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景观建设视角下的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研究

2015-07-07徐伟李亚军

艺术百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设计艺术图像学

徐伟+李亚军

摘要: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对于景观建设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环境手绘史论提供历史的实物佐证以及更多的内容与细节等,更重要的是,手绘图像与环境乃是同一社会形态、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产物,因此,它们是研究景观建设最直接、最可靠的材料。

关键词:设计艺术;城镇景观建设;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手绘设计史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谈起可持续性城镇景观设计,都会从它与生态健康、社会公正以及经济繁荣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着手。但在关于可持续性的讨论中,美学方面的地域视觉要素鲜被提及,更甚者,认为将视觉与审美融合对可持续和审美都是庸俗的、无益的。当下景观建设除了生态修复设计、科学技术最大利用外,要使得文化可持续,还需要许多其他的作为,地域视觉元素传承和再设计就是其核心环节。目前全国的城镇趋同景象不仅仅是盲目扩张、急功近利的表现,更是对地域传统视觉元素的无视。笔者多次呼吁:留住“乡愁”的环境建设中,在可持续性的评价体系中,地域视觉元素的研究和传承务必考量,并亟需立法。

诚然,地域视觉元素的采集和设计有极大难度,但这绝对不是无视其存在的理由。其实绘画作品之所以有风格,就是由作品的色彩、线条、笔触等外在的形式因素所决定,这些形式因素不仅是艺术家内在情感的外在表现,而且承载着再现现实的职能。环境手绘作品不仅是绘画,还是艺术家对地域景观的再现和表现。这里面就富含无穷的形式视觉资源。

环境设计手绘图像的基本概念就是超越一般形式差异的手绘可视作品,即它包括环境、建筑、装饰设计以及公共艺术等一切可视的艺术作品所表征的视觉内涵。

一、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的研究现状及内涵

1.国内外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的研究现状:国内学界历来画学理论阐述精微,著作宏富。但对环境设计手绘图像这一独特的绘画种类关注不多,考察发现对手绘图像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图学资料、文献整理,二是图学思想研究。第一类大多只是在中国建筑制图史方面有一些附带性的研究,而这些研究大都是在利用图像资料考证、推测和复原研究的过程中产生的,反映的内容大都是建筑的形制、材料、结构等。对于具体单个图种的研究,如刘敦祯通过“样式雷”画对圆明园的复原进行的研究,梁思成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傅熹年对于战国铜器、中山王墓兆域图、繁峙壁画及山水画的研究。对于界画及界画作品的研究则较为深入,如王雪丹的《宋代界画研究》。对于整个建筑制图史梳理的有早期陈仲篪的《中国营造图案史概述》,潘谷西的《〈营造法式〉解读》。李约瑟于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图示进行了研究。吴继明把搜集归纳的一部分图示和中国古代文献中的记载和论述写成《中国图学史》。第二类的代表主要是在中国古代工程图学史研究中刘克明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及撰写了《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一书。还有傅熹年编撰的《中国古代的建筑画》,吴葱的《文化视野下的建筑图学研究》等。上述研究著作迭出,成果卓著,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和有益的借鉴。

西方学者对于环境设计手绘图像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如鲍威尔(Powell)和莱瑟巴罗(Leatherbarrow)的经典著作《大师建筑画》(Masterpieces Of Architectural Drawing),White J的《图像空间的诞生和重生》(The birth and rebirth of pictorial space),叶·查瓦茨卡娅的《中国古代绘画美学问题》等都是学界熟知的西方学者的环境手绘图像研究成果。罗越(Max loehr)、李雪曼(Sherman lee)、本杰明·罗兰(Benjamin·Rowland),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等也都是手绘图像研究专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的中国山水绘画研究著述在中国出版。他们跨文化的研究视角,给国内手绘图像学研究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在开拓研究视域、深化探索层次上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值得欣慰的是,学界对于试图从传统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探析环境手绘图示中蕴涵的基木设计理念、营造方法与文化信息传达模式的景观设计研究已经浮出水面。国内有张涛的《人居环境科学视野下的韩城司马迁祠设计方法与模式》和邓国祥的《界画与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生态观》等论述,国外有加拿大学者卡菲·凯丽的《艺术与生存——帕特丽夏·约翰松的环境工程》一书及国际著名的环境美学家阿诺德·柏林特和景观实践者帕特丽夏·约翰松倡导的“艺术可以拯救地球”等观点理论。上述论著和观点对于本文思考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的研究内涵

一是调查解释环境设计手绘图像的整体意义,特别是在文化史的大背景下揭示这种意义,找寻对环境手绘作品、人、历史的具体解释。

潘诺夫斯基将图像学分为“三个解释层面”(three levels of interpretation) :第一个层面是“前图像志描述”( pre- iconographical description),也称“自然”层面。在这个层面上,人们识别绘画最基本的主题,即展示的内容。第二个层面是“图像志分析”(icono-graphical analysis),也称“传统”层面,这是图像学开始发挥作用的地方。第三个层面是“图像学解释”(iconological interpreta-tion),也称“本质”层面。画家“对国家、时代、阶级、宗教或者哲学信仰的基本态度———被无意识透露出来并压缩在作品里”,这就要求我们对潜在的意义进行揭示。第三个层面是图像学的最终目标——对图像中非理性的因素进行理解并使之具体化;图像学方法的客观性就体现于发现和阐释隐含于视觉形式之外的象征性的价位。我们之所以研究手绘是因为这种表达是更直接的与手绘者之间的交流,除了生硬的表现空间,而且窥探手绘者的精神层面——比如强调手绘作品所表现的文化内涵、社会关注、政治意图等;手绘者对边界、从属感、场所精神的表达等。这些都是环境空间创造中特别重要的特质。从现象学(phenomenology)的角度,物质的层面必须要有精神的层面做补充才能创造真正的场所精神,才能让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而环境表现居民的身份特征(identity)。一言以蔽之,本文立足于对环境手绘图像研究学术传统的综述,梳理出手绘图像研究之学术史各阶段不同的研究范式,以图像学为根基和研究视野,对环境设计手绘图像的艺术精神、本质特质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从而揭示手绘图像学的深层意蕴与人文价值,揭示手绘图像学何以如此呈现的哲学根据。

二是挖掘环境设计手绘图像中前人先哲们的生存智慧。

环境图像体现出人类对理想的居住环境生态的表达与追求,它是人居环境科学的哲学追问。发掘文化内涵是目的,手绘是把文化内涵转化到形态中去的重要媒介。研究手绘图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自然观、生态观的层次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一种认知。手绘图示是以人居环境科学为主导的规划与环境景观视野下的意义典型,从功能上说,它更倾向于人居聚落的精神承载;从设计对象来说,是包含自然、文化、人与建筑物质实体在内的整体环境格局;从具体设计方法上说,赋予先哲艺术特征的精神图景和文化流线落实了人在聚落中的精神感怀,它还通过与周边大尺度山水环境建立的、不同层级的整体格局,强化表达了先哲们意蕴深远的生存智慧和哲学信仰(尤以中国界画为甚)。

手绘图示呈现于建筑营造的精神意蕴,是驾驭在传统的、独特的、自然美学认知之上的,关乎人格信仰与精神文化、心灵和精神的作品。它展现了祖辈们关于城市与景观塑造的基本观念,这是当代中国城市与景观发展亟待延承的智慧财富。如何理解、欣赏它们,并从中得到启发与镜鉴,是值得我们做一番学习、研究与探讨的。作为化育人文的人居环境经典的环境手绘图示的研究,势必为我们提供一种关于城市与景观建设的全新的认知角度。

二、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的研究意义

1.探讨环境设计手绘表现图的综合价值,为设计手绘图像“立言”

一枝笔,一张纸,描绘精彩世界,这就是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其内容主要是人居环境的表达,一般被认为是艺术家构思、表达、记录和沟通的工具和手段。当下尽管手绘表现的综合功能及价值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但其被忽略被边缘的事实不可否认。究其原因,大抵两类:一方面是由于文化基因及审美惯性的影响,多数人(尤其是书画界)称之为小画种,难登大雅之堂;另一方面是对设计手绘表现图像的“解读”关注不够,探讨的话题的关注点大多是表现方法和技巧,忽略了设计表现图其内在的观念、情感和哲理以及手绘图像和设计本身、设计发展的互动关系,尤其忽略了探讨绘画者(设计师)对环境的美学期待,对文化的传达,对社会愿景的展望,甚至自己的政治立场。这些画种虽小,却经历了千年的积淀,亦是人类“发现自我”、“创造自我”的载体途径。其材料技法的能量、形式风格的容量、精神内涵的深度等内在特征,具备其他画种难以替代的魅力。无论是文化传承的责任驱使,抑或是人类丰富多维需求的满足,设计手绘图像学的系统研究亟需开展并迫在眉睫。长期以来,此类“小众绘画”边缘现象,小到院校设计史论教学,大到全国美展皆可管窥。试问,浩瀚的天空,只有太阳和月亮,没有繁星点点,是视觉的寡淡,还是心灵的孤单?

2.继承中华文化的传统智慧,吸收西方的先进经验,为当下我国城镇景观建设“集智”

纵观人类文化的传承,图像和文字一直是符号系统的重要载体。图像以线的飞动、色的润华,法天、取象,立境、体仁,追求审美与人生合一,达到“通天地之德”、“类万物之情”,成就了卷帙浩繁、阐释精微、义理深远而又意趣无穷的“宏大画卷”。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对于景观建设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环境手绘史论提供历史的实物佐证以及更多的内容与细节等,更重要的是,手绘图像与环境乃是同一社会形态、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产物,因此,它们是研究景观建设最直接、最可靠的材料。人居环境科学并非就城市论城市,就环境论环境,而是将其与所在的地域自然环境和生存生活于此的“人”建立紧密联系,来研究探讨人的生存与发展。在英国20世纪早期,环境和城市空间设计的主要依据是戈登·卡伦(Gordon Cullen)的城镇景观(townscape)的理念,强调环境予人的丰富空间感知体验,这种感知体验大多来自视觉。当时的设计导则和规划法案都是按照这个原则制定的。而20世纪早期的美国,流行了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 movement),把视觉的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时的公共建筑和城市环境都要强调有序,中轴线,整齐的绿化,地标,归根到底是美跟物质环境的一个直接关系。因此对手绘的研究对当今中国的城镇化将有直接的启示意义。城镇化的目的是改善乡村和小镇的物质条件基础设施,同时保护其自然环境,留住“乡愁”,重视精神层面的关照。而对手绘的研究就可以抓住物质与精神的联系,真正理解这种乡愁到底是何物。今天对经典手绘的深层解读,有利于我们提出对中国人居环境建设若干问题的新见。当下不能迷误于西方中心的“世界主义”,也不能一味厚今薄古、弃旧逐新,而应肯定前人的文化观念、艺术精神和经验智慧。必须在自己文化精神的沃育下,广集博采、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我们的城镇景观建设才能焕发出勃然的生机。

三、结语

本文力求以图像学为根基和研究视野,对环境设计手绘图像的艺术精神、本质特质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从而揭示手绘图像学的深层意蕴与人文价值,揭示手绘图像学何以如此呈现的哲学根据。目前,学界对手绘图像的研究著述多建构在艺术学、美术学、美学等学科基础上,即使从人居环境科学观入手者,也是偏于特定哲学流派或特定哲学观点下的个案研究。拙见从中国哲学的整体高度对环境手绘图像学的基本特质作系统研究尚属首次。

与当前学界较多简单化、单线式分析相比,笔者呼吁以超越艺术学科的狭隘视域,将环境设计手绘表现理论置于人居环境科学观和美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交融的纬度下来考察,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所突破。

(责任编辑:徐智本)

参考文献:

[1]Fei Chen,Thwaites.Chinese Urban Design:The Typomorphological Approach(中国的城市设计:形态类型学的途径)[M].UK:Ashagte,2013.

[2]Matteo Stocchetti,  Karin Kukkonen.Images in Use:Towards the Critical Analysis of Visual Communication(图像使用:对视觉传达的批判性分析)[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1.

[3]伊丽莎白.K.迈耶.可持续之美,外观的性能——宣言之二[J].规划设计理论,2012,(01).

[4]成艾华,魏后凯.中国特色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01).

猜你喜欢

设计艺术图像学
波提切利《博士来拜》图像学研究分析
音乐图像学在中国的发展
贡布里希对图像学的修正
梁楷《释迦出山图》之图像研究
空间设计在度假酒店设计中的运用
从观察到表现
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信息时代的文化传播者
设计艺术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关系分析
浅谈艺术设计与设计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
图像学视阈下的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