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探微

2022-03-02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沈佳慧

学苑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乐曲音乐课堂

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沈佳慧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开始。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欣赏无疑是最佳手段。现行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音乐欣赏所占的比重变大,可见音乐欣赏被越来越重视了,从一年级开始,简单的音乐欣赏就已经融入课堂。通过课堂实践研究,我们可以理解,教材这样的安排是科学合理的,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教师更加重视音乐欣赏教学的作用。音乐欣赏教学融合了歌唱、想象、律动,多元一体,需要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功底,因此音乐欣赏教学地位的提高也提高了对教师能力与态度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欣赏音乐的魅力就在于聆听、感受、触碰乐曲的美,而音乐教师又该如何给学生最好的音乐欣赏课体验呢?不同的音乐老师对音乐都有自己不同的体验和经历,因此教学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与图画相比,音乐是无形和抽象的,没有那么直观,所以更加需要沉浸式的欣赏来品味音乐的情感和表现手法。欣赏音乐,可以带给学生深层次的直观的具有刺激性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修养心性,全面发展。以下是我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得到的一些拙见。

一、多元感官结合,加强音乐感召力

不同于具备歌词作为辅助的歌曲,乐曲更加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因此很多学生在欣赏乐曲时比较吃力,大多数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常常词穷,只能用好听或者不好听等较为粗略的词一概而论,缺乏专业知识。从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出发,教师可以通过更加直观的媒介调动多元感官相结合,在乐曲播放的同时放映视频、动画、画作等作为辅助,加强音乐的感召力,激发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魏显忠创作于1969年10月的一首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时,教师就放映了事先找到的农民上交公粮的一组照片,然后开始第一遍播放音乐。歌曲放完后,问学生们听到了多少种声音,有的学生描述听到了类似马的嘶鸣的笛声,有的则说听到了笛子的颤音。接着,又继续引导学生,询问他们听到这首乐曲想象到的画面、体会到的情感。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回答,一位同学描述说农民丰收以后,喜气洋洋地策马扬鞭,把喜悦铺洒在乡间的小路上,有声有色,活灵活现。接着又播放了来自电影《丰收》关于大丰收的片段,学生们沉浸在影片与音乐的交融结合中,感受到了身临其境的感情氛围。在课堂的末尾,布置了家庭作业:尝试用竖笛吹奏《扬鞭催马运粮忙》的重点乐段,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丰收的喜悦与成就感。像这样视觉、听觉和动手操作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音乐的感召,通过想象的方式进行再创造,填补听觉上的空白,呈现一种更加完整的召唤结构。

二、典型乐曲对比,增强音乐欣赏性

选取具备典型性和权威性的乐曲进行对比,可以刺激学生的美学感受,从而增强音乐的欣赏性。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音乐作品,并从背景、体裁、表现手法、音色等方面突出重点,对比分析,明确目的,来加强学生对乐曲的记忆,创设轻松生动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例如,同样是讲述了儿童故事的两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小白菜》与《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教师先为学生介绍了两首歌截然不同的背景。《小白菜》以家庭关系极不合理的黑暗的旧社会为背景,寄托着一个孤苦无依的农村幼女的痛苦与泪水,旋律和情感氛围都较为凄苦婉转。与此相反,后者则表达了新社会儿童对祖国的真切深情,情绪是充满热忱的和抒情的。介绍完背景后,请学生在听完两首歌曲后,分别描画出自己想象中的儿童的样貌、神态和穿着,最后将两者进行对比,这样抽象的歌曲就变得更加直观和形象了。再如,同学们都熟悉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而圣桑的《天鹅》却也是毫不逊色的世界名曲。教师在课堂上先后播放了这两首曲子,并对乐曲的内容进行了提问。有些同学更喜欢《四小天鹅》,因为这首曲子更加灵动活泼,钢琴的跳动更加生动。而由于后者更加安静空灵,大提琴的低吟显得深沉空阔,另外一些同学更偏爱《天鹅》。他们表达自身内心感受的欲望都十分强烈,体现出一种沉浸在音乐中的状态。接着,以他们的自身感受为基础介绍了这两首乐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通过展示两首题材相同但构成不同的两首曲子,分析相对的创作方法和意图,学生可以增强对音乐的兴趣,提高辨析能力和审美能力,更好地接受音乐的主题。综上所述,妥善利用典型乐曲的对比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教师可以选择不同体裁的音乐,也可以选择不同风格的乐曲,亦可以截取同一首歌的不同部分进行对比。

三、适当语言渲染,把握音乐接受度

费尔巴哈说:“当音调抓住你的时候,是什么东西抓住了你呢?你在音调里听到了什么呢?难道听到的不是你自己的声音吗?”教师适当的语言渲染,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接受度,帮助学生更加充分地接受音乐传达出的情绪和故事感。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担当学生情感的指引者,同时也因提高自身素质和音乐素养,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黄河大合唱》时,教师就必须情绪饱满激昂,语调高昂慷慨,以契合黄河奔腾呼啸的特点,讲述这首歌曲的背景和主旨,并引导学生亲身感受音乐传达出的情绪。在上课时,向学生们讲冼星海,讲黄河,讲中国人民的英雄主义和同仇敌忾,讲中华民族的悲壮和遭受的灾难,引导他们进入这首歌曲的感情氛围和创作情境中,更好地欣赏和接受这首歌曲。他们领略到了黄河排山倒海的气势,明白了中华民族宁折不屈、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的精神气概,这时音乐欣赏已经升华到了精神高度,教化和提高审美的作用也更加显著。以上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合格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步。当然,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歌曲的情感氛围如果忧伤缠绵,则应采用抒情性较强、较沉郁的文字进行感情的渲染;如果轻松活泼,语言就应该更加生动愉快。同时教师的语音语调也要与音乐相适配,声情并茂,使情绪更加丰满,把握音乐的接受度。

四、课堂有效提问,提高欣赏实效性

有效的提问如穿针引线,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眼球,也能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度理解,课堂结构也因此变得紧凑,课堂气氛也会活跃一些,学生的表现欲也会得到满足。

例如在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时,在第一遍欣赏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出这样的问题:欣赏着这段音乐,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在这个问题的设计中,“你”“最直接”被强调,因此,这与简单的谈一下欣赏后的感受并不相同,它更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在一番欣赏后,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载歌载舞的场面在我眼前”,“这首曲子传递着快乐的讯息”“我觉得的演奏的是中国民族乐队”……开放的回答,验证了学生有着真实有效的体验。再例如欣赏《致春天》时,有一要求是欣赏后需要学生能够为乐曲分段。如果不做任何启发,让学生直接分段,他们会因为找不到划分的依据而略显茫然,此时,教师做了最佳的启发式提问:“孩子们,如果根据乐曲情绪的变化来为乐曲分段,你们可以试一试吗?”一个好的问题,就如催化剂,学生能在教师启发下顺利地找到正确的关注点,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如此,教师对问题的精心设计,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思考,问题的提出要在对教学的深度把握,细致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所问问题也要切合学生实际,且不老套,真正让提问成为欣赏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的一把钥匙。

五、注重联想想象,增强欣赏艺术性

有一些著名科学家通过研究深切的认识到:形象思维、艺术想象力,在科学事业上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音乐活动的各个环节忠创造和鼓励创新一直是被强调的,尤其是在欣赏音乐时,联想和想象必然会被引起,这种人类的心理活动就是带有创造性的。德国伟大诗人兼剧作家歌德认为:一般而言,画家的笔墨和诗人的语言都不宜被看得太死、太狭窄。因为,一件艺术作品就是一种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我们应充分的尊重,尽可能地用广阔的视野去观察和欣赏。想象联想在音乐欣赏中,都是一种情感体验。

例如欣赏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是去感受那种热烈、欢快的节日气氛,接着,鼓励他们会春节期间的人物和场景进行想象和联想,此外也有一些诸如管弦乐曲《野蜂飞舞》、唢呐曲《百鸟朝凤》等是对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音响的一种模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可以听出“形”来。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做的是,引导学生从音乐的旋律、音色、节奏等多个角度去对音乐的情绪美、意境美有所感受,联想和想象因此会产生。又例如在欣赏《命运交响曲》时,先在欣赏第一遍时对贝多芬的创作背景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引导他们以自己对这段音乐的理解,进行联想和想象,贝多芬是在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这段音乐为我们塑造的一个形象又是什么。并进行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边欣赏音乐边听教师再一次深入的讲解,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欣赏中。音乐欣赏的想象和联想并不是在一个狭小范畴之内的,它会陶冶和升华学生的情感,它会使学生的灵感在广阔的天地里飞腾、翱翔。

六、趣味体态律动,感受音乐动态性

音乐的节奏被称为音乐家的骨架。节奏之于音乐就像心跳之于人类,没有节奏的音乐就失去了生命。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中,可以创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趣味的体态律动,使学生在动作中深入感受音乐的时间感和运动感,进而欣赏乐曲的节拍和强弱、轻重缓急和变化重复,体味音乐的内在深意和情感。

例如,在欣赏《将军令》这首流传了一千多年的唐朝皇家乐曲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出征的气如长虹、战斗的激烈紧张和古战场的肃穆庄严,可以为乐曲的各个部分设计动作让学生在熟悉乐曲的基础上加上肢体动作。在散板引子部分,琴声如同出征之前的擂鼓呐喊,鼓点强劲有力,节奏阵阵催频,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踏步的方法,模仿鼓点的声音,同时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用脚跟踩地或半蹲着原地踏步等来刻画出音乐的强弱。在乐曲的急板部分,节奏更加急促紧凑,因此在这个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擂鼓的动作,跟随琴声做出敲击的动作,感受乐曲的节奏。通过让学生进行具有趣味的体态律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乐曲的行进过程和乐器的音乐效果,感受乐曲速度的变化,音调的变幻,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战斗中惊心动魄的音乐情绪。音乐欣赏教学不能仅局限于培养学生听和辨的能力,还需要让学生感受到作曲者想要通过乐曲表现出的音乐情绪和描绘的故事画面。在欣赏乐曲时加上肢体动作辅助欣赏的进行,能够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深刻理解,增加对音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加深对乐曲背后故事的印象,积累对音乐的深层次具有刺激性的审美体验。

音乐这个学科看似很单纯,但是却十分的复杂和系统,设计各个领域的知识,因此音乐欣赏的教学也需要多样的音乐元素融合,简单的灌输是完全不行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欣赏音乐而非“听音乐”,深化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包括音乐制作的背景、作曲家的个人简介和人生经历、乐曲涉及的乐器以及乐曲的节拍音调等等。教师必须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因材施教的同时寓教于乐,为学生提供一个身临其境的欣赏环境与氛围,深化学生的美学感受,在追求课堂实效性的同时保证欣赏价值,增强课堂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与当代音乐教学发展相适应。

猜你喜欢

乐曲音乐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音乐
悲伤的乐曲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音乐
练乐曲vs基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