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习课带教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
——以广西常见中壮药课程见习带教为例

2022-02-28薛中峰覃骊兰柳俊辉温海成郝二伟韦乃球秦华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21期
关键词:中草药药学广西

薛中峰 覃骊兰 柳俊辉 温海成 郝二伟 韦乃球 孙 健 秦华珍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并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自此之后,课程思政逐步在高等学校专业课中推行和实施,我校也不例外。医药类专业课程除了理论课、实验课外,还有见习课,如何在见习课中开展课程思政,笔者在我校开设的《广西常见中草药》《壮药学》课程见习课中践行课程思政,深受学生欢迎,收到良好效果,现不揣浅陋,分享于同道。

1 践行课程思政,课情与学情分析为先导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厘清课情与学情,才能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挖掘出有联系的思政元素。《广西常见中草药》是在我校中医学类、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限制性选修课程,《壮药学》是我校壮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两门课程的见习课与其他医学类课程在教学地点、形式、时间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两门课都是带领学生去农村、野外认识药物,并实地讲述药物的功用。教室是开放的大自然,走的是黄泥路或者水泥路,有时要爬越山坡,有时会经过沟塘,或者走过农村的菜地、田地、房前屋后等;课堂是流动的乡村山野,药物绝大多数是野生植物;上课形式是分小组进行,每位教师带领20多名学生边走边看,找药、采药、讲解,全程步行数公里,用时4~5 h。选修《广西常见中草药》课程的是本科二年级学生,中医学类专业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同期学习《中药学》课程;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医学》课程;都具备了初步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学习《壮药学》课程的是壮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壮医学基础理论》《壮医诊断学》等专业基础知识,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同期学习《中医诊断学》课程;具备了壮医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中医药思维能力。由于这两门课都是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与中草药、壮药零距离接触,现场感知中壮药,学生充满好奇,兴趣很大。

2 践行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挖掘与梳理是基础

《广西常见中草药》《壮药学》见习课怎样守好思政渠、种好思政田?专业是基础,课程是依托,学生是受众,应从专业、课程、学生几个方面考虑,确定思政内容。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授课对象挖掘思政元素才能使课程思政有的放矢,将思政元素进行凝练和梳理,做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是开展思政教学的前提,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广西常见中草药》《壮药学》都是医学类专业课程,在带教过程中可以进行生命教育、职业道德情操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广西常见中草药》《壮药学》讲述的是广西主产药物,我区中草药资源丰富,药物资源品种数量在全国居第二位,见习课中能采到广西特色中壮药,可以进行热爱家乡和热爱课程教育、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增强专业自信和专业兴趣。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还可以进行热爱土地、保护环境、保护药源教育。《广西常见中草药》《壮药学》见习课是野外实践教学,具有课堂开放、教室流动、时间较长、环境多变等特点,可以进行安全教育、友善协作教育、吃苦耐劳教育,培养工匠精神。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研究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壮医药学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形成的民族医药,是壮族人民预防疾病、战胜疾病的宝贵财富。在《广西常见中草药》《壮药学》见习课中,适时进行中医药、壮医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增强把中医药学、壮医药学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的决心和信心,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3 践行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程始终

确定课程思政内容、做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后,则是在见习课带教中践行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不能生搬硬套,须有机融入,在润物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具体做法是:到达认药地点开始认药前,首先布置学习任务与要求,阐述野外认药的注意事项,进行团队意识、友善协作、吃苦耐劳教育与安全教育。在认药的过程中,实时植入合适的思政内容。归纳起来,通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借助名人事件开展课程思政 例如:青蒿(壮药名:雅勇。以下各药括号内皆为壮药名)是每次见习课都能采到的中壮药,讲解时,插入晋代医药学家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及中国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故事,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壮医药的自信心,增强对中医药、民族医药的自豪感,加深对专业的热爱,培养刻苦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我校全国名老中医、桂派中医大师梁申教授生前擅长用山芝麻(冷喇岜)、救必应(美内妹)、杜茎山(棵得岜)、铺地稔(棵滚)、扛板归(港恩)等中壮药治疗常见病和疑难杂症,被誉为“草药大王”,在讲解这些药的同时,介绍梁申教授的临床用药经验,让学生深刻感知中壮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树立把中医药、壮医药继承发扬、薪火相传的决心和信心。

3.2 以广西主产特色药为载体进行课程思政 例如桂枝(棵葵)、肉桂(能桂)是来源相同、药用部位不同的广西特产药,二者分别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和树皮。桂枝是直径0.3~1 cm的嫩枝;肉桂入药至少要栽培5年,用生长10年以上的树皮疗效较好。讲解这两味药时,除了介绍它们的药用部位、药材品质要求、功用外,还自编一首歌诀进行概括:“桂枝肉桂是一家,乐在广西把根扎。树枝树皮分入药,散寒通脉皆效佳。桂枝长于解表寒,风寒感冒就选它。肉桂长于补肾阳,引火归元全靠它。二药同根共生长,分清异同顶呱呱。”既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效果,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

3.3 借助中壮药故事开展课程思政 中壮药故事中蕴含有丰富的人文情怀,是最好的思政素材。例如讲解古羊藤(勾咩)时,介绍其别名“马连鞍”的来历,进行大医精诚教育、感恩教育。讲解夜交藤(勾粟)时,先介绍夜交藤与何首乌(门甲)的关系,再讲解二药的功用,并剖析当代因使用何首乌不当造成的不良反应事件,然后介绍医古文《何首乌录》记载的何首乌故事,弘扬中医药文化,进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执业规范教育。

3.4 针对有毒药开展课程思政 水茄(可忍)、了哥王(棵约罗)、苍耳子(戏抖跛)、卜芥(棵娃优)、断肠草(勾吻)等都是有毒中壮药,尤其是断肠草有大毒,民间流传人吃三片叶子可以致死,古代“神农尝百草”故事记载,神农就是因为尝断肠草中毒无药可救而死;而根据以毒攻毒的原理,现代将其毒性成分钩吻碱用于癌症止痛取得良好疗效。讲解这些药时,进行生命至上教育、安全用药教育,让学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教导的深刻内涵,培养心系民众、仁心仁术的情怀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3.5 根据药物的生长、生境特点开展课程思政 例如千斤拔(棵壤丁),因其根长、入土深、难拔难挖而得名,近年由于采挖过多,现在不容易找到,更难见到根长的千斤拔,见到这味药时,就进行药源保护教育,告诉学生采药时要注意留根保种,使中药资源能够可持续开发利用。红接骨草(棵怀皮)长在石灰岩地貌的陡峭石缝中,石菖蒲(棵息忍)生长慢、常长在水沟的石头上,骨碎补(兴盆)附生在树干或者岩石上,田基黄(牙万耳)、白花蛇舌草(雅凛偶)通常长在池塘、水田边,鹅不食草(牙卡个)、香附(棵寻谋)、马齿苋(碰北)通常出现在蔬菜地头,地肤子(扫帚子)在农村的房前屋后、菜地周围比较多见。根据这些药物生境的不同,可以随机进行不畏艰险与安全保护教育,社会责任与法制意识教育,文明诚信教育,爱护庄稼、热爱地球教育等。见习课结束前,进行回顾总结,画龙点睛,让学生再次感受中壮药的博大精深。通过以上教学,学生深感学中有得,学中有悟,学中有乐,收获颇丰,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思想境界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了专业自信与专业兴趣,夯实将中医学、壮医学作为自己毕生职业的决心和信心。

4 结语

随着课程思政工作的不断推进,2020年5月,国家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为高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党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从根本上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3]。教师也在教学中体会到:高校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关键人物,首先自己要做到把思政元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不断探索,努力实践,积极总结,才能使课程思政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猜你喜欢

中草药药学广西
广西贵港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三味中草药 消炎效果好
中草药制剂育肥猪
脑筋急转弯
结缘中草药
构建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 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