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像学视域下 《走近“最美” 制肥人》纪录片研究

2022-03-02李佳蓉

今古文创 2022年7期
关键词:图像学纪录片分析

张 伟 王 冬 李佳蓉

【摘要】 图像学是艺术史研究方法,致力于解释图像的意义和内容。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传达的思想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探讨艺术作品的主题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时代价值和精神。这种研究方法被逐步应用于影视作品中,影视制作者利用影像本身的意义,即意义的重复演绎,以深化影片的主题。本文应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的方法论,从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学阐释三个层次研究了新时代生态农业制肥纪录片,旨在将每一个镜头的动态影像作为静态画面分析研究,在“形式”和“内容”中体现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使得诉诸视听语言的媒介为农耕文化的大众传播带来机遇,也使得传统的生态农业制肥方法得到传承和发扬,为农村农业生态化打造一张更为立体多维的名片。结果表明影片成功唤起了沉寂在大众内心深处的遥远共鸣,唤醒了更多农民对农村环境的生态化意识,为打造中国美丽乡村添砖加瓦。

【关键词】 图像学;纪录片;视听表达;分析

一、背景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日新月异,农业类用品也是“琳琅满目”,因此诸多环境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如农村废弃物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等。[1]过量使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壤压实,耕地质量变差,肥料养分通过灌溉流入水资源和土壤资源,如湖、河、水库等;持续性地使用农药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进而一些地区的蔬菜水果有机农药含量超标,致使农村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生态质量有所下降,也对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正是针对如上诸多问题,治标更需治本。因此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和本专业特色知识,通过影视化的手段,从农民的思想意识当中形成生态化理念,从根本上培养农民养成保护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的习惯,提高人们对于农产品的生态化意识,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间接性传授人们废物利用制肥方法等,以此解决当前农村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科学施肥、科学打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农业生态化可持续性发展。

二、 前图像志描述——自然主题描述

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被客观认知到的对象和事件,并且具备情绪和情感意味的心理描寫,就是潘诺夫斯基所谓的“第一主题”或“自然主题”。[2]针对这个层次的认识,以艺术形式为主轴,观者从现象表面出发,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倾向于客观认知具体事物,尚未设计文化象征层面。[3]在对生态农业制肥纪录片的前图像志描述中,我们所要探讨的是画面中的“所见所闻”,笔者将从主题、构图、色彩、元素等几个方面描述制肥中期阶段带给观众的直接的视觉感受。

在影片的制肥中期部分中,主要体现生态化制肥的过程,老大爷一遍又一遍地劳作,艰苦卓绝、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触发人的情感共鸣。正如影片中的一个特写镜头,画面中间出现一双布满老茧双手,已经扭曲变形指甲盖能清晰地看到渗入里面的污垢,犹如一块带满污垢的水泥块安装在了老人的手指头上。手指头已经弯曲到找不回曾经年轻时那双雄壮有力的劲儿了,裂开的一道道缝隙中,沉淀了岁月的精华,一条、两条、三条……数不清的缝隙里外都是茧皮,整个看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整双手就剩皮包骨,感觉凸起的青筋快要从手背上蹦出来了。

转到近景,画面三分之一处老大爷弓着身体,手里握紧准备好的温度计,生怕掉在地上摔坏,小心翼翼地插入积制的有机肥堆上,老人深情期待这段时间的积制没有白费。温度计的指针缓缓转动,接近40℃时,指针停止了转动,老大爷的眼神中闪过失落,表情变得低沉,很明显不是老大爷预期的效果,感叹声中夹杂着老大爷的毅力。铿锵有力地抡起锄头将发酵粉和秸秆碎屑再次进行搅拌,一锄头接着一锄头。烈日高照,刺眼的光线无法使老大爷睁大眼睛,汗水从两鬓斑白的发丝间缓缓流下,流经颧骨,经过胡须,从下颌骨的胡须处滴落在锄头把上,一滴接着一滴,与老大爷轮着的锄头相呼应。在散发着臭气的羊粪中,疙瘩又大又硬,犹如一块流水浸泡的石头,敲打疙瘩的锄头显得很疲惫。搅拌一层,泼一层水,水花散开,犹如向日葵向着太阳绽放,一层接着一层。

空景中的小狗悠闲地转悠,与老大爷的忙碌形成鲜明的对比。老大爷忙碌的背影印在西下的夕阳中,倒影在地面上的身影拉得修长。旁边的树枝上小鸟鸣叫消失在了落日的余晖中,山沟间飘来的浓烟随着狗叫声一起飘散在晚霞中,渐隐消失。

在这次的翻堆过程中,老大爷的身体显然被农活折磨地精疲力竭。

这段影片由特写、近景、中景、远景几个景别组成,描绘老大爷在机制好有机肥的前提下,进行翻堆检查,主要突出人物的生动形态,鲜明个性,仔细观察和感受画面内容是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三个层次的第一个任务。

三、 图像志分析——程式主题分析

图像志分析阶段,即建立艺术主题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充分认识事件与事物结合所形成的现实社会,熟悉由传统与文化构成的超越现实社会,更好地理解这种关系。也就是潘诺夫斯基所谓的第二主题,“传统主题”或“程式主题”。[3]针对这个层次的理解,是对作品进行深层分析,对图像背后的原因进行探索,同时找出其创作要表达的内在含义,深入理解画面描绘出的特殊形象。[4]在分析纪录片图式的表现形式时,紧紧围绕着原始性以及本源性这两方面,使读者能够了解纪录片画面的图式概念,从而使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

在生态农业制肥影视短片中,创作者意图改变潘诺夫斯基所述的图像根源,从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国神话故事中寻找创作画面元素的根源,以求国人更好地理解画面元素的根源。同时,创作者扎根田间,亲身体验生态农业制肥,为画面的需要注入创作者独到的情感和灵魂。

画面中,被抡起沾满发酵粉末和羊粪的锄头,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山西民俗·农业生产》“一道锄头一道粪,三道锄头土变金”的诗句,可见农民视锄为粪,多锄就能丰收,即锄头寓意丰收。[5]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发明了石头做的锄头,分别由锄刃和“柄”组成,用于从事各种农作物的种植,足以体现锄具是由祖先智慧的结晶所制。而与豫西南地区流传一个民间神话传说中的锄头来历息息相关,太上老君为帮助农民,隐瞒玉帝,助农民点化生火之法和制锄之术,自己被打入天牢。后世敬畏老君,于“立秋”日,停止劳作,挂起锄勾以示对老君的纪念,于是产生“立了秋,挂锄勾”的农谚。[5]在神话中又联系到“被祈福的锄头”中,仙女为拯救老人村,向玉帝索要一把锄头,赠予村里唯一的年轻人“棍棍”,“棍棍”身系一个村的口粮和命运,期望“棍棍”耕种,拯救不能行动的老人村的所有百姓,从中,玉帝赐予的锄头有被视为希望的象征。[5]画面中,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老大爷,可被视为拯救和造福。老大爷如农业之神——后稷。《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后稷是开创农事,造福人类的大神,尽力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以求一幅美好的丰收景象,与《周易》《管子》中的记载如出一辙。神农种五谷,尝百草,养畜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一大贡献。[5]原始农耕文明的创造,使人类生活从游牧到定居,逐步推进文明社会。它与影片中老大爷艰苦奋斗的精神密切相关,是中华民族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精神的源泉和典范。

农业制肥这部影片展现了农村的时代风貌。剧中老大爷的制肥过程也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画面中出现的每一个元素都极具意味,画面以水平线为主,通过刻画老大爷的不同表情和动态,动静结合,使画面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给观者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让我们回归平淡,跟随老大爷的节奏,似乎把我们的思绪都带回到宁静的村庄,辛勤地劳作,任劳任怨,奉献一生,通过锄头、牛粪、老大爷的元素塑造,体现出创作者对于劳动人民的歌颂和赞扬;更体现出国家的农业政策和鼓励农耕的思想。影片巧妙地处理老大爷的动作和形态,使得主体在画面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也为后人对此类画面的表现处理树立了标杆。

四、图像学分析——象征意义阐释

符号解释的对象是艺术作品的“内在意义或内容”,这就是潘诺夫斯基所说的第三个层次“图像学分析”阶段。[2]这一层次是“对人类思想基本倾向的理解”,对客观一致性的解释通常是历史的象征(洞察人类精神在各种历史背景下的基本趋势,以具体的主题表达)。[3]在原有的图像象征上,不断叠加,超越图像原有寓意和象征,从而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优秀的作品与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是艺术家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生活客观的描述。纪录片旨在展现真实的世界信息,并记录真实的事件。在作品里包含着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信息,观者可以从中了解在当时的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状态,甚至可以了解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意义对于艺术体验也很重要。观众不断主动地测试、寻求作品的旨趣,它们所认定作品中的意义种类可能差异甚大。[6]影片的意义可从意义的指示性、外在性和象征性深度理解。

指示性意义。主要旨趣在于观众确认了一些特定的细节。[6]如在中国人们开始注重养生的新时期,在云南省的某个贫穷农村,描写一位中国农村老大爷的人物形象。影片的全程记录并讲述中国的贫穷农村,中国本是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思想和文化,影片指示性地传播中国生态农业思想和农耕文化。影片的所有镜头内容拍摄于2021年,中国从过去的贫穷走到现在的小康,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注意农村农业的生态环境问题,注重身体健康问题,从侧面指示出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主人公老大爷在形象上体现了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和人物特征,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依然制肥,追求好上加好的生活品质,活脱脱地展现了中国的“工匠精神”。在这里,“云南的某个贫穷农村”的指向性意义对这部影片形式所创造出来的场景的整体性对比,有决定性作用。

外在意义。外在的意义也在该片的整体形式中产生作用,根据剧情的脉络而赋予意义。[6]关于中国生态农业中制肥的影片。举例来说,中国生态农业本身具有文化性和思想性,整部影片的画面又是引用中国地理、人物和时代背景的面貌,元素与元素之间又形成关联性,关联之间元素的象征寓意又有共性,这些共性的重复演绎使得外在意义向内在意义转化。反过来,把画面中所出现的元素:中国云南乡村面貌、老大爷、锄头、羊粪、野草、树、水、温度计、土地等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如此一来,这部影片的整体系统就会大于只找到任何单一的外在意义。

象征性意义。影片会诱导观众进行心灵活动,而引发内在象征意义。[6]就如同影片中的老大爷穿着肮脏,头发油腻,手上布满老茧,暗示着老大爷家境的贫穷和生活习惯的不规律,但又从另一个层面体现了老大爷生活的艰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老大爷挥洒发酵粉和泼水的动作娴熟,铿锵有力,也反映出老大爷身体康健。又与画面中树木和野草形成关联,在哈萨克神话中,迦萨甘种植了“生命树”,树上茂密的叶子培植出人的灵魂,旺盛的树木象征生命、强壮和繁荣。茂盛的野草出现在哈尼族神话中,老猎人的七儿子为救父亲,翻山越岭寻找不死草,最终救活了老猎人,不死草被视为孝顺和希望的象征,七儿子在回家途中又用不死草救下桑帕的女儿,最终抱的美人归,又被视为爱情和正义的象征。[5]老大爷制肥,是用科学的方法,资源再利用,通过高温发酵、杀菌,熟化完成的,联系到神农尝百草,神农尝遍百草为救百姓牺牲自己,人们尊称他为“药王菩萨”,是无私奉献和仁慈的象征。[5]骄阳高照,可以联系到的有很多,世界各民族流传着赞美太阳的神话,太阳神神话中,被视为尊贵和高尚的象征,在太阳鸟神话中,又被视为自由的象征。[7]诸多象征元素的表现,充分体现出镜头画面的深层意义和创作意识的强大魅力。

通过追溯画面元素的源头,在我们中国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都能一一找到相对应的寓意。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图像带给我们的文化感,引发观众的共鸣,可以从多角度理解历史文化元素带给我们的意义和价值,在价值中发扬时代精神。

五、结语

潘诺夫斯基的目标是将作品理解为人类思维基本倾向的象征,这些倾向是特定于某个地方、某个时期、某种文明创作作品个人所特有的。图像学分析不仅关注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含义,应以对艺术作品形式的合理分析为依据,进而探索出艺术作品创作时的文化象征表现,运用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等概念,反映创作者的思维意识和情感表达,从而折射出所处时代的大环境和大背景,进一步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

生态农业中的肥料生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与国民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而依据图像学理论指导的生态农业制肥纪录片,不仅从形式对画面进行了设计,更是从内容进行了设计,二者相结合,既能体现画面带给观众的形式美,又能体现故事叙事内容带给观众的心灵美。把创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情感融入其中,让没有一定文化背景的观众也能从画面中感受到精华所在,触发观众的心灵,引发观众对农村农业环境问题的深思。通过老大爷的制肥,启发人们,将科学的方法传播给大众,间接性指导人们对农村很多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农村的环境问题减轻压力,为广大老百姓的农业支出减轻负担,从身体健康的角度关注人们,真正做到振兴乡村,致富乡村,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杜建国.浅谈从中国农业发展史看农业的传统与现代[J].南方农机,2018,49(21):94+96.

[2]陈怀恩.图像学视觉艺术的意义与解释[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210-226.

[3]罗小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12-119.

[4]余林.《韩熙载夜宴图》图像学分析[J].美与时代(下),2021,(04):88-89.

[5]陶阳,钟秀.中国神话(全3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美)波德维尔,(美)汤普森.电影艺术:插图修订第8版[M].曾伟祯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73-75.

[7]王增永.神话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96-206.

作者简介:

张伟,第一作者,男,漢族,甘肃定西人,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与理论。

王冬,通讯作者,女,汉族,云南昆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技术。

李佳蓉,女,汉族,山西忻州人,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及媒体设计与理论。

猜你喜欢

图像学纪录片分析
Rough Cut
分析:是谁要过节
等待
超级蚁穴
回头潮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梁楷《释迦出山图》之图像研究
图像学视阈下的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
城镇景观建设视角下的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研究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