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悟境:让古诗词教学充满灵秀之美

2022-03-02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念小明

学苑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诗句古诗词诗词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中心 念小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古诗词内容,教师大多不乏应对之策,在教学角度筛选时,需要体现契合性,如果能够从“悟境”角度展开思考,势必能够带来更多教学收获。所谓悟境,是指思维进入忘我的境界。古诗词中有情境、意象、意境等内容,其代入感很强,如果教师能够将学生带入到诗词描绘的意境之中,自然能够创造更多审美机会,让课堂教学充满灵秀之美,为学生带来真正触动心灵的体验。

一、整合资源,在信息搜集中悟境

教材中有丰富古诗词内容,教辅材料和网络都能够搜集到相关古诗词素材,学生自身也有不少古诗词背诵积累,这些都属于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全方位搜集梳理与诗词有关的文化背景,体会作者在创作诗词时所表现出的具体心境。

1.对接生本积累。

一般情况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会做课外延伸和拓展,只要抓住教材便可以达成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组织带有局限性、狭隘性,更是一种惯性思维。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艺术欣赏价值极高,在教材中占比可以说明问题,学生自身也有丰富积累,这都是不容忽视的现象,如果教师能够做一些延伸处理,对接学生积累展开教学设计,其助学作用会更为突出。

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示儿》,教师先引导学生解读诗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对诗句内容做梳理,对作者爱国情怀做初步感知。教师围绕一个“悲”字展开诗句解读,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学生从题目和诗句字面意思展开推敲,对作者情怀有了一些认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作者的背景材料,让学生做深度思考,感受这首诗的意境。为拓宽学生视野,教师鼓励学生背诵陆游的其他爱国诗篇,学生大多有这方面的积累,能够积极响应。学生背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病起书怀》等,教师引导学生对陆游爱国思想做解读和剖析,并联系诗句关涉背景,结合北宋灭亡历史背景展开讨论,让学生获得更多悟境认知。

2.设定预习任务。

学生有古诗词背诵积累,教材教辅中也有不少素材可以利用,教师在教学之前设计一些预习任务,让学生做先期学习,很有必要。教师可针对学生学力基础布设一些启发性、开放性的预习任务,对学生形成思维冲击,学生响应积极,预习效果会更为突出,为后面深度研讨奠定基础。在预习任务选择时,教师要有意识做衔接设计,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积累展开先学行动。

如教学同册的《题临安邸》时,教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做文字梳理,结合教辅资源阅读,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对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做对应分析,搜集相关音频视频材料,将典型资料推荐到家校网络交互平台,与大家共享。学生接到这些任务后,开始做分条落实行动,因为任务难度不高,与学生生活认知对接,接受不存在障碍。在任务落实过程中,学生借助网络交互平台展开互动交流,确保预习学习活动顺利展开。

二、创设情境,在朗读体验中悟境

学生对直观情境比较有感觉,教师可对古诗词内容做梳理,借助画面或者诵读推开教程,让学生快速进入诗词核心,在情感交流中进入悟境,在深度思考中建立审美认知。

1.画面调动思维。

教师借助图片、视频、动画等电子信息做调动,能够将学生快速带入情境之中。古诗词内容丰富多样,其画面感特征最为鲜明,如果教师能够做深度发掘,针对诗词内容设计对应画面,势必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古诗词最常用的写作方法,这些景物都带有直观性,教师从物象角度展开教学引导设计,其契合性更高,学生在主动观察和思考中进入学习情境。

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之后,其心理会产生诸多触动,特别对一些精美的画面更为敏感,教师借助画面做推进手段,能够获得更多回应。如教学同册的《山居秋暝》时,教师拿出一叠手工绘制的景色图画:这是其他班级同学为这首诗做的插图,大家不妨做仔细观赏,看这些插图都有什么特点?学生平时看的最多的是教师展示媒体图片,现在能够观看这些手工制作的图片,而且是同学设计创作的,自然有更多期待。学生一边观赏一边热议,教师与学生做对话交流,从景物描绘特点,以及诗句内容做对接讨论,为学生提供观赏的提示。一个最为简单的图片展示,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这些插图都是一些景色背景,学生在观赏过程中做对接思考,其学习思维顺利启动。

2.诵读达成共鸣。

吟诵是最有效的诗词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借助古诗词诵读机会展开学习组织,利用多种范读形式做激励和引导,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展开主动思考,自然建立学习共识。学生都有古诗词诵读经历,也能够掌握一些诵读的方法,但操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教师能够调整与转变传统单一的朗读模式,向学生做多重展示,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仿读品读学习,其助学作用会更为突出。

如教学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时,教师先做示范诵读,或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组织学生欣赏,要求学生做节奏标记,学生在仿读过程中找到节奏感。学生诵读训练环节,教师先从情感基调、节奏、停顿、音调变化等角度做解释和介绍,接着推出诵读展示活动,由语感较强的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对诗词本身的节奏和情绪进行合理把握。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沉浸式的诵读,增强整体感悟,切实体会作品所诠释的内涵与情感。

三、咬文嚼字,在欣赏交互中悟境

古诗词鉴赏是阅读核心任务,学生大多没有完整的方法应用体系,教师要在鉴赏方向、鉴赏层次、鉴赏程序等方面做出指导,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形成审美认知。

1.矫正鉴赏角度。

所谓咬文嚼字,并非是对古诗词的每一个字都进行解读,而是强调阅读鉴赏的深入和全面,需要关注一些重点内容,对一些关键词语做详细解读,对一些表现方法、修辞手法、情感主旨等内容进行积极关注。小学生大多缺少鉴赏方法,教师需要在鉴赏角度选择时做出具体指导,让学生进入到欣赏核心,在科学规划中达成鉴赏目标。

教师指导学生做古诗鉴赏时,要考虑学生认知基础,唯有形成对接,才能顺利启动学生鉴赏思维。如教学同册的《枫桥夜泊》时,学生习惯从修辞应用角度展开思考,教师要求学生做炼字连词分析,学生开始关注一些关键词语,很快就找到鉴赏角度。如:“江枫”和“渔火”,一个是静景,一个是动景。一暗一明,一个在江边,一个在江上。这样的配合给读者带来更立体的感觉。“对愁眠”中的“对”字堪称经典,因为有乡愁缠身,旅居之人渴望有人相伴,其情感表达更为立体可感。教师从鉴赏角度展开引导,为学生规划清晰鉴赏思考路线,学生从炼字炼词角度展开操作,将鉴赏推向深入,由此建立起来的鉴赏认知有更高含金量。学生鉴赏基础大多比较低,教师针对性布设和指导,学生积极响应,教与学达成更多默契。

2.提升品鉴格局。

品鉴能够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促进其在情感层面收获更加丰富的认知。比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芙蓉楼送辛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积累的送别主题的诗词,明白即使是同一位作家的送别类诗词作品,所表现的手法与意境也大相径庭。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通过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千古送别经典场面,把对友人的眷恋和送别后的孤单定格;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却通过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两个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真性情好友,情感上就不再沉郁。

再如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便打破了话别时的沉默,劝酒是挽留,更是祝福;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既有叮咛、劝勉,更是一种广阔胸襟的展现,一洗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惨之气,不同于王昌龄“寒雨”“楚山孤”的凄寒孤寂、沉重惆怅的离别情怀。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同一个送别的主题,手法不同意境不同,格局也就跟着变化。当学生能够领悟到生活当中,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场景,必定能够深谙古诗词的灵隽之美。

3.厘清鉴赏程序。

在古诗词鉴赏学习中,教师还需要对学生鉴赏程序做出具体指导设计,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让学生找到正确的构建路线。小学阶段诗词鉴赏要求要适度,教师需要做出适合的引导,让学生有清晰的操作路线,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组织,让更多学生能够建立清晰操作思维。“方法+效果+ 情感”,这是古诗词鉴赏常用的构建思路,教师需要做出具体引导。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欣赏学习时,还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开启规律,适时做出指导,让学生自然进入到鉴赏操作环节,以获得预想的效果。如在教学《长相思》时,教师对这首词做具体梳理,让学生展开深入鉴赏:“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山山水水,心情难以平静,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呈现作者情感?学生开始思考和讨论,对作者写法做探索,教师对鉴赏路线做梳理,并给出一些具体的规划建议:先分析方法应用,然后联系语境说说有什么表达效果,最后关联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做深入对接,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鉴赏认知。学生对古诗词鉴赏没有清晰思路,教师针对性指导,能够获得更多启迪作用。

四、迁移训练,在实践操作中悟境

古诗词训练不能只是背背读读,需要渗透更多鉴赏和读写的任务,为学生提供思维对接和读写结合的机会,让学生在仿写、改写、感悟、反思等训练过程建立悟境认知。

1.渗透演绎任务。

学生对诵读展示、角色演绎、鉴赏讨论等学习活动有更多认同感,教师需要做出科学设计和组织,为学生带来亲身体验的机会,以满足学生对学习需求。小学生仿写诗词有太多难度,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做情境对接,推出讲述、感悟、反思、改写等任务,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等学习活动中展开训练。如知识竞答、诵读比赛、接龙比赛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师要做好创新设计,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实现训练目标。

在组织学生做延伸训练时,教师要对训练任务做优化处理,以提升训练兴趣。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村晚》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展开阅读分析,对诗句内容做梳理,对诗句关涉影像进行列举,对形象描写特点做归结。学生很快就找到思维起点,对“青草”“池塘”“远山”“落日”“牧童”“黄牛”“短笛”等意象有了更多了解。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这些景物的描写特点,自行创编一个小故事,形象展示诗句内容。学生对结合诗句意境特点展开思考和规划,教师适时做方法指导,给学生一些具体的提示。课堂展示环节,教师鼓励学生主动讲述诗句表达的生活情境。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然后围绕这些景物创编小故事,这无疑将会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触动。根据这些景物创编出故事,有利于调动学生直觉思维,加深对诗歌的氛围与意境的感知。

2.拓宽课外阅读。

教师对学生古诗词积累情况有一些了解,在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时,要做好对接处理,如果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积累情况,利用教辅材料,或者是网络渠道,搜集到一些古诗词鉴赏信息,或者是阅读感悟等内容,都能够为学生带来一些学习启示。教师设计课外阅读任务,需要提出具体的要求,设定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展开创新阅读,在广泛涉猎中建立古诗词学习认知,全面促进其学科能力的成长。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课外古诗词鉴赏训练,让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词做鉴赏展示,同样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成果。

同册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来自范成大的系列诗,教师要求学生做先学体验,对诗句表达意境做分析。学生开始阅读和思考,课堂讨论自发形成。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设计了创编插图的任务:这首诗以农村生产生活为背景,充满了田园生活气息,教材中的背景,虽然图画比较模糊,但依然能感受到乡村的自然风味。选择一个角度展开创作,用画笔直观反映田园风景特点,看谁设计更有个性。学生对插图绘制并不陌生,都能够主动进入到实践操作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搜集到的插图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借鉴。经过一番操作,学生插图创作告一段落,教师组织学生做展示交流活动,学生大多能够主动介绍自己的创作体会。为古诗配设插图,是比较有创意的设计,其训练效果更为突出。

总之,悟境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师要做好教学规划,针对学生浅表学法应用,展开深度研究,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性学习,深潜到古诗词意境之中,通过多种学法应用,对古诗词丰富内涵进行感知,在创造性学习中达成悟境的目标。小学生思维比较直观,而古诗词大多蕴含丰富内涵,教师需要做好教学研究,先期对古诗词做深度解析,这样才能将学生带入到学习核心,在“有境、空境、悟镜”中建立审美认知。

猜你喜欢

诗句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