末 治疗前 治疗1月末 治疗前 治疗1月末针刺组 51 524.36±65.21 574.28±93.52# 17.23±2.35 10.54±1.92# 4.13±0.56 5.96±0.82#磁刺激组 52 527.42±63.18 651.32±97.13# 17.26±2.31 7.35±0.87# 4.15±0.52 7.97±0.94#t 0.2419 4.0994 0.0653 10.8954 0.1879 11.5553 P 0.8094 0.0000 0.9480 0.0000 0.8514 0.0000

两组治疗前后吞咽肌肉运动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吞咽肌肉运动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颏下肌群振幅(µV) 舌骨下肌群振幅(µV) 颏舌骨肌位移(cm)针刺前 针刺后 针刺前 针刺后 针刺前 针刺后针刺组 51 31.72±9.65 35.62± 9.82* 24.95±8.47 30.12±9.53* 0.37±0.11 0.44±0.19*磁刺激组 52 31.74±9.61 39.65±10.23* 24.93±8.52 35.89±10.64* 0.35±0.15 0.56±0.28*t 0.0105 2.0390 0.0119 2.8972 0.7704 2.5402 P 0.9916 0.0441 0.9905 0.0046 0.4428 0.0126

5 讨 论

CS后吞咽障碍患者常表现出咀嚼肌、咽喉肌和舌肌无力,继而出现咀嚼及吞咽困难,严重者甚至无法正常摄取食物,仅能依靠肠内营养以维持机体日常生理需求,随着疾病进展,可能致使其胃肠功能异常,机体营养状态较差,吞咽肌群功能减退。现临床上针对CS后吞咽障碍患者多以常规调血糖、神经保护等药物治疗为主,并多采用针刺辅助治疗,可调节其吞咽肌群的运动能力,但吞咽改善效果不明显。研究表明[5],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减轻CS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调控吞咽功能。

项丛刺疗法沿舌根方向针刺廉泉、旁廉泉穴对于咽中缩肌、舌骨肌、咽上缩肌等咽部肌群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可改善吞咽障碍。而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刺激大脑,抑制大脑皮质网络系统,促使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得到有效提高,提升吞咽肌群的运动能力,加快吞咽系统的血液循环,促进吞咽反射弧的恢复,进而调控吞咽功能。风池、完骨、天柱位于舌下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等神经的支配区域,针刺可相对地激活该区域的神经,然后将神经信号传输至大脑皮质以及延髓,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刺激延髓吞咽中枢,提升运动神经纤维的作用,改善咽部肌肉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6]。

项丛刺疗法通过风池与完骨联合针刺,可调达机体的少阳之气,利于全身气机的条畅,达到气调瘀化的作用,可促进脑部新生血管的形成,一定程度地改善神经生长因子水平。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刺激双侧吞咽皮质,增强在髓质皮质区域的投射,为皮质中心以及髓质损伤侧剩余的前运动神经元搭建新的神经连接,改善神经元麻痹,提升吞咽肌肌力,避免肌肉萎缩,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恢复,降低神经元损害。联合沿喉结方向针刺风池,风池为阳维脉和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可刺激其附近的迷走神经,改善机体的循环功能,调节脑皮质区域的神经细胞的兴奋状态,提高损伤区域的血液循环速度,改善脑部区域的营养状态,调控脑细胞的缺血缺氧水平,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形成,进而调节神经生长因子水平[7]。

项丛刺疗法通过向喉结方向针刺天柱穴,天柱穴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可促进巅顶区域的足太阳膀胱经经气下行,起到通利咽喉作用,同时针感直达舌根,刺激舌咽肌群,增强舌肌的灵活性,但因针刺疗法对吞咽肌肉的调节作用有限,致使吞咽肌肉运动情况调控效果一般。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刺激大脑,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便于大脑皮质对皮质脑干束的调控,促进脑皮质重建,提高机体舌肌力量、软腭运动等情况,利于吞咽神经的修复,提升吞咽肌肉的运动能力;加之针刺廉泉穴,廉泉穴位于舌骨和甲状软骨间,属于任脉与阴维脉的交会穴,其周围分布着与舌体的运动密切相关的神经,沿舌根方向针刺廉泉可调畅气机,发挥疏利舌本的作用,增强舌体的运动能力,从而改善吞咽肌肉运动[8]。

磁刺激联合项丛刺疗法治疗CS后吞咽障碍疗效较好。

猜你喜欢

廉泉肌群生长因子
探议廉泉穴※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用生长因子美容险毁容
锻炼核心肌群 这四种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贪泉与廉泉的启示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廉泉与故宫文物保护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
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理论剖析武术套路中的跳跃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