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类高校多校区办学研究生教育及管理模式初探

2022-03-01王闻楚蒋周凌宋方茗

高教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高校

王闻楚 蒋周凌 宋方茗

摘  要:医学类高校一校多区对提高学校整体水平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拓宽了教学科研空间,而且增强了地区影响力,有利于推动整个地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但是就研究生教育而言,尚存在管理运行模式滞后、科研资源分配不够均衡、思政教育欠缺等问题。文章以医学类高校多校区办学的研究生教育及管理模式为出发点,立足医学教育研究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分析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全面保障各校区研究生培养均衡有效发展。

关键词:医学;高校;多校区;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4-0063-04

Abstract: Multiple distric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with the overall level of a medical university. It not only broadens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pace, but also strengthens the regional influence, and it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region's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However, as far a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concerned,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lagging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mode, un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esources, and lac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with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l of multi-campus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particularity and regularity of medical education research, analyze problems, propos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comprehensively guarantee the balanced and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each campus.

Keywords: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lti campus; graduate student

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管理模式一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尤其是近几十年随着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居住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要求也日益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我国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国家在加大对医学类高等院校投入力度的同时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目前,作为培养“健康中国”所需要人才摇篮的医学类高校,其教育模式已经从以往的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部分高校的办学体量已经从几百人规模扩增到上千人,现有的办学空间已经无法完全满足需要,大部分高校都通过新校区建设来应对这一新挑战[1]。医学院校的一校多区不仅能拓宽办学空间,还能从整体上强化学校的办学条件,并最终提高了培养学生质量。但是由于医学教育的复杂性和高精尖性,相当一部分医学类本科生在完成五年大学本科学习的时候会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因此就医学类高校而言研究生招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和本科生相差无几,研究生教育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2]。尤其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类高校都定位为教学科研型高校,作为高校研究主体之一的研究生,其培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科研质量。新校区在居住环境改善、科研平台空间整合等方面较老校区优势明显,但是新校区由于地域、资源等各方面和老校区差别明显,老校区原有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不一定完全契合新校区发展的实际;就研究生而言在远离了校本部的科研平台和管理环境以后,因此如何适应新变化,最大化发挥分校区办学优势,保质保量完成研究生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

一、多校区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优势

作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科研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双一流”建设对我国高校未来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就医学类高校而言,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其“双一流”建设最重要的保障措施之一,是一所学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根本所在。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科研产出的高低并最终影响医学人才的培养水平,因此发挥多校区办学对研究生培养的优势意义非凡。

(一)加快科研平台建设,改善研究生科研环境,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不同于其他层次学生的培養,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研究生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也是各高校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试金石。在医学类高校中多层次多类别的各种科研平台是研究生实验开展的主要场所, 配套齐全、管理规范的科研平台同时还是研究生们进行学术汇报、学科交流的必备场所,是一所高校科研水平最直观的体现。大部分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实验室度过,目前对于医学类高校而言原有的校区因为建筑面积不足而无法规划建设全新的科研平台已经成为制约整个学校科研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这个问题在新校区可以得到完美的解决,新校区意味着学校可以重新规划建设全新的科研平台,不仅可以整合资源重新规划,还可以促进平台相关学科之间的交融,与此同时还能进一步培育新的科研方向,为医学类研究生的科研产出提供更为宽广的生态环境,最终为研究生们科研能力的提升保驾护航[3]。

(二)统筹资源分配,扩大学校地方影响力,增加研究生就业机会

究其本质,现代高校的基本功能是人才的培育、知识的创新和对社会的服务。医学类高校新校区建设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人才培养能力,为社会服务,提供更多的高质量医学人才。通过建立新校区,医学类高校可以将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再分配,并根据所在地域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将现有的部分资源集中放置到新校区,满足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扩大区域影响力。同样从新校区自身的长远发展来看,资源的合理化分配有利于新校区结合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培育新的切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科研攻坚方向,引进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人才、促进新的科研项目申请与开展,这些因素都对培养研究生相当有利,而高质量的研究生反过来也会对学校的科研水平提升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并且最终对其所在的整个地域的科研起到推进作用,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使其为研究生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地域的整体发展提供支撑[4]。

(三)加强不同专业不同院系之间研究生的交流学习,增强创新思维,增强人文素养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的需求和理念都发生较大的变化,社会大众对医学类高校或者综合型大学医学院/部的期望已经不仅仅是培养消除疾病、促进健康的传统医务工作者,还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不仅要医“病”,还要学会医“心”。日常沟通、信息收集管理等能力都要具备,但是就医学类高校本身而言,由于其办学定位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与综合类大学比起来在这方面的培养先天处于劣势。但是新校区的扩建可以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差距,因为目前大部分医学类的高校新校区都是和其他大学的新校区一起建设,他们往往是以大学城的模式出现的,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周边其他大学的人文、社会学科资源为医学生培养提供重要补充,加强人文医学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1]。

二、多校区建设中研究生教育及培养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尽管新校区建设对学校整体科研水平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都有好处,但是不可否认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新校区建设尚处在中初级阶段,针对老校区成熟的周边配套设施和学术氛围,处于城市郊区或者新的城市的新校区尚有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管理运行体制不够完善,新老校区管理体系缺乏互动

早期医学类高校的选址一般是和其附属医院连在一起的,在学校教育资源和科研体系的支撑下,各高校的附属医院一般都是所在地区医疗水平最好的几所医院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各大附属医院附近基本都是建设的重点地段,已无法提供建设新校区的用地面积,而不得不在较远的城市边缘地带选址,甚至部分高校新老校区都不在同一个城市。不同校区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整个学校研究生的统筹管理难度大大增加,同时由于新老校区往返通勤时间的增加,很多通知和任务下达的时候相关负责人还在校车上,更加导致新老校区的管理体制难以做到协调一致,无法形成有效合力,进一步增加了研究生的管理难度和运行成本[5]。

(二)科研资源分配不够均匀,学术氛围营造不够

尽管新校区建设有利于统筹建设新的科研基地,但是相对于老校區配套完善的科研平台和管理制度,尚有较大的距离。由于大部分科研仪器属于高精设备并且造价高昂,一旦安装完毕就无法再次搬迁,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医学类高校新校区一般都是优先考虑本科教学相关设施的建设,这导致大型科研仪器购置投入不足,新校区的研究生需要同时往返两地完成实验,这导致研究生的出行时间、成本大大增加,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样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是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整个学校整体科研能力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新校区远离城市中心、配套缺失等问题导致大部分学术讲座和会议均在老校区举办,新校区研究生在接触最前沿科研信息等方面严重不足,学术氛围远远落后于老校区。

(三)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不够,研究生心理教育急需加强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综合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整个先进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发挥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等多种职能的重要保障因素[6]。对整个医学类研究生群体而言,在校生涯主要是在学校或者医院从事专业的学术研究工作,与本科生相比专业性、学术性更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其学术素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更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然而,很多医学类高校新建校区由于建成时间较短、远离相关附属医院等问题导致文化积淀不足,尚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区文化,校园文化不够厚重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对校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由于新老校区管理制度上的不同,导致文化建设也存在分歧,多种因素导致新校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同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对预防研究生心里危机有良好的作用,尤其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规模逐年扩大,各种研究生心理危机事件层出不穷,怎样提升研究生心理素质,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新校区所处的地段偏僻,周边没有合适的场所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研究之余放松心情,与老校区相比较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符合研究生需要的校园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四)辅导员、导师、研究生三者之间的交流缺失,专业辅导员人数不足

目前大部分学校新校区都是教学先行,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和学生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教职工生活配套相对滞后,很多高校新校区都没有教职工住宿区,并且考虑到通勤往返的时间以及经济成本,大部分老师都会选择在结束授课以后乘坐学校通勤车辆返回。同样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研究生的心理成熟程度和社会经验应该远高于本科生,由于这种意识的普遍存在,导致很多医学类高校研究生辅导员的数量严重不足,很多医学高校下属的各二级学院研究生多达数百名但只配备一名专职研究生辅导员,甚至有的学院研究生辅导员还是由专职教师兼任的。导师和辅导员上课、上班时乘校车来,下课、下班后乘校车离开,新校区研究生跟导师、辅导员交流的机会明显不足。作为始终处于科研前沿领域的医学,最近几十年相关知识和技术更新的极为频繁,研究生群体的毕业和就业压力比起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大,如果和导师、辅导员之间的有效交流还无法实现的话,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并对其后期的整个学术生涯产生巨大影响。

三、多校区建设中研究生教育及管理模式改革措施

(一)改善健全多校区研究生管理制度,构建多层次管理体系

目前大部分医学类高校的新校区都选择进驻当地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大学城,相对于其他地方,大学城属于高级知识人群集中地,这也对研究生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类高校应该以此为契机,深化改革,加大力度推进研究生多级管理模式的探索,在进一步明确学校的整体统筹规划管理的同时,更加细化各二级学院的管理职责范围,建设“学校-学院-班级”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研究生管理网络,并在新校区建设相关的管理办事处,简化相关办事流程,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健全网络审批管理系统,使学生在科研之余利用手边电脑或者手机等工具就可以完成相关材料的上交和办理,从而提高整体办事效率。

(二)协调多校区之间的科研资源分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新校区尽管在资源配套和历史传承等方面尚不及老校区,但是对整个学校而言,高校可以在本校原有的科研建设基础上规划设计全新的科研基地,协调整合整个学校的科研发展,尽管现有的大型科研仪器无法搬迁,但是可以在新校区加快常规使用的中小型仪器的布局,尽可能满足研究生常规实验的需要,同时抓住整个科研平台全方面规划的契机,打造更加开放互融的管理体系,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同样,交叉互融的科研平台也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而良好的学术氛围对于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综合创新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厚重的学术氛围不仅可以点燃学生的学术热情,激发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尤其在医学类高校,绝大部分的研究生在科研中所用到的实验方法和理论都与医学或者生物学密切相关,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对彼此之间学习了解最新最前沿的实验方法和技术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种学术氛围的营造最终将对学校整体学术研究实力和综合实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效果。

(三)打造符合新校区研究生需要的校园文化,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真正优秀的校园文化应该从学生的培养实际出发,在继承发扬学校原有优秀传统的同时兼顾考虑当地的人文、经济特色,是能够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的文化模式。符合实际需求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办学软实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手段,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快从老校区移植已有文化历史的步伐,并且充分考虑新校区所在地域环境的特点,打造全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仅对学校本身同时对研究生自身发展也作用明显[7]。具体来说学校首先应该加强学风教育,尤其是在学生的学术诚信、学术道德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并同时开展包括心理危机预防在内的各种主题教育;其次组织开展高水平学术活动,学校可以抓住新校区地处大学城的位置优势,加强与其他周边学校开展联合活动,尤其是在主题教育等方面邀请综合类大学的相关专家与学校及附属医院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教授一起为学生传经送宝,指点迷津;最后我们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教育,研究生科研任务繁重,各种娱乐活动相对较少,与老校区相比较,新校区地处偏僻,这时候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切合其实际需求的活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丰富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同时还可以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對预防心理危机也有良好的作用。

(四)规范研究生辅导员管理,加强研究生思政建设

目前的研究生多为90后,与以往的研究生相比,他们更加自我、务实,对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但同时集体主义观念缺乏,并且抗压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如何从各个高校新校区本身的管理需求情况出发,切实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让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和校区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迫在眉睫,辅导员们不但要具备高度责任心,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以及管理学背景,这样才能积极有效地在新校区开展研究生管理工作[8]。同时,医学院校研究生的教育管理要紧扣专业教育特色并充分考虑到融入课堂思政,根据新校区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及科研平台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来综合进行考虑。尤其对于医学研究生思政教育来讲,怎样培养出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合格医疗人才,在教育中实现立德树人,德医交融,是国家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应该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积极挖掘现有医学素材中的思政元素,在日常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树立“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主动将研究生思政教育和专业医学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做到润物细无声,为打造具备良好医学素质的合格人才而努力[9]。

四、结束语

尽管近年来我国医疗人才培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显得不足,尤其是医学高水平人才依旧严重缺乏。作为培养高层次医疗人才的中坚力量,医学类高校研究生教育及管理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怎么在目前多校区建设的同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研究生的培养,不仅仅关系到整个学校未来的发展,同时也是落实完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丽英,王斌,郑卿元.多校区办学对医学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44-45.

[2]潘佳幸,秦钇,张宸.高等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现状调查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8,34(12):1920-1923.

[3]唐庆,王纳仕.新形势下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综合能力提高的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8):100-102.

[4]王闻楚,蒋周凌,黎静.医学类高校多校区办学背景下师生科研能力提升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20,7(34):100-102.

[5]徐长林,王云秀.多校区研究生管理模式改革构想[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8(3):1-2.

[6]孙国成,王敏.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0):103-105.

[7]赖琼璇.大学城新校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问题及思路[J].2009(2):104-106.

[8]卢亚丽.多校区研究生教育管理探索与改进方法[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5):45-46.

[9]曹红翠,吴健,赵露,等.医学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探析[J].浙江医学教育,2021,20(3):1-3+6.

猜你喜欢

医学研究生高校
2021年家庭医学(下)总目录(1~11期)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19中国整合医学大会光影
小心这些美丽陷阱!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